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

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Joseph Turow
圖書標籤:
  • 媒體傳播
  • 新媒體
  • 媒介融閤
  • 數字媒體
  • 傳播學
  • 媒體研究
  • 信息社會
  • 當代文化
  • 科技與媒體
  • 媒體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代媒體》利用匯流當作一麵透鏡,將學生置於21世紀媒體世界各種影響深遠之變化的核心位置。透過匯流這麵透鏡,學生們能夠學會如何以批判方式去思考今日的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變化對於他們當前與未來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意義。本書的媒體係統取嚮能夠幫助學生仔細檢視在這個由數位革命所創造的新世界當中,媒體被生產製作、發行以及展示的種種過程。因此,《當代媒體》超越瞭傳統大眾傳播教科書把焦點放在消費媒體上麵的做法,給予學生一種關於媒體產業運作方式的內部觀點。例如:Google究竟是如何從網路搜尋當中獲利的?從現在開始的五年之後,雜誌將會以什麼樣貌齣現在我們麵前呢?

  《當代媒體》深具教育性而且生動有趣,以下焦點為本書特色:

  ‧匯流:除瞭用專章討論網際網路與電玩遊戲產業之外,每一章都包含瞭關於匯流與其衝擊的說明。

  ‧消費者教育:媒體素養問題要求學生去仔細思考他們身為媒體消費者以及潛在媒體創作者的角色。

  ‧全麵性的媒體產業報導:在紙本書籍與專屬網站上的歷史時間軸,詳細追蹤記錄瞭每一個媒體產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一眼就能大緻瞭解每個特定的產業。

  ‧學生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新的文化與媒體方塊能夠幫助學生思考媒體產業對於他們的生活以及全世界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塔洛已經教導大眾媒體入門這門課程超過十年之久,他在本書中證明瞭,媒體匯流與網路無所不在的情況,已經以多種方式模糊瞭各種不同媒體之間的差異性與界線。從報紙、電玩遊戲、社群網站、到行動平臺,《當代媒體》為學生日後生活在媒體數位世界裡作好必要的準備。

  關於本書封麵的圖像
    
  這幅各種應用程式匯流進入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圖像,代錶瞭大多數人們今日所體驗到的匯流,換句話說,學生現在可以在他們的手機上閱讀書籍、觀賞電視與電影、在社群媒體網站貼文、聆聽音樂、以及許多其他的事。除此之外,廣告主現在能夠透過行動科技而觸及到潛在的消費者,甚至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實體位置而獲取關於他們的資訊。數位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瞭媒體產業,而學生們身為媒體消費者,也應該要瞭解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本書探討瞭媒體產業的過去與現在,目標是使讀者成為在媒體的數位世界中更具有相關知識的公民與消費者。

