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

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瑛堂
圖書標籤:
  • 翻譯
  • 文學
  • 譯者
  • 文化
  • 多元文化
  • 翻譯理論
  • 翻譯實務
  • 行業內幕
  • 個人經驗
  • 資深譯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斷背山》、《分手去旅行》、《該隱與亞伯》……
資深文學翻譯名傢宋瑛堂首部著作
無私分享30餘年譯書生涯的苦樂與領悟
帶你一窺書籍翻譯的門道,以及那些不為讀者所知的眉角與糾結

 
┤各界好評.齊聲推薦├
施清真 
資深譯者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葉美瑤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廖朝陽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係名譽教授      
譚光磊 
國際版權經紀人

❏一本書譯為外語版後,作者便換人瞭?
❏譯者發揮創意的「分寸」怎麼拿捏?
❏忠於原文有什麼不對?
❏齣現「翻譯腔」,就一定人人喊打?
❏機器翻譯技術愈來愈精良,譯者等著喝西北風?

讓資深文學譯者宋瑛堂為好奇的讀者、廣大閱聽受眾、有誌投入翻譯工作者現身說法!

在繁體中文翻譯與齣版界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筆譯宋瑛堂,過去曾操刀許多大師作品颱灣中譯版,
例如李安經典電影《斷背山》原著、文學名傢法蘭岑的《修正》、全球百大暢銷小說《該隱與亞伯》、
美國小學指定圖像文學《鼠族》、諾貝爾獎得主巨作《祖母,親愛的》、普立茲獎小說《分手去旅行》等名著。
30餘年職涯纍積齣優美與精確性兼具的譯文水準,成為譯作等身的資深翻譯名傢,
隻要你是文學愛好者,你一定讀過他的譯作。

自2020年起,宋瑛堂在從事翻譯工作之餘,也受博客來OKAPI「譯界人生」單元之邀,每月連載專欄文章,
主題即為翻譯工作的心得與甘苦,上線後大獲好評,點閱數纍計近15萬次。本書即以此熱門專欄文章為基底,
加上作者為本書新撰的篇章與段落,與讀者無私分享他在翻譯這條路上30餘年間的觀察與省思。

全書共分四部:〈作者已死?!作為「靈媒」的譯者如何詮(通)釋(靈)〉、〈譯者的罪與罰〉、
〈莫忘譯者如意少,須知世上語言多〉、〈「譯」世界的職場現形記〉,分別探討譯者該如何詮釋作品並確立自身定位;
職涯中所見過的「譯」世界亂象;遇上多語言、多文化轉換時,怎樣跳脫「中文」、「英文」的思考舒適圈,
以更寬闊的視野操持翻譯這項技藝;當然也少不瞭和讀者分享翻譯業界較實務麵的教戰守則與經驗談。

舉凡機器翻譯如何影響翻譯、有聲書的聲音詮釋與譯者的關係、如何看待被讀者罵得滿頭包的譯文、
大(或小)語種譯者的工作之道,乃至於譯者也能享有跟作傢一樣的「駐村」待遇……作者都會在書中娓娓道來。
你將會看到作者如何走上翻譯這條路,這份工作又為他帶來瞭怎樣特殊的人生風景。

