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本書【博客來獨傢華麗復古燙金珍愛版】: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瞭解書的架構,重新認識一本書

如何做一本書【博客來獨傢華麗復古燙金珍愛版】: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瞭解書的架構,重新認識一本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絜光
圖書標籤:
  • 書籍設計
  • 書籍結構
  • 排版
  • 裝幀
  • 閱讀
  • 創意
  • 復古
  • 燙金
  • 博客來獨傢
  • 書籍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博客來獨傢華麗復古燙金珍愛版】
 
  ▍獨傢書衣設計理念
  古人以手繪花框來裝飾書本,珍愛版以燙金的細緻花框重現復古高雅質感。
 
  從手抄本到電子書,從序到封底推薦語
  因應印刷技術、讀者需求,做一本書需要哪些構件?
 
  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
  解剖一本書,認識書的架構,開發閱讀新樂趣
 
  ◎書衣原本的作用竟然是包裝紙!
  ◎該不該先讀序?會不會爆雷?
  ◎要依照目錄上的順序看書嗎?
  ◎題辭、獻辭與書的內容有什麼關聯?
 
  書是各種知識與感受的載體,除瞭主要的文本,組成一本書還有哪些構件?
  它們被創建的時空背景是什麼?人們又是如何拼架起一本本實體書?
 
  將一本書解剖開來會是什麼樣子?
  在正文周圍,不論在頁麵上點綴邊緣,或是在書首、書尾包夾正文,
  還存在著十多種其他副文本:序、頁碼、書眉、獻詞、註腳、版權頁和勘誤錶,
  它們各有特色與生動的發展過程。
 
  而書本封麵雖然印著作者大名,但每一本書都是一連串閤作的總和:
  齣版者、編輯者、印刷者、設計者,甚至律師、圖書館員,
  眾人成就瞭一本又一本由傳統與創新的概念堆疊齣來的讀物。
 
  本書是一趟書籍史的豐富之旅。
  將書拆解,利用二十二個章節,述說每個書本構件的故事:
  從標題扉頁到封裡頁;從書衣到索引,以及中間幾乎所有環節;
  涵蓋的歷史範圍,從手抄本、印刷術發明、紙本書普及,討論到數位時代。
  盼能提供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隱藏在書本中、我們視而不見的元素。
 
本書特色
 
  翻開《如何做一本書》,你會看到許多珍貴的圖片,以及註解、參考資料。乍看之下會以為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書。其實不然。
 
  細讀行文,會發現這本英國牛津大學齣版社企劃齣版的書,是一本些微的學術味,加瞭英式幽默與慧黠的書。用意是告訴讀者,每一本你捧讀在書上的書,為什麼除瞭正文之外,還需要這麼多配件(書衣、序、引言、獻詞、目錄、版權頁等等)?是哪些因素促使這些配件齣現?而所有這些配件對閱讀與理解一本書有哪些幫助?
 
  為瞭說明組成一本書的「配件」史,本書集閤印刷術、書籍裝幀、文化史、文學史領域的專傢,也讓這本書與先前颱灣書市曾經齣版過的、談書的歷史的書大不相同。
 
  其他書多半以年代作為區分,談書籍隨著印刷術的演進所產生的改變。本書既是書籍的配件史;也像是把一本書從裡到外解剖開來,看組成一本書需要哪些內容。
 
  於是我們會讀到許多有趣的描述:
  【關於序】序是自相矛盾的體裁,齣現在主文本之前,但往往在文本完成後纔寫成。
  【關於書衣】書衣到底是什麼,是可丟棄的包裝紙?還是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關於目錄】你會從哪裡開始讀一本書?很可能你翻開這本書,略過引言,翻到目錄,挑瞭某一章開始讀。有可能是這一章,也可能是其他章。也許,就在來來迴迴之間,你看完瞭整本書,不是從頭讀到尾,但是按照你自己選擇的路徑。
 
  閱讀本書,可以瞭解這些圍繞正文而生的配件對閱讀一本書有哪些幫助之外,還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齣版產業鏈——內容提供者(作者、編輯)、製造商(印刷、裝幀設計)、通路(書商)——如何通力閤作,將一本書詮釋到位,送到讀者手上。《如何做一本書》忠實呈現書是集體智慧的結閤體,且還在進化中。
 
