推荐序
意识的提升,是人类生命最高的目标
海勒姆.斯比尔博士 现代深层心理学家(depth psychologist,编按:如佛洛伊德、阿德勒、兰克、弗洛姆、宾斯翁格等人)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心理治疗的实务时,不可避免会涉及神话学与宗教,基于研究需要,他们开始去了解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将研究的范畴扩展至神祕学及中世纪炼金术,发现它们与东方哲学宗教有诸多关联。这其中,瑜伽和深层心理学之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尽管如此,深层心理学和瑜伽之间的种种特质,导致心理学家们做出不同的结论。深层心理学和瑜伽在某些方面,多少还能相提并论。有些人尝试用深层心理学的象征符号,去了解在瑜伽中获得的深层体验,另一些人甚至试图用深层心理学来解释瑜伽。
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兹(J.H.Schultz)在催眠最高阶的自律训练(autogenous training)和圣王瑜伽(Raja Yoga)之间找到许多共同点。他相信,将自律训练的技巧与哈达瑜伽对照,能够为自律训练的执行师带来特别的启发。自律训练法被动运动中的坐姿和躺姿,与哈达瑜伽中的基本坐姿和摊尸式这两种体位法是一致的。但是另一方面,舒尔兹又认为自律训练和哈达瑜伽的动作,以及瑜伽的唿吸法并没有关联。舒尔兹想将瑜伽的实际内容併入自律练习的方法,因爲他相信理性催眠疗癒法(rational hypnotherapy)已经汲取到神祕催眠术(mystic magnetism)的精髓。
然而,自律训练并不是一种能科学化精准评估哈达瑜伽或圣王瑜伽真正本质的方法。与其说它是某种瑜伽,但它对瑜伽的理解仅是管中窥豹。只有当自律训练成为瑜伽,才能真正获得哈达瑜伽与圣王瑜伽的精髓。我们要记得的是,瑜伽的道路各有不同,形式和种类也各有千秋,但瑜伽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
尽管对瑜伽一知半解,自律训练仍然是现代心理疗法中最为伟大的福音之一。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更透彻了解瑜伽是什么,对深层心理学及心理疗法来说,会是多么可喜之事!
兰根(Langen)认为,透过瑜伽修炼与冥想所达到的最高意识状态,只是一种催眠的形式。我们则认为,深层心理学研究给予瑜伽和冥想应有的关注,是非常正确的。但若是这些研究者想以深层心理学目前发展的程度,去解释瑜伽及冥想现象,那就问题大了。这么做会产生错误的结论。研究者应该先实修几年的瑜伽和冥想,再试着描述他们的体验。深层心理学家唯有在亲身经历之后,才能分辨出意识扩展与低落状态的区别,也更清楚被他们归类为催眠术的现象为何。
在深层心理学发展初期,许多精神科医师根据当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一致否认潜意识的存在。在那个时代,任何医师若曾在自己和病人身上见证到潜意识的力量,会对这些说法一笑置之。现在也一样,我们在阅读那些关于瑜伽及冥想的心理学文献之后,也会同样付之一笑。花时间实修瑜伽及冥想,是为了更理解深层心理学和瑜伽发展现状的差异。最高阶的瑜伽修炼及冥想境界并不是一种让意识降低或受限的催眠状态。相反的,它能让人类的意识觉知扩展到至高状态。
荣格称深层心理分析为现代「入门」(initiation)。他比较了一个人在心理分析中发生的内在精神转化过程,以及这个人「入门」前后的经历,认为东方伟大的哲人们都是象征意义上的心理学家。东方所谓的「金刚体」(diamond body)和基督徒谈论的「复活之身」(resurrected body)是某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荣格将整个中世纪炼金术视为象征主义心理学。他提到自性(self)以及通往自性的道路;他也说基督是一种原型。
荣格认为,所谓的「形而上学」必须能获得心理的经验,否则它对人类就毫无意义。这一点他是对的。他对形而上学没有提出太多的见解,只描述了人们可以体验形而上学的几种形式。对他而言,这些形式都是象征。所以,他谈论的「自性」是否就是瑜伽所谓的「本我」(the Self),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个有待探讨的是,「基督原型」(archetype Christ)和「活着的基督」(living Christ)是否一样?
