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管理實務(2版)

災害管理實務(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災害管理
  • 應急管理
  • 風險評估
  • 危機應對
  • 安全工程
  • 防災減災
  • 公共安全
  • 應急預案
  • 災害救援
  • 實務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災害管理與實務》係依國傢消防與災害防救職係「災害防救」職務選纔設定編撰,協助災防工作從業人員進行災害防救體係、災害防救計畫與作業程序、境況模擬、災害潛勢評析、預警精度提升與對策、災防資訊研析與決策輔助、災害風險辨識、觀測、監測與警報發布、災害防救訓練與演習、災情蒐集與查通報、災害應變中心、警戒區與災區劃設、疏散避難與收容、災情勘查與災後復原重建、社區防災與誌願組織、災防科技應用落實及國際閤作等工作之計畫、研究、擬議、審核、督導及執行。

  本書分為三部、十一章,各部、章的編輯及匯整,係以「災害防救」職務執行所需之「災害概論」、「災害管理概論」、「災害防救工作實務」及「災害防救法規」四個麵嚮進行整理與匯整。․第一部:災害管理、操作及法源依據之前導。

  ․第二部:災害管理時序中的減災及整備相關作為說明。
  ․第三部:「災害防救應變規劃」涉及之規定及作業細節整理。

  本書兼具理論與實務操作,以本土案例及在地經驗進行內容鋪陳,內容深入淺齣,可供大學災害管理學程、通識課程、災害管理人員培訓及災害管理工作者參考之用。
 
綜閤應急管理:理論、方法與實踐 本書聚焦於構建和運行一套全麵、高效的應急管理體係,為應對日益復雜和多樣化的風險挑戰提供係統性的指導和實用的操作工具。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及氣候變化、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孤立式災害應對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韌性的要求。本書深入剖析瞭綜閤應急管理的學科基礎、核心流程以及跨部門協作的關鍵機製,旨在提升政府機構、企業乃至社區層麵的風險認知和管理能力。 第一部分:綜閤應急管理的基礎理論與框架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綜閤應急管理的內涵、外延及其在現代公共安全體係中的戰略地位。它不僅僅局限於對自然災害的響應,而是涵蓋瞭從流行病、恐怖襲擊、網絡安全事件到重大生産安全事故等各類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全過程。 1. 風險認知與量化分析: 詳細闡述瞭風險的構成要素(危險源、暴露度和脆弱性),並介紹瞭多種風險評估方法,包括概率分析、影響評估、情景模擬等。特彆強調瞭“基於證據的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在風險篩選和優先級確定中的作用。書中會引用多個國際標準和國傢規範,如ISO 31000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定量模型(如濛特卡洛模擬)融入日常管理實踐。 2. 韌性(Resilience)理論的引入: 區彆於傳統的“抗災能力”(Resistance),本書重點探討如何構建係統的“韌性”——即在遭受衝擊後快速吸收、適應並恢復正常功能的能力。內容涵蓋瞭係統工程學在韌性城市和關鍵基礎設施保護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冗餘設計、快速恢復協議來增強係統彈性。 3. 法律法規與政策環境: 係統梳理瞭全球範圍內應急管理領域的核心法律框架,分析瞭不同法律體係(如美國NIMS/ICS體係、歐盟民防機製)的設計理念及其對國內政策製定的啓示。強調瞭法律責任的界定、資源調動授權以及跨區域閤作的法律基礎。 第二部分:應急管理的核心流程與關鍵技術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實踐,詳細拆解瞭應急管理活動的四個主要階段,並介紹瞭支持這些階段的先進技術手段。 1. 預防與減災(Mitigation): 強調“預防優先”的原則。內容包括結構性減災措施(如工程防禦、土地利用規劃)和非結構性減災措施(如預警係統建設、社區教育)。書中會提供關於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在減災項目選擇中的應用案例,確保投入資源的閤理性。 2. 準備(Preparedness): 這是確保響應效率的基礎。詳細介紹瞭應急預案的編製規範、層級結構及動態管理。討論瞭不同層級(國傢、區域、部門、企業)預案之間的銜接機製。重點章節將放在資源普查與儲備管理,包括物資、裝備、人力資源的地理信息係統(GIS)支持下的庫存管理和快速部署策略。此外,針對人員能力建設,詳述瞭分級分類的培訓體係和跨部門聯閤演練的設計與評估標準。 3. 響應(Response): 側重於事件發生後的即時行動。詳細闡述瞭指揮與控製(C2)係統的建立和運行,重點介紹“現場指揮體係”(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在復雜事件中的應用,確保政令暢通和現場高效協同。響應階段的通訊策略、信息發布與管理,特彆是應對社交媒體時代的謠言與虛假信息傳播的機製,是本部分的關鍵內容。 4. 恢復與重建(Recovery): 恢復不僅是物質層麵的修復,更包括社會、經濟和心理的重建。本部分探討瞭短期恢復(基礎設施搶修、臨時安置)和長期重建(適應性恢復、提升韌性)的策略差異。涉及災後需求評估(Rapid Needs Assessment)、經濟影響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支持體係的構建。 第三部分:跨界協作與技術賦能 現代應急管理日益依賴於多主體協同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閤。本部分著眼於係統集成和未來趨勢。 1. 多部門與跨界協作機製: 深入分析瞭政府、私營部門(特彆是關鍵基礎設施運營者)、非政府組織(NGOs)和學術界在應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互動模式。討論瞭公私夥伴關係(PPP)在災害準備和恢復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協議和責任分擔機製。 2. 信息管理與決策支持係統: 詳細介紹瞭地理信息係統(GIS)、遙感技術(RS)在態勢感知和災情評估中的應用流程。探討瞭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AI)在早期預警、資源預測和優化調度方麵的潛力。強調數據標準化和互操作性是實現有效信息流動的技術前提。 3. 社區層麵的參與和治理: 應急管理的最終成功依賴於基層社區的自組織能力。本章內容涵蓋瞭如何通過風險溝通建立社區信任、如何孵化和支持社區應急誌願者網絡,以及如何將社區層麵的經驗反哺到上層決策體係中,實現自下而上的反饋機製。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兼顧學術深度與實務操作性,適閤從事應急管理、公共安全、城市規劃、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以及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考學習。它緻力於提供一個全麵的、可操作的框架,以應對21世紀的復雜風險挑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秉乾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博士
  逢甲大學校長
  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係教授
  土木工程、地震工程、耐震補強、防災監測及預警係統

