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英岛再生 自从2001年7月底搭上从阿姆斯特丹开往英格兰的大船后,居然在英国一住就住到现在;住到英国公投后,决定脱离欧洲联盟;住到自己从上半生,进入了下半生的阶段。
我在这之中从人妻升格为人母,从媒体人到社区义工,观察英国的角度更深入、视野也更拓展。这个位在大西洋最右端的岛国,跟我来自的、位在太平洋很西端的台岛,有着不少似曾相识、细瞧却又截然不同的差异。
我爱英国人的幽默感、找尽理由办派对、搞怪中的小聪慧、陌生人的问候跟擦身而过的微笑。也欣赏他们重视生活乐趣,连孩童的教育都建立在乐中好学的观念上。但是英国人有时过度捍卫传统的自大、永远争执不休的融合问题,以及重点不直接讲的迂回个性,经常在相处中还是会让我很头大。
英国人重视社交能力跟餐桌礼仪, 大概在欧洲国家中无人可及。但是他们也可以对礼仪重视到做起事来拐弯抹角,就怕「太直接了会不礼貌」。也难怪传说中法国人笑英国人的餐桌规矩比桌上的菜餚还多。真的,住进这个国家后就知道,不少的矛盾可以在这个国度中找到,然后发现英国人早就将之习以为常,再把这个习以为常变成传统,让外人一整个无话可讲。
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洲联盟,有很强烈的历史背景支撑着投下脱欧票的高龄层。这个国家的大选投票制度依然没有比例代表制,简单多数决保障着传统大党,让政治新局很难翻身,宿怨自然更难化解。在这里住上近20年,深深感受到社会阶级在英国非常明显,走出伦敦等大都会,就更能发现真正具有阶级性的英国风情跟品味。
而英国的品味又壁垒分明, 大英联邦帝国(United Kingdom)是正名,其中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北爱尔兰各自称「国」(Nation)分治。在英国决定脱欧后,苏格兰因独派掌权吵着要脱英,北爱跟爱尔兰的边界出现软硬两极的通关问题,威尔斯的脱英派也在动盪中煽声起落。这个国家向来有团结上的困难,但在所有政治
跟历史的困难中,依然吵闹不休地继续前进。所有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数据跟统计,因为分治的关系,其实都只是英格兰跟威尔斯而已。苏格兰跟北爱尔兰通常不在其中,引用起来一定要注意。
儿子渐大后,我在英国的日子进入另一个境界,那就是义工生活。事情启端是一颗价约15元台币的高丽菜,我在图书馆遇上一位摆摊卖菜的婆婆,犹豫不决该问价否?因为住家附近很难买到新鲜蔬菜,只有冷冻商店。进去找书又出来,看到她跟最后那颗高丽菜依然在临时架起的桌上,问价后买下,她说每週四都会在这个时候
来卖社区菜园的菜。我下週四又来,没看到人,问了图书馆员,他们带我去她的办公室。
原来, 卖菜阿婆海伦在图书馆中有办公室,还有自己的办公桌!她开始跟我介绍整个社区活动跟义工组织。因为进入冬季,我先开始尝试了社区舞蹈、老人院椅上运动后,春季进入菜园帮忙,接下来带着社区老人开打太极拳,因此被要求干脆开个免费太极课,给所有独居的老人们上,鼓励他们出来活动。又被拉去帮忙社区艺术课,不仅自己开始画,也接触到英国对精神患者的艺术疗法……
就这样, 我整个进入了社区的义工生活。两年来的投入,还意外获颁2018年英国义工组织最高荣誉的女王奖义工状,再加上完成社区的社会学研究课程,而获得国家鑑定的社区发展证。这又是一个意外人生,一步一步地深深陷入英国的在地生活。更觉得别被年龄、体力、时间等借口绊住,人生机缘无限,关窗与开窗之间,就看自己想跨入多深的境界。
胡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