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系统(10版)

自动控制系统(1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动控制
  • 控制系统
  • 自动化
  • 电气工程
  • 系统工程
  • 反馈控制
  • 现代控制
  • 控制理论
  • 工程控制
  • 控制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编排架构以古典控制学、现代控制学、物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式与数位控制的安排为主,每个章节中均增添了许多详实的观念解析与重要的例题练习,尤其是配合国际间最新版本的自动控制教科书,于书中做了许多值得读者注意的註解,相信对读者在研究、进修与考试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第一单元从第一章开始至第八章结束,我们称之为古典控制学。古典控制学探讨自动控制最早被完整发展出来的理论,本单元先从古典控制的基础数学介绍起,再融入系统的概念,发展出转移函数的想法,稳定度的定义,时间响应的探讨,根轨迹的理论,频域的架构与分析,最后控制器的形式与设计。

  第二单元为第九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我们称之为现代控制学。现代控制学的内容除了先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数学外,更探讨了现代控制学中最重要的状态概念,并由此了解现代控制学与古典控制学最大的不同处。接着再导引出现代控制学的三大观念,也就是渐近稳定、控制性与观察性的想法。有了以上结果,现代控制最重要的学理贡献,也就是状态回授设计与观察器就可以顺利地在第十二章中推导出来。

  最后,第三单元为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的内容,我们称之为特殊单元。其中第十三章探讨如何建构各种常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式,并了解实际控制系统在古典控制转移函数或现代控制动态方程式的关系为何。第十四章则研究基本的离散系统与数位控制理论,了解数位化控制系统模式的推导与建立。最后,第十五章则是简单地介绍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理论,让读者了解基础非线性系统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硕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研究所 博士

  经历
  大学教授
  专业领域
  自动控制理论
  数位电路设计

詹森

  学历
  国立大学电机 博士

  经历
  台北、中坜、新竹、台中大硕讲师
  台北硕士讲师
  专业领域
  自动控制理论
  数位电路设计
 

图书目录

第0章 控制系统简介
0-1 控制系统及其基本架构
0-2 回授控制系统的分类
0-3 控制系统的研究步骤
 
第1章 古典制学的数学基础
1-1 一些基本函数的定义
1-2 回旋积分
1-3 拉氏转换
1-4 部分分式
1-5 反拉氏转换
1-6 拉氏转换的重要定理
 
第2章 古典控制学的系统描述
2-1 绪论
2-2 系统性质
2-3 古典控制学的数学模式表示法-转移函数
2-4 线性非时变系统的系统响应
2-5 方块图
2-6 讯号流程图
2-7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转移函数矩阵
 
第3章 控制学系统的稳定度与灵敏度
3-1 稳定度
3-2 稳定度测试:罗斯-赫维兹稳定准则
3-3 罗斯稳定准则的应用
3-4 灵敏度
3-5 开路与闭回路系统的优缺点比较
 
第4章 时间响应分析
4-1 时间响应的基本观念
4-2 一阶系统的暂态响应
4-3 系统极点(特性根)与暂态性能的关系
4-4 加入零点或极点对标准二阶暂态响应的影响
4-5 稳态响应
4-6 输入干扰所造成的稳态误差
4-7 误差准则
 
第5章 根轨迹
5-1 根轨迹的基本观念
5-2 根轨迹的作图规则与原理
5-3 根轨迹的作图范例
5-4 回授控制系统的基本根轨迹图形
5-5 开路转移函数加入极点或零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5-6 根廓线
5-7 系统具时间延迟的根轨迹
 
第6章 频率响应分析
6-1 频率响应的基本观念
6-2 标准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6-3 极座标图
6-4 波德图
6-5 全通系统与极小相位系统
6-6 系统转移函数鑑别
 
第7章 频域稳定分析
7-1 基本定理
7-2 奈氏稳定准则
7-3 简化奈氏稳定准则
7-4 相对稳定度
7-5 具有时间延迟的系统稳定度分析
7-6 闭回路频率响应
 
第8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补偿
8-1 基本观念
8-2 PID 控制器
8-3 积分终结
8-4 相位领先、落后补偿器
8-5 相位领先、落后补偿器的频域补偿
8-6 相位领先、落后补偿器的时域补偿
 
