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個人對媒體的關注點,更多是放在它對「公民參與」的影響。當資訊傳播的管道變得如此多元且去中心化後,我們是不是真的迎來了一個更民主的傳播時代?還是說,只不過是把舊有的權力結構,用新的科技包裝了一下?這本《當代媒體》如果能深入探討「賦權」與「監控」這兩種力量在匯流過程中如何相互拉扯,我會非常感興趣。例如,網路上的集體行動是如何組織起來的?這種動員的效率與持續性,跟傳統的社會運動有何根本上的不同?這不單純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議題。我希望作者能跳脫出單純的科技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而是提供一個更中性、更辯證的分析視角,讓我們看到,在科技的強大推力下,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如何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力,並在這個「匯流」的戰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發聲位置。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話,第一眼看過去挺有時代感的,那種藍綠漸層的色調,配上那種像是數據流動的線條,蠻符合現在科技快速變化的氛圍。不過,書名本身「當代媒體」這四個字,其實涵蓋的範圍太廣了,光是看到書名,我腦中就會自動跳出好幾個面向:從新聞業的數位轉型,到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黑箱,再到影音串流平台如何重塑我們的休閒習慣,簡直是包羅萬象。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它在處理這麼多龐雜資訊時,切入的角度會是偏向學術理論的深入剖析,還是比較偏向產業案例的實戰分享?畢竟,台灣的媒體環境在政治光譜、商業模式上都有其特殊性,如果能結合在地觀察,那讀起來肯定會更有共鳴。我猜測,作者應該會試圖建立一個宏觀的框架,去解釋這些看似零散的現象背後,其實都指向某種「匯流」的趨勢,或許是內容與科技的融合,或許是傳統與新興媒介的邊界模糊。但願內容不會流於表面,而是能提供一些犀利且有深度的觀察,讓讀者在快速變化的資訊洪流中,找到一塊可以立足思考的穩固沙地。
评分說到媒體這塊,我身邊不少從事廣告或公關的朋友,每天都在為「KPI」和「觸及率」焦慮。他們討論的往往是工具層面的更新,例如哪個短影音平台流量最高,或者最新的SEO排名技巧。這類實務書籍固然重要,但往往缺乏對「傳播本質」的回歸與反思。我會希望這本書,即便談論的是「匯流」這樣一個高度技術性的概念,也能保有對人性、對社會責任的關懷。畢竟,傳播的最終目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結,而不是單純的數據最大化。如果能探討在數據化、自動化的浪潮下,新聞專業精神、倫理規範該如何自我調適與堅守,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打開了。我甚至想知道,作者會怎麼定義當代讀者(或稱「用戶」)的角色轉變?我們是從單純的接收者,變成了「被計算」的產品嗎?如果能把這些哲學層面的思辨,巧妙地嵌入產業的變遷描述中,那才是一本真正有深度的「當代」讀物。
评分我最近在看好幾本關於數位傳播結構轉變的書,說真的,大部分都讓我有一種「啊,又是這些老生常談」的疲憊感。這本《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的書名雖然有點長,但「匯流」這個詞抓得挺準的,點出了當前傳播產業最大的特徵——界線正在消融。我特別期待作者能針對「資訊繭房」和「演算法治理」這兩個核心議題多著墨一些。你知道嗎,現在每天滑手機,感覺接收到的資訊越來越同溫層化,但我們卻又不斷地被推送新的、看似相關的內容,這種矛盾感很強烈。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不同於歐美視角,更貼近台灣使用者在LINE群組、臉書社團這些半封閉環境中的實際操作經驗,那將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只停留在描述現象的書,而是能提供一些結構性的思考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去「解碼」這些媒體環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它們拋給我們的資訊瀑布。光是光碟片時代過去,到現在每個人都是內容創作者,這中間的權力轉移,就值得好好論述一番了。
评分從書名來看,它給人一種很宏大、很學術的感覺,但台灣的媒體學術研究有時候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好像都是在翻譯國外的理論,不接地氣。我希望這本書在論述上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保有學術的嚴謹性,但表達方式要平易近人。例如,當它提到「跨載體敘事」或「多模態傳播」這些詞彙時,能不能馬上舉出台灣本土的成功或失敗案例來佐證?否則,光是術語堆疊,很容易讓非科班出身的讀者望而卻步。我比較期待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領讀者走過這片混亂的匯流區,告訴我們哪些是短暫的潮流泡沫,哪些是真正會影響未來十年傳播樣貌的結構性轉變。如果能有清晰的圖表或時間軸來梳理產業脈絡,那就更棒了,畢竟視覺化的幫助,對於理解複雜的系統論述是很有幫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