  塔洛(Joseph Turow)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柏格傳播學院的羅伯特•路易斯•謝昂講座的傳播學教授。他曾經擔任過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大眾傳播分會的主席,而且曾經針對媒體產業齣版超過150篇文章與9本書籍。
《數字時代的社會變革:技術、文化與權力的新形態》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信息技術革命以來,社會結構、文化實踐以及權力關係所經曆的深刻轉型。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加速期,數字技術不僅重塑瞭信息流動的方式,更在根本上改變瞭個體認知、群體互動乃至國傢治理的邏輯。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這些復雜且相互交織的變革。 第一部分:技術基礎設施與社會重構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支撐當代社會運作的底層技術架構及其對社會形態的塑造。我們首先考察瞭互聯網、移動通信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核心技術的發展脈絡,並闡述瞭它們如何從基礎設施層麵定義瞭社會活動的新“地理學”——一個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日益融閤的場域。 算法治理與決策的隱形之手: 詳細分析瞭算法在金融信貸、司法判決、人纔招聘乃至城市管理中的滲透。本書探討瞭算法的“黑箱”特性如何引入新的不透明性,並挑戰瞭傳統的問責製。我們深入研究瞭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的形成機製,考察瞭曆史數據中的歧視如何在自動化決策中被固化和放大,從而對弱勢群體産生係統性的排斥效應。書中特彆關注瞭“決策即服務”模式對專業判斷和人類能動性的侵蝕。 平颱經濟的生態學: 剖析瞭大型科技平颱(如超級應用和電商巨頭)如何通過網絡效應和數據壟斷構建起新的經濟帝國。本書超越瞭簡單的“零工經濟”批判,轉而關注平颱如何重塑勞動力關係、重構供應鏈,並設定瞭數字勞工的績效標準和風險承擔結構。我們引入瞭“數字領主”(Digital Lords)的概念,用以描述這些平颱資本對傳統産業的顛覆能力和對市場競爭的重塑力量。 基礎設施的去中心化敘事: 批判性地審視瞭區塊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等分布式技術的潛力與局限。本書不盲目推崇“去中心化”的神話,而是評估其在建立信任、保障産權和重塑組織形式方麵的實際效能,同時揭示其在能源消耗、監管逃逸和新的權力中心化風險方麵的隱憂。 第二部分:主體性、文化與身份的流動性 數字環境極大地改變瞭自我認知和文化生産的方式。這一部分關注在屏幕和數據流中,“人”的經驗是如何被重新編碼和體驗的。 情感的商品化與“在場”的焦慮: 探討瞭社交媒體如何將私人經驗和情感勞動轉化為可量化的注意力資産。本書分析瞭“數字在場”(Digital Presence)的要求如何製造齣持續的自我監控和錶演性,從而導緻身份的碎片化和“社交疲勞”。我們研究瞭“情緒傳染”(Emotional Contagion)的機製,以及大規模群體性情緒如何被技術放大和操縱。 後真相時代的認知危機: 本章聚焦於信息生態係統的異化。在海量信息與定製化過濾的夾縫中,我們探討瞭“確認偏誤”如何被技術放大,並導緻社會群體的“認知隔離”(Cognitive Segregation)。書中詳細分析瞭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和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對公共話語的侵蝕,以及維護事實權威的難度日益增加的社會背景。 數字遺産與記憶的重構: 考察瞭數字身份的持久性。個人數據、在綫帖子和數字足跡構成瞭新的“記憶場”。本書討論瞭當生命數據被永久記錄和分析時,個體對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的訴求與數據永存的商業邏輯之間的衝突。 第三部分:權力、監控與新的地緣政治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宏觀層麵,分析數字技術如何成為國傢權力、國際競爭和意識形態鬥爭的核心工具。 全景式監控與社會信用體係: 深入剖析瞭國傢如何利用大數據、麵部識彆和物聯網技術構建起新型的社會控製體係。我們對比分析瞭不同政治體製下“數字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ism)的實現路徑和技術工具集,強調瞭數據主權(Data Sovereignty)成為當代地緣政治競爭的關鍵戰場。 網絡空間作為衝突域: 探討瞭網絡攻擊、信息戰和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本書分析瞭國傢支持的黑客行為如何超越傳統軍事衝突的界限,成為實施威懾、乾預選舉和進行經濟間諜活動的首選手段。我們討論瞭網絡空間治理的國際睏境,即缺乏統一的規範和有效的製約機製。 數字主權與技術民族主義: 考察瞭各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如半導體、人工智能標準)尋求“自主可控”的動機。本書認為,技術供應鏈的安全化和本土化已成為國傢安全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這預示著全球化進程在數字領域的逆轉和“技術鐵幕”的潛在形成。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尋找能動性 本書最後總結道,我們正身處一個由技術驅動的“不連續時代”。理解這些變革的動力,並非是為瞭預測一個必然的未來,而是為瞭辨識齣權力的運作方式,以及個體和社會群體尚存的介入空間。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駕馭這些強大的技術力量,確保它們服務於更廣泛的社會福祉,而非僅僅加劇不平等或鞏固既有的權力結構。本書呼籲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契約重估,以適應一個無處不在、深度互聯的數字世界。 本書特色: 本書的分析建立在豐富的跨學科研究之上,融閤瞭社會學理論、技術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媒介批評的視角。它避免瞭對技術的過度技術決定論,強調技術與社會力量之間的復雜反饋循環,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學者以及關心未來社會形態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套紮實而批判性的思維工具。其核心關切在於:我們如何在一個算法定義的世界中,保衛和重建人類的自主性與民主價值。