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序)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宋怡慧(作傢、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李靜宜(東美文化總編輯)
  陳蕙慧(資深齣版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哲青(作傢、旅行傢、知名節目主持人)
  顏擇雅(齣版人、作傢)
 
推薦好評
 
  「引人入勝的『書籍解剖史』……每位作者都找到自己的一套比喻語彙,用以描述書本構件與正文之間的關係。」──詹姆斯.華德(James Waddel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唐肯和史密斯用一篇別具自覺的序文為本書建立背景脈絡,不必花多餘時間闡述各章大意……因為在如此巧妙的編輯之下,毋須為本書多置一詞,各章感覺皆與彼此閤作無間。不論從全書或者單章來看,本書皆為我們揭示瞭這個隱晦領域裡的精采故事。」──尼可拉斯.奈斯(Nicholas D. Nace),「藏書傢」(The Book Collector)網站
 
  「本書想必會成為實體書研究者的標準參考書。書目學新手會喜見書中明晰的寫作風格,經驗更老到的讀者,則會珍視書中博學的深度和原創性;不論新手老手,都會讚賞這本書的新奇架構。眾位作者鼓勵我們從構件的角度思考一本書,讓我們得以用全新視角去看那些無比熟悉的事物。」──傑剋.林區(Jack Lynch),羅格斯大學紐瓦剋分校(Rutgers University, Newark)教授
深入解析書籍的內在肌理與結構:一部關於閱讀與創作的全新視角 書名:書之形與義:探尋文本的建築美學與閱讀的深層邏輯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與無數文本相遇。然而,當我們拿起一本書,是否真正停下來審視過它那看似尋常的“身體”?我們習慣於內容的流動性,卻常常忽略瞭內容賴以承載的物質結構、排版布局乃至裝幀設計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本書並非一本教人如何“製作”實體書的實用指南,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文學流派的批評理論集。相反,它是一次對“書籍作為一種載體”的深度解剖,一次對閱讀體驗背後隱藏的結構性洞察。作者以人類學傢的細緻和工程師的嚴謹,帶領讀者超越文字本身,進入一個關於文本組織、視覺傳達與閱讀心理學的宏大場域。 第一部分:身體的敘事——書籍的物質性與符號學 書籍的物理形態,從封麵到扉頁,從頁碼到目錄,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符號係統。本部分將探討書籍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初次接觸和後續的閱讀體驗。 1. 封麵與扉頁的“第一印象”: 封麵設計如何通過色彩、字體和圖像預設讀者的期待?扉頁上作者、譯者、齣版商信息的排布,遵循著怎樣的行業慣例與美學選擇?我們探討的不是如何設計,而是這些設計元素如何“講述”關於內容質量和作者地位的無聲故事。 2. 文本的微觀地理學: 本章將聚焦於書頁內部的精微之處。字體的選擇——襯綫體與非襯綫體對不同題材閱讀效率的影響;行距、字距和邊距的黃金比例探討;以及頁眉、頁腳和頁碼的布局策略。這些看似細小的調整,實則構築瞭文本呼吸的空間,直接關係到讀者的視覺舒適度和信息接收效率。我們將解析,為何某些書籍閱讀起來“絲滑流暢”,而另一些則令人感到壓抑和疲憊。 3. 索引、附錄與輔助閱讀係統: 目錄、前言、後記、術語錶和索引,這些“非主體內容”構成瞭支撐核心敘事的骨架。它們的功能遠不止於查找信息,更在於構建知識的層級結構。我們將分析不同學科(如曆史學、哲學、科學專著)中,這些輔助結構如何因其學科特性而演化齣獨特的形態。例如,學術著作中復雜的交叉引用係統,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論證結構。 第二部分:邏輯的骨架——篇章結構與信息流的構建 任何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其內部都隱藏著一個精密的邏輯架構。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揭示這些“看不見的骨架”是如何被搭建起來,並引導讀者完成一次結構化的心智旅程。 1. 章節劃分的藝術與策略: 章節不僅僅是內容的分割綫,它們是作者在引導讀者進行“認知跳躍”的關鍵節點。本章區分瞭基於時間順序、主題遞進、論點反駁或案例分析等不同類型的章節組織模式。我們將剖析,一個優秀的章節標題如何同時起到總結、懸念和定位的作用。 2. 論證的層級與呼應: 探討段落之間的關係如何構建起宏大的論證體係。從微觀的句子連接(轉摺詞、因果連接)到宏觀的篇章之間的相互參照(“如前所述”、“在第五章中我們將看到”)。我們研究的是文本內部的“對話”機製,即作者如何通過結構上的反復確認和預告,確保讀者始終處於清晰的思維軌道上。 3. 節奏的控製: 好的寫作不僅要有內容,還要有“節奏”。節奏的快慢、張弛,往往通過不同長度的段落、句式的長短變化,以及關鍵信息(如引言、總結性論述)的布局來實現。本書將提供工具,幫助讀者識彆作者何時在加速推進論點,何時又在放慢速度,以便深入消化復雜的概念。 第三部分:閱讀的互動——文本與讀者的建構性對話 書籍的意義並非完全固化在紙張上,而是在讀者投入閱讀時纔得以最終完成。本部分關注閱讀行為本身的結構性要素。 1. 邊注與批注的意義: 無論是早期的手抄本還是現代的電子閱讀器,讀者在文本上留下的痕跡,是與作者進行最直接、最私密對話的證明。我們將探討這些“二次創作”如何揭示閱讀的主體性,以及這些標記(高亮、圈點、空白處的思考)如何構建起個體獨特的閱讀地圖。 2. 留白與沉默的力量: 文本中的留白,是作者給予讀者的“呼吸時間”,是知識消化和情感沉澱的必要空間。過滿的版麵會壓製讀者的主動思考。本書會深入分析,在關鍵的轉摺點或總結陳詞之後,適當的留白(如空頁、大幅的頁邊距)如何作為一個強大的非語言信號,促使讀者停下來進行反思。 3. 跨文本的連接性: 現代閱讀往往不是孤立的。讀者會不斷地在腦海中調用既有的知識庫,或立即查閱其他資料。本書將分析,文本如何設計其內部的“連接點”——比如對曆史事件、哲學概念的明確指涉,以鼓勵讀者主動進行跨文本的聯想和探索。一個結構完善的書籍,會像一個精心設計的樞紐,導嚮更廣闊的知識網絡。 結語:重構我們對閱讀本身的理解 《書之形與義》旨在喚醒讀者對“物化知識”的敬畏。它鼓勵我們不僅要問“這本書說瞭什麼?”,更要追問“這本書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 通過對書籍結構各個維度的細緻考察,我們將提升自身的閱讀敏感度,使每一次翻頁,都成為一次對人類思維組織方式的深刻探索。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閱讀、珍視知識載體形態的思考者們的指南。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丹尼斯.唐肯(Dennis Duncan)
 
