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伊斯兰」可以凭着宗教原理开创帝国?
重新质问今日对伊斯兰「以武力传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带、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诞生的伊斯兰,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与异教徒的统治政策?
因为「九一一事件」而广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长期以来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译为「圣战」,从而把伊斯兰和恐怖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近年来台湾相关伊斯兰书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并不等于中文的「圣战」一事,已渐渐为人所认知。不过,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从七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穆斯林又会在什么时候拿起「剑」而战斗?而我们心中属于刻板印象的「圣战」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读者并不清楚。
为了解决当代对伊斯兰的普遍误解,伊斯兰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书作者小山泰教授,从七世纪穆罕默德夜半出逃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及二十一世纪的「九一一事件」、伊斯兰国的出现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领读者畅游于伊斯兰的历史和思想史。作者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兰这种新型态帝国在「空白地带」发生和演变的独特历史,才能够解读「吉哈德」一词原初的意义与至今的流变。
■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型态帝国! 伊斯兰是什么,何以在「空白地带」诞生,并对历史和现在产生巨大影响?
伊斯兰在七世纪时由穆罕默德在麦加和麦地那确立,他所建构的伊斯兰共同体扩及整个阿拉伯半岛,在承继其大业的后人发起「穆斯林的扩展」后,更大力地将版图推出了阿拉伯半岛。在「持剑的吉哈德」下,从正统哈里发时期到伍麦亚王朝,国家的发展由城邦逐渐发展成帝国。之后的阿拔斯王朝确立了伊斯兰帝国,特别是到十世纪中叶,堪称为黄金时期。
伊斯兰帝国的成立与发展,从很多层面来说,在人类史上可说是独放异采。位于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所包夹的阿拉伯半岛,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具国家型态的政治空白地带。恰恰是在这里,诞生了崭新的伊斯兰教义,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国,光凭这一点就堪称是世界史的大事!这起历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兴趣,乃在于建构帝国的是出自名为伊斯兰的宗教之手。
历史上不乏与宗教结合而建立的帝国,但仅凭宗教教义就能创建一个帝国却很罕见。伊斯兰帝国最大的特征,即由伊斯兰的教义所塑造,是「在伟大的教义统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拥有广大版图的国家」。光靠军事力量或权力,都不足以让帝国维持下去。想要在广大的区域里统治多个种族,必须要有足以包容这些人的教义。而伊斯兰和一般我们理解的宗教并不一样,它强调正义、融合和奋斗,由宗教而统合国家和社会,彼此完全融和为一体。
这样的帝国,正是人类史上的新型态帝国,也是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谈及的巨大历史动能中最与众不同的历史力量,在二十世纪后半的伊斯兰复兴后依旧影响世界格局。
■认为穆斯林「右手持剑、左手拿古兰经」是西方的偏见! 「吉哈德」是伊斯兰社会建设的一环,是强调正义、社会融合的「奋斗」。
近十几年来,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为契机,针对伊斯兰的「吉哈德」聚集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从而产生了把吉哈德与「恐怖主义攻击」连结在一起思考的过于简单的议论。对此本书作者认为:「虽然吉哈德经常被译为圣战,但那不过只是片面之词。」
吉哈德主要的意义,本来指的是建立社会正义,属于政治、社会层面的课题,以及信徒为此不惜牺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题。吉哈德有几个面向,本书以「内心的吉哈德」、「社会的吉哈德」及「持剑的吉哈德」来分别说明。伊斯兰军队在赴战时,将士为信仰舍身,那就是基于「内心的吉哈德」而开启「持剑的吉哈德」。
「持剑的吉哈德」并非主动追求战争,而是为了维持社会融合而不避战。伊斯兰的教义讲求「融和」,强调为了融和,军事力量可以被容许。伊斯兰认为若无法捍卫乡土,维持社会秩序,人们就无法安居乐业。从刻板印象错误的「圣战」观念来看,「吉哈德」与「融和」似乎沾不上边,但这两个主题在伊斯兰帝国存在的基础上,确是彼此牢牢地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此,伊斯兰帝国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种、多语言、多文化组成的人们,也才能够建构包含多种宗教的教法体系。
相对地,更具宗教、社会意涵的「内心的吉哈德」与「社会的吉哈德」,则被理解为伊斯兰社会里个人和社群的自我实践。特别是内心的吉哈德,更受到修行者的奖励与理论化。他们称「内心的吉哈德」为「大吉哈德」、称「持剑的吉哈德」为「小吉哈德」,将之确立为教义并广为宣扬。
■「伊斯兰」所指称的,既不是国家,也不是帝国,而是「社会」。 穆斯林为何赌命而战?找寻未来解决中东纷争的理解之道。
穆罕默德自己也曾经拿起剑战斗,据说有一次他从战场回来时说道:「小吉哈德已然结束,今后将是大吉哈德。」
伊斯兰的目标,终究是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其教规和组织,都是为了经营立足于伊斯兰教诲的社会生活所必备。伊斯兰的发展,便是从仰慕穆罕默德的一些少数信徒的聚集开始,形成朝向共同体、国家的过程。
所以,即使历史上庞大伊斯兰帝国(指以伊斯兰法律为核心而运作的鄂图曼帝国)在二十世纪初解体了、失去荣光,但是伊斯兰也不会失去它的坚韧。伊斯兰世界面临着民族主义、世俗化、共产主义等巨大冲击,但对黄金时代怀有乡愁般的情感。
六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朗革命、中东战争、盖达组织、宾拉登与九一一事件、恐怖攻击与国际反恐、叙利亚的伊斯兰国——这些一连串的变化,都和伊斯兰在「现代体系」里的复兴有关,也牵涉到伊斯兰与「现代」的关系。发展至今,导致急进派、激进派与武装斗争派的穆斯林,都以对自己有利的面向来解释和利用「吉哈德」,从而更加引发了西方对伊斯兰和「吉哈德」的误解。
所以伊斯兰世界的纷争与骚乱,应该要从其历史中去看才能深度理解。然而,人们却大多以二十世纪的「现代中东政治」的脉络来解说,这样的分析使得我们难以看清伊斯兰与吉哈德的全貌。本书从伊斯兰的诞生开始,经过帝国的发展、衰退,到现在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为止,以一支庞大的历史之流来掌握──只有重新解构吉哈德的意义,才能让伊斯兰世界与国际社会相互理解,展开对话。
====================
■《伊斯兰帝国的吉哈德》能够带给台湾读者什么启示? 本书关于「吉哈德」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思考台湾社会里日益增多的伊斯兰人口,和他们的「吉哈德」(奋斗),该如何与自己的文化相融。关于当代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的纷争,及关于恐怖主义、自杀袭击、反恐等国际政治,台湾读者一定要跳出「现代中东政治」的脉络来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兰从七世纪出现、到二十世纪面临西方现代性挑战的历史去理解。
本书的启示是:
用方块汉字所构筑的思想体系,充满了中华式的和西方式的对伊斯兰的双重误解。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伊斯兰的历史,更无法理解伊斯兰强调奋斗、正义、融合的政教合一的独特体制,甚至对这种教义和体制感到没来由的恐惧。这本以「吉哈德」为关键字的伊斯兰思想史,或许可以让汉字世界里一直臣服、信仰、追逐世俗权力的人们,思考另外一种迥异的价值并愿意为之而奋斗、奋战。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伊斯兰帝国的吉哈德:一部奋战、正义与和平的伊斯兰发展史》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7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