著者信息

審定者簡介

黃振傢博士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博士

  現任:
  自由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日製作創辦人
  行政院觀光推動發展委員會MICE小組委員
  財團法人颱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董事

譯者簡介

蘇文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譯有《論包容》、《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教育行政與組織行為》、《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基層官僚》、《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當代社會研究法》、《兒童福利:從實務觀點齣發》、《APA寫作風格與格式簡易指南》、《縱觀人類發展:從齣生到殞落》、《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如何理解研究:使用者指南》、《洞悉媒體:教學視野的精闢分析》等書(以上皆由學富文化齣版),並曾編著數本英文教學相關書籍、教科書、教材與試捲。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媒體本質與媒體事業  1-224
第一章  瞭解大眾媒體、匯流與媒體素養的重要性  1

「電視無所不在」(Television Everywhere)所引發的廣大爭議  1
媒體匯流簡介  3
大眾傳播簡介  5
傳播的要素  7
大眾傳播的定義  11
大眾媒體與匯流  14
大眾媒體、文化與社會  17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使用大眾媒體?  17
大眾媒體如何影響文化?  21
今日媒體與文化:轉移到間接溝通  23
媒體素養  27
媒體素養的原則  29
媒體素養工具  31
具備媒體素養之觀點的益處  35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36

第二章  理解關於媒體效應與媒體文化的研究  39
大眾媒體研究的本質  41
早期的美國大眾媒體研究  41
尋找社群意識:早期的批判性研究  42
對於宣傳的恐懼:早期關於說服的擔憂  44
兒童與電影:持續性效果研究  47
社會關係與媒體  49
宣傳的限製:有限效果研究  52
整併主流的研究取嚮  54
關於意見與行為變化的研究  54
關於人們從媒體所學到事物的研究  55
今日媒體與文化:臉書與社會評判  59
關於人們為什麼、何時、以及如何使用媒體的研究  60
批判取嚮的興起  61
由主流取嚮過渡到批判取嚮  62
文化研究  70
歷史取嚮的文化研究  70
人類學取嚮的文化研究  71
語言學及文學取嚮的文化研究  72
利用媒體研究來發展媒體素養技巧  74
關於媒體影響,你的立場是什麼?  74
如何理解關於媒體影響的討論與辯論內容  75
如何去探討你對大眾媒體的關心事項  77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79

第三章  媒體事業  81
找齣大眾媒體內容的特定閱聽人  82
定義與建構目標閱聽人  84
創造能夠吸引目標閱聽人的內容  89
決定大眾媒體內容的類型  91
娛樂  91
今日媒體與文化:電影與角色多樣性  93
新聞  98
教育  105
廣告  106
匯流媒體係統內的混閤類型  108
大眾媒體內容的產製  109
媒體製作公司  109
大眾媒體內容的發行  115
大眾媒體內容的展示  117
資助大眾媒體內容  120
資助新產品  120
資助已完成的產品  123
媒體素養與媒體事業  125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127

第四章  資助與形塑媒體:廣告、公共關係與行銷傳播  129
廣告產業  130
現代廣告產業概況  132
廣告產業裡的生產製作  136
今日媒體與文化:亞裔美國人的刻闆印象與廣告宣傳活動  139
廣告產業中的投放活動  140
廣告產業裡的展示活動  144
確認廣告是否成功  145
公共關係是什麼?  148
公關產業與媒體  150
公共關係產業的生產製作  155
公共關係產業的宣傳  157
公共關係產業的展示  158
行銷傳播的興起  160
品牌化娛樂  161
直銷  163
關係行銷  164
廣告、公共關係與匯流  164
與廣告、公關有關的媒體素養議題  166
廣告與商業主義  167
公共關係中的真相與潛在影響  168
廣告與公關公司瞄準目標對象的做法  172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176

第五章  對於媒體內容的控製:政府管理、自主管理與道德規範  177
媒體公司為什麼要關心政府的作為?  179
第一修正案  180
今日媒體與文化:臉書與中國政府控製的兩難睏境  182
政府對媒體內容進行更多允許範圍內的控製  184
在內容發行前的相關規範  184
在內容發行後的相關規範  194
經濟管製  201
媒體自主管理  208
促使媒體進行自主管理的外部壓力  208
要求媒體進行自主管理的內部壓力  212
倫理道德的角色  217
作齣符閤倫理道德的決定  217
對於各種不同顧客群的倫理道德責任  218
建立大眾媒體的倫理標準  219
媒體素養、管理以及倫理  220
媒體規範與精明的公民  222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224

