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江湖浪迹且安身,十载飘零卖艺人。
露宿风餐尝冷暖,醉生梦死笑浮沉。
仁风半折遮华发,陋案一方有泪痕。
朽木敲来端玉带,提刀上马说三分。
记得去年 12 月,有一晚突然感怀起这些年来的际遇,便写下了这首七律。正如诗中所讲,自 14 岁随师学艺至今,在说书这一行,霎下眼业已 10 年有多。后学从小就是那种「口水多过茶」 ① ,心里藏不住话的人,或许这样的脾性正正适合做一个「说书人」,因为这两种人通常乐于分享。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事粤语说书的前辈艺术家以至后学这一辈,皆视民国时期的陈公干臣先生为广东地区最德高望重的粤语说书贤士。一方面因为他生在日寇侵华的年代,显示出高洁刚烈的民族气节,一方面则因为他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说书人的影响。陈公少时读过「卜卜斋」 ② ,奠定其深厚的古文学根基。他说书风格慷慨激昂,风韵古雅,又适逢电台刚刚出现,也就成为民国时期最知名的说书先生。公亦注重着书立说,为后人留下资料,写成《百粤掌故丛谈》一书两集,记录广州古蹟、地名背后的典故。虽然所录者不多,但书中文藻古朴、洋洋洒洒,其后的说书人,尚无人能出其右。
家师颜志图时常教诲后学人等,应向先贤学习,注重地方典故收集一课。这些年来,后学集得故事一二,东施效颦,模仿从前广东文士半文(文言文)、半① 口水多过茶:说话时喷出来的口水比喝的茶水还多,形容人话语多。白(白话文)、半粤语的「三及第文」风格,写成系列小书几本,与诸君朋友分享,以偿夙愿。
文化,是生命的文化。需要有生命,有活生生的人,才能造就文化、承传文化。书中的故事,真真假假,不能当成史料来看待。然而,这些故事未成为文字之前,全部源于民众之中,经过几代人口耳相传。所以,从故事里头,不难发现岭南人对善恶的分辨,显示出古时这一方民众的仁孝之心、忠义之气。
在后学看来,说书人讲故事,在分享故事本身的同时,也在分享古人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外乎宣导人们学会敬畏生灵,常怀悲天悯人的情怀,尊敬老人爱惜亲人,守法道明礼仪。这些道理,不仅仅是要告诉少年人,其实男女老少都应明白,并且努力付诸行动。不过,要令社会大众都明白做人的道理,关键一步就在于对学童的启蒙。
后学收集的这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之余,更希望各位朋友仔能将之与身边的小伙伴甚至将来自己的子女分享,分享故事中承载着的岭南文化,分享故事中做人的道理。
从来,薪火相传的过程,难免多艰难险阻,岭南文化的未来,就靠少年一辈了。后学忝作笔者,以「童说岭南」为书题(编注:繁体版为「岭南寻奇」),就是希望以此书抛砖引玉,等到朋友仔长成大人的时候,有更多人可以为文化的发展出一分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有全新的气象。到时,各位朋友仔当好似昆山玉石一样有作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栋梁之材。
是为序。
说书后学 彭嘉志
2017 年 6 月 5 日于凫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