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最适合陪伴孩子关怀世界的新公民绘本
细腻的软陶黏土素材,勾勒出战火下的坚强与希望
在闪烁着战争火光的叙利亚天空下,我们仓皇逃离家园。
我和我美丽的鸟儿们道别,希望牠们都已飞向无垠的蓝天。
有一天,我在难民营的屋顶上遇见了新的鸟儿,
牠们宛如长着羽毛的画笔,在天空涂上自由与和平的希望,
我心中被战争撕裂的伤口,也因牠们而渐渐癒合……
本书以软陶黏土制作,再由压克力颜料上色而成,将独一无二、栩栩如生的质感呈现在纸页上,让沙米的故事变得无比丰富。软陶黏土细腻的勾勒出叙利亚人逃难时风尘仆仆的身影、辽阔如大海般的难民营,以及每个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使读者能够身历其境的体会难民们逃离家园的沉重,以及在苦难中仍试图振作的坚强。本书创作源起为作者苏珊‧德尔‧里索为了向自己的孩子解释叙利亚战争,而蒐集了许多资料,一天她碰巧读到一篇有关约旦札塔里难民营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位小男孩怎样借由与野生鸟儿的情感连结而得到安慰。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她,因此提笔创作了这本绘本。
这个温暖感人的故事讲述叙利亚内战一位难民小孩的经历,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叙利亚人在战火下的坚强与希望。《再见,我美丽的鸟儿》阐明战争的危机如何影响这些国家的儿童,也描绘了难民营的真实样貌──里头的人试图重新振作,继续生活。叙利亚人在难民营中互相依靠、互相扶持,帮助彼此舒缓思乡的愁绪;战争尽管残酷,我们依然能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书中的鸟儿不但是自由的象征,也是小男孩沙米的精神寄託。离开家乡之际,沙米和他的鸽子们道别,分离的痛苦与战乱的纷扰撕碎了他的心,因此到了难民营后他仍旧闷闷不乐。一日,沙米在异地的屋顶遇到了新的鸟儿,鸟儿们自由翱翔的美丽姿态纾解了他心中的恐惧不安,也给了他面对战争的勇气,于是一抹笑容久违的出现在沙米的脸庞。故事的尾声,沙米为了安慰因思乡而哭泣的难民女孩,主动将一只红色的鸟儿递给她,象征着将鸟儿所代表的情感连结传递给备受折磨的女孩,希望这温柔的力量能够治癒她受伤的心灵,并给予她和平与自由的希望。
这是一段逃离战争的旅程,一个苦难中仍见爱与希望的故事,是一本最适合陪伴孩子关怀世界、培养同理心,并学习爱的温柔力量的新公民绘本。
得奖纪录 ★2017年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
★2017年美国纽约时报杰出童书奖
★2017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儿童及青少年最佳选书
★2017年美国麦卡.潘儿童文学人权议题奖
★2017年加拿大书评杂志《鹅毛笔与拆信刀》年度选书
★2018年美国童书作家与插画家协会「水晶风筝奖」
★2018年加拿大儿童图书中心最佳儿童及青少年星级选书
★2018年国际素养协会全球社会杰出选书
感动推荐(依照姓氏笔画列名) 王秀津/台北市国小社会领域辅导团顾问
林 平/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
邱伊翎/台湾人权促进会祕书长
许慧贞/花莲县阅读推动教师
游珮芸/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黄筱茵/童书翻译评论工作者
黄爱真/教育部阅读推手
廖芸婕/跨国自由记者
专文推荐 战火下的人们,浓浓的黑烟覆盖了熟悉的日常生活;远离家乡的孩子,仅仅留下那份与美丽鸟儿生活的记忆。
《再见,我美丽的鸟儿》里,作者用软陶黏土的立体感捏出小小难民的心声。它描写了一个小男孩逃离家乡后,仍然不舍昔日的鸟同伴,突显了主角沮丧的心情与寻求安全庇护的需要。最后他看见周遭的人们恢复生活机能,才画出被战火笼罩的过去,继而伸手帮助新来的同伴。
不识战争景象的孩子们,能透过阅读这本书,对比出战争与和平的生活差异,理解处在战争国度下的孩子,那份亟求安全保障的心情。──王秀津/台北市国小社会领域辅导团顾问
书里面的捏陶,非常美丽又写实的呈现难民的生活画面。跟孩子谈论难民议题,并不容易,透过这些陶土创作,希望能让在台湾的大人小孩,一起来理解作为一个人,渴望自由的心情。──邱伊翎/台湾人权促进会秘书长
