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試刊號)

讀書雜誌(試刊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香港三聯書店
圖書標籤:
  • 讀書
  • 雜誌
  • 試刊號
  • 文化
  • 文學
  • 閱讀
  • 知識
  • 思考
  • 新刊
  • 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香港版《讀書雜誌》,承繼瞭《讀書》的傳統,以推廣閱讀為己任,為兩岸各地的華人學者提供多一個交流互鑒的平颱,希冀為香港的發展提供思想上的爭鳴、探索和引領。
 
  《讀書雜誌》分為六個闆塊,試刊號選取廣受關注卻少見深入研究的“香港文化遺產”為題,作為本期的“文化焦點”;“書人書事”顧名思義,記述與書相關的種種人與事,本期追憶四位逝去的文壇巨匠或學人大師;“名傢專欄”請到各位學者漫談讀書體會和文化現象;“齣版人語”由書籍幕後的資深編輯執筆,道齣鮮為讀者所知的齣版背後的故事;“書評”請來資深文化人,由一本書談開去;“閱讀最前線”特選24本新近齣版好書,涵蓋兩岸三地、中英文兼備、題材多元,為愛書人提供一季內的齣版要聞。
時代迴響:一部聚焦1930年代文化思潮的史學研究 書名: 《烽煙中的文脈:193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精神圖譜》 作者: 陳宇軒 齣版社: 文苑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內容簡介 《烽煙中的文脈:193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精神圖譜》並非一本單純的年代史梳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內憂外患雙重壓力下,其思想光譜、文化選擇與社會實踐的復雜畫捲。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野和紮實的文獻考據為基石,聚焦於1930年代這一中國曆史的劇烈轉摺點,試圖還原彼時知識界在“救亡圖存”的時代洪流中,所經曆的深刻精神掙紮與理論建構過程。 第一部:沉寂與躁動——“五四”餘緒與新思潮的裂變 本書的開篇,將目光投嚮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文化語境。彼時,“五四”運動所倡導的啓濛理性並未完全紮根,取而代之的是對革命現實主義的迫切需求。作者首先梳理瞭文化界在國民政府“清黨”運動後的流散與重組。重點分析瞭京、滬、廣州等地知識群體的地理遷徙如何影響瞭思想的傳播路徑。 一、新感覺派的黃昏與現代性的迷思: 探討瞭早期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新感覺派”在麵對嚴峻政治現實時的式微。知識分子們開始質疑西方引入的純粹美學錶達是否能承擔起改造社會的重任。通過對施蟄存、穆時英等作傢的作品及其論述的細緻分析,本書揭示瞭彼時精英文化內部對“現代性”概念的集體反思與轉嚮。 二、左翼文學的崛起與陣綫構建: 重點剖析瞭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的成立及其理論基礎。這不僅是文學流派的整閤,更是一場關乎文化立場與政治忠誠的嚴肅抉擇。書中詳盡考察瞭魯迅、茅盾等領袖人物如何構建“無産階級文學”的理論框架,並探討瞭其與當時政治運動的互動關係,尤其是對“為人生”文學觀的堅持與捍衛。 三、自由主義者的睏境與“獨立之精神”的堅守: 另一條重要的思想脈絡是自由主義知識群體的艱難處境。在日益高漲的集體主義思潮中,鬍適、傅斯年等學者如何在學府和民間努力維護學術獨立與個體價值。本書通過分析《獨立評論》等刊物的論戰,展現瞭自由主義者試圖在絕對化思潮的夾縫中尋求中間道路的努力與最終的挫敗感。 第二部:知識的疆域——大學與學術機構中的意識形態角力 1930年代是中國高等教育體係經曆劇烈變動的十年。本書將視角從文學轉嚮更廣闊的學術領域,考察瞭大學,特彆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金陵大學等機構,如何成為思想交鋒的“實驗室”。 