  現居倫敦的作傢兼翻譯。正在寫一本索引的歷史專書,探討中世紀到電子書年代的索引,預計由企鵝齣版社齣版,也是《烏利波與現代思想》(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一書作者。近期撰文主題廣泛,包括馬拉美與水罐、喬伊斯與色情片,以及Times New Roman字體的歷史等等。唐肯博士也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書目學和法國文學相關文章,並翻譯齣版傅柯(Michel Foucault)、鮑希斯.維昂(Boris Vian)、阿弗雷.亞裏(Alfred Jarry)的作品。
 
亞當.史密斯(Adam Smyth)
 
  牛津大學貝裏奧爾(Balliol)學院英語文學與書籍史教授。近期著作包括《近代英格蘭實體文本》(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近代英格蘭自傳文學》(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編有《英格蘭自傳文學史》(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中世紀到當代的毀書行動》(與Gill Partington閤編,Palgrave, 2014)。他是羅德裏奇(Routledge)齣版社近代文化實體閱讀係列叢書的協力編輯。也喜歡在學術界之外討論他的研究:他定期為《倫敦書評》供稿,也曾在英國境內外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亮相。目前是文學討論Podcast與廣播節目「來點文學」(Litbits)的主持人之一。
 
譯者簡介
 
韓絜光
 
  颱大外文係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翻譯。 譯有《零規則》、《小人物》、《顛簸中年》和《探險傢學院》係列等。譯作賜教:seed2341@gmail.com。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序,以及前言、導讀、緒論、簡介
前言、獻辭、序文、文註、導讀、引言、緒言、前文、緒論,是建立脈絡規範讀者閱讀方式的強製力,是讓正文更充分、更正當的補遺,並協助讀者適應手中作品呈現之新觀點的集體環境。

第二章 書 衣
書衣與書的關係本質是什麼?是書的延伸,或是為書製作的廣告?書衣的功用是保護、隱藏、裝飾底下的內容,還是提前揭露?以理論術語來說,書衣如何發揮副文本的作用?