从象征主义的心理学角度出发,荣格比较了东方与西方的宗教、哲学理念。他发现两者有非常显着的差异。比方说,他用东方的「金花」来比较西方的「悲伤的英雄基督」(sorrow-laden hero Christ)。他认为,东方圣哲的《慧命经》所言「不生不灭,无去无来」与西方「历史记载的个人基督」(historical personal Christ)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这些比较仅是不同层面的知识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如果真的要比较,应该是要比较东西方同一层面的知识。以东方的「金花」对应于西方「玫瑰十字会」,以《慧命经》文字对应基督的「在亚拉伯罕前,我就是」,才是恰当的。
我们相信,做出合理的对照后,就会发现东西方圣哲真正想说的,并无不同。与荣格对事物理解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认为,比起透过深层心理学的概念接触形而上学的人来说,那些修习瑜伽及冥想的人,透过心理体验而得到形而上学的宽广度,反而来得更开阔。
瑜伽、冥想或玫瑰十字会的修炼,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心理经验上是开放的,而深层心理学家的方式是封闭的。东方圣哲对于瑜伽、冥想的经验所做的描述,并非某种心理体验的象征,而是真实不虚的经验。无论是东方的「金刚体」还是西方的「复活之身」,都不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象征,而是事实。炼金术也不仅只是描述深层心理学的发生过程,而是一个人类身体与心灵内在的发生,所带来的真实结果。人最后会意识到,复活之身内的灵性意识,绝不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尽管如此,深层心理学家还是应该向荣格致敬,因为他为他们指出了一条通往东方智慧、瑜伽和冥想的道路,这足以让心理学家能沿路继续探索下去。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想强调一点,我们并不是故意要造成瑜伽与现代深层心理学的对立,只是提出两者间的正确关系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事实上,瑜伽涵盖并超越了深层心理学。所以,不是深层心理学包含瑜伽,而是瑜伽包含深层心理学。瑜伽应该为深层心理学家的未来探究之路指出方向,因为瑜伽包含了潜意识、显意识以及超意识等等可言说的一切。研究者在探讨这些议题时,不该只流于理论的假设,应该透过实修获得亲身的体验。
从现代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论时间长短,任何人只要规律练习瑜伽一段时间,就不可能没有面对自我的经验。致力于瑜伽修炼的人,如果以为自己不需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就能一路沿着瑜伽道途前行,这种想法是错的。瑜伽对男性与女性都有很大益处,人们会因此变得更健康有活力,获得更高的成就。但每一个瑜伽修习者在内在进展中,最后都会来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他必须直接面对自己的潜意识。要是他失败了,就算他是一个瑜伽修习者,也可能会受到精神疾病所苦。
那些以深层心理学的方法进行修炼的人们,终有一天会经历并超越我们已知的深层心理学界限,这些体验在瑜伽中有详细描述。
瑜伽和深层心理学的共同目标,都是扩展意识的心灵。深层心理学家在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潜意识时,是根据正常的生活状态,将他们的心智提升到意识层面。也就是说,所谓「心理疗法治癒了精神疾病」,就是让心智回复到正常状态。
实修瑜伽也能让潜意识浮现。但瑜伽修习和冥想,会让人的意识从正常的范围,扩展至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