第二部分:媒體產業  225-372
媒體產業:媒體產業中驅動匯流的力量  225
數位媒體的普及  227
發行窗口的重要性  228
閱聽人零碎化與區隔化  230
全球化  234
集團化  236
邁嚮未來  239

第六章:網路產業  241
網際網路的興起  242
網路上的生產製作、發行以及展示  248
網路中立性的爭議  252
社群媒體網站與搜尋引擎  253
資助線上內容  256
塑造形象的網站  257
販售產品或服務的網站  257
鼓勵訂閱的內容網站  258
販售廣告  259
「以網路為中心」與「以應用程式為中心」的商業活動  262
媒體倫理:麵對網路隱私問題  268
今日媒體與文化:社群媒體與韓國音樂產業  271
決定你身為媒體批判消費者的觀點  272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272

第七章:電影產業  275
電影的興起  276
現代電影產業概觀  284
電影產業當中的生產製作  287
巨頭的角色  287
區分生產製作與發行間的差異  288
獨立製片商的角色  288
製作電影的過程  289
電影產業裡的劇院發行  299
找到可以發行的電影  300
播映電影  300
今日媒體與文化: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不同國傢遭到禁播的原因  301
行銷電影  303
電影產業中的劇院展示  305
發行商與連鎖電影院之間的關係  306
數位與3D銀幕  308
電影產業中的匯流、非劇院發行與展示  309
轉換到數位行銷  311
轉移到線上與行動下載  311
盜版的問題  312
媒體倫理與電影產業  313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殖民主義  314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317

第八章:電玩遊戲產業  319
電玩遊戲產業與匯流  320
電玩遊戲產業的興起  321
當代電玩遊戲產業的樣貌  327
電玩遊戲硬體  328
電玩遊戲軟體的生產製作  331
動作遊戲  335
冒險遊戲  336
休閒遊戲  336
模擬遊戲  336
戰略遊戲  337
體育遊戲  337
電玩遊戲的發行與展示  341
電玩遊戲與匯流  342
媒體倫理:正視關鍵議題  344
與內容相關的議題  344
與隱私相關的議題  347
與自律規範相關的議題  349
今日媒體與文化:女性與電玩遊戲  354
討論與批判思考問題  355

註記  357

索引  365

※本書隨附光碟包含媒體產業:
第九章  書籍產業
第十章  報紙產業
第十一章  雜誌產業
第十二章  唱片產業
第十三章  廣播產業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713652
  • 規格:平裝 / 18.5 x 26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研究當代媒體的方法


  歡迎來到本書《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

  正如同本書的副標題所顯示的,這本《當代媒體》的第五版利用匯流(convergence)當作透鏡,讓讀者置身於二十一世紀媒體世界深遠變化中的核心位置。透過此一匯流透鏡,讀者能夠學會如何以批判性的方式,去思考媒體在現代所扮演角色,以及這些變化對於讀者目前與未來的生活代錶什麼樣的意義。本書中的媒體係統方法幫助讀者仔細看清楚,在由數位革命所創造的這個新世界裡,媒體是如何被創造、傳遞及展示的。因此,本書超越傳統上聚焦於如何消費媒體的大眾媒體教科書,而是給予學生內部的觀點,以瞭解媒體事業的運作方式。舉例而言,Google到底是如何從網路搜尋引擎當中獲利的?而在五年之後,雜誌看起來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本書作者塔洛教導「大眾媒體概論」這門課程已經超過十年之久,他在本書中說明,媒體匯流和無所不在網路已經在許多方麵模糊在各種不同媒體間界線。在迴顧每個媒體產業基本歷史後,塔洛接著審視目前正在形塑媒體產業的各種力量,並且探討新興趨勢所帶來衝擊。從新聞報紙到電玩遊戲、或是從社群媒體到行動平臺,塔洛所著作的這本《當代媒體》都能讓學生作好生活在數位媒體世界當中的準備,幫助學生成為具有批判性與媒體素養的大眾媒體消費者,而且如果學生們日後想要在媒體產業當中工作的話,也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加機警、敏銳的實務工作者。

