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纔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

嚮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纔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藤昭子(ANDO Akiko)
圖書標籤:
  • 編輯學
  • 思維方式
  • 自我提升
  • 學習方法
  • 策劃能力
  • 視角轉換
  • 個人成長
  • 職場技能
  • 知識管理
  • 創新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網路時代的創新,每一件都與「編輯」的概念有關。

所有需要拆解、重組或整閤情報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你做瞭編輯,全世界的事你都可以做。

——詹宏誌(作傢)

 

有瞭編輯歷練,等同於修得「精準和美學」兩個學分,終身受益。

——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編輯不隻是一種職稱,而是用新角度觀看事物的能力。

麵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能夠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的思考方法,就是編輯。

身處無法預測變化的新常態時代,

正是磨練「編輯力」的最好時機,

讓你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提到「編輯」,你想到什麼?

或許你想到的,多半都是和職業有關的技能。

事實上,編輯不是職稱,而是思考方式。

本書所指的編輯,是從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和麵對資訊與情報,藉此引齣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

 

每天我們都被許多情報圍繞,從「天氣如何?現在幾點?要穿什麼齣門?要吃什麼?」這些都是情報,我們一邊編輯繁雜的情報、一邊生活。麵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自由自在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這就是編輯。

 

本書作者安藤昭子師承日本著名的編輯教父鬆岡正剛,安藤將鬆岡傳授的編輯手法,濃縮為10種編輯常用的思考法,以實例、練習和解說,幫助我們找到學習觀看世界的新角度,包括:

 

1.注意力濾網:每個人心中都有篩選資訊的濾網,善用注意力濾網,可以得到好故事的線索

2.聯想:舉一反三的能力

3.同義詞:瞭解情報的「地」(所在位置)和「圖」(錶象),掌握情報的分母(「地」)與分子(「圖」)

4.類比:用相似的例子類推和說明

5.軸:「軸」指的是看世界的角度,換個角度觀看世界,必有新發現。

6.三點思考

 ●三位一體:並列

 ●三點一線:順序

 ●二點分岐:一分為二

 ●一點閤成:二閤為一

7.原型聯想:找齣切入點或起源的能力

8.換句話說:更為精進比喻的能力

9.隱藏和揭曉:麵對情報善於想像的能力

10.英雄之旅:以周遭的人物或公司為主角,用「離別→考驗→榮歸」三個歷程,寫齣主角的故事

 

嚮編輯學思考,就能從新思考、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麵對龐大情報,就能勇敢拆解、重組、整閤。身處凡事無法預測的新常態時代,正是磨練編輯能力的最佳時機,讓我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專文導讀|

鬆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

 

|專文解說|

盧鬱佳(作傢)

 

|一緻推薦|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周筵川(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鞦刀魚》總編輯)

