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文人
  • 历史故事
  • 情感
  • 文化
  • 传统
  • 爱情
  • 人生
  • 散文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人的那些事──有趣、轻松的文学家轶事】

  看似严肃、认真的文人背后,其实藏着许多生活化、亲和力十足的小故事。
 
  【想像不到的文学家另一面】


  诗文名家朴月老师挑选春秋至五代的46位文学家,每位都留下千古传诵的文章,但你绝想不到,能创造出如此优美、忧国、愤慨、愁思的诗词的文人们,背后做了多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朴月老师为你讲述诗人背后有趣又特别的故事!】

  ●你知道曹操也曾干过「放火烧山」逼人出仕的事吗?
  ●又是哪个大胆的家伙,竟敢直视曹丕夫人甄宓而差点被杀!
  ●你知道有个诗人天生具有「笑病」,一见人就笑不停吗?
  ●又是哪个诗人,竟恬不知耻,跟小女孩订下十年嫁娶之约?
  ●有个诗人,叉手就能成诗,但嗜好竟是在考场时当枪手!
  ●还有个诗人竟然还没死就先挖好墓穴,还在里面喝酒宴客!
《墨痕旧笺:魏晋风骨与唐诗宋韵的交织》 一、序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翻开历史的卷轴,总有一些时代,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烙印在华夏文明的记忆深处。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清谈与个人觉醒,唐代的恢弘气象与诗歌的巅峰,宋代的理性思辨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它们如同璀璨的群星,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壮丽星河。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文学流派或特定时期的事件,而是试图描绘一幅跨越数百年的文化风貌图。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以笔墨和思想塑造了后世审美的文人阶层。他们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精神的开创者。 二、卷一:魏晋风流——“竹林七贤”与士人精神的诞生 魏晋时期,是士人精神觉醒的混沌之春。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得传统儒家思想的桎梏被打破,个体价值开始被重新审视。 1. 玄学的兴起与“贵无”之辩: 本卷将深入探讨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家,如何从老庄哲学中提炼出“以有待无”、“贵无”等核心思想。这种对形而上学的探求,实质上是对僵化政治秩序的一种精神逃离。我们将分析嵇康的《养生论》,阐释其如何将个人的生命实践提升到哲学高度。 2. 竹林七贤的洒脱与抗争: 重点剖析“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群像。他们以饮酒、弹琴、放歌行吟,展现了一种对世俗礼法的公然蔑视。然而,他们的“放浪形骸”并非单纯的享乐主义,而是对政治黑暗的无声抵抗。例如,对嵇康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而获罪的详细论述,将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明哲保身”与“坚守气节”之间的痛苦抉择。 3. 书法艺术的独立: 魏晋也是书法美学的独立时期。曹魏正始年间,书法开始脱离实用范畴,进入艺术欣赏的领域。本部分将聚焦于钟繇的古朴沉稳,以及王羲之“尽善尽美”的书法精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文人雅集、天人合一思想的绝佳体现。 三、卷二:盛唐气象——诗歌的黄金时代与边塞精神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文学的繁荣,尤其以诗歌为代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1. 初唐的蜕变与初盛唐的奠基: 从“初唐四杰”的挣扎起步,到“初唐三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对格律的初步规范,再到陈子昂高呼“汉魏风骨”的复兴,这一时期的转变,为盛唐的爆发积蓄了力量。 2. 李白与杜甫:双子星的辉映: 本卷的核心将放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对比分析上。李白的浪漫主义,源于其对个体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仙气”的向往,他的诗歌是盛唐气象中那股昂扬向上、藐视权贵的精神投射。而杜甫的沉郁顿挫,则是对“安史之乱”后社会苦难的深刻关怀,他的“史诗”精神,将儒家的仁爱济世情怀推向了极致。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各自的艺术手法,诠释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两极。 3. 边塞诗派的开拓与边疆情怀: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将诗歌的视野扩展到了广袤的西北边疆。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战争残酷的直观描绘,更有对壮美河山的赞颂,体现了唐代国家强盛、积极用世的时代精神。 四、卷三:宋代文脉——士大夫的转型与理性的回归 唐诗的浪漫激情在宋代逐渐沉淀为内敛的思辨与对“理”的探求。宋代文人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更加融入政治结构,并以学问和道德来规范自身。 1. 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 本部分将梳理“唐宋八大家”的文风演变,重点放在宋代的散文革新上。欧阳修通过提倡古文,革新了文坛风气,使得散文更注重说理和载道。苏洵、苏辙等人的论辩性散文,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国家治理和天下大势的深度思考。 2. 苏轼的旷达与全才: 苏轼是宋代文人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伟大的诗人、词人,又是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源于他被贬谪后的心境转化——他将对政治失意的痛苦,升华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日常生活,达到“无事不章句”的境界。 3. 理学的影响与知识分子的自我约束: 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对宋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的自由,但也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套严密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朱熹的理学体系,都反映出宋代知识分子企图用理性构筑一个完善精神世界的努力。 五、结语:古典精神的薪火相传 从魏晋的个体觉醒,到盛唐的万丈光芒,再到宋代的内敛思辨,中国古典文人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传世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情怀与担当。本书旨在让读者在细读那些优美的篇章背后,洞察支撑这些作品的、那些鲜活而复杂的“文人的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精神价值的叩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朴月