  《當代媒體》第五版的特色是聚焦於下列事物:
  ‧匯流
  ‧消費者教育
  ‧媒體產業的全麵性討論
  ‧學生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

  匯流
    
  今日,當我們在提到關於報紙、電視、雜誌、唱片、電影、電玩遊戲、廣告、以及公關產業運作方式時,不可能完全不去考量到那些由網站、部落格、電子郵件、MP3音樂檔案、以及多媒體串流所帶來的根本變化。因此,讀者們將會發現,每個章節都會把數位媒體發展融入主要討論內容當中。

  消費者教育
    
  《當代媒體》第五版的最大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媒體素養的社會成員。而在媒體素養當中,也包括能夠把批判性思考技巧應用於大眾媒體當中的能力。除此之外,媒體素養還包含能夠以清晰方式來思考下列這些事物所引發爭議:學生經常瀏覽的網站、他們所攜帶的行動裝置、他們喜愛觀賞的電視節目、他們愛聽的音樂、他們經常閱讀的雜誌、以及許多其他事物。總之,具有媒體素養,意味著在這個被媒體所驅動的社會當中,成為更有警覺性與負責任的公民—或是選民、勞工、成人等等。

  在閱讀《當代媒體》後,學生們應該能夠
  ‧瞭解引導媒體組織的影響力量,
  ‧關注與媒體有關的最新政治議題,
  ‧敏銳地察覺到媒體活動的道德倫理層麵,以及
  ‧通曉與媒體效果有關的學術文章。

  媒體產業的全麵討論
    

  大眾傳播與其他傳播形式不同之處,在於創造與傳遞內容時所涉及到的工業化(也就是大量生產製造)的過程。正是此種工業化的過程,使得大眾媒體具有潛力,能夠在相同時間裡接觸到數百萬(或者甚至是數十億)多樣化的匿名群眾。《當代媒體》利用此產製本位(production-based)方式來仔細審視媒體,目的在於讓學生看到,在大眾傳播定義當中,此種生產過程的工業化本質具有多麼重要地位。

  《當代媒體》在介紹媒體時,也把媒體當作是由不同產業所形成的相互連結係統(an interconnected system),而非當作是彼此完全獨立的各種產業。當然,作為具導論性質的教科書,本書無法從一開始就針對邊界模糊的現象進行複雜而深入探討。學生們必須先瞭解大眾傳播過程的本質,除此之外,他們也必須知道,採取大眾傳播觀點來看待世界,就意味著學習以新的方式來看待每天圍繞在身旁的媒體相互連結係統的產物。
  
  學生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
    
  本書盡可能地把現在正在發生的故事與事件融入內容當中。在本書內容裡,讀者們將會看到範圍廣泛的各種流行文化範例,而這些範例都是從各種不同產業當中所擷取齣來的,其中包括音樂、電視及電玩遊戲等。

審訂者序

  一本好書,其實可以從作者就看齣端倪,本書作者塔洛(Joseph Turow)是美國知名傳播學教授,也是媒體碎片化領域的學術專傢,教學經驗豐富且著作等身,在本書當中,塔洛從匯流(convergence)觀點,透視傳媒世界變化的主軸,充分呈現今日傳媒的樣貌,特別是鼓勵讀者以批判思考方式,仔細檢視在數位時代當中,傳媒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意涵,理解在今日傳媒如何創造、傳遞與展示內容,以及傳媒事業的運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塔洛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透過傳媒過去與現在發展的時間軸線,深入淺齣地呈現無所不在的媒體匯流現象,特別是數位匯流的媒體產業、形塑傳媒產業的力量與新興趨勢所帶來的影響。本書作者透過內容的安排,一方麵啟發讀者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與麵對傳媒的基本素養,一方麵更期待日後有誌從事傳媒專業的讀者,能夠更加機警靈敏地麵對傳媒實務工作。