只要在心理工作中,曾学习将潜意识提升至显意识层面的人,就知道该如何让自己的意识提升到更高的状态。比起一个对「成长的觉知力」没什么概念的一般人,被心理疗法治癒的精神疾病患者,反而更能够好好发展他的意识觉知。这个人穿越、克服精神疾病的经历,让他得以了解人类意识逐渐成长的过程,并引导他有意识的朝自我提升的方向努力。
我们所谓的「精神官能症」这个心理症结,对人类无疑有更深层的重要意义。协助人们意识进展的心理谘询师,他们的工作也同样意义深远重大。
在本书当中,伊莉莎白.海克为我们详尽的说明什么是性能量,如何透过瑜伽的练习,将这股能量转化成至高意识。性能量和至高意识是同一股神圣创造性力量——逻格斯——所显化出来的两种不同形式;性能量是逻格斯最低阶的显化形式,它在人体之内,被转化成为逻格斯的最高阶形式——神性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性能量转化成为神性意识。在这个能量转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瑜伽是如何涵盖并远超越了现代深层心理学涉及的心理进程。
海克向人们提出告诫,不要试图跳过意识进展所必经的各个阶段。她教我们如何认出性能量的力量,以及如何在充分体验过性行为之后,才转化这股能量。海克明确指出,任何人若试图将自己的意识推至尚未成熟的进展过程中,做一些他还没准备好的事,可能会引发异常反应和困扰。
书中描述了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对于现代深层心理学家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作者甚至提及,透过意识扩展而获得的魔法力量,并详尽解释这些力量的本质与属性。
阅读本书,让我们深刻明白,弗洛伊德其实已经直觉掌握了性欲的本质。佛洛伊德一生都与「力比多」(libido,编按:佛洛伊德性欲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深藏于性本能背后一种具有驱动作用的能量,精神分析学也称之为「基力」或「性力」)这个概念搏斗,并不断重述它。在佛洛伊德看来,它不仅只是性欲,而是要从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佛洛伊德同时也看到,性欲可以被转化成为心灵的创造性力量,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昇华」。但是,这个「昇华」和作者依莉莎白.海克在本书中描述的性能量转化,是不同的。佛洛伊德视昇华为一种可能性,让我们能够在不压抑的状况下,合理对待性欲。透过瑜伽来转化性能量,能引导人到达最高的意识状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赞赏佛洛伊德,他在「力比多」和「昇华」中看见了能量和潜质,这些对于人类意识的进展是至关重要也是必要的。
意识的提升,是人类生命的最高目标。人类演化发展的目的,即达到最高的意识。这个进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人从最初无意识的生物状态,受性冲动的驱使开始,到最后成为宇宙全知意识的神人。我认为,现代深层心理学能协助我们走过意识进展的一段路,但只有瑜伽和冥想,才能引领我们抵达终点。
海勒姆.斯比尔博士
前言
「神」性的滋味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我的想法,感觉很自在。我选择一些古老、但还不太陈旧的用词,避开那些新颖、科学的字,来陈述人类最古老书籍中提到的概念。关于生命最初的起源,古老文字称之为「神」(God)的一切,科学家至今仍无法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如果为了避免人们误解这个古老的概念,而使用新的词汇,人们还是会继续误解新的用词。
与无知抗争是没有用的。那些能够感受现代用词背后「神」真实概念的人,在旧的用词中仍可以感知到祂。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更动这个字?我们若是能从灵魂最深处,与神之间有谦卑虔诚的亲密关系,就可以得到很深层的满足。理性知识是无法让我们触及神的。所有知识与认知,都是透过互相比较而得到——透过善恶知识之树——但是,神是无法与任何事物相比较,完全不能。因此,神无法被认知,我们不可能知道「神」是什么,我们只能成为神(be God)!