楊龍士

  日本大學理工研究所博士
  逢甲大學副校長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係教授
  環境規劃、都市計畫、建築設計、地理資訊

陳昶憲

  國立颱灣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係教授
  水文分析、洪水演算、人工智慧方法、水資源係統分析

連惠邦

  國立中興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係教授
  森林、水保及生態、土木工程(水利、大地)

葉昭憲

  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係教授
  水資源規劃管理、水土保持、多評準決策、最佳化方法

雷祖強

  國立颱灣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係係主任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係教授
  遙感探測、地理資訊係統、空間統計、數據資料挖掘

馬彥彬

  東海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社會學理論、企業社會學、全球化研究、資訊社會學、博物館研究、全球化理論、全球治理、資訊化社會研究、非營利組織

李瑞陽

  堪薩斯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係副教授
  環境與資源管理、遙感探測、地理資訊係統、防災科技

陳柏蒼(總編輯)

  國立成功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颱中市災害防救協力機構執行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係暨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水資源係統分析、澇旱災害預警、災害管理、水文分析、環境生態評估、氣候混亂分析、人工智慧方法、程式設計、工程測量

莊永忠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係副教授
  地理資訊係統、空間統計、地景生態學、坡地水文學、環境規劃

黃亦敏

  華盛頓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係助理教授
  土壤液化、災害監測係統、災害風險分析、土木大地工程、數值分析

何智超

  國立交通大學博士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
  水資源規劃、最佳化分析,氣候變遷分析、水文水理分析、專案管理
 

圖書目錄

第1部 災害防救概論
第一章 緒論   
1.1 災害的定義與範疇
1.2 災害的形態與分類
1.3 災害風險管理概述
習題
第二章 災害管理機製
2.1 災害管理概述
2.2 減災作業管理機製
2.3 整備作業管理機製
2.4 應變作業管理機製
2.5 復原重建作業管理機製
習題
第三章 防災體係及分工   
3.1 世界各國災害防救體係
3.2 我國現行防災體係及分工
3.3 我國災害防救計畫體係
習題
第四章 災害防救法暨其施行細則概述   
4.1 災害防救法基礎架構
4.2 災害防救法與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之整閤概述
習題

第2部 災害防救資訊及資源整備
第五章 災害特性與潛勢分析   
5.1 天然災害特性及潛勢分析
5.2 人為災害特性及潛勢分析
習題
第六章 防災地圖類彆概述與繪製   
6.1 國內外防災地圖繪製概念與成果
6.2 防災地圖製作原則與繪製程序
6.3 防災地圖應用案例
習題
第七章 避難收容之處所及物資整備   
7.1 避難收容處所適災性評估
7.2 避難收容處所能量評估
7.3 避難收容處所安全性評估
7.4 避難收容之民生物資整備
習題
第八章 全民防災知識傳播   
8.1 全民防災素養培植
8.2 防災社區
8.3 企業防災
習題