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詹宏誌(作傢)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提升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以及有效溝通策略的實用指南。 --- 書名:《洞察之鑰:重塑你的思維模式與高效錶達》 內容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變化加速的時代,僅僅掌握知識已遠遠不夠,更關鍵的是如何有效思考、精準錶達並持續創新。《洞察之鑰:重塑你的思維模式與高效錶達》 並非一本空泛的理論手冊,而是一部實戰性的思維升級指南,旨在幫助讀者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像頂尖思考者一樣的邏輯深度和廣度,從而在職業發展和個人生活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並有效地將自己的觀點轉化為有影響力的行動。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提供一套係統化的工具箱,用於構建堅實的思考框架、優化信息處理流程,並提升人際溝通中的說服力。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邏輯推理到復雜問題的結構化分解,再到創新思維的激發與落地,深入探討瞭如何將抽象的思考轉化為具體的、可執行的策略。 第一部分:思維的基石——構建清晰、嚴謹的邏輯體係 思維的質量決定瞭決策的水平。本部分將引導讀者審視自己已有的思考習慣,並引入一套科學的邏輯框架。 拆解謬誤:識彆並規避常見的認知陷阱。 我們將深入剖析說服性謬誤(如訴諸權威、稻草人謬誤、滑坡謬誤)在日常交流和媒體報道中的常見錶現。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讀者將學會如何在瞬間識彆這些邏輯漏洞,避免被不當的論證所誤導,同時也確保自身的論述無懈可擊。 金字塔原理的實戰應用:結構化錶達的力量。 本章側重於如何將復雜的思考過程進行清晰的結構化組織。強調“結論先行”的原則,並詳細演示如何運用自上而下的邏輯推導來支撐核心觀點,確保每一次匯報、郵件或演示都能直擊要點,節省聽眾的理解成本。 溯源分析:深度挖掘問題的根源。 麵對復雜挑戰時,我們常常停留在錶麵癥狀。本書介紹“5個為什麼”方法、魚骨圖分析(因果圖)等工具,訓練讀者穿透現象迷霧,直達問題的本質驅動因素,從而提齣真正具有變革性的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跳齣框架——培養多維度的創新視角 創新不是靈感乍現,而是基於係統性思維訓練的結果。本部分旨在拓寬讀者的觀察維度,激發原創性的思考。 橫嚮思維的訓練:關聯與類比的力量。 創新往往發生在不同領域知識的交叉點。本書教授如何運用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和跨界藉鑒,將一個領域(如生物學、軍事戰略)的成熟模式映射到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從而找到全新的突破口。 反嚮思考法:質疑既定前提。 顛覆性的想法往往源於對“常識”的徹底質疑。本章將指導讀者運用“反嚮提問”的技術,故意假設當前的最佳實踐是錯誤的,探究如果目標完全相反,應該采取哪些路徑,以此來發現被忽視的替代方案。 情景模擬與“如果……會怎樣”推演。 學習如何構建細緻的情景模型,並係統地推演不同變量變化可能導緻的結果。這不僅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更是激發前瞻性思考的關鍵步驟,幫助預見市場變化和用戶行為的潛在轉摺點。 第三部分:高效溝通——將想法轉化為影響力的橋梁 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有效地傳達齣去,也無法産生價值。本部分專注於將清晰的思考轉化為有說服力的溝通成果。 目標受眾畫像:定製化的說服策略。 理解你的聽眾是誰,他們關心什麼,以及他們已有的立場,是有效溝通的前提。本書提供瞭一套受眾分析模型,教你如何根據聽眾的知識水平、情感傾嚮和決策權限,調整信息呈現的深度和語氣。 敘事的力量:用故事包裝邏輯。 人類大腦天生喜愛故事。本章闡釋如何將嚴謹的數據和邏輯論點嵌入到引人入勝的敘事結構中。重點介紹“英雄之旅”結構在商業演示中的應用,讓你的提案更具情感共鳴和記憶點。 反饋的藝術:構建雙嚮的思考迴路。 溝通並非單嚮輸齣。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主動尋求高質量的建設性反饋,以及如何專業地迴應尖銳的批評,將異議轉化為完善自己思路的機會,實現思維的螺鏇式上升。 決策路徑的清晰化:推動執行。 最終,思考和溝通的目的是推動行動。本書強調在陳述中明確指齣下一步建議的行動項、責任人和時間錶,確保聽眾離開時清楚地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從而將討論轉化為切實的業務進展。 《洞察之鑰》適閤誰閱讀? 本書是為所有需要深度思考、有效決策和強大影響力的人士量身打造的工具書: 中高層管理者: 需要快速抓住復雜商業問題的核心,並嚮團隊清晰傳達戰略方嚮。 項目經理與戰略規劃師: 依賴結構化思維來管理風險、優化流程和製定可落地的計劃。 資深專業人士: 渴望在行業內建立思想領導力,並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有影響力的見解。 任何希望提升自我認知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士。 通過學習本書提供的“武器庫”,讀者將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能夠主動塑造信息、引領對話、並最終驅動有效變革的思考者和行動傢。這是一場關於如何更聰明、更高效地使用大腦的深度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藤昭子(ANDO Akiko)
編輯工學研究所(https://www.eel.co.jp/)董事,曾任職於齣版社擔任書籍編輯和事業開發等工作。
安藤以鬆岡正剛(日本著名的編輯教父,緻力培育編輯界新血)為師,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新認識編輯的意義。
2010年進入編輯工學研究所,負責企業人纔開發、理念‧願景設計、教育課程開發、圖書館改革,在眾多領域以編輯工學解決課題和創造價值。
2020年以編輯工學為基礎,開發探索型讀書,在企業和學校推廣「Quest Link」方法;著有《嚮編輯學思考》(繁體中文版由經濟新潮社齣版)。


譯者簡介

許鬱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係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解決問題》、《嚮編輯學思考》(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不是編輯也應該習得的編輯學 文/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推薦序】編輯,果然是門開啟人類想像力的科學 文/陳頤華(日本文化誌《鞦刀魚》總編輯)

【導讀】為瞭修得自由的編輯心法 文/鬆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

前言



第一章  何謂編輯工學?

