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管理实务(2版)

灾害管理实务(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灾害管理
  • 应急管理
  • 风险评估
  • 危机应对
  • 安全工程
  • 防灾减灾
  • 公共安全
  • 应急预案
  • 灾害救援
  • 实务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灾害管理与实务》系依国家消防与灾害防救职系「灾害防救」职务选才设定编撰,协助灾防工作从业人员进行灾害防救体系、灾害防救计画与作业程序、境况模拟、灾害潜势评析、预警精度提升与对策、灾防资讯研析与决策辅助、灾害风险辨识、观测、监测与警报发布、灾害防救训练与演习、灾情蒐集与查通报、灾害应变中心、警戒区与灾区划设、疏散避难与收容、灾情勘查与灾后复原重建、社区防灾与志愿组织、灾防科技应用落实及国际合作等工作之计画、研究、拟议、审核、督导及执行。

  本书分为三部、十一章,各部、章的编辑及汇整,系以「灾害防救」职务执行所需之「灾害概论」、「灾害管理概论」、「灾害防救工作实务」及「灾害防救法规」四个面向进行整理与汇整。․第一部:灾害管理、操作及法源依据之前导。

  ․第二部:灾害管理时序中的减灾及整备相关作为说明。
  ․第三部:「灾害防救应变规划」涉及之规定及作业细节整理。

  本书兼具理论与实务操作,以本土案例及在地经验进行内容铺陈,内容深入浅出,可供大学灾害管理学程、通识课程、灾害管理人员培训及灾害管理工作者参考之用。
 
综合应急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构建和运行一套全面、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为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风险挑战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和实用的操作工具。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及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孤立式灾害应对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韧性的要求。本书深入剖析了综合应急管理的学科基础、核心流程以及跨部门协作的关键机制,旨在提升政府机构、企业乃至社区层面的风险认知和管理能力。 第一部分:综合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框架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综合应急管理的内涵、外延及其在现代公共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它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灾害的响应,而是涵盖了从流行病、恐怖袭击、网络安全事件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全过程。 1. 风险认知与量化分析: 详细阐述了风险的构成要素(危险源、暴露度和脆弱性),并介绍了多种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概率分析、影响评估、情景模拟等。特别强调了“基于证据的决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在风险筛选和优先级确定中的作用。书中会引用多个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如ISO 31000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定量模型(如蒙特卡洛模拟)融入日常管理实践。 2. 韧性(Resilience)理论的引入: 区别于传统的“抗灾能力”(Resistance),本书重点探讨如何构建系统的“韧性”——即在遭受冲击后快速吸收、适应并恢复正常功能的能力。内容涵盖了系统工程学在韧性城市和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快速恢复协议来增强系统弹性。 3. 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 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应急管理领域的核心法律框架,分析了不同法律体系(如美国NIMS/ICS体系、欧盟民防机制)的设计理念及其对国内政策制定的启示。强调了法律责任的界定、资源调动授权以及跨区域合作的法律基础。 第二部分:应急管理的核心流程与关键技术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详细拆解了应急管理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并介绍了支持这些阶段的先进技术手段。 1. 预防与减灾(Mitigation): 强调“预防优先”的原则。内容包括结构性减灾措施(如工程防御、土地利用规划)和非结构性减灾措施(如预警系统建设、社区教育)。书中会提供关于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在减灾项目选择中的应用案例,确保投入资源的合理性。 2. 准备(Preparedness): 这是确保响应效率的基础。详细介绍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规范、层级结构及动态管理。讨论了不同层级(国家、区域、部门、企业)预案之间的衔接机制。重点章节将放在资源普查与储备管理,包括物资、装备、人力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库存管理和快速部署策略。此外,针对人员能力建设,详述了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和跨部门联合演练的设计与评估标准。 3. 响应(Response): 侧重于事件发生后的即时行动。详细阐述了指挥与控制(C2)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重点介绍“现场指挥体系”(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在复杂事件中的应用,确保政令畅通和现场高效协同。响应阶段的通讯策略、信息发布与管理,特别是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谣言与虚假信息传播的机制,是本部分的关键内容。 4. 恢复与重建(Recovery): 恢复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修复,更包括社会、经济和心理的重建。本部分探讨了短期恢复(基础设施抢修、临时安置)和长期重建(适应性恢复、提升韧性)的策略差异。涉及灾后需求评估(Rapid Needs Assessment)、经济影响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三部分:跨界协作与技术赋能 现代应急管理日益依赖于多主体协同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本部分着眼于系统集成和未来趋势。 1. 多部门与跨界协作机制: 深入分析了政府、私营部门(特别是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非政府组织(NGOs)和学术界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互动模式。讨论了公私伙伴关系(PPP)在灾害准备和恢复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协议和责任分担机制。 2. 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在态势感知和灾情评估中的应用流程。探讨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在早期预警、资源预测和优化调度方面的潜力。强调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是实现有效信息流动的技术前提。 3. 社区层面的参与和治理: 应急管理的最终成功依赖于基层社区的自组织能力。本章内容涵盖了如何通过风险沟通建立社区信任、如何孵化和支持社区应急志愿者网络,以及如何将社区层面的经验反哺到上层决策体系中,实现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兼顾学术深度与实务操作性,适合从事应急管理、公共安全、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学习。它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的、可操作的框架,以应对21世纪的复杂风险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秉干