【好評推薦】

譯事難,身歷其境的譯者有諸多不肯或不能為外人道的甘苦,難得有心有能者現身說法,他人方有機緣一窺箇中奧妙。
宋瑛堂先生投身譯界30餘載,挑戰多種題材與不同風格,處理過直接翻譯與二手轉譯,根據切身體驗撰就此教戰守則。
麵對層齣不窮、見仁見智、動輒得咎、說來話長的譯事,作者將一路∕譯路遭逢的點點滴滴分門別類,
以坦誠的心胸,幽默的口吻,將英翻中的角力經驗以及「譯」世界的現實情境,化為一篇篇深入淺齣、趣味盎然的文章。
一般人閱讀固可增長見聞與語文常識,管窺作為「靈媒」的譯者之罪與罰以及可能的救贖之道;
有誌於譯事者也可藉鑒作者的經驗與心得,參悟其微言大義,培養一己的技能與態度,以精進翻譯此一「通靈之術」。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在機器翻譯興起的時代,翻譯活動的形態正在改變。人類翻譯者不會被取代,但如何掌握語言的「眉角」愈來愈成為重要的問題。
宋瑛堂的新書由比較條理化的角度來呈現多年纍積的實務經驗,有業界現實的呈現,也有個人術業的演練,
是非常值得翻譯者參考的現場導引。其中的實例討論更觸及各種意義轉換眉角的所在,對各種語文專業都可以有所啟發。
──廖朝陽/國立臺灣大學外文係名譽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聚焦於現代社會中一個引人入勝且充滿矛盾的領域。 --- 《信息繭房的邊界:數字時代下的認知拓撲學》 作者: 蕭 然 裝幀: 精裝 / 256頁 齣版社: 知行文化齣版社 定價: 88.00 元 ISBN: 978-7-5768-0123-4 --- 內容簡介 在算法主宰的信息洪流中,我們如何確信自己所見的“真實”並非事先構建好的牢籠?《信息繭房的嵌套與突圍:數字時代下的認知拓撲學》並非探討文學翻譯的艱辛曆程,也沒有涉及譯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掙紮,更不涉及任何關於翻譯行業具體的工作實況或職業生涯的個人迴顧。本書的核心議題,是深入剖析當代社會中,信息過濾機製如何重塑個體的心智疆域,以及我們在尋求知識與理解世界的過程中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本書是著名認知科學傢、社會結構分析專傢蕭然教授的十年研究結晶。他以嚴謹的跨學科視角——融閤瞭計算社會學、神經認知科學和批判理論——構建瞭一個全新的“認知拓撲學”分析框架,用以描繪和量化現代人如何被嵌入到由數據驅動的封閉係統中。 第一部分:繭房的幾何學:算法與認知的閤謀 本書開篇便對“信息繭房”這一概念進行瞭顛覆性的重構。作者指齣,傳統理解往往將繭房視為一種被動的隔離,但更危險的現實是,它是一種主動的優化反饋循環。蕭然教授通過對數百萬用戶行為數據的匿名化分析,揭示瞭平颱算法如何精準識彆用戶的“認知慣性點”,並通過微調推送策略,使個體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自我驗證的舒適區。 具體來說,本書詳細探討瞭以下幾個關鍵機製: 1. 確認偏誤的工程化實現: 算法如何利用深度學習模型,不僅推送用戶“想看”的內容,更進一步推送“強化原有信念結構”的內容,從而使不同個體之間的認知圖譜差異日益增大。 2. “興趣圖譜”的異化: 當興趣不再是個體的自由探索産物,而是由平颱計算齣的“最優匹配”時,個體的認知邊界實際上是被外部力量界定的。本書提供瞭詳盡的數學模型,展示瞭這種“興趣的異化”如何壓縮瞭人類學習麯綫的廣度。 3. 情緒共振的放大效應: 聚焦於社交媒體上極端觀點為何能迅速傳播。作者提齣“情緒滲透率”理論,證明在算法優先考慮互動率而非信息準確性的環境下,具有高度煽動性的內容總是能穿透過濾層,加劇社會群體的極化。 第二部分:知識的破碎與重構:跨越界限的挑戰 在認清信息繭房的結構性限製後,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實踐層麵: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重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知識空間”?作者明確錶示,單純依靠“多看點不同觀點”的建議是無效的,因為思維的障礙往往比信息源的缺乏更為根本。 本部分引入瞭“跨域聯通的認知路徑設計”概念: 反嚮敘事工程: 探討如何設計信息界麵或交互模式,迫使用戶在短期內暴露於與其現有認知結構存在“溫和張力”的信息流中,從而促進神經可塑性。 “元認知”的訓練: 闡述瞭培養用戶對“自己是如何知道這件事”的批判性審視能力的重要性。書中提供瞭基於實驗心理學設計的認知自檢清單,旨在幫助讀者識彆自己信息獲取過程中的算法乾預痕跡。 去中心化知識網絡的可能: 蕭然教授對非主流、去中心化的信息社區進行瞭考察,分析瞭它們在抵抗信息壟斷方麵展現齣的潛力和局限性。他警示道,去中心化本身並非萬靈藥,如果缺乏嚴格的驗證機製,新的、更隱蔽的“微型繭房”依然會形成。 第三部分:倫理與未來:重塑信息的主權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討論提升到更宏大的社會與倫理層麵。作者強調,打破信息繭房的責任不應完全推給個體用戶,更在於技術設計者和政策製定者。 算法透明度的政治學: 深入剖析瞭要求科技巨頭公開其推薦邏輯的呼聲背後的復雜性,並提齣瞭在保護商業機密與保障公共認知健康之間尋求平衡的法律框架設想。 教育係統的角色重塑: 提齣教育必須從傳授知識轉嚮傳授“認知導航術”。未來的公民教育,核心在於培養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以及在信息不完整狀態下進行高階決策的能力。 主權心智的迴歸: 蕭然教授總結道,數字時代真正的自由,在於我們能否有意識地選擇我們不想被告知的內容。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清晰的思維工具,使他們能夠重新奪迴對自身認知體驗的主導權,繪製齣屬於自己的、不被算法預設的認知拓撲圖。 --- 本書適閤誰閱讀? 對於所有關心現代社會思潮、對個人心智邊界感到不安的讀者;對數據科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有深入興趣的研究者;以及任何希望在信息爆炸時代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士來說,《信息繭房的嵌套與突圍》都是一本極具洞察力、發人深省的必讀書目。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張理解復雜現實的精妙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瑛堂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係畢業,臺灣大學新聞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內景唐人街》、《幸運之子》、《分手去旅行》、《十二月十日》、《霧中的男孩》、《修正》、《迷蹤》、《該隱與亞伯》、《霧中的曼哈頓灘》、《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長橋》、《親愛的圖書館》、《鼠族》、《被消除的男孩》、《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相關著作:《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作者簽名版)》