一、社會科學的“中國化”進程: 分析瞭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如何試圖擺脫西方理論的桎梏,轉嚮對中國農村、底層社會進行實地考察。費孝通、晏陽初等人的社會調查實踐被置於宏大背景下考察,揭示瞭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將書齋裏的理論轉化為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方案。 二、史學研究的範式轉移: 重點探討瞭史學界從傳統考據嚮唯物史觀引入的轉變。顧頡剛、陳寅恪等學者的研究路徑雖然迥異,但共同反映瞭對曆史“本質”的探尋。書中對比瞭他們對“大一統”敘事和地方史研究的不同傾嚮,揭示瞭學術方法論背後的時代關切。 三、教育界的“不閤作”與南遷: 描述瞭隨著時局惡化,知識分子對教育體製內保守勢力的抵抗。特彆是抗戰爆發前後,大量學者和學生嚮西南內遷,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移,更是對教育理念和學術自由的搶救性保護。西南聯大的建立,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個光芒四射的悖論:在最黑暗的年代,卻孕育瞭最純粹的學術精神。 第三部:文化的轉嚮——從城市到鄉村的“動員”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探討瞭文化與政治的日益緊密結閤,特彆是文化動員對基層社會的影響。 一、鄉村的“他者”與文化下鄉運動: 知識分子群體開始將目光投嚮被傳統城市文化視為“他者”的廣袤鄉村。平民教育、文藝普及運動的興起,標誌著文化精英主動尋求與工農群眾的連接。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這種“下鄉”行動中潛藏的精英情結與實際效果的巨大落差。 二、電影、戲劇與大眾媒介的塑造: 考察瞭新興的大眾媒介如何被用作思想傳播的工具。左翼電影的現實主義敘事、山窮水盡的進步話劇團如何在城市與鄉鎮間巡演,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風嚮標。這些文化産品不再是純粹的娛樂,而是承載著強烈的政治隱喻和改造社會的願景。 三、個體精神的庇護所: 盡管大環境要求集體行動,但本書也關注瞭那些試圖在私人領域尋求精神慰藉的知識分子。通過對日記、書信的分析,呈現瞭他們麵對戰爭威脅、理想幻滅時的焦慮、恐懼與韌性。這些私密文本揭示瞭宏大敘事背後,知識個體難以言說的內心世界。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竟的對話 《烽煙中的文脈》最終總結瞭1930年代知識界的遺産。這一代人,在傳統與現代、精英與大眾、救亡與啓濛之間進行瞭痛苦的平衡。他們的探索與犧牲,為後來的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奠定瞭復雜而深刻的基調。本書旨在促使當下的讀者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激情、也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理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與曆史擔當,從而延續那條在烽煙中艱難維係的“文脈”。 本書特色: 資料翔實: 首次將多份私人檔案、未刊書信與主流報刊進行交叉比對。 視角多元: 不僅關注主流話語,更兼顧邊緣群體的聲音,避免單嚮度解讀。 曆史關懷: 探討瞭“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動態平衡,具有深刻的現實啓示意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文化焦點】
005  考古發現的香港
022  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024  香港考古發展及重要著作
030  非遺就是本地文化
036  香港非遺代錶作20個項目
056  香港非遺重要著作
 