 一切從「編輯」開始 30/為什麼要稱「編輯」為「工學」? 32/「編輯」讓「纔能」開花結果 35/讓世界與自己靈活地重新連結 37



第二章  讓世界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方法

 【方法1】分則通、通則變  「音段化」讓工作有所進展 40

 為什麼房間亂糟糟? 40/世界將因一個標點符號而改變 42/「音段化」這美妙的能力 44

 【方法2】比較、組閤、錯開 創新所需的「洞悉力」 46

組閤產生價值 46/盧留斯的結閤術與「新世代結閤術」 48/找齣關連的祕訣,在於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 50/不假思索地畫一條對角線 54

 【方法3】換乘、汰換、換裝 「跳脫」成見的方法 56

察覺思考框架 56/活用「架構/框架」:「搞笑」的編輯力 58/資訊的「換乘、汰換、換裝」 61/輪番執行「聯想與摘要」 63

 【方法4】尋找相似之物  靈活的策略思考:類比思考術 66

思考的沉睡之獅:「類比」 66/以已知類比未知 69/相似→藉用→套用  類比手法的構造 72/用於擬定策略的類比思考 76/類比思考需要「你」 78/沉睡的獅子終會醒來 81

 【方法5】「鬍亂推測」的建議  突破僵局的「溯因推論」 87

突破僵局的假說思考:溯因推論法 87/第三推論的「溯因推論法」的威力 91/「溯因推論法」的推論形式:第一步是先「感到驚訝」 96/培養富有創造力的「鬍亂推測」 99/阻礙溯因推論的因素 103

 【方法6】源自脈絡  拿捏平衡的「生態心理學」 106

「生態心理學」的潛力 106/一切都是大腦的絕技嗎? 108/吉布森的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 111/環境界與環境賦使 114/編輯力的核心引擎 121

 【方法7】找到原型 重新審視每個前提的「原位思考」 123

「忘卻所學」這個難題 123/「放空」之後的「反學習」 126/前提是懷疑前提:「原位」思考的心法 129/洞察事物本質的「概要圖原型:3type」 133/原型的逆襲 136/我們從何處來? 139

 【方法8】將注意力放在「本質」 將無形之物轉換成「價值」143

「像○○的樣子」的價值 143/資訊的代碼(code)與模式(mode) 145/為什麼會知道「本質」 146/讓複雜的事物保持複雜:解讀時,利用「述語」而非「主語」 152/透過不斷改變的事物觀察永恆不變的事物 156/述語之國——日本 157

 【方法9】預留伏筆、揭露  激發創意的「留白」管理術 161

藉物抒情 161/「生命的本質」藏於想像力之中 163/日式留白創意 166/「於內心填滿留白」的編輯力與機製 178

 【方法10】賦予故事  觸動內心的「敘事法」 182

為什麼人類需要故事? 182/察覺與生俱來的敘事迴路(narrative circuit) 185/故事的五大元素 187/故事得以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祕密:故事原型「英雄傳說」 190/故事:處理難以言喻之事的裝置 194/跟著全新的故事,逃齣充滿束縛的世界 197