第3部 災害防救應變規劃
第九章 災情查通報分工與架構   
9.1 各層級災害應變中心之建置
9.2 災害通報流程
9.3 災情查報通報流程
習題
第十章 天然災害預警係統及機製   
10.1 颱風預警機製及警戒顔色燈號意涵
10.2 水災預警機製及警戒顔色燈號意涵
10.3 土石流災害預警機製及警戒顔色燈號意涵
10.4 地震災害預警機製及警戒顔色燈號意涵
10.5 海嘯災害預警機製及警戒顔色燈號意涵
10.6 乾旱災害預警機製及警戒顔色燈號意涵
習題
第十一章 災害防救演練規劃   
11.1 災害防救應變演練之類型
11.2 災害防救演練架構之通則研擬
11.3 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練架構之擬訂
習題

圖書序言



  「災害」可具體定義為「造成之人命、財産或資源損失」的危害、意外或突發事件。因此可言,災害隨人而至、甚至因人而緻,也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要麵對各種各樣的「災害」;然而,災害的處理是經驗法則的纍積,通常需經過慘痛之教訓或親身之經曆,方得以逐漸成熟。我國在1999年921地震後公布「災害防救法」全文52條,並成立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2009年莫拉剋風災後,總統鏇即於同年8月18日宣示革新建構災害防救體係,行政院亦著手規劃成立災害防救辦公室,並於2010年2月1日正式揭牌。政府的宣示,帶動著災害防救各相關權責機關及科研學術機構,持續投入可用資源,以期能夠降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或減少災害發生時可能造成的損失。

  災害防救的知識是一門經驗纍積的成果,既有書籍或文獻多就特定單一麵嚮進行呈現,諸如「土木工程防災」、「風險管理」、「災害防救法規」、「災害應變」……等,防救災從業人員不易由單一書籍或文獻取得較為完整之災害防救管理通則資訊與經常麵對之災害類彆之防救災規劃實務論述。爰此,逢甲大學團隊秉持多年災害防救實務與教學及研究經驗,結閤國內外災害防救專傢學者與科研及公部門權責單位等之專業論述,嘗試編輯、匯整《災害管理與實務》一書,供作災害防救工作從業人員與有心修習此一學門的莘莘學子參考之用。

  本書分為三部、十一章,各部、章的編輯及匯整,係以本校多年來災害防救實務的操作,就未來災害管理職係研擬之「災害概論」、「災害管理概論」、「災害防救工作實務」及「災害防救法規」四考科方嚮進行整理與資料匯整,並將之分為「災害防救概論」、「災害防救資訊及資源規劃」及「災害防救應變規劃」等三大部彆進行撰述;其中第一部「災害防救概論」主就災害之管理、操作及法源依據進行概述,包含:「緒論」、「災害管理機製」、「防災體係及分工」及「災害防救法暨其施行細則概述」等主題;第二部「災害防救資訊及資源規劃」則就災害管理時序中的減災及整備相關作為及程序,進行說明與整理,包含:「災害特性與潛勢分析」、「防災地圖類彆概述與繪製」、「避難收容之場所及物資整備」、「全民防災知識傳播」等主題;最後則就「災害防救應變規劃」涉及的規定及作業細節進行鋪陳,包含:「災情查通報分工與架構」、「天然災害預警係統及機製」及「災害防救演練規劃」等。
本書承濛颱灣大學土木係李教授鴻源、颱中市林副市長陵三、行政院徐副秘書長中雄及銘傳大學陳教授亮全等多位防災先進惠賜序言(依姓氏筆畫介紹),特此緻謝。本書之撰擬,從內容規劃、架構調整乃至最後校稿曆時兩年有餘,但因災害管理事務牽涉範圍十分廣大,且相關科技及技術愈發蓬勃發展,書中許多層麵或方案見仁見智,且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故或有疏漏、或有雷同、或有未能盡善盡美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正,使再版時能修正至更臻完備。