  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博士
  逢甲大学校长
  逢甲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土木工程、地震工程、耐震补强、防灾监测及预警系统

杨龙士

  日本大学理工研究所博士
  逢甲大学副校长
  逢甲大学土地管理学系教授
  环境规划、都市计画、建筑设计、地理资讯

陈昶宪

  国立台湾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建设学院院长
  逢甲大学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教授
  水文分析、洪水演算、人工智慧方法、水资源系统分析

连惠邦

  国立中兴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营建及防灾研究中心主任
  逢甲大学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教授
  森林、水保及生态、土木工程(水利、大地)

叶昭宪

  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教授
  水资源规划管理、水土保持、多评准决策、最佳化方法

雷祖强

  国立台湾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都市计画与空间资讯学系系主任
  逢甲大学都市计画与空间资讯学系教授
  遥感探测、地理资讯系统、空间统计、数据资料挖掘

马彦彬

  东海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
  逢甲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社会学理论、企业社会学、全球化研究、资讯社会学、博物馆研究、全球化理论、全球治理、资讯化社会研究、非营利组织

李瑞阳

  堪萨斯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土地管理学系副教授
  环境与资源管理、遥感探测、地理资讯系统、防灾科技

陈柏苍(总编辑)

  国立成功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台中市灾害防救协力机构执行长
  逢甲大学水利工程与资源保育学系暨营建及防灾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水资源系统分析、涝旱灾害预警、灾害管理、水文分析、环境生态评估、气候混乱分析、人工智慧方法、程式设计、工程测量

庄永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都市计画与空间资讯学系副教授
  地理资讯系统、空间统计、地景生态学、坡地水文学、环境规划

黄亦敏

  华盛顿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土壤液化、灾害监测系统、灾害风险分析、土木大地工程、数值分析

何智超

  国立交通大学博士
  逢甲大学营建及防灾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
  水资源规划、最佳化分析,气候变迁分析、水文水理分析、专案管理
 

图书目录

第1部 灾害防救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灾害的定义与范畴
1.2 灾害的形态与分类
1.3 灾害风险管理概述
习题
第二章 灾害管理机制
2.1 灾害管理概述
2.2 减灾作业管理机制
2.3 整备作业管理机制
2.4 应变作业管理机制
2.5 复原重建作业管理机制
习题
第三章 防灾体系及分工   
3.1 世界各国灾害防救体系
3.2 我国现行防灾体系及分工
3.3 我国灾害防救计画体系
习题
第四章 灾害防救法暨其施行细则概述   
4.1 灾害防救法基础架构
4.2 灾害防救法与灾害防救法施行细则之整合概述
习题