以黏土媒材表现图画书内容,除了增加孩子阅读美感与触觉感受,同时也暗示书中孩子生命如黏土般可自由塑形,并透过捏压,创造孩子释放压力的机会。
版权页中鸟儿自由自在,孩子却框限在房子楼台,孩子的压力从此处开始展现。随后书中绚烂的颜色表现,却不时抹上一把黑,充斥着干凅的黄土,或者沉重单调的建筑。
战争是某些成人的生存游戏,却是孩子生命色彩的一抹黑。然而,作者仍运用素材及颜色对比,给予难民儿童及小读者,小小的希望。──黄爱真/教育部阅读推手
当橙黄、玫瑰红、闪亮的绿松色与白色,再度降落在令男孩心碎的世界上,他抬头仰望,终于走出曾经一片黑暗的角落,渐渐打开心房,重新学习爱。当叙利亚八年来的烽火在国际世界被反覆述说、数百万流离失所的人民与难民营遍布全球,感官已习惯刺激乃至于麻痺的我们,在创作者以软陶黏土等素材一个一个捏出、勾勒出的面孔里,是否也能被另一种震颤点燃,想像儿童如何看世界、如何对周遭事物怀抱情感;感受到纵使坚信希望是多么困难,却又那么值得努力,并能借由付出及友爱他者中学习?──廖芸婕/跨国自由记者
国际书评 「如果你一直在思考,如何对孩子说明难民危机议题且毋须丧失对人性的信心,请看看这本优雅、振奋人心的作品。」──美国《纽约时报》
「一本迷人、切中时事的书。」──加拿大《鹅毛笔与拆信刀》书评杂志星级选书
「这本书里并置了美丽与忧伤,洋溢充沛的情感,切合时代地描绘了当代难民的生活景况。」──美国《号角杂志》
「这则故事……正是对年幼的孩子们解释困难主题的绝佳途径。」──美国《柯克斯书评》
「精致的立体插图运用、软陶黏土与其他复合媒材,将独一无二、栩栩如生的质感呈现在纸页上,让沙米的故事变得无比丰富……真是令人惊艳的作品。」──美国《学校图书馆学报》
*适读年龄:5~8岁亲子共读;9岁以上自己阅读
暮色下的微光:跨越边境的足音 作者: 艾米莉亚·雷诺兹 译者: (待定) 出版时间: 2024年秋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一幅 内容简介 一部关于记忆、坚韧与寻找“家”的深刻群像小说 《暮色下的微光:跨越边境的足音》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的逃亡叙事,而是一幅由多重视角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描绘了在二十一世纪初,欧洲大陆边缘地带,一群身份各异的流亡者如何与环境、与彼此、与内心深处的创伤共存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虚构的、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季节性难民接待中心——“橄榄枝庇护所”展开,时间跨度从危机爆发的前夜延伸至后来的缓慢重建期。 第一部分:潮汐的涌动 故事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动荡,它像一场无声的海啸,将数千人的生活轨迹彻底打乱。雷诺兹以其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首先描绘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饱受冲突蹂躏的边境城镇,那里的人们在绝望与希望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我们跟随塞巴斯蒂安,一位年迈的、固执的当地渔民。他世代居住在海边的小村落,对那些涌入他平静生活的陌生面孔充满警惕与不解。他的视角代表了接收方社区的矛盾:既有根深蒂固的排外情绪,又有基于人性的恻隐之心。塞巴斯蒂安的孙女莉拉,一名在城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选择留守,试图在传统与现代、恐惧与同情之间搭建桥梁。她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成为庇护所中最早一批的志愿者,她的日记记录了最初的混乱、物资的匮乏以及人性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庇护所的第一批“客人”抵达。书中详细刻画了他们携带的物件——那些被紧紧攥在手中的、几乎是唯一能证明“过往身份”的物品。有工程师、有教师、有音乐家,他们被迫成为自己故事的“流亡者”。其中,阿米尔的故事线尤为引人注目。他曾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现在却必须面对身份的彻底剥离。