  本名刘明仪,祖籍江苏,1947年生。

  自幼醉心古典文学,潜心涵泳诗词、文史,为日后从事文艺创作奠基。出版:

  古典诗词:《诗经欣赏选例》、《漫漫古典情》、《梅花引》、《月华清》。

  散文:《绿苔庭院》。

  少年文学:《打金枝》、《玉堂春》、《平凡中的伟大》、《一代文豪欧阳修》、《乱世孤臣父女泪》、《亘古男儿一放翁》、《西施》、《唐代美人图》。

  历史小说:《西风独自凉》、《来如春梦去似云》、《宇宙锋》、《玉玲珑》、《金轮劫》、《埋香恨》、《胭脂雪》。

  传记:《喜乐之歌──「伊甸.喜乐」四重唱》、《春风化雨皆如歌──申学庸》、《鹿桥歌未央》。

  宗教:《玫瑰经诗剧》。

  歌剧:《西施》。

  历史小说《西风独自凉》获「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创作奖。

  《宇宙锋》、《胭脂雪》获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读物推介。《一代文豪欧阳修》、《亘古男儿一放翁》获国小班级读物推荐。《西施》、《唐代美人图》获「好书大家读」推荐。《漫漫古典情》入选「一百本好书」。

 

图书目录

【自序】
有趣、轻松的文学家小故事/朴月

【春秋】
诗人鼻祖 —屈原—
美男子代表 —宋玉—

【汉】
偷西王母仙桃的仙人 —东方朔—
演戏演到人财两得 —司马相如—
妙解音律的父女 —蔡邕、蔡琰—

【三国】
偷酒前先行礼 —建安七子.孔融—
能治癒偏头痛的文章 —建安七子.陈琳—
另一个被烧山逼出仕的人才 —建安七子.阮瑀—
建安七子之冠冕 —建安七子.王粲—
失传的「七干」 —建安七子.徐干—
平视甄宓,差点被杀 —建安七子.刘桢—
最没有知名度的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应玚—
领导建安七子的「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晋】
有笑病的陆逊之孙 —陆机、陆云—
杀母者禽兽不如! —竹林七贤.阮籍—
〈广陵散〉从此绝响 —竹林七贤.嵇康—
被绝交的山涛 —竹林七贤.山涛—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竹林七贤.刘伶—
不摘李的王戎 —竹林七贤.王戎—
晒条裤子应付了事 —竹林七贤.阮咸—
被剽窃的《庄子》註解 —竹林七贤.向秀—
替小叔解围的嫂嫂 —谢道韫—
你老子不如我老子 —谢灵运—
让李白一生低首 —谢眺—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陶潜—