第2部 灾害防救资讯及资源整备
第五章 灾害特性与潜势分析   
5.1 天然灾害特性及潜势分析
5.2 人为灾害特性及潜势分析
习题
第六章 防灾地图类别概述与绘制   
6.1 国内外防灾地图绘制概念与成果
6.2 防灾地图制作原则与绘制程序
6.3 防灾地图应用案例
习题
第七章 避难收容之处所及物资整备   
7.1 避难收容处所适灾性评估
7.2 避难收容处所能量评估
7.3 避难收容处所安全性评估
7.4 避难收容之民生物资整备
习题
第八章 全民防灾知识传播   
8.1 全民防灾素养培植
8.2 防灾社区
8.3 企业防灾
习题

第3部 灾害防救应变规划
第九章 灾情查通报分工与架构   
9.1 各层级灾害应变中心之建置
9.2 灾害通报流程
9.3 灾情查报通报流程
习题
第十章 天然灾害预警系统及机制   
10.1 台风预警机制及警戒颜色灯号意涵
10.2 水灾预警机制及警戒颜色灯号意涵
10.3 土石流灾害预警机制及警戒颜色灯号意涵
10.4 地震灾害预警机制及警戒颜色灯号意涵
10.5 海啸灾害预警机制及警戒颜色灯号意涵
10.6 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及警戒颜色灯号意涵
习题
第十一章 灾害防救演练规划   
11.1 灾害防救应变演练之类型
11.2 灾害防救演练架构之通则研拟
11.3 兵棋推演与实兵演练架构之拟订
习题

图书序言



  「灾害」可具体定义为「造成之人命、财产或资源损失」的危害、意外或突发事件。因此可言,灾害随人而至、甚至因人而致,也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然而,灾害的处理是经验法则的累积,通常需经过惨痛之教训或亲身之经历,方得以逐渐成熟。我国在1999年921地震后公布「灾害防救法」全文52条,并成立中央灾害防救委员会;2009年莫拉克风灾后,总统旋即于同年8月18日宣示革新建构灾害防救体系,行政院亦着手规划成立灾害防救办公室,并于2010年2月1日正式揭牌。政府的宣示,带动着灾害防救各相关权责机关及科研学术机构,持续投入可用资源,以期能够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

  灾害防救的知识是一门经验累积的成果,既有书籍或文献多就特定单一面向进行呈现,诸如「土木工程防灾」、「风险管理」、「灾害防救法规」、「灾害应变」……等,防救灾从业人员不易由单一书籍或文献取得较为完整之灾害防救管理通则资讯与经常面对之灾害类别之防救灾规划实务论述。爰此,逢甲大学团队秉持多年灾害防救实务与教学及研究经验,结合国内外灾害防救专家学者与科研及公部门权责单位等之专业论述,尝试编辑、汇整《灾害管理与实务》一书,供作灾害防救工作从业人员与有心修习此一学门的莘莘学子参考之用。

  本书分为三部、十一章,各部、章的编辑及汇整,系以本校多年来灾害防救实务的操作,就未来灾害管理职系研拟之「灾害概论」、「灾害管理概论」、「灾害防救工作实务」及「灾害防救法规」四考科方向进行整理与资料汇整,并将之分为「灾害防救概论」、「灾害防救资讯及资源规划」及「灾害防救应变规划」等三大部别进行撰述;其中第一部「灾害防救概论」主就灾害之管理、操作及法源依据进行概述,包含:「绪论」、「灾害管理机制」、「防灾体系及分工」及「灾害防救法暨其施行细则概述」等主题;第二部「灾害防救资讯及资源规划」则就灾害管理时序中的减灾及整备相关作为及程序,进行说明与整理,包含:「灾害特性与潜势分析」、「防灾地图类别概述与绘制」、「避难收容之场所及物资整备」、「全民防灾知识传播」等主题;最后则就「灾害防救应变规划」涉及的规定及作业细节进行铺陈,包含:「灾情查通报分工与架构」、「天然灾害预警系统及机制」及「灾害防救演练规划」等。
本书承蒙台湾大学土木系李教授鸿源、台中市林副市长陵三、行政院徐副秘书长中雄及铭传大学陈教授亮全等多位防灾先进惠赐序言(依姓氏笔画介绍),特此致谢。本书之撰拟,从内容规划、架构调整乃至最后校稿历时两年有余,但因灾害管理事务牵涉范围十分广大,且相关科技及技术愈发蓬勃发展,书中许多层面或方案见仁见智,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故或有疏漏、或有雷同、或有未能尽善尽美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正,使再版时能修正至更臻完备。