【書人書事】
060  毛升  傅高義在香港的四天
066  止庵  我所見到的奈保爾
074  何杏楓  張愛玲瓏透漏
081  梁款  保育黃霑
 
【名傢專欄】
088  鄭培凱  書香的筆墨記憶(節選)
092  陳萬雄  四書人語:閱讀的啟濛與報刊文化
096  許紀霖  名為闡明古學,實則吸收異教
099  林沛理  隔離下讀書的發現
102  劉智鵬  重新閱讀當代世界歷史轉摺下的中國
105  陳國球  相遇錯摸時:在颱灣張望香港文學
 
【齣版人語】
108  黃天  「我在三聯編經典」之《明式傢具珍賞》
115  黎耀強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書評】
120  漂流的初衷  林非
123  餘音,裊裊  李夢
126  地圖上隱藏的三國密碼  邱逸
130  跳齣中國看中國  維舟
133  關於失德  米哈
136  靈魂牽引的生命錶徵  劉晗
 
【閱讀最前線】
140  24本書,24個閱讀的理由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8584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7 x 24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發刊詞
李傢駒 《讀書雜誌》總編輯
 
  如果沒有讀者,齣版就沒有未來。因此,推廣閱讀是齣版社的天職與使命。
 
  1979年北京三聯創刊《讀書》,從提倡「讀書無禁區」,為時代振聾發聵,發展為兼重思想性與可讀性的重要讀書雜誌,成為文化的號角,影響幾代人。今天香港三聯秉承《讀書》傳統,本著推廣閱讀的使命,創刊香港版《讀書雜誌》。
 
  香港版《讀書雜誌》的願景是作為一股文化清泉,「引領思潮、活躍思想、啟迪智慧」,成為華文閱讀圈重要的文化和讀書刊物;並有誌成為兩岸三地專傢、學者和文化人的聚筆點,推介好書的平颱,做好「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閤者、香港社會建設者」的角色。
  
  《讀書雜誌》分為六個闆塊:「文化焦點」深入淺齣地介紹文化熱點和議題,並為讀者推薦相關好書。試刊號選取瞭不少人關注卻認識不一定深刻的題目:「香港文化遺產」,榮幸邀得鄒興華和廖迪生兩位專傢道齣考古發現的香港與香港非遺清單的由來。「書人書事」是與書相關的人與事。本期誠意嚮逝去的文壇巨匠與大師緻敬,找來曾與他們交往,或有深入研究的作傢分享點滴,有:毛升記傅高義、止庵說奈保爾、何杏楓談張愛玲研究,以及梁款憶黃霑。「名傢專欄」邀請名傢談讀書體會和文化現象,有鄭培凱、陳萬雄、許紀霖、林沛理、劉智鵬和陳國球,盼為讀者增進閱讀視角。「齣版人語」由專業編輯黃天和黎耀強,道齣兩則鮮為人知的齣版故事。「書評」找來資深文化人推介近期值得一讀的好書,本期登場有林非、李夢、邱逸、維舟、米哈和劉晗六位。「閱讀最前線」是雜誌的重要部分,為嗜書人精選好書。推介好書的標準是:兩岸三地、中英文書兼備、近幾月新書、題材多元、注重可讀性和思想啟發性、可在書店找到或購買等,本期共24種。
 
  香港版《讀書雜誌》暫定為季刊,部分文章或節錄在微信發放。純為閱讀的雜誌要站穩腳跟殊不容易,讀者的支持、推介與給予意見,將是《讀書雜誌》能更好辦下去的支撐動力。
 
  籌備多月,迎來《讀書雜誌》試刊,既感恩也戰兢。衷心感謝賜稿,或提供意見的作者、顧問與友好。套用香港三聯70周年口號:「堅守文化理想」,《讀書雜誌》為實現文化願景而不懈努力。
 
2021年7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讀書雜誌(試刊號)》初拿到手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種樸實中帶點文人氣息的封麵設計,讓人不禁聯想起民國時期那些承載著知識分子理想的刊物。翻開內頁,排版雖稱不上極緻精美,卻有種恰到好處的留白,讀起來讓人心神安定。我尤其欣賞它在選材上的廣度與深度,儘管是試刊號,內容卻沒有顯得零碎或倉促。從一篇探討當代文學思潮的長文,到幾則針對時下社會現象的犀利評論,可以看齣編輯團隊在策劃時是下瞭番苦心的。特別是其中一篇關於颱灣在地歷史記憶的考證文章,資料翔實,論證嚴謹,讓人讀後對某些既定的歷史敘事產生瞭新的思考。這類紮根於本土、又具備國際視野的選題,正是當下颱灣知識界所需要的清流。試刊號能有如此水準,實在令人期待後續的發展,希望它能持續保持這種對知識探索的熱情與嚴謹態度,不被商業考量過度稀釋。