緒論

  自然界的變動原為地球物理現象的反應,然在全球人口突破七十億之際,天、地、人之間的交會衝突,卻成瞭一次又一次的強烈文明震撼,災害防救的課題也在如是的大環境下,成瞭世界各國緻力發展的重點。根據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引用聯閤國緊急災難資料庫(Emergency Disasters Database, EM-DAT)的統計結果可知,近20年(82-101年;1993-2012),災害平均每年約340件左右,前10年平均發生308件,後10年平均發生373件,顯高於前10年(行政院,2014),前述顯示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有持續增加之趨勢。事實上,防災工作並非獨賴少數族群即可成就,日本311事件更點齣瞭「有無防災意識」為臨災時生死存亡的分界點。「防災意識」的建立,有賴於國傢政策的推動及國民教育的實施,為具體化「災害」的基本概念,本書於本章首以災害的定義、風險以及管理的角度初步切入檢視「災害」議題涉及的範疇,並於其後各章建置、細述本章所提及、以及相關領域所需之各類相關知識,包含基本原理以及在地化的實務推動原理,以為學生、管理及操作人員入門之參考。

  一般而言,「災害」可具體定義為「造成之人命、財産或資源損失」的危害、意外或突發事件,因此可言,災害隨人而至、甚至因人而緻,也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要麵對各種各樣的「災害」;在颱灣,隨著氣候混亂的影響、人口的增長,災害所緻的危害愈發鮮明,儼然形成一另類的專有名詞,並一再經由媒體及教育管道重復周知予一般民眾。宣傳是有用的,提到災害幾乎人人皆知,但要進入到實質的防災工作推行,確切的定義與認知仍有其較為精確的前示必要性。本章將先就災害的定義、範疇、型態與分類進行說明,續行導入災害風險基本觀念,作為本書係列章節鋪陳的前導。

  1.1 災害的定義與範疇

 災害一詞,最早齣現在中國古籍《左傳》中──成公十六年中提及之「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言災者為人,人,是災害的基本元 素,人在所處之時空背景,自有其自成一格的「災害」定義,因此,防災是一門需客製化的學問,茲羅列國際組織、美國及颱灣對災害的定義,供作讀者參考比較之用。

  壹、國際組織對災害的定義

  國際紅十字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定義之災害(Disaster)泛指颱風、龍捲風、暴風雨、水災河水高漲、暴風夾帶的大水、潮波、地震、乾旱、雷擊、蟲災、飢荒、火災、爆炸、火山爆發、房屋倒塌、交通事故或其他造成人類苦難,緻人於無法自助、生存的地步(非經援助無法生存)的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義災害為人類與環境之間發生巨大的生態破壞,在相當規模之嚴重破壞下,災區需外界幫助或國際援助者。

  災害流行病學研究中心(Center of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 CRED)則就人為災害之定義,分為短暫突發性與長期性兩類:

  1. 短暫突發性:如重大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科技災害(如火災、爆炸等)、以及海洋、環境、大氣汙染等。

  2. 長期性:如戰爭(內戰、國際性戰爭)與大量人口被迫遷移(如福島核災)等。

  貳、美國對災害的定義

  美國對災害定義的共識大緻為:「由於極端的自然、人為因素或共同的作用,超過瞭當地的承受能力者,是為災害」(U.N, 1992)。而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The US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對災害用詞—「hazard」與「disaster」有不同的定義,其中「hazard」定義為潛在危險或有害狀況的來源;「disaster」則指一連串社會機能的崩解,導緻人類、物資、經濟或環境的損失,而這些損失超過社會既有資源所能應付者。
 
  參、颱灣對災害的定義

  「災害防救法」第一章、第2條定義災害為下列災難所造成之禍害:

  1. 風災、水災、震災(含土壤液化)、旱災、寒害、土石流災害等天然災害。

  2 火災、爆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綫、輸電綫路災害、礦災、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森林火災、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生物病原災害、動植物疫災、輻射災害、工業管綫災害、懸浮微粒物質災害等災害。

  中央氣象局災害的定義:凡危害人類生命財産和生存條件的各類事件通稱為「災害」、「災難」(中央氣象局,2015)。

  1.2 災害的形態與分類

  人類生存環境中對人類生命的危害事件可分為頻發事件(incident)、突發事件(emergency)、危機事件(crisis)、災害事件(disaster)與災難事件(catastrophe)等五個級彆(林春男,2012),各事件發生機率與危害程度可概錶為圖1-1所示,其中頻發事件發生機率較高,危害相對較低(例如車禍);而災難事件發生的機率最低,然其一旦發生,其危害程度重、影響範圍較廣(例如海嘯),可能擴及國際救援層級。

  在災害分類的部分,各種切入觀察的麵嚮各有其自成一格的區分方式,茲以災害的起因、空間範圍、時間範圍、因果關係與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各式分類的說明:

  壹、以災害的起因區分

  一、自然災害

  1. 氣象災害:水、旱、風、雪、冷凍、雷擊、焚風、龍捲風等。

  2. 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潮災、海水入侵、海平麵上升和海水倒灌等。

  3. 地質災害:地震、火山爆發、地陷、土石流、滑坡(landslide)、雪崩、水土流失等。

  4. 地震災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土壤液化、噴沙冒水。

  5. 水文災害:風暴潮、泥砂淤積、海嘯、海浪、海冰、赤潮等。

  6. 生物災害:病蟲害、鼠害、外來生物入侵等。

  7. 環境災害:水汙染、大氣汙染、酸雨、臭氧層空洞等。

  8. 天文災害:彗星碰撞、隕石衝擊、太陽輻射異常、電磁暴等。

  二、人為災害

  1. 社會災害:由少數人的直接主動行為所導緻的嚴重災難。如:美國911事件,日本地鐵毒氣事件、毒品泛濫等。

  2. 科技災害:由於科技因素而引發的各類災害事故,一般是由科學設計缺陷或科技操作失誤所造成的重大事故或事件。如:核電廠泄漏、油輪失事等。

  三、復閤型災害

  災害之發生型態通常不會單一發生,多種自然災害同時發生、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同時發生或單一災害的發生,衍生、肇發、連帶發生另一災害時,以緻人類需同時或接連進行直接災害、次生災害與衍生災害的應變作業,則為復閤災害,例如颱風引發土石流,或地震引發海嘯導緻核災等。

  貳、以災害的空間範圍區分

  一、全球性災害

  空間尺度達到全地球皆會受到影響之範圍,如大氣汙染、溫室效應等。

  二、區域性災害

  災害影響範圍為一區域,此處區域之定義可由洲的尺度到某地區之範圍,如:旱災、海嘯等。

  三、局部性災害

  災害影響為一小範圍,如:土石流、陸上交通事故。

  參、以災害的時間範圍區分

  一、突發性災害

  在緻災原因的作用下,在數月、數天、數小時,甚至數分鍾、數秒鍾內呈現災害形態的災害,如地震、洪水、颱風、風暴潮、冰雹、交通事故等。而旱災、農作物病蟲害等,雖然成災時間一般需要數個月的時間,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一般來說,突發性災害容易使人類猝不及防,因而常造成死亡事件及巨大的經濟、社會損失。

  二、緩發性災害

  在緻災原因長期發展的作用下,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逐漸呈現齣災害形態的災害,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態失調、環境惡化等。

  肆、以災害之間的聯係和因果關係區分

  一、直接災害

  相關聯災害中首先發生的災害,如因地震造成的地麵破裂、地形變動、建築物損壞……等。

  二、次生災害
 
  由原生災害誘導齣來的災害,如風災—沙塵、暴雨—洪澇、颱風—暴雨等。一次地震災害是直接災害,緊隨而來的水災(潰壩或潰堤)、火災、滑坡、土石流等,便成為次生災害。

  三、衍生災害

  次生災害之後發生的相關聯災害,如旱災—蝗災、水土流失—水旱災。大地震導緻次生災害之後,由於衛生環境急劇惡化,死傷人員大量齣現,從而引起瘟疫等衍生災害。
  
  伍、以社會學理念區分

  一、自然災害

  以自然變異原因為主産生的呈現為自然形態的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風暴潮等。

  二、人為災害

  以人為原因為主産生的呈現為人為形態的災害,又稱人文災害,如人類故意行為造成的社會災害、人類疏忽所帶來的科技災害、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車禍、空難、海難)、工程災害(如水庫、油田誘發地震)、生産事故、醫療事故、環境汙染(如酸雨、煙霧、沙塵暴)、城市公害,還包括毒劑外泄、放射性物質擴散、人口過剩、社會騷亂、戰亂、恐怖襲擊等。

  三、自然人為災害

  以自然原因為主引發的人為形態災害,如太陽活動峰年發生的傳染病大流行及地震、水災過後引起的瘟疫蔓延等。

  四、人為自然災害

  以人為原因為主引發的自然形態災害,如人類自身造成的生態災害、過量採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過量開墾放牧引起的土地貧瘠災害等。

  1.3 災害風險管理概述
  
  颱灣被列為是全世界最容易緻災地區之一,歸納其原因可概分為自然環境的敏感性升高及社會的易緻災風險增加(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2010)。根據英國風險管理顧問公司Maplecroft於公布之「2011年天然災害風險地圖(Natural Hazards Risk Atlas, 2011)」,如圖1-2所示,我國經濟活動之絕對災害風險指標(Absolute Economic Exposure Index)列為全球第四,與美國、日本與大陸地區並列為具有極端風險之國傢(行政院災害防救白皮書,2012)。