绪论

  自然界的变动原为地球物理现象的反应,然在全球人口突破七十亿之际,天、地、人之间的交会冲突,却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强烈文明震撼,灾害防救的课题也在如是的大环境下,成了世界各国致力发展的重点。根据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引用联合国紧急灾难资料库(Emergency Disasters Database, EM-DAT)的统计结果可知,近20年(82-101年;1993-2012),灾害平均每年约340件左右,前10年平均发生308件,后10年平均发生373件,显高于前10年(行政院,2014),前述显示天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持续增加之趋势。事实上,防灾工作并非独赖少数族群即可成就,日本311事件更点出了「有无防灾意识」为临灾时生死存亡的分界点。「防灾意识」的建立,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及国民教育的实施,为具体化「灾害」的基本概念,本书于本章首以灾害的定义、风险以及管理的角度初步切入检视「灾害」议题涉及的范畴,并于其后各章建置、细述本章所提及、以及相关领域所需之各类相关知识,包含基本原理以及在地化的实务推动原理,以为学生、管理及操作人员入门之参考。

  一般而言,「灾害」可具体定义为「造成之人命、财产或资源损失」的危害、意外或突发事件,因此可言,灾害随人而至、甚至因人而致,也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在台湾,随着气候混乱的影响、人口的增长,灾害所致的危害愈发鲜明,俨然形成一另类的专有名词,并一再经由媒体及教育管道重复周知予一般民众。宣传是有用的,提到灾害几乎人人皆知,但要进入到实质的防灾工作推行,确切的定义与认知仍有其较为精确的前示必要性。本章将先就灾害的定义、范畴、型态与分类进行说明,续行导入灾害风险基本观念,作为本书系列章节铺陈的前导。

  1.1 灾害的定义与范畴

 灾害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左传》中──成公十六年中提及之「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言灾者为人,人,是灾害的基本元 素,人在所处之时空背景,自有其自成一格的「灾害」定义,因此,防灾是一门需客制化的学问,兹罗列国际组织、美国及台湾对灾害的定义,供作读者参考比较之用。

  壹、国际组织对灾害的定义

  国际红十字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定义之灾害(Disaster)泛指台风、龙卷风、暴风雨、水灾河水高涨、暴风夹带的大水、潮波、地震、干旱、雷击、虫灾、饥荒、火灾、爆炸、火山爆发、房屋倒塌、交通事故或其他造成人类苦难,致人于无法自助、生存的地步(非经援助无法生存)的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义灾害为人类与环境之间发生巨大的生态破坏,在相当规模之严重破坏下,灾区需外界帮助或国际援助者。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Center of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 CRED)则就人为灾害之定义,分为短暂突发性与长期性两类:

  1. 短暂突发性:如重大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科技灾害(如火灾、爆炸等)、以及海洋、环境、大气污染等。

  2. 长期性:如战争(内战、国际性战争)与大量人口被迫迁移(如福岛核灾)等。

  贰、美国对灾害的定义

  美国对灾害定义的共识大致为:「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共同的作用,超过了当地的承受能力者,是为灾害」(U.N, 1992)。而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The US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对灾害用词—「hazard」与「disaster」有不同的定义,其中「hazard」定义为潜在危险或有害状况的来源;「disaster」则指一连串社会机能的崩解,导致人类、物资、经济或环境的损失,而这些损失超过社会既有资源所能应付者。
 
