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也曾走在歷史中》
張杏如
承接中央書局,對我而言,是偶然的機緣,但似乎又是必然的緣分。中央書局的前身中央俱樂部成立於1927 年,雖是源於1921 年蔣渭水先生發起的文化協會的倡議,但卻走齣瞭不同的道路和風景。現址的中央書局則從戰後的1945 年開始起造,1947 年完成,其間還見證瞭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而我正是在那一年齣生。我的先生何壽川雖是臺南安平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的1945 年,則因母親避難,齣生在臺中竹仔坑。
2015 年主持中區再生基地的東海大學蘇睿弼教授,擔心中央書局會被拆除,問我們能不能先租下來。我記憶中,中央書局是我爸爸常常去買書的地方,傢中的字典、地球儀、哥哥們考上臺中一中刻上名字的派剋鋼筆,也都是在中央書局買的。
看著麵目全非的書局,樓上是已經遷走的婚紗店零落的裝潢,樓下則掛滿瞭五顏六色的安全帽,心中悵然。或許是童年的韆絲萬縷,我慨然應允。然而,問題纔真正開始。建築師發現因年久失修,結構有很多問題,為瞭安全考量,就一直拖著,不知道要不要投入大筆的經費整修一棟租來的房子,但又斷然不可能就此撒手,讓一切迴到原點。於是請蘇老師和業主洽談買下的可能性。2016 年,先生和我決定由他分兩年捐款入上善人文基金會接手中央書局,把城市的記憶還給我們的故鄉。
…
中央書局的重返,最要感謝上善人文基金會的董事們,用他們對文化、歷史、建築、工程、設計、飲食各方麵的專業一路相陪,共同完成。有關建築的修復,我們有拍下紀錄影片,本書也有蘇睿弼教授從建築專業所寫的專文,我就不再贅言。
但其間既要保留建築的美感和當年的風格,但又希望不隻是復舊如舊,也能注入當代的元素;既要盡量留下空間給未來,又要符閤現在的法規等等。凡此種種,都讓我們麵對許多兩難的抉擇。
其中最艱難的是,因為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它的重返就不能隻是一間書局。我自問:今天如果我們也要擬一份意趣書,該當如何落筆?我們又如何迴應一代又一代的臺中人對中央書局的記憶?
兩年多來,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中央書局要做什麼或想做什麼?」其實我無法迴答,因為中央書局是屬於歷史的、屬於社會的,但我知道重返不是迴到過去,重返讓我們不要忘記歷史,讓我們貼近那些想要扶持社會嚮上、想要建構幸福人間的心靈。
我們隻是一群重新建構平臺的人,邀請大傢走進來,在這兒相遇,看書、聊天,碰撞、激盪。就像一塊有機的土地,萬物滋長,共生共榮,自由綻放。(擷取齣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