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第二期)

讀書雜誌(第二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香港三聯書店
圖書標籤:
  • 讀書
  • 雜誌
  • 文化
  • 文學
  • 閱讀
  • 知識
  • 第二期
  • 期刊
  • 思考
  • 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新歲將至,本期「文化焦點」,邀得葉德平博士擔任欄目策劃,希望透過外在的年俗,揭櫫「年」的內在意涵,探求當下港人「過年」的文化心理。策劃者特邀七位來自不同族群的居港青年,帶領讀者一窺廣府、客傢、上海、兩湖、福建以及柬埔寨等地有關年節的異趣錶達。多彩的節慶習俗,也印證瞭香港人口構成的複雜性,由此迴溯香港移民史之一隅。

  本期「書人書事」陣容可謂豪華:有資中筠憶述與翻譯巨匠許淵沖之際會因緣,馬群林講述與李澤厚因齣版結下的情誼,鄭培凱藉重讀舊作追懷老師史景遷,馮偉纔漫說《羅孚友朋書劄》內外,楊天石迴顧與傅高義共襄中日戰爭研究的歲月,汪傢明懷想與林西莉的過從種種。「名傢專欄」邀得陳萬雄、林沛理、周佳榮、蔡思行、趙殿紅、郝雨凡六位,暢論其說。「齣版人語」由資深齣版人曾協泰親撰,講述鮮為讀者瞭解的版權交易故事。「書評」有李子建、黃培烽、馬華靈、黃宇翔、韓望喜五位,評述與教育理念、時代熱點、社會發展相關的五本好書。「閱讀前線」仍為讀者帶來24本精選好書,麵嚮廣泛,題材豐富。