  参、台湾对灾害的定义

  「灾害防救法」第一章、第2条定义灾害为下列灾难所造成之祸害:

  1. 风灾、水灾、震灾(含土壤液化)、旱灾、寒害、土石流灾害等天然灾害。

  2 火灾、爆炸、公用气体与油料管线、输电线路灾害、矿灾、空难、海难、陆上交通事故、森林火灾、毒性化学物质灾害、生物病原灾害、动植物疫灾、辐射灾害、工业管线灾害、悬浮微粒物质灾害等灾害。

  中央气象局灾害的定义: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灾难」(中央气象局,2015)。

  1.2 灾害的形态与分类

  人类生存环境中对人类生命的危害事件可分为频发事件(incident)、突发事件(emergency)、危机事件(crisis)、灾害事件(disaster)与灾难事件(catastrophe)等五个级别(林春男,2012),各事件发生机率与危害程度可概表为图1-1所示,其中频发事件发生机率较高,危害相对较低(例如车祸);而灾难事件发生的机率最低,然其一旦发生,其危害程度重、影响范围较广(例如海啸),可能扩及国际救援层级。

  在灾害分类的部分,各种切入观察的面向各有其自成一格的区分方式,兹以灾害的起因、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因果关系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各式分类的说明:

  壹、以灾害的起因区分

  一、自然灾害

  1. 气象灾害:水、旱、风、雪、冷冻、雷击、焚风、龙卷风等。

  2.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倒灌等。

  3.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地陷、土石流、滑坡(landslide)、雪崩、水土流失等。

  4. 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土壤液化、喷沙冒水。

  5. 水文灾害:风暴潮、泥砂淤积、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6. 生物灾害:病虫害、鼠害、外来生物入侵等。

  7. 环境灾害: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空洞等。

  8. 天文灾害:彗星碰撞、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暴等。

  二、人为灾害

  1. 社会灾害:由少数人的直接主动行为所导致的严重灾难。如:美国911事件,日本地铁毒气事件、毒品泛滥等。

  2. 科技灾害:由于科技因素而引发的各类灾害事故,一般是由科学设计缺陷或科技操作失误所造成的重大事故或事件。如:核电厂泄漏、油轮失事等。

  三、复合型灾害

  灾害之发生型态通常不会单一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同时发生或单一灾害的发生,衍生、肇发、连带发生另一灾害时,以致人类需同时或接连进行直接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的应变作业,则为复合灾害,例如台风引发土石流,或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灾等。

  贰、以灾害的空间范围区分

  一、全球性灾害

  空间尺度达到全地球皆会受到影响之范围,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

  二、区域性灾害

  灾害影响范围为一区域,此处区域之定义可由洲的尺度到某地区之范围,如:旱灾、海啸等。

  三、局部性灾害

  灾害影响为一小范围,如:土石流、陆上交通事故。

  参、以灾害的时间范围区分

  一、突发性灾害

  在致灾原因的作用下,在数月、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数秒钟内呈现灾害形态的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风暴潮、冰雹、交通事故等。而旱灾、农作物病虫害等,虽然成灾时间一般需要数个月的时间,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一般来说,突发性灾害容易使人类猝不及防,因而常造成死亡事件及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

  二、缓发性灾害

  在致灾原因长期发展的作用下,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逐渐呈现出灾害形态的灾害,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等。

  肆、以灾害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区分

  一、直接灾害

  相关联灾害中首先发生的灾害,如因地震造成的地面破裂、地形变动、建筑物损坏……等。

  二、次生灾害
 
  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如风灾—沙尘、暴雨—洪涝、台风—暴雨等。一次地震灾害是直接灾害,紧随而来的水灾(溃坝或溃堤)、火灾、滑坡、土石流等,便成为次生灾害。

  三、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之后发生的相关联灾害,如旱灾—蝗灾、水土流失—水旱灾。大地震导致次生灾害之后,由于卫生环境急剧恶化,死伤人员大量出现,从而引起瘟疫等衍生灾害。
  