  韋氏字典(Websters Unabtidged Dictionary, 1970)將「風險」定義為「遭受傷害、損害和損失的可能性」;而麵對疾病、火災、地震、交通事故、環境汙染、通貨膨脹、企業破産、國傢之間的政治或經濟爭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人們,使得任何個人、團體、經濟單位、國傢都不得不麵對災害風險問題;人們必須切實瞭解災害風險的本質和特性,採取各種辦法處理災害風險,並加以「管理」,以人民生活的安全和幸福和社會經濟的進步為「災害風險管理」的最後歸宿(張繼權等人,2012)。因此,如何麵對災害、如何減輕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如何為可能來臨的巨大災害提前做好準備,是人類與災害共存的過程中必須關切之議題,這類議題發展至今,就是災害風險管理(黃崇福,2012)。本節將就災害風險管理的課題,分就災害風險與災害風險管理概念及災害風險處理方法進行說明。

  1.3.1 災害風險概念

  風險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海因斯(Haynes)在1895年齣版的著作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其定義風險為損失發生的可能性。1991年聯閤國救災組織(United Nations Disaster Relief Organization, UNDRO)定義自然災害風險是由於某一特定的自然現象、特定風險與風險元素引發的後果所導緻人們生命財産的損失和經濟活動的期望損失;2004年聯閤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 2004)對風險的概念定義為:「自然或人為緻災因素與脆弱性條件相互作用而導緻的危害結果或期望損失(包含人員傷亡、財産、生計、經濟活動中斷、環境破壞等)發生的可能性。科技文明過度發展帶來的可控製或不可控製之災害,涉及瞭對事物不確定性和社會價值觀的整閤過程,事件有可能發生的機率性,而對人類能造成負麵的影響」(趙鋼、黃德清,2010)。黃崇福(2012)則認為,風險的內涵是「與某種不利事件有關的一種未來情景」,如圖1-3所示,一塊石頭由鈎子勾住,位於一個工人的上方,如果一陣強風颳來,可能颳落這塊石頭砸在工人的頭上,造成災害性後果。未來威脅到我們生命的情境即是一種風險,但如果石頭已砸下來,無論後果如何,都不再有風險。

  綜整近十餘年來近期的風險認知,概可歸納如下(張繼權等人,2012;吳宜臻,2002;周桂田,2003;王靜儀,1999;Warner, 1992):

  1. 風險是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

  2. 風險是一種可能導緻損失的條件;

  3. 風險是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偏差;

  4. 風險是事件未來可能結果發生的不確定性;

  5. 風險是指損失的大小(事件後果的規模大小及嚴重程度)和發生可能性的組閤及次數。

  基於上述風險相關定義可知,風險的概念大緻上可定義為「所有可能危及人類生命財産安全之自然或人為災害,其於未來發生之嚴重程度(損失大小),與發生機率或頻率的組閤。」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認為災害風險(risk)是由一定區域內災害的危害度、暴露度和脆弱度綜閤作用形成的(亞行技援中國乾旱管理戰略研究課題組,2011)。就「危害」涉及層麵的考量,不同領域有各自的災害風險定義,如圖1-4所示,在防恐領域中,是脆弱度、暴露度以及威脅度的乘積(vulnerability × exposure × threat);在單一災害領域裏,則是脆弱度、暴露度以及危害的乘積(vulnerability × exposure × hazard)(陳禹銘等人,2009);而國際減災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SDR)則就廣泛的災害領域範疇,將災害風險定義為脆弱度與危害的乘積。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名社會學係的學生,我對人類社會與環境的互動一直充滿興趣,而災害無疑是這種互動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災害管理背後深刻的社會學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和科學的應對,更是關於如何組織社會、凝聚人心、重建信任。書中對“韌性社區”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指齣,一個有韌性的社區,不僅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應急預案,更重要的是,它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本,包括鄰裏之間的互助、社區組織的活躍度以及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這些“軟實力”,在關鍵時刻往往能發揮比硬體設備更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社會公平”在災害管理中的考量。災害的影響往往是不平等的,弱勢群體,如老人、兒童、殘障人士和低收入傢庭,往往承受更大的風險和更慢的恢復速度。這本書呼籲在災害管理的全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這些群體的需求,確保救援和重建的公平性,這一點對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跨文化災害管理”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國界、跨文化的災害應對日益頻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方式和決策模式,對於提升國際救援的效率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災害管理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議題,需要跨學科的視角和深厚的社會關懷。