名人推薦

  顧問委員會李焯芬 金耀基 陳平原 陳萬雄 梁元生 許紀霖 鄭培凱
《翰墨風華:曆代書畫名傢作品賞析與技法探微》 導言: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本書旨在為廣大書畫愛好者、研究者以及藝術院校師生提供一部全麵、深入且具有高度鑒賞價值的中國古代書畫作品集與理論研究專著。我們摒棄瞭枯燥的年代羅列,轉而以主題串聯、風格對比、技法剖析為核心,構建起一座連接今人與古人藝術精神的橋梁。全書精選瞭自魏晉風骨至清末民初的數百件代錶性作品,配以詳實的考證與獨到的見解,帶領讀者領略中國藝術史上那些不朽的靈魂與精湛的技藝。 第一捲:筆墨的起源與流變——魏晉風骨與唐宋氣象 本捲聚焦於中國書法藝術的奠基時期與成熟階段。 第一章:魏晉風流與碑學肇始 重點剖析瞭“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美學,闡釋其如何將“中和之美”推嚮極緻,並深入研究瞭鍾繇的古樸與張芝的草書對後世的影響。此外,本章詳盡考察瞭魏晉時期碑刻(如《黃初殘碑》、《受禪碑》)的樸拙與雄強,探討瞭碑學如何在南帖獨尊的局麵下,暗自積蓄力量,為日後的復興埋下伏筆。配圖精選瞭《蘭亭集序》的多個權威摹本的細節對比,以及“永字八法”在不同書體中的體現。 第二章:盛唐氣象:法度森嚴與自由奔放的並存 盛唐是中國藝術的巔峰,書法上呈現齣多元化的麵貌。本章重點剖析瞭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溫潤、褚遂良的妍美,以及最為重要的唐代楷書規範化對後世的影響。尤為深入地探討瞭顔真卿的“顔體”如何以渾厚、博大、內含忠義之氣的方式,成為後世楷書的最高典範。在草書方麵,則著重分析瞭張旭“狂草”的“章法離閤”與懷素“顛張醉素”的筆墨酣暢,對比瞭他們在繼承晉代筆法基礎上的創新與突破。 第三章:宋代書風的文人化轉嚮 宋代是審美重心由“法度”嚮“意趣”傾斜的關鍵時期。本捲用大量篇幅介紹瞭“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藝術主張。蘇軾的“我書意造無法”,黃庭堅的“長槍大戟”之勢,米芾的“刷字”與對金石氣的追求,都體現瞭文人士大夫將個人性情融入書寫,強調“趣味”高於“法度”的時代精神。本章還特彆收錄瞭宋代尺牘的優秀範例,揭示瞭日常交流中蘊含的深厚文人修養。 第二捲:山水意境與畫科的精進——五代兩宋繪畫的輝煌 本捲轉嚮中國繪畫藝術,重點剖析瞭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畫科在五代至南宋時期的藝術高峰。 第四章:北宋的“可觀可遊”:山水畫的程式確立 詳細梳理瞭李成、範寬、郭熙等北方山水畫派的創作特點。範寬《溪山行旅圖》的宏大構圖與“雨點皴”的運用,是研究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基石。本章還深入探討瞭“全景式”與“咫尺韆裏”的空間處理手法,以及荊浩、關仝在氣勢營造上的貢獻。 第五章:南宋的詩意與筆墨情趣 南宋的繪畫從北方的雄偉轉嚮瞭“小景”的精微與詩意。重點分析瞭馬遠與夏圭的“邊角構圖”與“一角半邊”的章法,探討瞭這種構圖如何營造齣空靈、含蓄的意境。在花鳥畫方麵,趙佶(宋徽宗)的院體畫如何將自然觀察的精細度與皇傢審美相結閤,成為“工筆花鳥”的典範。 第六章:文人畫的興起與水墨之境 本章闡述瞭以蘇軾、文同為代錶的“士人畫”的理論基礎,即強調“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將繪畫視為抒發胸臆、修養性靈的媒介。通過對水墨技法的分析,展現瞭文人如何用簡練的筆墨,傳達齣高潔的品格與淡泊的情懷。 第三捲:元明清的轉型與技法深度解析 本捲著眼於元代“復古”思潮、明代畫派林立以及清代對經典的迴歸與再創造。 第七章:元四傢的“筆墨趣味” 元代在政治背景下,書畫傢轉而追求魏晉風骨和唐人意趣。趙孟頫的“復古”理論,如何以秀潤的筆法重塑瞭書法的美感,以及他將書法筆意融入繪畫的實踐。重點剖析瞭黃公望、倪瓚的“逸筆草草”,尤其是倪瓚的“摺筆”、“摺苔”,如何將極簡主義推嚮極緻。 第八章:明代的地域分流與畫派爭鳴 明代繪畫呈現齣“院派的餘韻”與“吳門畫派”的鼎盛。本章對比瞭浙派(如戴進)的雄健對宋院體畫的繼承,與吳門畫派(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文人趣味。特彆對吳門畫派中,文徵明在精工上下的功夫,以及唐寅在人物畫上的世俗與纔情進行瞭詳細剖析。 第九章:清代的理論高峰與金石入畫 清代是傳統藝術理論體係集大成之時。本章梳理瞭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對後世的影響,以及他提倡的“以書入畫”的實踐。此外,本捲引入瞭“金石學”對繪畫的影響,展示瞭鄧琰、吳昌碩等碑學書畫傢如何在晚清復興瞭雄強、樸拙的筆墨趣味,為近現代藝術的轉型奠定瞭基礎。本書對不同時期皴法、點苔、設色、章法進行瞭詳細的技術圖解對比,力求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結語:永恒的傳承 本書的撰寫,旨在強調中國書畫藝術是一個不斷繼承、發展、批判與超越的有機整體。每一筆畫、每一根綫條,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閱讀本書,即是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精神洗禮。 附錄: 曆代重要書畫理論文獻節選、關鍵術語解釋、作品年代考證簡錶。 (全書配有高清、雙色印刷的精美圖版,力求還原原作神韻。)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文化焦點
*鄉心何處 歲歲關情*
005 「年」與年俗
010 多彩中國年
011 年頭好到年尾:廣府人的新年規則
015 稻米慶新年:客傢的慶年米製品
018 傳統與摩登:精彩多姿上海年
022 荊楚年味:仙桃糍粑
025 榕城大氣魄,初一太平麵
029 異鄉中國年:柬埔寨的「二重年」
032 海納百川 和而不同

書人書事
*嚮時代緻敬*
038 叩寂寞而求音:憶李澤厚先生二三事 馬群林
045 重讀《曹寅與康熙》:兼懷史景遷老師 鄭培凱
051 《羅孚友朋書劄》內外 馮偉纔
058 譯界奇人許淵沖先生 資中筠
063 和傅高義組織多國學者研究中日戰爭的十幾年 楊天石
071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懷念林西莉 汪傢明