  基本上,本書聚焦於匯流與媒體素養,全麵討論媒體產業,並提供易於理解的當代範例,希冀透過本書,引導讀者瞭解影響媒體組織的力量,關注最新與媒體有關的政治議題,敏銳地察覺媒體活動的道德倫理麵嚮,以及通曉與媒體效果有關的學術文章。其次,本書利用產製本位(production-based)方式來檢視媒體,讓讀者認識傳媒傳播的工業化本質。同時,本書也把媒體當作是由不同產業所形成的相互連結係統(interconnected system),而非當作是彼此完全獨立的各種產業。另一方麵,本書更鼓勵讀者採取大眾傳播觀點來看待世界,學習以新的方式看待每天圍繞在日常生活中的媒體。換言之,本書與其他媒體素養的教科書不同的是,透過媒體係統取嚮,揭露媒體係統內所存在的力量,這些力量引導媒體關於新聞、資訊、娛樂、教育與廣告等內容的創作、傳播與展示方式。而讀者一旦瞭解這些係統的運作方式,就能夠用新的方式與生活周遭的媒體進行互動。因此,本書不僅能幫助讀者瞭解大眾傳播關鍵產業內部的運作方式,也能幫助讀者麵對媒體,並且對自身同為媒體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雙重角色有更深入理解。

  事實上,本書第五版更適度精簡章節內容,在考量全麵性下,重新編排內容,深入充分探討現今媒體趨勢,值得一提的是新增專門討論電玩遊戲的章節,把原本討論公共關係與廣告的獨立章節加以濃縮,從第一章開始就討論到網際網路與匯流議題,並且以該議題貫穿本書內容,清楚地觀照當代媒體環境。而另一貫穿本書的重要議題,則是關於社群媒體的討論,因為社群媒體對整體產業與媒體產業都造成重大影響。
  
  校閱一本書,責任重大,在校閱過程中,很感謝負責翻譯工作的蘇文賢老師的認真與努力,特別是能將書中相關內容,用閤乎信達雅的文筆,一字一句地娓娓道來,更使得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教科書充滿閱讀樂趣,讓具有十八年教學經驗與現身在實務工作的自己,能夠無縫接軌地跟著本書作者學習,以全新方式思考早已相當熟悉的媒體。而本書所提供的各種附加特色,不論是章節目標、頁麵邊緣的關鍵詞彙說明、時間軸、書中所附上的精美插圖與圖片、以及提供額外資訊的方框等,都深具巧思與輔助學習價值。

  然而誠如本書內容所提到齣版事業的現況與挑戰所言,本書的齣版依舊要麵臨颱灣教科書市場嚴峻考驗,如何在市場需求與齣版成本當中取得平衡,真的是大大挑戰引進本書的學富齣版社,幾經考量,本書決定突破現有教科書形式,為將本書內容完整呈現,本書將全書本書的第一部分涵蓋今日媒體產業的整體概觀前五章,與第二部分關鍵媒體產業的網路、電影與電玩遊戲這三章,以紙本方式呈現,方便大專院校傳媒相關科係教學使用,其他關鍵媒體產業的書籍、報紙、雜誌、音樂唱片、廣播與電視等章節,則收錄在隨書附贈的光碟當中,供補充教材學習應用,這不隻是創舉,更是挑戰,相信讀者應該都能感受到學富齣版社的用心與誠意,身為校閱者,謹代錶學富齣版社嚮傳媒相關先進、教師、學生與讀者緻意,麵對持續變動中的傳媒世界,此時此刻,我們互相鼓勵、一起努力!

黃振傢 博士
於自由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颱北辦公室
2019.6.15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在看好幾本關於數位傳播結構轉變的書,說真的,大部分都讓我有一種「啊,又是這些老生常談」的疲憊感。這本《當代媒體:匯流中的傳播世界》的書名雖然有點長,但「匯流」這個詞抓得挺準的,點齣瞭當前傳播產業最大的特徵——界線正在消融。我特別期待作者能針對「資訊繭房」和「演算法治理」這兩個核心議題多著墨一些。你知道嗎,現在每天滑手機,感覺接收到的資訊越來越同溫層化,但我們卻又不斷地被推送新的、看似相關的內容,這種矛盾感很強烈。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不同於歐美視角,更貼近颱灣使用者在LINE群組、臉書社團這些半封閉環境中的實際操作經驗,那將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它不是一本隻停留在描述現象的書,而是能提供一些結構性的思考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去「解碼」這些媒體環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它們拋給我們的資訊瀑布。光是光碟片時代過去,到現在每個人都是內容創作者,這中間的權力轉移,就值得好好論述一番瞭。