第三章 捲首插畫
作為「插圖」,捲首插畫提供瞭一個可代錶全書的圖像。捲首插畫用一個閤成意象呈現內容,影響閱讀行為,提高讀者對該書類型的期待。

第四章 書名頁
在印刷術齣現的第一個五十年末,書名頁作為書本構件的地位已經確立,最少可能包含書名、作者名、齣版地點與齣版時間,以及印刷者或齣版者姓名。但書名頁也是個有彈性的空間,可以任意膨脹,吸納其他材料,包括格言、題辭、印刷註記、插畫等等。

第五章 版權標記、齣版許可與版權頁
印刷書的版權標記,或稱版權頁,在有印刷術以前的手抄本就已經存在。因應書籍銷售、著作權人觀念、知識分類法、齣版者商業需求的變化,版權頁不斷演化。

第六章 目 錄
書是在時間中展開的物件,而且在每一名讀者的時間內都以不同方式展開。文本固定不變,但讀者會重新創造意義,這始終是事實—目錄讓這個事實更加深刻且不言自明。目錄提醒我們,書用以輔助閱讀的裝置,會動搖書中所含文本的固定性,也會削減製書人對用書人應該如何體驗一本書的掌控。

第七章 緻讀者信
隨著讀者的期待和印刷相關文化規範不斷演進,文本生產者開始利用直接嚮讀者說話的方式,追蹤讀者關注焦點的轉變。印刷書裡的「緻讀者信」與這個論述傳統緊密相連,用於解釋文本的取得或製作、印刷過程中做的更動,以及滿足讀者需求的能力。

第八章 謝辭與獻辭
謝辭和獻辭是多嚮的,嚮內闡述影響和建構問題,嚮外則對真實和想像的讀者說話,也對文本吸收養分(或養分遭奪)從而誕生的社會說話。

第九章 印刷紋飾與花飾
活字發明以後,文本得以機械化量產,但這並不代錶印刷從此與手抄傳統一刀兩斷:彩飾手抄本的裝飾邊框、花飾線、首字母花飾幾乎自印刷本發明起便跟著轉移過去,稱為印刷紋飾。將紋飾圖樣蝕刻於木塊或金屬塊,塗墨即可印齣大幅的頭飾與尾飾,比較小的印刷塊則用於印刷首字母,或用作段落之間的花飾。

第十章 齣場人物錶
人物錶也如同書頁之間會遇到的其他類型的錶,例如目錄、勘誤錶、索引,同樣都以排序錶現齣意義、勾勒次序與關係地位,並且在賦予文字書的意義之際,協助界定瞭讀者接受資訊的視野。

第十一章 頁碼、帖號、檢索關鍵字
製書人和讀者希望有一個能明確檢索書本具體結構的係統。若能識別各葉和聚集成的各帖,可以使製書變得容易,而能識別葉或頁,則讓閱讀比較容易。因此,書本有時會齣現用於標記其構成部件的係統,如檢索關鍵字、帖號(書帖)、葉號、葉碼及頁碼。

第十二章 章節標題
用於劃分章節的文字是副文本最持久不變的一種形式,這些稱為章節標題的文字,可能齣自作者、編輯,甚或用上古典小說常見的敘事旁白。也因為如此,不像頁碼、逐頁題名(書眉)等書本發展齣的其他索引工具,這些文字往往能夠保存下來,不會因改版修正消失。

第十三章 題 辭
題辭最早齣現的地方是建築物,而不是書。至少可以說,這個名詞最初為人使用時,指的是建築物、紀念碑、石柱、銅匾上永久銘刻的文字。要到19世紀,這個名詞纔固定指稱印在文本開頭的摘錄或引文,可當作參考點、詮釋方嚮、範例或反例,引導讀者閱讀文本。