名傢專欄
078 陳萬雄 追憶李澤厚先生的第一次來港
082 林沛理 學校沒有教的書
086 周佳榮 戰後香港報刊的復興和發展(1945-1959)
089 蔡思行 藏而不讀:我的藏書經歷
093 趙殿紅 澳門歷史研究需要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
096 郝雨凡 博弈共生的新型中美關係

齣版人語
100 曾協泰 我在萬裏引進版權的那些年

書評
105 《讓天賦自由》與《讓創意自由》 李子建
112 觀賞香港的方法 黃培烽
115 納粹主義的幽靈 馬華靈
118 「廿一世紀馬剋思」沉思錄 黃宇翔
121 深圳:未來的世界之城 韓望喜

閱讀前線
124 24本書,24個閱讀的理由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9321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7 x 24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提筆之際已過臘八,香江的鼕日乍暖還寒,夕陽斜照卻是燦爛流金。俗雲過瞭臘八就是年」,在很多華人心裡,春節的序幕已經拉開。於新舊交替之際迴望一年的跌宕,思緒萬韆。試刊號的忐忑,創刊號的謹慎,歷歷在目。作為一本新生的雜誌,我們的路剛剛開始,感謝傾心以待的作者和讀者朋友,給瞭我們勇氣、信心,以及辦好這本雜誌的意誌。

  新歲將至,本期「文化焦點」,邀得葉德平博士擔任欄目策劃,希望透過外在的年俗,揭櫫「年」的內在意涵,探求當下港人「過年」的文化心理。策劃者特邀七位來自不同族群的居港青年,帶領讀者一窺廣府、客傢、上海、兩湖、福建以及柬埔寨等地有關年節的異趣錶達。多彩的節慶習俗,也印證瞭香港人口構成的複雜性,由此迴溯香港移民史之一隅。

  本期「書人書事」陣容可謂豪華:有馬群林講述與李澤厚因齣版結下的情誼,鄭培凱藉重讀舊作之際追懷老師史景遷,馮偉纔漫說《羅孚友朋書劄》內外,資中筠憶述與翻譯巨匠許淵沖之際會因緣,楊天石迴顧與傅高義共襄中日戰爭研究的十多年,汪傢明懷想與林西莉的過從種種。「名傢專欄」邀得陳萬雄、林沛理、周佳榮、蔡思行、趙殿紅、郝雨凡六位,暢論其說。「齣版人語」由資深齣版人曾協泰親撰,講述鮮為讀者瞭解的版權交易故事。「書評」有李子建、黃培烽、馬華靈、黃宇翔、韓望喜五位,評述與教育理念、時代熱點、社會發展相關的五本好書。「閱讀前線」仍為讀者帶來24 本精選好書,麵嚮廣泛,題材豐富。

  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本期雜誌與大傢見麵之時,相信年花已在韆門萬戶中盛放。儘管疫癥仍未消散,人心難免彷徨失落,讀書仍是安頓內心、平撫情緒的良方。睏居鬥室,思想卻可跟隨文字馳騁四方。《讀書雜誌》冀望同大傢一 道,在閱讀中收穫勇氣,凝聚力量,迎來曙光。站在新的起點上,本刊恭祝 讀者諸君新年進步,健康平安;願我們書裡書外,歲歲常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讀書雜誌(第二期)》,我得說,它成功地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搭起瞭一座橋樑,而且橋麵鋪設得相當平穩。我個人比較偏好現代藝術與哲學的跨界討論,而這一期恰好有一篇關於數位時代下「主體性消融」的思辨文章,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作者從現象學的角度切入,探討社群媒體如何重塑我們對自我存在的認知,那種冷靜而抽離的筆觸,讓人在閱讀的同時,彷彿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文章中穿插瞭一些法國後結構主義大師的觀點,但引用得非常巧妙,不是生硬的「秀纔學」,而是真正用來支撐論點的工具。相比於一些隻會追逐熱門議題的刊物,這本雜誌顯然更著眼於長遠的思辨價值。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或許是篇幅限製,一些較為宏大的主題未能給予足夠的篇幅深入探討,讀完後總覺得意猶未盡,像是剛嚐到美酒的芬芳,卻被要求放下酒杯。總體來說,它滿足瞭我對高品質深度閱讀的需求,但我也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針對特定議題的加長版深度挖掘。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讀書雜誌(第二期)》,我會選擇「剋製的美感」。它的內容排版並不花俏,沒有譁眾取寵的插圖或設計元素,一切都服務於文字本身。我特別關注瞭其中一篇關於颱灣歷史記憶轉譯的歷史學文章。作者展現瞭驚人的史料考證能力,對某些特定歷史事件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顛覆瞭我過去在教科書中獲得的刻闆印象。他使用的論據既嚴謹又富有說服力,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對「集體記憶」的建構過程。這種挑戰既有觀點的勇氣,正是優秀學術刊物所應具備的特質。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多聞的嚮導,在知識的迷宮中穿梭,每一步都踏得堅實無比。不過,我也注意到,雜誌的發行頻率似乎偏低,這讓每次收到新刊物都像在等待一場盛宴。我衷心希望編輯團隊能夠維持這樣的品質標準,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考慮增加發行量,讓更多渴望深度閱讀的讀者有機會接觸到這麼有份量的內容。這本雜誌,無疑是近期華文齣版界的一股清流。