第三章  讓纔能開花結果的「編輯思考」的十種方法

 【方法1】發現思考的盲點 注意力與過濾器 202

 練習1:注意力與過濾器  喜歡的東西.多餘的東西 204/解說 206/分則通、通則變:「音段化」讓工作有所進展 208

 【方法2】對照資訊的周邊花絮  聯想網路210

 練習2:聯想網路 「我的最愛」的聯想練習 212/解說 214/比較、組閤、錯開  創新所需的「洞察力」 216

 【方法3】讓觀點一百八十度轉變  資訊的「地與圖」218

 練習3:資訊的「地與圖」  換句話說的型錄 220/解說 222/換乘、汰換、換裝:「跳脫」成見的方法 224

 【方法4】利用比喻創造突破的類比式溝通 226

 練習4:類比式思考  試著比喻 228/解說 230/尋找相似之物:靈活的策略思考:「類比思考術」 232

 【方法5】利用嶄新的切入點分類 帶入座標軸 234

 練習5:帶入全新的座標軸  分類遊戲 236/解說 238/「鬍亂推測」的建議:突破僵局的「溯因推論」 240

 【方法6】透過組閤創造意義:三點思考的模型 242

 練習6:三點思考的模型  利用三個一組的重點自我介紹 244/解說 246/模型源自脈絡:拿捏平衡的「生態心理學」 248

 【方法7】從原型發現價值:原型聯想(archetype) 250

 練習7:原型聯想  原位思考 252/解說 254/找到原型:重新審視每個前提的「原位思考」 256

 【方法8】藉用優異的模型:比擬的技巧 258

 練習8:比擬技巧  事物的本質將透過比擬的方式浮現 260/解說 262/將注意力放在「本質」:將無形之物轉換成「價值」 264

 【方法9】觸發好奇心:預留伏筆與揭露 266

 練習9:預留伏筆與揭露  試著撬開「探究型讀書法」的大門 268/解說 270/預留伏筆、揭露:激發創意的「留白」管理術 272

 【方法10】使用故事的模型:英雄旅程 274

 練習10:英雄旅程  描繪自己的「英雄傳說」 276/解說 278/賦予故事:觸動內心的「敘事法」

280

第四章  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工作

 【實例1】從已知描繪未來的「根源編輯」專案 286

 尋找「根源」,描繪「理想未來」的「根源編輯」(roots editing) 286/案例:「瑞可利的Uniqueness」專案 287/根源編輯的方法與流程 289/瑞可利的五種觀念 293

 【實例2】透過書籍錶現科學的魅力:「科學道100冊」 295

 理化學研究所X編輯工學研究所的閤作「科學道100冊」 295/為扛起未來的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科學道100冊」叢書 297/專案的後颱:理研的100年與科學傢的探究型思考流程 299/希望進一步活用書籍這類文化資產 302

 【實例3】學習編輯術的網路學校「ISIS編輯學校」 305

 於2000年誕生的「編輯訓練方法」線上社團 305/為什麼大傢對「編輯訓練」如此著迷? 307/打造共同編輯的狀態  題目、迴答、指南的拉力賽 308/驅動「教室」這個生命場域的「代理師父」 310/ISIS編輯學校的「守、破、離」 312



第五章  世界是彼此串連的

 踏上名為「編輯」的冒險旅程:該如何觀察世界呢? 318/立體透視模型與發球機 322/如此複雜難解的世界 326/Process & Reality:宛如有機體的哲學 330/物件的恰恰舞 333/物件導嚮X花鳥風月的科學 339/「物體的宇宙」與懷海德的覺醒 342/想像力串連的世界 347



結語 351

【解說】醞釀想像力的猛烈撞擊 文/盧鬱佳(作傢) 359

譯名對照 364

圖錶索引 380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74742
  • 叢書係列:自由學習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圖書試讀

【導讀】為瞭修得自由的編輯心法 

文/鬆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


編輯工學的對手是廣義上的資訊。

以組裝工程的手法編輯資訊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這意味著編輯工學是一種方法。一如我們會利用語言、文字、樂器或畫具錶達想法,也會利用電腦解決問題,我們同樣會活用各種符號或形式體現那些編輯過後的創意、思緒與呈現手法,而這就是編輯工學所扮演的角色。

資訊隨著生命齣現而編寫。最先被編寫過的資訊就是RNA與DNA,之後則是動物那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溝通方式。當人類誕生之後,人類便利用語言、道具、數字、圖示編輯資訊。所有在生命與社會掀起的大漣漪,都是資訊編輯的歷史,但要釐清這段歷史,將會遇到兩個棘手的問題。

一個問題是編輯資訊的方法太過龐雜,未能趨於一緻,這是因為國語、數學、繪畫、陶藝、料理、人工智慧(AI),以及其他編輯資訊的方法至今都往不同的方嚮發展。我在三十幾年之前發明瞭編輯工學,為的是主張這些淩亂的資訊編輯方法之間,存在著共通的鑰匙與鑰匙孔。

另一個問題則是我們的身體、大腦、心靈都是編輯資訊的主體,會乾擾我們編輯資訊的過程,而這個問題也遠比上一個問題來得更加棘手。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類乾擾呢?答案就是必須採用編輯工學。

本書可說是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全新解方。作者安藤昭子是一位帶領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優秀人纔,將工作交託給她,都能迎刃而解,我也相信她會利用各種方式與手段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為更多上班族解決煩惱。

現今疫情蔓延,政府機關與民營機構、社會與組織,個人與傢族都麵臨新型態的分離與融閤,而這時候我們到底該怎麼做纔對?把自己關在傢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不管世界的情勢如何轉變,也不管日本社會如何變化,希望大傢都能透過本書學會個人的「編輯自由」。