圖書目錄

序 
 
Part 1 作者已死?!作為「靈媒」的譯者如何詮(通)釋(靈)
1 ) 譯者不能怕被作者嫌笨
2 ) 譯者不僅是代理孕母,還要幫忙「抓蟲」
3 ) 有聲書是一座通靈密道
4 ) 揪你去警匪片場跑龍套──國傢圖書獎《內景唐人街》翻譯幕後
5 ) 譯者的愛恨情仇──那些敢恨不敢言的書 
 
Part 2 譯者的罪與罰
6 ) 惱人的高頻字
7 ) 翡冷翠不冷不翠,音譯地名不簡單
8 ) 喜歡被人喊錯名字嗎?譯外國姓名之前,請先搞懂對方是誰
9 ) 見春樹,不見挪威森林──那些年,我們一錯再錯的誤譯
10) 記者即譯者,母湯再煮「字母湯」
11) 親愛的,我殺死瞭老中文──考你對翻譯腔的認知
12) 唧唧、嗡嗡、汪汪!中文擬聲詞夠用嗎?
13) 「必須」是中文裡的一隻福壽螺
14) 名字連不連,姓名英譯前需斟酌
15) 詞義一貶再貶,最後崩壞 
 
Part 3 莫忘譯者如意少,須知世上語言多
16) 小語種譯者難尋,「二手轉譯」又暗藏陷阱!
17) 慎入玉米田!corn非包穀的時候
18) 令譯者氣短的英式英語
19) 別被貌閤神離的語文損友騙瞭
20) 顏色大有玄機,不分青紅皂白亂譯是日常
21) 看!小語種如何齣國去? 
 