  伍、以社会学理念区分

  一、自然灾害

  以自然变异原因为主产生的呈现为自然形态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潮等。

  二、人为灾害

  以人为原因为主产生的呈现为人为形态的灾害,又称人文灾害,如人类故意行为造成的社会灾害、人类疏忽所带来的科技灾害、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车祸、空难、海难)、工程灾害(如水库、油田诱发地震)、生产事故、医疗事故、环境污染(如酸雨、烟雾、沙尘暴)、城市公害,还包括毒剂外泄、放射性物质扩散、人口过剩、社会骚乱、战乱、恐怖袭击等。

  三、自然人为灾害

  以自然原因为主引发的人为形态灾害,如太阳活动峰年发生的传染病大流行及地震、水灾过后引起的瘟疫蔓延等。

  四、人为自然灾害

  以人为原因为主引发的自然形态灾害,如人类自身造成的生态灾害、过量採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垦放牧引起的土地贫瘠灾害等。

  1.3 灾害风险管理概述
  
  台湾被列为是全世界最容易致灾地区之一,归纳其原因可概分为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升高及社会的易致灾风险增加(行政院灾害防救办公室,2010)。根据英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Maplecroft于公布之「2011年天然灾害风险地图(Natural Hazards Risk Atlas, 2011)」,如图1-2所示,我国经济活动之绝对灾害风险指标(Absolute Economic Exposure Index)列为全球第四,与美国、日本与大陆地区并列为具有极端风险之国家(行政院灾害防救白皮书,2012)。

  韦氏字典(Websters Unabtidged Dictionary, 1970)将「风险」定义为「遭受伤害、损害和损失的可能性」;而面对疾病、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环境污染、通货膨胀、企业破产、国家之间的政治或经济争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使得任何个人、团体、经济单位、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灾害风险问题;人们必须切实了解灾害风险的本质和特性,採取各种办法处理灾害风险,并加以「管理」,以人民生活的安全和幸福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最后归宿(张继权等人,2012)。因此,如何面对灾害、如何减轻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如何为可能来临的巨大灾害提前做好准备,是人类与灾害共存的过程中必须关切之议题,这类议题发展至今,就是灾害风险管理(黄崇福,2012)。本节将就灾害风险管理的课题,分就灾害风险与灾害风险管理概念及灾害风险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1.3.1 灾害风险概念

  风险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海因斯(Haynes)在1895年出版的着作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其定义风险为损失发生的可能性。1991年联合国救灾组织(United Nations Disaster Relief Organization, UNDRO)定义自然灾害风险是由于某一特定的自然现象、特定风险与风险元素引发的后果所导致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经济活动的期望损失;2004年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组织(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 2004)对风险的概念定义为:「自然或人为致灾因素与脆弱性条件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危害结果或期望损失(包含人员伤亡、财产、生计、经济活动中断、环境破坏等)发生的可能性。科技文明过度发展带来的可控制或不可控制之灾害,涉及了对事物不确定性和社会价值观的整合过程,事件有可能发生的机率性,而对人类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赵钢、黄德清,2010)。黄崇福(2012)则认为,风险的内涵是「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一种未来情景」,如图1-3所示,一块石头由钩子勾住,位于一个工人的上方,如果一阵强风刮来,可能刮落这块石头砸在工人的头上,造成灾害性后果。未来威胁到我们生命的情境即是一种风险,但如果石头已砸下来,无论后果如何,都不再有风险。

  综整近十余年来近期的风险认知,概可归纳如下(张继权等人,2012;吴宜臻,2002;周桂田,2003;王静仪,1999;Warner, 1992):

  1.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2. 风险是一种可能导致损失的条件;

  3. 风险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差;

  4. 风险是事件未来可能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

  5. 风险是指损失的大小(事件后果的规模大小及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的组合及次数。