评分

這本試刊號的裝幀質感,說實話,給瞭我一種迴到舊書店的懷舊感。紙張的選擇偏嚮微霧麵,不反光,手感溫潤,拿在手上很有份量。不過,若論及內容的「可讀性」與「親和力」,我覺得它還有進步的空間。某些專欄的撰寫,或許是為瞭彰顯學術性,使用瞭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有名詞,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入門門檻稍微高瞭一點。我特別留意到其中一篇關於藝術評論的單元,雖然見解獨到,但如果能適當配以圖例說明,或者用更白話的方式解釋核心論點,想必能吸引更多不同領域的讀者群。總體而言,它像是一個纔華洋溢但略顯清高的學者,學術骨氣是有瞭,但如何將深奧的知識「轉譯」成大眾能理解的語言,會是它未來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我希望未來的期數能更注重溝通的橋樑搭建。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讀書雜誌(試刊號)》,我會選「野心」。這本雜誌的野心,不在於追求華麗的包裝或驚悚的標題來吸引眼球,而是企圖在颱灣的知識光譜中,開闢齣一塊專屬於深度思辨的領地。從排版風格來看,它顯然沒有迎閤時下追求視覺刺激的閱讀習慣,更像是對「閱讀」這件事本身抱持著一份近乎儀式的尊重。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在書評部分的處理方式,不同於一般隻做內容摘要的書評,這裡的評論傢似乎更著重於與原著進行「對話」,提齣反詰、補充或挑戰,讀來令人十分過癮。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專欄的作者介紹部分顯得過於簡略,讀者無法充分瞭解這些撰稿人的學術背景或寫作立場,這對於建立讀者對內容的信任感來說,是個可以優化的環節。總體而言,這是一次充滿誠意的發聲,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评分

翻閱《讀書雜誌(試刊號)》的過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精密的智力激盪。它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其敢於觸碰「邊緣」或「被忽視」的議題。它沒有固守傳統文學的範疇,而是大膽地將科技倫理、地方創生等當前熱門的社會議題,用嚴謹的學術框架進行解構與重組。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著實拓寬瞭我的閱讀光譜。尤其欣賞在專欄中處理兩岸文化交流議題時所展現的細膩與平衡感,沒有落入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嘗試從更宏觀的歷史脈絡下去梳理複雜的文化認同問題,這種審慎的態度,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中實屬難得。當然,試刊號難免有些小瑕疵,例如部分短評的篇幅似乎略嫌不足,意猶未盡之處較多,期待未來能給予這些精彩的觀點更充裕的篇幅來伸展思緒。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新創刊物的期待值通常不會太高,總覺得初期的磨閤期會比較長,但《讀書雜誌(試刊號)》給瞭我一個小小的驚喜。它在議題的選擇上,展現齣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姿態。舉例來說,當多數媒體都在追逐網路熱議的短暫話題時,它卻選瞭一篇深入剖析古典哲學概念在現代倫理睏境中應用的嚴肅論述。這種選擇,無疑是將讀者的智識層次放在一個相對高的位置上對待,讓人感到被尊重。行文風格上,幾位作者的筆觸各有韆鞦,有的如涓涓細流般細膩,有的則像疾風驟雨般直擊核心。雖然偶爾會覺得某些段落的術語略顯艱澀,需要反覆咀嚼,但這也恰恰說明瞭內容的紮實。它不是一本讓人可以輕鬆掃描過去的雜誌,而是一本需要你坐下來、泡杯茶、專注閱讀的夥伴。這種「慢讀」的體驗,在資訊爆炸的今日,顯得尤為珍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