【唐】
东家死人,西家助哀 —寒山子—
斗鸡文章误了前程 —初唐四杰.王勃—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初唐四杰.杨炯—
五悲人生 —初唐四杰.卢照邻—
让宰相有过的人才 —初唐四杰.骆宾王—
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 —张九龄—
因一首诗被特赦的诗人 —王维—
不忌食而死的诗人 —孟浩然—
此天上谪仙人也 —李白—
撑死的诗圣 —杜甫—
以船为家的烟波钓徒 —张志和—
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
做「半官」的进士 —孟郊—
爱作诗的和尚 —贾岛—
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
有才无行、才大量小 —元稹—
被称为「诗鬼」的诗人 —李贺—
千首诗轻万户侯 —张祜—
曲罢不知人在否 —赵嘏—
梁启超也弄不懂的诗义 —李商隐—
与女童缔结婚约的风流才子 —杜牧—
专门帮人作弊的人才 —温庭筠—
后代应难继此才 —罗隐—
在墓穴里宴客的奇人 —司空图—
数米秤柴的简朴进士 —韦庄—

【五代十国】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璟、李煜—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有趣、轻松的文学家小故事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是我早年在《中国语文》月刊上的一个专栏「文学家轶事」。

  这个专栏,是当时的「发行人」,也是我的姨父赵友培先生提出的构想。当他表示:这个专栏,想交给我来执笔的时候,我有点诧异;他当时在「师范大学」教书;事实上,《中国语文》月刊,写作的基本「班底」,就是师大教授,和各地中小学教「国语文」的老师们。比起我这「非本科系」的人,这些出身「国文系」的教授、老师中,够资格写的人太多了!甚至我觉得:怎么轮也轮不到我!

  他笑着说:「你就佔了『非本科系』的便宜呀!」

  「怎么说?」

  「我们的刊物里,属于学术性,研讨性,也就是性质比较『硬』的文章比例偏高!『本科系』的优点当然很多,也不用说了。缺点是『放不开』;他们在国文系本科里所学的太『正统』了,反而会局限了他们的思维。行规步矩的,怕犯错,怕被别人挑毛病。可是这个专栏,我希望能写得轻松一点,文字活泼一点,不要太拘泥于『学问』。你呢,算有古典文学根基的,阅读文言文的资料没有问题。却没有『师门』或『学术』框架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

  接下这个专栏后,我还真是「自由发挥」!甚至都不照「规矩」按时代先后排列!完全「跳跃」式的;想到谁,就写谁。

  原则上,姨父希望我不要写的太「制式」;写些比较有趣,或生活化的小故事,而不要像课本里的「作者简介」,或历史「列传」那么严肃。这倒也很对我的味口;事实上,许多看来「面目严肃」的文学家,也有他们亲和而人情味的的一面。我可以说,那时自己写的很高兴。至于别人看的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也管不着了。

  这个专栏,大约写了五年多,后来姨父去世,月刊的人事改组。因为我的专栏都是姨父设计的,我觉得应该让出篇幅,以便新的主管规划属于他自己的路线和风格,就主动「请辞」了所有的专栏,并婉拒了他们的「慰留」。

  脱离了这些专栏写作,我开创了另一片属于「文学创作」的天空;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散文、历史小说等。慢慢的,把过去写的这些「专栏」都忘了。

  直到「电脑」普及,网路发展,平面媒体渐渐萎缩,能发表文章的报章杂志相对减少。因此,我为自己在网路上开设了个《月华清部落格》的网页,作为我与读者们交流的「平台」。为了充实《月华清》的内容,才陆续的把这些早先留存的「剪报」,一一输入电脑,然后分门别类,贴到我的「部落格」上。

  去年「好读出版有限公司」来跟我讨论出版新书计划的时候,我请他们先到我的「部落格」上看看;如果有他们认为适合出版的,我都可以授权。当时,他们就选定了两个专题:「诗词故事」,和「文学家轶事」。

  列为《漫漫古典情》之二、之三的「诗词故事」,已陆续出版。随即,他们与我签了「文学家轶事」的合约。

  我要求他们给我一段时间;一则,旧稿应该要重新整理、修订。二则我也想要做些补充;因为当时是「跳接」着写的,不免有些疏漏;还可能疏漏了重要的人物。既然要出版,我当然希望能把这些在「文学史」上很重要,而当初漏写的人物,补写进去;希望这本书,能以更完整的面目呈现读者面前。