  基于上述风险相关定义可知,风险的概念大致上可定义为「所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之自然或人为灾害,其于未来发生之严重程度(损失大小),与发生机率或频率的组合。」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灾害风险(risk)是由一定区域内灾害的危害度、暴露度和脆弱度综合作用形成的(亚行技援中国干旱管理战略研究课题组,2011)。就「危害」涉及层面的考量,不同领域有各自的灾害风险定义,如图1-4所示,在防恐领域中,是脆弱度、暴露度以及威胁度的乘积(vulnerability × exposure × threat);在单一灾害领域里,则是脆弱度、暴露度以及危害的乘积(vulnerability × exposure × hazard)(陈禹铭等人,2009);而国际减灾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SDR)则就广泛的灾害领域范畴,将灾害风险定义为脆弱度与危害的乘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让我对“防灾教育”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希望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达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指导。书中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防灾教育课程,以及如何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儿童心理”在灾害中的应对方式的讨论。孩子们在灾难面前往往比成人更加脆弱,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例如,如何通过故事、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表达恐惧,以及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包括校园安全评估、应急疏散预案、师生培训等,这对于确保学校在灾害发生时的安全至关重要。我深切地感受到,防灾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责任感的培养,是为孩子们的未来播下安全的种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通过系统性的防灾教育,我们可以为下一代建立起抵御灾难的坚固防线。

评分

《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社会学系的学生,我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动一直充满兴趣,而灾害无疑是这种互动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灾害管理背后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科学的应对,更是关于如何组织社会、凝聚人心、重建信任。书中对“韧性社区”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一个有韧性的社区,不仅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应急预案,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包括邻里之间的互助、社区组织的活跃度以及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这些“软实力”,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发挥比硬体设备更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社会公平”在灾害管理中的考量。灾害的影响往往是不平等的,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和低收入家庭,往往承受更大的风险和更慢的恢复速度。这本书呼吁在灾害管理的全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这些群体的需求,确保救援和重建的公平性,这一点对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跨文化灾害管理”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界、跨文化的灾害应对日益频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模式,对于提升国际救援的效率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需要跨学科的视角和深厚的社会关怀。

评分

刚拿到《灾害管理实务(2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我是一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平时的工作就与社区安全和灾害防救息息相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很多之前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瓶颈都豁然开朗。书中对于灾害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方法,描述得非常清晰,并且结合了台湾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提供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例如,对于山区容易发生土石流的地区,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地质调查、监测预警以及制定疏散撤离计划,这正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急需的宝贵经验。书中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一章,更是我的“救命稻草”。在实际的灾害应对中,常常面临着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不畅、职责不清的问题,这本书对此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强调了建立统一指挥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定期的演练来磨合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心理重建”的部分,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物质上的重建,但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同样需要重视。书中提供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和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的建议,这对于帮助受灾民众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不仅传授了理论知识,更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从目录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能否有效地应对灾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前期的规划和设计。书中对于“城市韧性建设”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城市规划与灾害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灾害风险评估融入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例如,在选址过程中规避高风险区域,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抗震、防洪等要求,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预留冗余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的讨论感到兴奋。例如,利用湿地和绿地来吸收雨水,缓解城市内涝;通过植树造林来减少水土流失,预防山体滑坡。这些看似环保的措施,在灾害应对中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智慧城市”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城市运行状态,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潜在风险,以及建立智能应急响应系统。这些前沿的理念,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构建一个有韧性的城市,不仅是为了应对未来的灾难,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宜居、更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拿到《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我就被它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我是一名在非政府组织(NGO)工作的项目官员,主要负责社区发展和灾害救助工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书中关于“社区参与式灾害管理”的章节,让我找到了与当地社区建立信任、共同应对灾害的有效方法。作者强调了倾听社区的声音,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并赋权于社区居民,让他们成为灾害管理的主体。这与我们NGO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志愿服务管理”的探讨。在灾害发生后,志愿者的力量至关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招募、培训、组织和管理志愿者,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高效地参与救援工作,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书中提供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灾害后心理支持与社会恢复”的关注,也让我深受触动。灾害不仅会造成物质损失,更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如何为受灾民众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建社会联系,是NGO在灾后恢复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责任。这本书提供的专业建议,将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具体的操作指引。