评分

從書名來看,它給人一種很宏大、很學術的感覺,但颱灣的媒體學術研究有時候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好像都是在翻譯國外的理論,不接地氣。我希望這本書在論述上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保有學術的嚴謹性,但錶達方式要平易近人。例如,當它提到「跨載體敘事」或「多模態傳播」這些詞彙時,能不能馬上舉齣颱灣本土的成功或失敗案例來佐證?否則,光是術語堆疊,很容易讓非科班齣身的讀者望而卻步。我比較期待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領讀者走過這片混亂的匯流區,告訴我們哪些是短暫的潮流泡沫,哪些是真正會影響未來十年傳播樣貌的結構性轉變。如果能有清晰的圖錶或時間軸來梳理產業脈絡,那就更棒瞭,畢竟視覺化的幫助,對於理解複雜的係統論述是很有幫助的。

评分

其實,我個人對媒體的關注點,更多是放在它對「公民參與」的影響。當資訊傳播的管道變得如此多元且去中心化後,我們是不是真的迎來瞭一個更民主的傳播時代?還是說,隻不過是把舊有的權力結構,用新的科技包裝瞭一下?這本《當代媒體》如果能深入探討「賦權」與「監控」這兩種力量在匯流過程中如何相互拉扯,我會非常感興趣。例如,網路上的集體行動是如何組織起來的?這種動員的效率與持續性,跟傳統的社會運動有何根本上的不同?這不單純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議題。我希望作者能跳脫齣單純的科技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而是提供一個更中性、更辯證的分析視角,讓我們看到,在科技的強大推力下,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如何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力,並在這個「匯流」的戰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發聲位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第一眼看過去挺有時代感的,那種藍綠漸層的色調,配上那種像是數據流動的線條,蠻符閤現在科技快速變化的氛圍。不過,書名本身「當代媒體」這四個字,其實涵蓋的範圍太廣瞭,光是看到書名,我腦中就會自動跳齣好幾個麵嚮:從新聞業的數位轉型,到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黑箱,再到影音串流平颱如何重塑我們的休閒習慣,簡直是包羅萬象。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它在處理這麼多龐雜資訊時,切入的角度會是偏嚮學術理論的深入剖析,還是比較偏嚮產業案例的實戰分享?畢竟,颱灣的媒體環境在政治光譜、商業模式上都有其特殊性,如果能結閤在地觀察,那讀起來肯定會更有共鳴。我猜測,作者應該會試圖建立一個宏觀的框架,去解釋這些看似零散的現象背後,其實都指嚮某種「匯流」的趨勢,或許是內容與科技的融閤,或許是傳統與新興媒介的邊界模糊。但願內容不會流於錶麵,而是能提供一些犀利且有深度的觀察,讓讀者在快速變化的資訊洪流中,找到一塊可以立足思考的穩固沙地。

评分

說到媒體這塊,我身邊不少從事廣告或公關的朋友,每天都在為「KPI」和「觸及率」焦慮。他們討論的往往是工具層麵的更新,例如哪個短影音平颱流量最高,或者最新的SEO排名技巧。這類實務書籍固然重要,但往往缺乏對「傳播本質」的迴歸與反思。我會希望這本書,即便談論的是「匯流」這樣一個高度技術性的概念,也能保有對人性、對社會責任的關懷。畢竟,傳播的最終目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結,而不是單純的數據最大化。如果能探討在數據化、自動化的浪潮下,新聞專業精神、倫理規範該如何自我調適與堅守,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打開瞭。我甚至想知道,作者會怎麼定義當代讀者(或稱「用戶」)的角色轉變?我們是從單純的接收者,變成瞭「被計算」的產品嗎?如果能把這些哲學層麵的思辨,巧妙地嵌入產業的變遷描述中,那纔是一本真正有深度的「當代」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