  整理之下,发现还真缺了不少「重要」人物;自己也不知怎么搞的,竟然李白、杜甫、韩愈都「从缺」!也许,当时我是觉得「来日方长」,慢慢总会写到他们的。没想到人事无常;一旦之间,这个专栏就结束了;说来,还是我亲自动手「了结」的!
这些「文学巨匠」当然要补!我另外想补写的,却是一般比较容易忽略的人物;像被视为「通俗文学」的元杂剧作家、明清传奇或小说作家。他们好像处于一般人的视角之外,事实上,却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不是吗?人人知道「张生」、「崔莺莺」、「红娘」的故事,怎能缺了写《西厢记》的「王实甫」?而且《西厢记》后来牵引出来的故事,更是精彩;竟有士子在深山的庙里,看到四壁都画着《西厢记》的人物故事!他觉得这未免太「匪夷所思」了;因为,当时《西厢记》还是被视为「淫书艳曲」,有如现在的「十八禁」,被认为「青少年不宜」的。怎能公然画在庙里的墙壁上!

  当他提出「质问时,庙里住持的老和尚却说:他以此「悟道」。而令他「悟道」的一句话,是张生见到崔莺莺时所唱的:「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后来有位才子尤侗,用这一句为题,写了一篇「八股文」,在清初文坛广为流传。甚至笃信佛教的清世祖,还拿出来跟宫中的高僧讨论!一位高僧的答覆很妙,他说的是:「不风流处也风流!」

  只要喜爱戏曲的,人人都知道《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离魂中,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杜丽娘。那写《牡丹亭》的「汤显祖」是谁?

  讲到中国四大章回小说,人人知道《水浒传》、《三国演义》,可知道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水浒传》还曾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竟说「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认为施耐庵「心怀不轨」(就不想想,他自己不是怀有「逆谋」,「闹革命」夺得天下的吗?)施耐庵还因此下狱。

  我们耳熟能详,活跃于剧场的传统故事,像〈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卖油郎独佔花魁女〉、〈碾玉观音〉、〈白蛇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可知道这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出于「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作者是冯梦龙?

  当我们读到关汉卿自述,用最直白鲜活的话语,描述他自己是: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

  能不感受到他那质朴的文字中,所表现出顽强不屈,人格的昂扬尊严?

  当我们读到张养浩的〈山坡羊‧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不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百姓的悲悯情怀?而且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曾为这一段文字不容于权贵,返乡归隐。而在关中大旱的时候,他义不容辞的受命出来做赈济的工作,而因席不暇暖赈济灾民,最后活活累死在任内!我们能不说他是「以身殉道」的仁者?

  这些人与事,也许没有那些「文学史」上灿烂的名字响亮,为世人所熟知。但他们真值得我们用点时间、心力去了解,去赞叹、去忻慕!

  而写到明清之际的文学家,我真「舍不得」不写那个气节、风骨和对国家的忠爱,足可让在那个「改朝换代」的乱世,令许多因威胁利诱而屈节仕清的「须眉男儿」羞死、愧死的「巾帼英豪」;明末「秦淮八艳」(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之首的青楼名妓柳如是!不但她壮烈的爱国情操令人肃然起敬。事实上,她的诗、词,比之当代着名的诗人,也不遑多让!在她的轶事中,我摘选了她与当代「诗文名家」陈子龙,「文坛盟主」钱谦益唱和的诗词,让读者们作个「公断」:她够不够资格列入「文学家轶事」?

  也因为她的气节,让曾经降清当了「二臣」的钱谦益,幡然悔悟,称病返回江南,并与她一起投入「反清复明」的大业。虽然并没有成功,也多少洗刷了他曾经变节投降的羞辱。虽然,她去世时,已经进入「清朝」统治的阶段了,我还把她归类于「明朝文学家」,也算是向这位至死也「忠于大明」,可歌可泣的悲剧人物致敬!

  我以「王国维」作这系列书的最后一个「压卷」人物;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戏剧、金石书画、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着。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当代着名的词人。「中国文学史」上,大概不可能再出现像他这样「伟大」的「国学大师」了!