第9章 现代控制学的数学基础
9-1 矩阵基本性质
9-2 反矩阵
9-3 向量空间
9-4 对角化
 
第10章 现代控制学的系统描述
10-1 动态方程式
10-2 动态方程式与转移函数间的关系
10-3 转移函数的分解
10-4 状态转移矩阵
 
第11章 现代控制学的稳定度、控制性与观察性
11-1 渐近稳定度
11-2 控制性与观察性
11-3 控制性与观察性的测试方法
11-4 控制性与观察性的重要性质
 
第12章 状态回授设计与观察器
12-1 状态回授设计
12-2 状态回授的重要性质
12-3 观察器设计
12-4 状态回授与观察器之合成
 
第13章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式
13-1 机械系统
13-2 倒单摆系统
13-3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13-4 数位磁带传动控制系统
13-5 电路系统
13-6 OP 电路
13-7 马达系统
13-8 马达系统的控制
 
第14章 数位控制
14-1 Z 转换
14-2 反Z转换
14-3 离散时间系统的分类
14-4 离散资料系统的数学描述
14-5 取样资料系统的数学描述
14-6 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度
 
第15章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分析
15-1 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方程式
15-2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自动控制系统(10版)》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自动控制”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儿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现代且充满活力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我对这个学科的理解。书中对现代控制理论的介绍,不再是那些陈旧的、过时的理论,而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融入了许多前沿的理念和技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系统鲁棒性和适应性控制的深入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控制理论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环境时的强大生命力。此外,书中大量的图示和仿真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说服力,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面对复杂系统能够抽丝剥茧、找到关键环节的洞察力。它让我意识到,自动控制系统远不止于机械的运动,它更是智能、是效率、是未来。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说实话,是带着一点儿期待,也有一点儿忐忑的。毕竟是“10版”,这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历史厚重感,仿佛凝聚了无数次的修订和智慧。翻开第一页,那清晰的排版,严谨的术语,瞬间就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严谨而又充满魅力的知识殿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生畏的复杂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基本概念。从系统是什么,到为什么要控制,再到控制的目标,每一步都讲解得绘声绘色,仿佛作者就坐在我旁边,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在和我交流。即使是对这个领域完全陌生的新手,也能在这种引导下,逐渐建立起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认知框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那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恒温器、飞机自动驾驶,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惊叹于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也大大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为我开启了认识这个复杂而又迷人的世界的大门。

评分

当我捧着这本《自动控制系统(10版)》开始阅读时,我内心是抱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工程类的书籍,通常都充满了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往往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却是意外的“友善”。它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在介绍复杂理论之前,总是先铺垫一些直观的物理模型和生动的比喻。例如,在讲解反馈控制的概念时,书中巧妙地将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作为例子,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瞬间就消除了我对抽象概念的距离感。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数学工具,在书中也得到了详尽且易于理解的解释,让我不再因为“看不懂数学”而放弃。每一个定理、每一个推导,都好像是在为我搭建一座通往理解的桥梁,让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我特别享受在学习过程中,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讲解方式,不断地给我带来这样的惊喜。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自动控制系统(10版)》的。当时我正为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控制理论基础的书籍而苦恼,市面上的选择很多,但总感觉缺乏那么一点“味道”。拿到这本书,翻开目录,我就被其结构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线索,将整个自动控制系统这个庞大的体系,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从系统的建模,到时域分析,再到频域分析,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流畅。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方法,讲解得格外透彻,不仅仅是给出公式,更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系统性能的。这让我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真正地理解其内在的逻辑。更令人欣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惊人,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的。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这个领域探索旅程中的一盏明灯。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导手册”。虽然它是理论性的著作,但其对工程实践的侧重,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大量的算法实现细节、仿真程序代码片段,以及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分析,都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立刻将其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控制策略时,都会非常细致地考虑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PID控制器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参数整定的理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实际工程中常用的经验整定技巧,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还注意到,书中在讨论稳定性分析和性能指标时,都提供了丰富的计算示例和图表,这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系统设计中。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教我“是什么”,更是在教我“怎么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