评分

翻开《灾害管理实务(2版)》,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去年台风侵袭时的景象,电力中断、道路淹水、家园受损,那种无助与恐慌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灾害管理图景。从灾害的预警机制,到应急响应的每一个细节,再到灾后重建的漫长过程,书中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区自救”章节的讨论,它强调了在灾难面前,个体和社区的力量是多么关键。作者列举了许多实际案例,比如某次地震后,当地居民如何通过互助网络迅速恢复基本生活,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灾害管理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行动。此外,书中对信息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灾害风险,以及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协调救援。这些前沿的讨论,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为我们抵御灾难带来的新可能。当然,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居安思危”的理念。在和平的年代,我们或许容易忽视灾害的威胁,但这本书提醒我们,防患于未然,才能在危机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台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很多案例都发生在亚太地区,甚至是我们熟悉的岛屿。

评分

当我读到《灾害管理实务(2版)》中关于“灾害预警与信息传播”的章节时,我几乎整晚都没睡着。我是一名在媒体行业工作的记者,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将真实、及时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然而,在灾害发生时,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传播渠道的畅通性,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灾害,以及每种灾害最有效的预警方式,例如,针对地震,如何利用地震仪和断层监测数据,并结合社交媒体进行快速信息发布;针对台风,如何通过气象雷达和卫星图像,提前预警并指导民众撤离。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风险沟通”的重要性,即如何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地解释灾害的风险,避免恐慌,同时促使他们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谣言治理”的讨论。在灾难面前,信息茧房和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加剧混乱。书中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例如,建立官方信息发布平台,与信誉良好的媒体合作,以及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溯源和辟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为媒体人,我们在灾害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秩序的维护者和公众理性思考的引导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定位,并激发了我更大的责任感。

评分

《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与未来的窗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应对当前的灾害,更是通过分析历史上的灾难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书中对“历史灾害案例研究”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一次次灾难面前的挣扎与进步。从古代的洪水、瘟疫,到近代的地震、战争,每一个案例都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应对灾难时的局限性,以及人类文明在吸取教训中不断成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灾害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讨论所吸引。许多民族和文化,都将历史上的灾难事件融入到他们的神话、传说和节日中,这既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警示。这种“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区的防灾意识和应对文化。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从历史灾害中汲取教训,预警未来”的策略。通过对历史灾害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例如,研究古代的地震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地震的潜在活动规律。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它让我明白了,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守护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评分

《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是一个生活在海岸城市的小企业主,对于沿海地区经常面临的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我一直忧心忡忡。书中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企业在面对各种灾害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从供应链中断到员工安全,再到数据丢失,可谓是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实用的工具,指导企业如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危机沟通”的建议,如何在灾难发生后,有效地与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公众沟通,保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书中还提到了“灾后恢复与重建”的策略,帮助企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营,将损失降到最低。我深有体会,一次严重的台风过后,许多小企业因为缺乏完善的应对计划而倒闭,这不仅是经济损失,也影响了当地的就业。这本书让我明白,灾害管理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企业也必须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为自己的企业建立了一套更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也更加理解了在灾害面前,企业应该扮演的社会责任角色。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周全的准备,来守护我们的事业和生活。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人来说,《灾害管理实务(2版)》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们今天面临的灾害,都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息息相关。书中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的分析,让我更加警醒。作者详细阐述了全球变暖如何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更强烈的台风、更频繁的洪水和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的威胁。这让我意识到,灾害管理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危机,更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缓气候变化。书中对“生态恢复与灾害适应”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希望。作者强调了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抵御灾害,例如,通过恢复红树林来保护海岸免受风暴潮的侵袭,通过植被修复来减少水土流失,预防滑坡和泥石流。这些“绿色解决方案”不仅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跨领域合作”的呼吁,强调了环境科学家、灾害管理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社区居民之间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共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这本书让我看到,灾害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