评分

這本《讀書雜誌(第二期)》的封麵設計,老實說,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目光。我通常對這類文藝腔的刊物抱持著一種「看看就好,不必強求」的心態。但翻開內頁,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書香,配上簡潔的留白,卻意外地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沉靜。我特別留意瞭其中一篇文章,是關於八○年代颱灣新浪潮電影的論述,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對於當時社會氛圍與藝術思潮的交織分析得入木三分。他沒有落入過度懷舊的窠臼,而是精準地抓住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焦慮感。特別是提到楊德昌幾部作品的場景調度和光影運用,讓我忍不住想馬上找片重溫。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探討,讓我覺得這本雜誌不隻是紙上談兵,它提供的是一種重新梳理自身文化底蘊的契機。對於長期在資訊洪流中漂浮,渴望紮實內容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帖清心劑,讓人願意靜下心來,真正品味文字的重量。不過,排版上偶爾的錯置小瑕疵,或許是小成本製作的無可奈何,但對於追求完美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包容心。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讀書雜誌(第二期)》時,我對其文學性的部分感到有些壓力。我不是科班齣身,對古典詩詞或文學史的掌握度有限。然而,我意外地被其中一則關於「庶民生活書寫」的短篇散文所吸引。那位作者的筆調非常貼近生活,描寫的場景或許平凡無奇——可能是傳統市場的喧囂、巷口老伯的閒聊,但透過他細膩的觀察和富有情感的文字,這些日常瞬間彷彿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有種溫暖而堅韌的力量。他沒有試圖去批判或宏大敘事,隻是靜靜地記錄,卻比許多裝腔作勢的「大師之作」更撼動人心。這種對「在地文化」最真誠的凝視,讓身為一個在城市中忙碌的颱灣人,感到無比的親切與共鳴。這證明瞭這本雜誌的視野是廣闊的,它既能探討高深的學術理論,也能關照到最貼近土地的人間煙火氣。這本刊物對於平衡讀者的閱讀口味功不可沒,它讓人體會到,真正的「讀書」不隻是讀經典,也是讀生活本身。

评分

老實講,當我拿到這本《讀書雜誌(第二期)》的時候,心裡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現在的雜誌,太多都是走快速消費路線,內容浮光掠影,讀完就忘。然而,這第二期給我的震撼,是很「慢」的那種。我對其中一篇探討戰後颱灣文學如何迴應土地認同的專題印象深刻。那位評論傢引用的資料極為豐富,不隻是文學文本,還牽扯到當時的農業政策和社會階層變遷。他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像是搭積木一樣,一層一層堆疊齣一個清晰的觀點,讓你無法反駁,隻能點頭稱是。最讓我佩服的是,他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的理論包裝起來,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會其精妙。讀完整篇,我感覺自己的知識庫被紮實地補強瞭一塊,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記憶。這種深度訪談與專題研究的組閤,在現今的齣版品中實屬難得,它展現瞭編輯群對「知識傳遞」這件事的鄭重其事。雖然價格稍高,但以其蘊含的學術價值來看,完全是物超所值,值得我放入「珍藏」的書架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