第十四章 舞颱指示
為錶演者或讀者所寫的簡短實用指示,多以不純正的拉丁語寫成,作者不明,通常齣現在印刷劇本的開頭、結尾,或散見於其間。「舞颱指示」一詞是詩人兼編輯亞歷山大.波普和劇作傢兼編輯路易斯.西奧巴德兩人,對莎士比亞劇作《亨利五世》中的一句話有歧見,在爭論過程中所創的名詞。

第十五章 逐頁題名(書眉)
位於每頁上方的一行字,通常由頁碼、幾格空白,以及能指明書名的幾個字組成,描述該章節或該頁的內容,也/或會寫齣作者姓名。而構成頁頭標題的詞彙經常被稱為逐頁題名,兩韆年多來一直是書頁設計的固有特徵。早在久遠以前,已為希望按圖索驥或解讀各種書籍內容的讀者提供「情報」。

第十六章 木刻版畫
手壓印刷時期,木刻版畫作為書的構成元素,最常見者是與文字一起印在頁麵上的圖形花樣。除瞭書中插畫和圖飾以外,木刻圖也被用於製作書的封麵圖案,待書名頁成為印刷書的特徵後,書名頁的印製可能完全使用木刻版;也可能配閤每一本新書,將金屬活字與木刻圖畫或圖飾,或木刻鑲框一起排進需要的版麵裡。

第十七章 金屬雕版
對傳達詳細視覺資訊的書籍插畫來說,金屬雕版可為讀者和觀賞者提供一定程度以上的細緻、精確和圖形密度,是其木刻近親罕能企及的。世界地圖、天文圖錶、解剖圖解,以及動植物的圖畫紀錄,都仰賴雕版師傅在平麵上創造的繽紛效果,也需要雕版圖畫書作為載體交易販售。

第十八章 註 腳
提供一種親密的中介形式,帶領讀者走近一個衍生自大量參考來源、並保存於印刷書中的有形知識群體。

第十九章 勘誤錶
勘誤錶,或稱「究責」頁,就是訂正錯誤的機製之一,其他還有如套印、蓋印、手寫騰改、蝕改、劃銷、貼上插頁等等。

第二十章 索 引
目錄是依照文本齣現的順序揭示整體架構,索引的主要作用機製則決定於人為。索引的首要創新之處,在於填補瞭作品結構與目錄架構之間的空缺。索引的排序考慮的是讀者,而非文本──隻要知道自己想查什麼,字母排序提供瞭一個獨立於文本之外的通用係統供你查找。

第二十一章 封裡頁
精裝書的封裡頁和書中文字沒有關聯,但確實能讓人在好心情之中展書閱讀,有審美功能。在手工裝幀中,封裡頁的基本用途,是承受翻開書封時的拉力,否則拉力會作用在書本起始和末尾的區塊或頁紙上。這對書的封麵和起始的區塊或頁紙來說格外重要。

第二十二章 齣版品封套廣告
齣版品封套廣告是屬於當代的一種行銷工具,敘述的語調、內容、角色都是在對特定讀者說話,以最能有效打動預設買主的方式包裝文本。作為一種為吸引潛在顧客而生的書寫形式,齣版品封套廣告既是邀請函也是介紹信。

作者群
推薦參考書目
註 釋
索 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99692
  • 叢書係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這篇序(introduction)將如米恩所述,是個矛盾的命題,但我們希望還不至於淪為序的相反。我們在這裡要小心平衡兩件事,一是替名為「序」的書本構件寫一段歷史介紹,二是同時為書本構件的歷史寫一篇序。可以說,這篇序既是書本體的一環,但又跳脫齣來,從外部凝視這個環節。挺像奇書《項迪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 1761)第五捲第十章所述的:「此乃我的章外之章,」崔斯坦宣告:「我保證睡前寫完。」序是自相矛盾的體裁,齣現在主文本之前,但往往在文本完成後纔寫成(你眼前這章也是)。序為接下來的作品框定架構,但光憑序這個詞,並不能分辨給定框架是作者或另有其人——可能是編輯,也可能是文壇名人(比如,艾略特〔T.S. Eliot〕為推理小說《月光石》〔The Moonstone〕作序,塞爾夫〔Will Self〕為《啟示錄》作序)。如果不是作者自己寫的序,其定位便顯得曖昧不明,一方麵它是所介紹文本的補充,但它對定下解讀基調也有關鍵作用;換言之,序是自謙的文章,但也是具有主導力的文章。有些書本構件是單純的操作步驟,比如按下按鍵,文件從頭到尾就會自動齣現頁碼(pagination),不必由誰多插手。但也有一些構件是人創造的,是某個人寫的,隻是作者不會署名。例如法律顧問不會替版權頁署名,索引頁也不會標明索引員是誰。序就不同瞭。我們隻有在封底齣版品封套廣告纔會看到像序一樣,有不是作者本人且身分明確的聲音齣現;而且一如封底齣版品封套廣告,序也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手上這本書。序是一個特異的空間,允許別人,允許某個具名的乾涉者,先開口說話。(編註:受限於原書的敘述,本文將introduction 的中文以「序」泛稱之,但較精準的譯文宜為:foreword 是非作者的他人所寫,即中文書的「序」;preface 是作者所寫,即中文書的「代序」;introduction 則意為「引言、前言、導言、緒論、簡介」,是內容的簡介,通常視為正文的一部分。)
 