他试图通过重塑庇护所内的“临时学校”来维持一种秩序感和尊严,即使他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彼此之间语言不通。阿米尔坚信,知识和叙事是抵御遗忘的终极武器。 第二部分:庇护所内的微观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橄榄枝庇护所”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脆弱的社会结构。这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而是一个由不确定性驱动的临时社区。 小说深入探讨了“等待”的心理学。等待庇护申请的结果,等待亲人的音讯,等待一个签证,等待天气转晴以便船只可以安全出海。这种集体性的悬置状态,加剧了内部的紧张与摩擦。 卡米拉,一位来自非洲之角的年轻女性,她的故事线聚焦于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与互助。她承担起了庇护所内公共厨房的重任,她的烹饪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活动,更是一种无声的文化交流和安慰。她与另一位来自东欧、经历过战后创伤的年长女性伊莲娜之间,发展出一段跨越语言障碍的深厚友谊,展现了在共同的脆弱性面前,不同痛苦经历如何找到共鸣。 另一条关键线索围绕着庇护所的管理者——马库斯。他曾是和平时期的一名社会工作者,如今却被官僚主义、资金短缺和外部媒体的审视所困扰。马库斯必须在人道主义的呼唤与冰冷无情的行政规则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他的挣扎揭示了援助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第三部分:界限的模糊与重塑 小说的后半部分转向了“过渡”的主题。当一些人成功获得定居许可,他们必须面对的并非是简单的“安顿”,而是“重新学习如何生活”。 法赫德,一个沉默寡言的青少年,他拒绝与任何人深入交流,只痴迷于绘制复杂的建筑图纸,描绘着他记忆中那些被毁坏的家园的精准复原图。他的沉默象征着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集体创伤。莉拉(塞巴斯蒂安的孙女)通过耐心学习法赫德的草图语言,开始理解他所承受的重量,并试图将这种“重建的渴望”转化为对未来的建设性行动。 故事也触及了“回归”与“前进”的辩证法。一些人,比如一位名叫萨米尔的艺术家,坚信只有完全放下过去,才能真正融入新的环境;而另一些人,比如阿米尔教授,则认为记忆的保管是抵抗身份流失的最后堡垒。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一场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例如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或洪水)打破了庇护所脆弱的平衡。这场危机迫使所有群体——当地居民、志愿者、管理者以及流亡者——摒弃隔阂,共同协作。在共同面对生存威胁的时刻,之前建立的阶层、国界、偏见似乎都暂时消融了。 结局:日落之后 《暮色下的微光》的结尾并非一个童话般的“皆大欢喜”。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一些角色最终踏上了新的旅程,去向未知;一些人选择留在了这个小镇,开始缓慢而艰难地融入;而庇护所本身,随着季节的更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也迎来了最终的关闭或转型。 然而,雷诺兹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传递出一种坚韧的希望: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的联结,哪怕只是一个共同分享的夜晚的温暖,一幅手绘的草图,或是一份未曾说出口的理解,都构成了抵御虚无的最微弱却也最持久的“微光”。 这本书探讨了: 身份的流动性与重塑的痛苦。 “家园”的概念如何超越地理边界,内化为一种情感的锚点。 在危机面前,体制的应对与个体人性的复杂交织。 语言、艺术和记忆在维持人类尊严中的核心作用。 这是一部既有史诗般的广度,又有人物内心细节的深度的小说,它邀请读者审视那些被新闻标题简化的人群,重新发现他们的复杂、脆弱和不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