评分

拿到《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我就被它專業的深度和廣度所摺服。我是一名在非政府組織(NGO)工作的項目官員,主要負責社區發展和災害救助工作。這本書為我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實踐指導和理論支持。書中關於“社區參與式災害管理”的章節,讓我找到瞭與當地社區建立信任、共同應對災害的有效方法。作者強調瞭傾聽社區的聲音,理解社區的實際需求,並賦權於社區居民,讓他們成為災害管理的主體。這與我們NGO的工作理念不謀而閤。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誌願服務管理”的探討。在災害發生後,誌願者的力量至關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招募、培訓、組織和管理誌願者,以確保他們能夠安全、高效地參與救援工作,是我們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書中提供的詳細流程和注意事項,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書中對“災害後心理支持與社會恢復”的關注,也讓我深受觸動。災害不僅會造成物質損失,更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如何為受災民眾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幫助他們重建社會聯係,是NGO在災後恢復工作中必須承擔的責任。這本書提供的專業建議,將為我們未來的工作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更具體的操作指引。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人來說,《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它讓我看到瞭,許多我們今天麵臨的災害,都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和破壞息息相關。書中對“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的分析,讓我更加警醒。作者詳細闡述瞭全球變暖如何導緻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例如,更強烈的颱風、更頻繁的洪水和乾旱,以及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地區造成的威脅。這讓我意識到,災害管理不僅僅是應對眼前的危機,更是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減緩氣候變化。書中對“生態恢復與災害適應”的論述,也給我帶來瞭希望。作者強調瞭利用自然的力量來抵禦災害,例如,通過恢復紅樹林來保護海岸免受風暴潮的侵襲,通過植被修復來減少水土流失,預防滑坡和泥石流。這些“綠色解決方案”不僅能有效降低災害風險,還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係統的健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跨領域閤作”的呼籲,強調瞭環境科學傢、災害管理專傢、政策製定者和社區居民之間緊密閤作的重要性,共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這本書讓我看到,災害管理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我們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和應對人與自然的關係。

评分

《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曆史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與未來的窗口。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應對當前的災害,更是通過分析曆史上的災難事件,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書中對“曆史災害案例研究”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在一次次災難麵前的掙紮與進步。從古代的洪水、瘟疫,到近代的地震、戰爭,每一個案例都揭示瞭當時社會在應對災難時的局限性,以及人類文明在吸取教訓中不斷成長。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災害記憶與文化傳承”的討論所吸引。許多民族和文化,都將曆史上的災難事件融入到他們的神話、傳說和節日中,這既是對逝者的紀念,也是對後人的警示。這種“集體記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社區的防災意識和應對文化。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從曆史災害中汲取教訓,預警未來”的策略。通過對曆史災害模式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未來的風險,並提前做好準備。例如,研究古代的地震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現代地震的潛在活動規律。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不是過去的塵埃,而是指引我們走嚮未來的燈塔。它讓我明白瞭,理解過去,纔能更好地守護現在,並為未來做好準備。

评分

翻開《災害管理實務(2版)》,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去年颱風侵襲時的景象,電力中斷、道路淹水、傢園受損,那種無助與恐慌至今仍曆曆在目。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希望。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完整的災害管理圖景。從災害的預警機製,到應急響應的每一個細節,再到災後重建的漫長過程,書中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社區自救”章節的討論,它強調瞭在災難麵前,個體和社區的力量是多麼關鍵。作者列舉瞭許多實際案例,比如某次地震後,當地居民如何通過互助網絡迅速恢復基本生活,這種接地氣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災害管理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行動。此外,書中對信息技術在災害管理中的應用也進行瞭深入探討,包括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災害風險,以及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和協調救援。這些前沿的討論,讓我看到瞭科技進步為我們抵禦災難帶來的新可能。當然,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所傳遞的“居安思危”的理念。在和平的年代,我們或許容易忽視災害的威脅,但這本書提醒我們,防患於未然,纔能在危機來臨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保護生命財産安全。對於我這樣一個身處颱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很多案例都發生在亞太地區,甚至是我們熟悉的島嶼。

评分

《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讓我對“防災教育”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是一名中學教師,一直以來都希望在課堂上嚮學生們傳達災害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這本書為我提供瞭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指導。書中關於如何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計生動有趣的防災教育課程,以及如何通過模擬演練、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都極具啓發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兒童心理”在災害中的應對方式的討論。孩子們在災難麵前往往比成人更加脆弱,如何安撫他們的情緒,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彆注意的。書中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例如,如何通過故事、繪畫等方式引導孩子錶達恐懼,以及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安全教育。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學校災害管理計劃”的製定,包括校園安全評估、應急疏散預案、師生培訓等,這對於確保學校在災害發生時的安全至關重要。我深切地感受到,防災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責任感的培養,是為孩子們的未來播下安全的種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通過係統性的防災教育,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建立起抵禦災難的堅固防綫。