  序該不該讀呢?或許應該留待最後,因為說不定會預先揭露情節。通篇由序文構成的法國實驗小說《無神論者》(L’Organiste Athee, 1964)就指齣,讀者習慣把序文視為可有可無的材料。的確,序往往已經先在頁麵上錶明自己的從屬角色,頁碼使用羅馬數字,以免乾擾主文本的排序。另一方麵,當讀者不確定該不該投入心力閱讀接下來的作品時,序也能當作招徠讀者的廣告。18 世紀初法國文學傢阿貢內(Bonaventure d’Argonne)描述的就是這種例子:「義大利人把書首的作者序稱為『書的調味料』(la salsa del libro)。」一篇好的序,效果確實如同美味醬汁,能促進食慾,令讀者等不及大快朵頤這本書。
 
  「據我觀察,」作傢艾薩剋.狄斯雷利(Isaac D’Israeli)針對序言寫道:「普通讀者習慣跳過這些短小精巧的文章。」兩個世紀後,電子書閱讀器往往仍會跳過副文本,直接降落在主文本的第一頁。但既然你都已經讀到這裡瞭,想必不是普通讀者,所以我們接著就想用一篇序文來介紹這本書。書籍史研究領域與日成長,這本書半途介入,用意是想介紹通常構成一本實體書的各項要素的歷史沿革。希望讀者不隻把書看成一個固定的整體,也能發現書是個別組件的集閤排列,每一個組件各有獨有的傳統和歷史,與主文本有不同的互動關係,每一個也都是耗費不同類型心力的產物。這本書嘗試從分門別類拆解構造的角度來思考及書寫一本「書」。就像愛德濛.史賓塞(Edmund Spencer)在《婚麯》(Epithalamion, 1595)一詩中描述:「她美麗的雙眼輝燦如藍寶石/額頭白若象牙/臉頰蘋果般紅潤。」本書也嘗試將一個整體(在這裡是一本書)拆分為一連串的構件,各自受到詳盡的觀察、分析,甚或推崇。把完整的一本書拆解開來,以便更清楚檢視各部分的作用和歷史演變。換言之,這是解剖學之下的書籍史,換個比喻,可以把書想像成原子的群集,每個推擠的原子各司其職,而不隻是書目中一個既有的存在。藉用愛爾蘭詩人路易斯.麥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話,我們把書當作「不可改的複數」來閱讀。
 
  本書共有二十二章,分別介紹實體書中的某一構件,依照從頭閱讀到尾會遇到的順序排列,始自書衣,止於齣版品封套廣告。每一章都很短,以免過度延伸,強作歷史定論。我們希望呈現的是,生動分析各個構件在什麼時代嶄露頭角並固定下來(書衣是19 世紀,勘誤錶是16 世紀),但也會看看較晚近的實例,有時還會溯及更早的例子。由於15 世紀末到17 世紀,印刷術的文化地位升高,以近代時期作品為例的很多,但也有些作者發現其他值得關注的時代。各章主要都聚焦於單一時代,但也會迴顧長期演進。我們希望讀者得以透過新的視角,重新認識「書」這個我們自認為知之甚詳的物件,並從中獲得些許樂趣。我們討論的地域範圍大抵聚焦於英國,但也不時會提到其他國族的書籍文化。我們盡可能在詳確(書籍的自然狀態)與廣博(書籍史研究目前的走嚮)之間取得平衡。
 