所謂的編輯力,不是麵對變化的能力,而是創造變化的能力。

 

【推薦序】不是編輯也應該習得的編輯學  

文/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我曾經著迷於收納與整理,契機是我無法忍受工作室被書蠶食鯨吞。

  每天打開門,眼前所見是滿滿的書,就算經過整理仍然在視覺上產生某種壓迫感,更不用提我甚至必須添購數張書櫃來安放多半不曾翻閱過的書。有一天,我看著這些書本,忽然覺得受夠瞭。於是,我花瞭一年多的時間重新收拾打理,把庫存送往專業的齣版倉庫,不會用到的舊書則是打包齣去。眼見空間裡的書本漸少,竟也揭露瞭當初我買這一間老公寓,並將之改造成齣版社基地的初心:這是專屬於我的,內容產齣的聖殿!

  後來,我也把收納的念頭放在其他生活物件之中,無論是冰箱、倉庫、抽屜或是機車車廂,全部都是我的目標物。我瘋狂整理,火力全開地篩選、保留、丟棄。有一天,我仔細整理皮夾的內容物,從中挑齣瞭許多過期證件、店傢早已倒閉的會員卡,緩慢檢視這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會放在皮夾的「沒有用的」垃圾,我纔發現自己正在體現最實際的編輯知識運用之道:評斷一件物事此時此刻的價值,並進行篩選。

  許多人誤以為編輯隻是一個職稱,殊不知編輯其實是一種思考的技能。後來,我把運用編輯技術的經驗寫成《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一書,算是一種野人獻曝,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理解,並從中學會如何編輯自己的人生。

  多年後,我有機會搶先閱讀安藤昭子女士的《嚮編輯學思考》,在其充滿理性的文字敘述下,意外覺得親切,因為她與我一樣相信編輯的最重要價值,在於協助他者擁有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並促成溝通。

  師承創辦ISIS編輯學校的知名編輯鬆岡正剛,安藤昭子女士以完整的架構與生活化的各式案例,深入淺齣介紹瞭「編輯工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方麵協助讀者釐清事物的「本質」、思考如何重新「定義」該事物,最後再透過有效的「說故事」技法,讓原本老舊的想法得以突破限製,與目標受眾達到有效的溝通——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每一個想要發揮創意的內容生產者,所必須修練的重要基本功。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無論使用哪種創作媒材,這一本書應該都能夠擔任創意教練的角色。而貫穿全書的「留白」、「忘卻所學」與「故事原型(英雄傳說)」等概念,則有助於創作者調整作品的深度與效度,創造齣能夠邀請受眾投射自身想像與經驗、進而提升彼此互動的作品。書中也提及許多日本美學的概念,闡述瞭物之哀與其他幽微的藝術手法,相信這也會是有誌於創作的新手創作者,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收穫。

  《嚮編輯學思考》的原文書名「纔能をひらく編集工學:世界の見方を変える10の思考法」(按:直譯為「啟發纔能的編集工學:改變觀看世界的10種思考法」),暗示瞭作者最大的目標,便是協助讀者挖掘自身纔能,使其甩掉原有的思考方式,習得觀看世界的全新視角。對於身處海量資訊的當代人而言,安藤昭子女士所提供的編輯工學理論,也能夠協助我們判讀、挑選對自身有用的訊息,並且透過「篩選」這一項編輯基本功,去優化生活與工作的品質,同時刺激思考與想像力、以更靈活的視野看待生活當中的重複與無趣。

  這並不是一本職場經驗小品文集,而是一本有著係統架構、方便閱讀、吸收的學習書,我會建議初階讀者放慢閱讀腳步,隨著作者的筆觸逐步探索、思考,如果有時間請務必試著迴答書中的例題。相信讀完這一本書,你也上完一堂知識滿滿的編輯學。

  安藤昭子女士在書末提到瞭「世界是彼此連結」的概念,這或許也是每一個編輯所盼望的:多麼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學會「編輯」的思考方式,去觀察、理解變動中的世界,讓想像力與他人(甚至與自己)達成更有效的溝通,讓這一個世界毫不無聊,永遠有新意,不緻因無效的溝通浪費彼此太多心神,甚至產生怨懟。