科学家想尽办法避开「神」这个字及相关概念。我们知道,他们害怕一旦用了「神」这个简单的字,会显得自己不科学、不专业。然而,恐惧只普遍存在于那些并不真实、也算不上真正的学者身上。如果斯宾诺莎、牛顿或爱因斯坦,透过数学的科学,找出并接受神是一切万有的起因,接受并证实祂的存在,为了忠于最根本的起源,古老《圣经》中「神」这个字就可以保留在本书中。我们在本书中使用「神」一词,并非出于宗教情感,而是与沿用斯宾诺莎、牛顿和爱因斯坦对该词的用法。读者若能由此感受到这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们对这个词所深怀的虔诚、崇敬和谦卑之情,我们会感到非常欣慰。在这些情感当中,单纯之人与真正伟大的科学家相遇了,就如《圣经》所记载的,目不识丁的牧羊人遇见了知识程度最高的魔法师。我们力求自己的表达能让天真单纯的「牧羊人」与知识渊博的「魔法师」都同样能够理解。
「爱」这个字也让我为难。在匈牙利语中,不同的爱有不同表达方式。我们匈牙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单用一个「爱」字,就可以表达一个人对神、父母、孩子、祖国、爱人、邻居,甚至狗或马的不同感情。在匈牙利语中,这些不同的爱各有不同的用词,能清晰传达出我们为什么爱以及爱的对象。读者若想要深入本书,就必须正确理解这些关于爱的不同情感。为了避免误解,我只得透过意译的方式来釐清这些不同形式的爱,虽然这么做会让本书篇幅比预计的长,但这是我最好的选择。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我想谈的事物与理念。但请试想,要用精准的语言描述一个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在本我(the Self)中,没有时间与维度,通常也没有个人的情感。我们在灵魂至深处,经验到内在纯然的存在状态——没有合适的词汇,我们要如何描述这种状态?因此,对我来说,由于没有够精准的德文、英文译词,想要直译并表述一些概念特别困难,想解释这些概念就更不易,因为在西方语言体系中完全没有相应的词汇可用。这也是为什么,从根本上说,用西方语言精准翻译出梵文、中文、藏文和匈牙利文文献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意译。尽管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读者可以理解发生什么事,但若是读者无法在自己的内在或灵性中,以一种存在状态去亲身体证这些境界,那么这些描述对他而言,就仅仅只是文字。
书中所探讨的一切,适用于所有的男性和女性。我在文章中通常只提到男性,是因为要为了女性而重复相同的内容,会十分累赘。为了避免行文过于繁复,我选择以「受造物之冠」(crown of creation)——男人(man,泛指全人类,特指男人),来讨论与性相关的问题,这样就不会造成误解。但我必须再特别声明一遍,本书中关于性以及意识进展的一切内容,女性也同样适用。
本书和其他瑜伽书籍一样,读者唯有依照本书内容进行实修、亲自实证,它才具有价值。对于一个饥渴的人而言,无论他如何描述最美味滋养的食物、最提神的饮料,无论他如何疯狂阅读,还是永远得不到满足。阅读完这些美丽的书之后,他依旧饥肠辘辘,到处觅食。因此,我们必须实修瑜伽,而不仅仅是阅读相关书籍。就本书来说,这点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想要揭开的是高阶瑜伽最深的奥祕。这个奥祕就是,启动并使用休眠状态的神经和大脑中枢,它们是灵性中心的物质基座,在瑜伽哲学中称为脉轮;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用、也绝对不可或缺的燃料即是——性能量。我们想将这个奥祕传给那些真心寻找和渴望生命终极源头的人,愿意亲身去验证它的真实性、并学习从中得到最大益处的人。饥渴之人必须亲自去品尝!
我想说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书只能真实指引那些受到感动而强烈渴望神、希望踏上通往天国陡峭之路的人们。对那些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但在生活中缺乏勇气去面对内在和外在挑战的人,无法从我的教导中受益。那些人基于某些原因,无法在此生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其实才是他们的真心渴求——因此他们没有通过世俗生活的考验,而是出于恐惧和绝望而寻求神。对他们而言,本书顶多只是一本满足他们好奇心的读物,甚至只是一种尝试。只有对那些发自内心深处想要找寻神的人,本书才有无比重大的价值,因为只要我们还不曾当过孩子,就无法成为大人,我们不曾完整经验过的童年,童年就会把不断将我们拉回来!
我的母语是亚洲的一种原始语言,因此,很多词汇的翻译不得不採用意译的方式。我的挚友们极有耐心的帮助我克服了这些困难,在此我想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海勒姆.斯比尔博士,他不仅为本书作序,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