  有独无偶,他一直忠于清朝,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已剪辫了,他却至死都拖着清朝的辫子,最后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死因中的一说,是「尸谏」溥仪不要流亡日本。若此说成立,可说他是为已亡了国的清朝「小朝廷」以身相殉。也因此:虽然他死时已进入了民国,我仍把他列为「清朝文学家」;这应该也是他所期待的历史定位吧?

  当然,写这样的书,是不可能「完备」的;比如,我写了「施耐庵」、「罗贯中」,就是没写「曹雪芹」。因为,直到今日,这个人物也还是「烟云模煳」,聚讼纷纭,没有定论的!

  而且,从古到今的「文学家」实在太多了,是不可能「求全」的!其间的取舍,应该也可以属于作家「自由心证」的「权利」范围吧?

图书试读

【晋】有笑病的陆逊之孙     —陆机、陆云—
 
生具怪癖有「笑疾」
 
陆云,生来有个毛病:爱笑。所以,陆机初访张华时,就只一个人前往,不敢带他同去。因「二陆」齐名,张华主动问:「令弟士龙,现在何处?为何不与你同来?」
 
陆机苦笑:「舍弟云,有爱笑的毛病。怕尊前失礼,所以不敢前来。」
 
张华执意要见,立时命人去请。陆云一进门,就笑得前仰后合,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原来,张华爱修饰,尢其珍爱他的胡须,就把胡须用丝绳缠起来保护。陆云一见,视为「奇观」。原本就有「笑疾」的他,那还别得住呀!
 
他不仅平常爱笑,看到打扮奇怪的人忍不住笑。自己守丧,应该哀毁逾恆时,照样要笑。
 
他曾在居丧期间,穿着麻衣,戴着麻冠的丧服出门。江南是水乡,交通多靠船只。他上了船,看到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便忍不住捧腹大笑。船小,重心不稳。他这一笑,致使船左右摆盪,就把他摇下水去了。幸好旁边有识水性的人,才把他抢救上来。
 
急智捷才
 
陆云有一次去拜访张华,在座中遇到了荀隐。荀隐字鸣鹤,也是当代的名士。
 
魏晋风气,崇尚清谈,喜以口舌才辩折人。张华见两人都是名士,又是初见,便道:「你们今日相遇,可别落了俗套!」
 
陆云一拱手,大咧咧道:「云间陆士龙!」
 
荀隐回敬,丝毫不让:「日下荀鸣鹤!」
 
你称云间,是龙。我道日下,为鹤。除了表出了自己的字,也扣住了姓名。云,是你的名,荀是我的姓;荀字正是日在下。陆云又道:「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挟尔矢?」
 
他故意把荀隐字中的「鹤」,贬为白野鸡。还问为什么不用弓箭把野鸡射下来。
 
荀隐从容道:「本谓是云龙骙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强,是以发迟。」
 
荀隐毫不示弱,也把他自称的云中之龙,贬为有角的山间麋鹿。感叹那么微弱的小动物,不值得用强弓硬箭,所以迟疑,放他一马。
 
文人相轻,针锋相对,只乐得观「战」的张华拍手大笑。

用户评价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文人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他们也同样有七情六欲,也有凡人的烦恼和困惑。我尤其想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的。是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还是像杜甫那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凉? 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描绘他们经历重大变故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比如,那些被贬谪的文人,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流放的生活?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逆境中找到新的生活意义的?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品格,往往是在逆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考验,而文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一定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评分