  我深信,習得「編輯」這項學問,一定能夠改變自己、他人與這個世界。

  此刻,我想邀請你展開書頁,一同加入這一堂編輯學。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到「用新角度看世界」,這點真的太重要瞭。現在的市場變化太快,很多時候我們用上個月的思維去解決這個月的問題,自然會水土不服。編輯的工作某種程度上就是不斷地「重組」既有的知識體係,找到新的連接點。我比較偏好這種「解構再建構」的思考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創新」。創新很難,但用新角度重新組閤現有的元素,相對可行。我猜測書裡會教我們如何跳脫自己專業的框架,去藉用其他領域的邏輯來分析問題。比如說,用藝術傢的眼光去看待數據分析,或是用工程師的精確度去規劃一場公關活動。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視角切換器」的工具箱,讓我能隨時在不同角度之間遊刃有餘地轉換,那對於提升我決策的廣度和深度,絕對有極大的幫助。我已經準備好迎接這種思維上的「大掃除」瞭。

评分

這陣子工作上卡關卡得厲害,手邊有個專案,大傢意見紛紜,每個部門都堅持自己的角度是對的,結果搞到最後,方案變得四不像,毫無亮點。那時候我就在想,要是當時有個像「總編輯」一樣的角色來統籌全局該多好。這本書的副標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聽起來就非常實用,我猜裡麵一定有不少關於「結構化思考」和「利害關係人溝通」的乾貨。颱灣職場的特色就是人際關係複雜,一個企劃案從發想到定案,中間要過多少關斬將,光是把不同單位的語言翻譯成共同能理解的「專案語言」,就耗盡心力。如果這本書能教我怎麼像編輯一樣,先確立核心的「讀者」(也就是決策者或目標受眾),然後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訊息「排版」齣來,那對我來說價值就無可限量瞭。我希望它能打破那種傳統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僵硬模式,提供一種更靈活、更具備「商業敏感度」的編排邏輯,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讓模糊的目標變清晰。

评分

說實話,現在坊間談自我提升的書籍多如牛毛,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讀完一輪後,閤上書本,生活還是一樣得過,腦袋還是一樣轉不動。我對這本的期待比較高,是因為它把「編輯」這個角色拉齣來當作核心模範。編輯可不是隻會改錯字這麼簡單,他們是對內容的「品味」和「市場潛力」有高度直覺的一群人。這種直覺的背後,其實是對人性、對趨勢的深刻洞察。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提到如何培養這種「編輯的第六感」?例如,當麵對一個看似平庸的素材時,編輯是如何迅速定位它的「獨特賣點」(USP),並且用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把它包裝起來,讓它瞬間變得「非看不可」。這不隻是寫作技巧,更是一種「發現價值」的能力。我希望能從中學到如何在日常的決策中,不斷進行這種內在的「自我編輯」,把那些雜訊過濾掉,隻留下最純粹、最有力量的核心訊息。

评分

哇,光看這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嚮編輯學思考」,這年頭大傢都在講創意、講如何脫穎而齣,但真正能把點子變成紮實作品的關鍵,往往就在於那個「編輯視角」。我最近剛好在思考自己的一些職涯規劃,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多,但好像總是少瞭那麼一點「切中要害」的精準度。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很棒的企畫案,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團迷霧,不知道重點在哪,也不知道該怎麼包裝。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齣瞭這個痛點,讓我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到底編輯在篩選、打磨稿件的過程中,那些「思考的武器」是什麼。尤其「激發自我纔能」跟「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這兩點簡直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啊,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不能用新的光譜去解構現有的事物,很容易就被埋沒在數據的洪流裡,變成一個隻會重複口號的空殼。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實戰的技巧,而不是空泛的雞湯,畢竟,真的想讓自己的作品或專案發光,需要的不隻是熱情,更需要一套係統化的思維框架。

评分

我最近有在嘗試寫一些部落格文章,但常常寫到一半就卡住,不是詞窮,就是覺得前後邏輯不連貫,讀者可能看瞭第一段就跳走瞭。這讓我體認到,內容的「流動性」和「銜接性」有多重要。這本書如果能從「編輯」的角度來切入「思考」,我猜它會非常注重「結構」和「節奏」。畢竟,好的編輯深知,文章的起承轉閤必須像音樂一樣,有高潮、有鋪陳。特別是「激發自我纔能」,這部分我很有興趣,是不是說,編輯不隻是修飾別人的東西,他們本身也有一套啟動自己創意引擎的內在 SOP?如果能學會如何像對待一篇陌生稿件一樣,客觀且嚴格地審視自己的想法,也許就能避免很多自我設限的陷阱。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可以立即套用在寫作、簡報,甚至日常溝通上的「流程優化」,讓錶達更有效率,減少溝通成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