评分

《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從目錄開始就深深地吸引瞭我。作為一名對城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生,我一直認為,一個城市能否有效地應對災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前期的規劃和設計。書中對於“城市韌性建設”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城市規劃與災害管理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將災害風險評估融入城市規劃的各個環節,例如,在選址過程中規避高風險區域,在建築設計中考慮抗震、防洪等要求,以及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預留冗餘能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綠色基礎設施”在災害管理中的作用的討論感到興奮。例如,利用濕地和綠地來吸收雨水,緩解城市內澇;通過植樹造林來減少水土流失,預防山體滑坡。這些看似環保的措施,在災害應對中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書中還探討瞭“智慧城市”在災害管理中的應用,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測城市運行狀態,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潛在風險,以及建立智能應急響應係統。這些前沿的理念,讓我對未來城市的發展充滿瞭期待。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將這些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構建一個有韌性的城市,不僅是為瞭應對未來的災難,更是為瞭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宜居、更可持續的未來。

评分

《災害管理實務(2版)》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是一個生活在海岸城市的小企業主,對於沿海地區經常麵臨的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我一直憂心忡忡。書中對於“企業風險管理與業務連續性計劃”的講解,讓我豁然開朗。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企業在麵對各種災害時可能麵臨的風險,從供應鏈中斷到員工安全,再到數據丟失,可謂是麵麵俱到。更重要的是,書中提供瞭詳細的步驟和實用的工具,指導企業如何製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業務連續性計劃。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危機溝通”的建議,如何在災難發生後,有效地與員工、客戶、供應商以及公眾溝通,保持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書中還提到瞭“災後恢復與重建”的策略,幫助企業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運營,將損失降到最低。我深有體會,一次嚴重的颱風過後,許多小企業因為缺乏完善的應對計劃而倒閉,這不僅是經濟損失,也影響瞭當地的就業。這本書讓我明白,災害管理並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企業也必須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學習這本書,我不僅為自己的企業建立瞭一套更完善的風險防範體係,也更加理解瞭在災害麵前,企業應該扮演的社會責任角色。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麵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周全的準備,來守護我們的事業和生活。

评分

當我讀到《災害管理實務(2版)》中關於“災害預警與信息傳播”的章節時,我幾乎整晚都沒睡著。我是一名在媒體行業工作的記者,一直以來都緻力於將真實、及時的信息傳遞給公眾。然而,在災害發生時,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和傳播渠道的暢通性,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思路。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的災害,以及每種災害最有效的預警方式,例如,針對地震,如何利用地震儀和斷層監測數據,並結閤社交媒體進行快速信息發布;針對颱風,如何通過氣象雷達和衛星圖像,提前預警並指導民眾撤離。書中還特彆強調瞭“風險溝通”的重要性,即如何用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地解釋災害的風險,避免恐慌,同時促使他們采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謠言治理”的討論。在災難麵前,信息繭房和謠言的傳播往往會加劇混亂。書中提齣瞭多種應對策略,例如,建立官方信息發布平颱,與信譽良好的媒體閤作,以及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溯源和闢謠。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作為媒體人,我們在災害管理中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是信息的傳遞者,更是信息秩序的維護者和公眾理性思考的引導者。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的定位,並激發瞭我更大的責任感。

评分

剛拿到《災害管理實務(2版)》,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嚴謹的編排所吸引。我是一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基層公務員,平時的工作就與社區安全和災害防救息息相關。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打通瞭任督二脈,很多之前工作中遇到的睏惑和瓶頸都豁然開朗。書中對於災害風險評估的步驟和方法,描述得非常清晰,並且結閤瞭颱灣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地質條件,提供瞭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指導。例如,對於山區容易發生土石流的地區,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進行地質調查、監測預警以及製定疏散撤離計劃,這正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急需的寶貴經驗。書中的“跨部門協調機製”一章,更是我的“救命稻草”。在實際的災害應對中,常常麵臨著各個部門之間信息不暢、職責不清的問題,這本書對此給齣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強調瞭建立統一指揮體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定期的演練來磨閤各部門之間的配閤。我還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心理重建”的部分,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物質上的重建,但災害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同樣需要重視。書中提供瞭專業的心理輔導方法和社區支持網絡建設的建議,這對於幫助受災民眾走齣陰影,恢復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它不僅傳授瞭理論知識,更分享瞭寶貴的實踐經驗,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保障民眾生命財産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