  以副文本(paratext)為題的研究,現已是書籍史的重要特徵。7這方麵的研究發想有很多藉鑑自法國學者吉奈特(Gerard Genette)的著作Seulis, 該書齣版於1987 年,1997 年英譯為《副文本》(Paratext)。法語原書名的意思是門檻,這個書名提醒我們,副文本是位居邊緣的工具。該書共二十二章,隻有討論舞颱指示和插畫的那幾章所關注的副文本與主文本共享同一個空間。副文本顧名思義是邊緣的體裁。不論位置在頁麵邊緣或書首書尾,副文本就像中世紀宗教評論的註解一樣環繞著主文本(彩圖1)。被頁碼、檢索關鍵字、引言、索引、封裡頁包圍的主文本─作者誌得意滿地交付給印刷商的手稿,或如今日交給齣版社編輯的Word 檔,隻是書籍成品的一環而已。討論副文本,將之從邊緣召迴,推上舞颱中心,為的是提醒我們,沒有哪一本書是大名印在封麵的作者單獨一人的作品。倒不如說,每本書都是一連串傳統與閤作總和得齣的結果。例如說到書衣,書誌學傢查爾斯.霍根(Charles Beecher Hogan)就霸氣地宣告:「那是一張與作者分毫無關的包裝紙。」討論副文本也是在提醒我們,一本書並非所有內容都是為我們這些讀者寫的。有些部分專為其他人而做,比如裝幀師、圖書館員、律師─書的這些部分如果製作得宜,作用就像劇場提詞人一樣,能不著痕跡地對目標對象悄聲耳語,而不被觀眾聽見。
 
  吉奈特的著作設想周到,關注書籍概念上的與實質上的邊緣,是使副文本研究衍生成一門學問的催化功臣,但仍不免有其局限。特別是書中焦點幾乎僅放在19 與20 世紀小說,因此缺少歷史、文類、取材的廣度。雖然副文本的概念在本書十分重要,但本書書名也暗示著另一個不同的重要研究取嚮,反映我們對衡量材料形式和文類所投入的心力。我們討論的書本構件,既包含文學傳統下的寫作文類,也包含構成一本書的具體組件,例如齣版以後纔黏上去的勘誤錶,或書衣包裝,或手工增刪的索引。
 
  話雖如此,本書根本上關注的不是書的構造或設計。所以不會有章節討論裝訂、紙材乃至於字型(況且這些主題在學術界已經有無數優秀且詳盡的論述)。10 以手抄本為範例的書本結構在某幾章有些許討論,因為像是捲首尾空白頁或書衣的功能和外觀,假如不提未免罔顧常情。但大抵來說,本書主要關注的仍是文字與圖像。同時有必要說明在先,本書所指的「書」是嚴格定義上的紙本書。現行許多書籍史研究離開書誌學對西方手抄本歷史的關注,將目光投嚮對閱讀方法及書寫材料的全球化研究,範圍涵蓋從羊皮捲軸與泥闆竹簡,到貝殼與獸骨上的銘文。確實,我們會提到的一兩種副文本,例如目錄或題辭,源頭的確可追溯到捲軸的時代。但我們之所以彙編後續各章,是為瞭描述你現在手上可能正捧著的那種書─現代正統的紙本書(無意冒犯電子書),以及紙本書可拆解成的各個構件,包括齣版業界所說的「前文」(front matter)和「後文」(back matter),還有像是頁碼和插圖等等不太能夠納入廣泛分類的幾種額外元素。可做的研究還很多,難以一舉而竟全功。即使我們用粗泛的標題盡可能網羅內容,有些讀者還是會覺得有漏網之魚(是不是應該多加一章討論縮寫錶?註解呢?傳統會插入書中保護附圖的薄頁紙呢?)有些全球書籍史專業的讀者也可能會注意到,假如能把網撒嚮西方紙本書以外,也許可免於某些疏忽。我們希望眾傢學者會受到鼓舞,接下戰帖,把我們不熟悉的書本構件的故事也寫齣來,從各方麵剖析一本書。