Part 4 「譯」世界的職場現形記
22) 譯研所落榜,新聞界逃兵,譯緣剪不斷
23) 譯者也有加菜金──加拿大圖書館「公共齣藉權」補貼這樣算
24) 在《斷背山》的湖光山色裡譯書──文學譯者也能駐村
25) 無罩駐村譯書,裸裎波羅的海
26) 真人對機器翻譯的傲慢與偏見
27) 機翻普及化,哪種譯者會被取代?
28) 人工譯者的金鐘罩是什麼?
29) 讀者來踢館!──一支支正中譯者眉心的暗箭(譯者一言難盡⋯⋯) 
 
銘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52120
  • 叢書係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8.8 x 12.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對「翻譯工作實況」這幾個字特別感興趣,畢竟在我們讀者眼中,譯者彷彿是隱身在幕後,神秘又專業的存在。我們隻看得到最終成品,卻不瞭解從接案、研究背景資料、反覆斟酌用詞、與編輯來迴拉鋸,到最終定稿的整個流程,中間耗費的時間與心力是何等龐大。書名暗示的「從業甘苦」,更讓我好奇那些不為外人道的辛酸,是不是常常為瞭趕稿而犧牲生活品質?是不是曾經為瞭堅持某個字詞的準確性,而與其他工作人員產生摩擦?這種第一手的、來自資深工作者的經驗分享,遠比任何學術探討來得生動有力,我非常期待能藉由這本書,更貼近文學生產鏈的真實脈動。

评分

每次在書店翻到文學翻譯作品,總會忍不住去對照原文的意境,雖然我外文能力有限,但總覺得有些句子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少瞭那麼一點點「味道」,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作者在書中所說的「多元文化轉換」時失落的部分。我常在想,譯者是不是像個橋樑,必須同時具備兩種文化的深度理解,纔能精準地傳遞訊息?然而,橋樑兩端的光景或許是如此不同,如何將東方的含蓄之美,轉譯成西方讀者能體會的精準,或者反過來,如何讓颱灣讀者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而不感到突兀,這中間的藝術性與技術性,肯定複雜到難以想像。光是想像翻譯一部經典文學作品所需要投入的思辨深度,就讓人肅然起敬,這本書想必會深入剖析這段心路歷程。

评分

「真實分享」這幾個字,讓我感受到瞭作者願意卸下光環,坦誠相告的勇氣。文學翻譯,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是個光鮮亮麗的行業,但其背後的孤寂與煎熬,鮮少被公開討論。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那層美化的濾鏡,讓我們看到翻譯者在麵對語言邊界時的無助,在麵對商業壓力時的妥協,以及在堅守藝術良知時的掙紮。這種近乎自白書的書寫方式,對於正在摸索翻譯之路的新血來說,無疑是極佳的指引與警惕;對於我們這些讀者而言,也能更深層地理解每一本翻譯書背後,所蘊含的無數次的心碎與重塑,讓人對那些翻譯傢們,多一分敬意與體諒。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好奇瞭,光是「叛徒」這兩個字,就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不禁想探究譯者在跨文化傳譯的過程中,到底會遇到什麼樣的掙紮與抉擇。我常常在讀翻譯文學時,會好奇譯者到底在原文和譯文之間做瞭多少取捨?是不是為瞭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而犧牲瞭某些微妙的語感?從書名推測,作者似乎想揭露一些檯麵下不為人知的心酸血淚,或許是齣版社的壓力、或許是語言理解上的巨大鴻溝,總之,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翻譯教科書,而是充滿瞭真實人生況味的文學作品。我特別期待看到那些文學翻譯的「陷阱」,究竟是什麼樣的雷區,讓譯者彷彿走在鋼索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叛變」瞭,這對我這種平時熱愛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

评分

這位譯者有著三十餘年的資深經驗,這份履歷本身就是份量十足的保證書。在快速變遷的今日,三十年的翻譯生涯,想必見證瞭颱灣社會與齣版業的巨大轉變,從早期可能依賴紙本工具的年代,到現在AI翻譯工具虎視眈眈的時代,譯者所麵臨的挑戰肯定與日俱增。我猜想書中可能會談到,麵對新科技的衝擊,資深譯者如何調適心態、維持專業性,以及如何保有翻譯的「人性溫度」,這是機器所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時代變遷下的行業觀察史,從一個親歷者的視角來看這些變革,絕對會比冷冰冰的行業報告來得真實動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