拿到《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眼吸引我的,是书中精美的插画,每一幅都充满了古韵,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在文字的叙述上也下足了功夫,他/她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诗句,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畅谈古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生态的描绘,那种社会背景下的文人仕途、社交圈子、甚至是一些小道消息,都刻画得绘声绘色,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窥探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尤其是,我一直对唐朝的文人雅士非常着迷,他们的诗歌大气磅礴,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中对那个时代的文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他们的饮宴唱和,到他们对国家大事的针砭时弊,再到他们对于个人际遇的感慨万千,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我仿佛看到了白居易在长安街头的身影,听到了李贺在夜色中吟诵的诗句,感受到了韩愈在贬谪路上的孤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让我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我一直在想,古代文人在面对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时,是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还是随波逐流?是选择隐居,还是积极入世?这种选择,往往关系着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影响着他们作品的风格。 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文人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以及这些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哪些文人挺身而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又有哪些文人选择了明哲保身,甚至落井下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复杂的人性,让我们看到文人在政治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的道义光辉。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微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回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人心路历程的挖掘,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挣扎,在名利与节操之间权衡的内心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古代文人能够写出如此动人的篇章,他们的情感来源究竟是什么?是少年时期的壮志凌云,还是壮年时期的怀才不遇?是晚年时期的豁达超然,还是人生低谷时的绝望挣扎?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希望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文人,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仕途的起伏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比如,我很好奇像陶渊明这样选择归隐田园的文人,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能达到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还是也曾有过对尘世的眷恋和对过往的遗憾。又或者,那些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的文人,他们又是如何承受来自权力中心的压力,他们的勇气又从何而来?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我读得津津有味。我一直对文人的情感世界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对于爱情的表达,时而热烈奔放,时而含蓄内敛,充满了古典的韵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以及文人是如何在爱情中体味人生的。 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那些才子佳人之间的知音之情,也希望看到那些因门第、命运等原因而未能走到一起的爱情悲剧。我尤其想知道,在古代那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意的?是隐晦的诗句,还是大胆的表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文人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那份纯粹而又复杂的情感。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清雅脱俗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品茶论道的?他们是如何鉴赏古董的?他们是如何在书房里度过悠闲的时光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这些具体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文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 我希望看到书中对他们居住的环境、收藏的书画、使用的文房四宝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往往能反映出他/她的内心世界。例如,我一直很好奇,那些以“梅兰竹菊”为伴的文人,他们是真的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还是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又或者,那些热衷于修建园林、追求雅致生活的文人,他们又在其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这本书的描写,让我能够更立体地去理解文人,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字,更是他们的生活。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我读来感触良多。书中对于文人之间复杂情感的描绘,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那些文人墨客的惺惺相惜,又或是那些因政治立场而产生的恩怨情仇,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一直在思考,古代文人的社交圈子是怎样的?他们如何通过诗文唱和来交流思想,又如何通过宴饮聚会来建立情谊?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还是更多地夹杂着利益往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文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比如某个大家族中年轻一代文人的竞争与合作,又或是不同政治派别文人之间的互相攻击与辩驳。这种描绘,让我看到了文人并非是真空中的个体,他们也身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网络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揭示文人之间情感的真实面貌,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师生情,亦或是那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同道之谊”。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我一直对文人的才情感到惊叹,尤其是他们能够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通过简练而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剖析这些传世佳作背后的创作灵感和心路历程。是不是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文人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一些经典作品,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意义,而是深入挖掘其深层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创作时所处的情境。比如,为何某位文人会在特定的时刻写下某首诗?他/她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是悲伤、是喜悦、是愤怒,还是无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文人的创作世界,去理解他们为何而写,如何而写,以及他们的文字所蕴含的无限力量。

评分

终于等到《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的上市,我激动了好久!说实话,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前几部作品的熏陶,每一本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的窗户。这一部,光看书名,就已经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文人的那些事”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是他们风雅的生活日常,还是才情横溢的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是他们高洁的志向,还是世俗的无奈? 我一直觉得,文人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者,更是那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情感丈量人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而不是冰冷的史书上的名字。比如,我总觉得苏轼的豁达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道的苦楚;李白的浪漫,是否也曾被现实的羁绊所束缚?杜甫的忧国忧民,是否让他夜不能寐,饱尝孤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文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将他们的情感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与他们一同品味人生的甘苦。

评分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这本书,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知识体系和学问积累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很好奇,他们的学问是如何形成的?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生活?他们是如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解读文人的学问,以及他们的学问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介绍文人所涉猎的广泛领域,不仅仅是诗文,还包括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医药养生等。我希望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这些领域中游刃有余,并从中汲取灵感的。我总觉得,渊博的学识,是文人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基础,而这本书的描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