用戶評價

评分

哎喲,這本書拿到手真的讓人眼睛一亮,光是那個「華麗復古燙金珍愛版」的稱號就夠吸睛瞭!我特別愛那種有點年代感的設計,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就不是隨便印印的普通書。書皮的觸感處理得特別細膩,拿著它在咖啡廳裡翻閱,感覺自己好像穿越迴瞭哪個歐洲老圖書館,那種氛圍感一下子就齣來瞭。而且,聽說這是博客來獨傢,更添瞭一份收藏的價值。現在的書市,要找到一本光是外觀就能讓人這麼心動的,真的越來越難瞭。我對書籍的喜愛,很多時候是從它的「形」開始的,這本的「形」已經先拿瞭滿分,讓人光是摩挲書頁邊緣,就充滿瞭期待感,想知道作者在裡麵到底藏瞭什麼寶貝。這種對實體書的緻敬,在數位時代顯得尤其珍貴,讓人更願意花時間去「對待」它,而不是快速掃過去就丟到一邊。這封麵設計的用心程度,絕對看得齣來齣版團隊的誠意,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擺在那裡,光是賞心悅目。

评分

這本的排版風格,說實在話,讓我有點驚豔,它完全跳脫瞭我對一般工具書那種方正、死闆的印象。作者在字體選擇上似乎花瞭不少心思,有些章節的標題字體帶著一種手寫的溫度,讀起來莫名地親切,不像是機器刻齣來的冰冷文字。更妙的是,內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空間過度擁擠,也不至於空虛得像在看白紙。我特別注意到,在某些段落的轉摺處,作者會用一個很小的、幾乎要忽略的圖形標記來提示讀者,這讓我感覺像是在解一個微小的密碼,每一次發現這種細節,都會讓我對作者的細膩程度又多佩服一分。這種設計哲學,讓我感覺作者不是單方麵地「灌輸」知識,而是像一位老練的導遊,一步一步引領著讀者探索這本書的脈絡。它讓閱讀的過程變成瞭一種探索與發現的樂趣,而不是單純的吸收資訊,這種體驗上的升級,非常值得稱讚。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種「解構」書籍本體的書,一開始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心想,不就是教人怎麼寫作或編排嗎?但翻閱幾頁後,那種直覺告訴我,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過我的想像。它沒有過度賣弄艱澀的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的口吻來解釋那些看似高深的編排邏輯。我發現書中用瞭好多生活中的例子來比喻書籍的結構,像是把章節比喻成一棟房子的不同房間,每個房間都有它的功用,但組閤起來纔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傢。這種轉化,讓我這個平常不太在意書籍細節的人,忽然間對自己書架上那些「理所當然」的書產生瞭全新的好奇心。原來每一本書的誕生,背後都有這麼多巧妙的權衡與設計,這讓我對「閱讀」這件事,從被動接收者,變成瞭一個更主動的「鑑賞者」。

评分

從實際應用麵來看,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簡直是開瞭一扇窗。我雖然不是齣版業的人,但偶爾需要寫一些報告或製作簡報,過去都是憑著感覺在做,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專業感。這本書裡頭關於「資訊層級」和「視覺引導」的論述,竟然意外地能套用到我的工作上。它教會我如何用空間和視覺元素來引導受眾的注意力,讓複雜的內容變得更容易消化。更棒的是,它鼓勵讀者去挑戰既有的規範,去思考「這本書的結構是否真的最適閤它要傳達的內容?」這種反思性的提問,遠比單純的技術指導更有價值。它讓我意識到,無論是寫一本書、做一個簡報,還是經營一個社群,背後的邏輯核心都是如何有效地「溝通」——而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把溝通這門藝術做到極緻的絕佳範例,讀完後,感覺自己的觀察力都提升好幾個層次瞭。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共鳴的地方,或許就是它那種對「完整性」的執著。它不隻是告訴你「要做什麼」,更著重於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那種對細節的鑽研,讓人覺得作者對齣版這個行業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並非敷衍瞭事。舉例來說,它談到封麵設計時,不隻提色彩,還會討論到紙張的磅數與光澤度對整體氛圍的影響,這已經深入到材料學的層次瞭。我以前總覺得,一本暢銷書就是內容好,但讀完這本後,我纔意識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排版錯誤或設計失誤,是如何悄悄地破壞讀者的沉浸感。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本齣版業的「武功秘笈」,它把所有隱藏在「閱讀體驗」背後的奧秘,都攤開來讓我們看,而且是以一種非常友善、不說教的方式呈現,這一點非常高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