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感测器原理与检测(第三版)

车辆感测器原理与检测(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车辆传感器
  • 汽车电子
  • 传感器原理
  • 检测技术
  • 汽车检测
  • 汽车工程
  • 电子技术
  • 自动驾驶
  • 智能交通
  • 汽车维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主要探讨车辆各种感测器原理、控制电路及检测方法等。这是一本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书,有别于市面上书籍均较偏向理论为多,造成学生读了理论后,不会应用在实务检测中,这是目前技职教育较欠缺的。因此本书特别加强如何使学生了解原理后,能于实务中动手检测及查修,以利于日后就业之需求。作者有非常丰富之业界实务工作经验,加上颇有心得的教学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教会他人」,因此读者会发现本书无论是介绍原理或检测方法,均很容易了解与学习。看了本书,你一定会发觉:原来学东西(知识)并不难。你也会体会到:学理工还是要懂一点原理,就能从中发展出各种实用的检测方法,对故障查修更有帮助。希望这本书能突破很多人学习上的障碍及错误观念,引导读者能快乐的学习。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车辆感测器原理与检测(第三版)》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满足您的要求,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图书简介:深入探索现代交通控制与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新兴传感技术与数据融合》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交通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探讨在智能交通系统(ITS)框架下,用于交通流监测、环境感知和车辆状态评估的前沿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方法以及数据融合策略。它侧重于系统级的应用和算法优化,而非单一传感器的基础原理介绍。 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系统性地构建了从底层感知到顶层决策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演进与传感需求分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传统交通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并详细阐述了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架构、核心要素及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当前ITS在安全预警、效率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对车辆及环境感知提出的具体需求。这部分内容将详细探讨如何从宏观交通流态势分析(如拥堵预测、OD分析)的角度,反向推导出对传感器在空间分辨率、时间精度和鲁棒性上的严格要求。 核心议题: ITS的层次化结构、数据驱动决策的必要性、面向未来自动驾驶环境的增强感知需求。 第二部分:非接触式交通流监测技术的新进展 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不直接依附于车辆或道路基础设施的远程感知技术,尤其关注其在复杂天气和光照条件下的性能提升。 2.1 雷达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深化: 详细阐述了毫米波雷达(MMW Radar)从简单的测速测距向多目标跟踪(MTT)和交通场景理解的演变。重点剖析了高分辨率成像雷达(Imaging Radar)如何通过提高角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实现对车辆外形、车道偏离的精细化检测,以及在雨雾天气中的穿透能力优势。讨论了不同频段(如24GHz、77GHz)雷达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的适用性差异和抗干扰策略。 2.2 基于机器视觉的语义理解: 本章深入探讨了可见光(Visible Light)和红外热成像(Thermal Imaging)在交通场景中的高级应用。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车辆检测与计数,更侧重于深度学习模型(如Transformer架构)在交通事件识别(如交通事故、抛洒物检测)、行人意图预测和交通标志/信号灯状态识别中的应用。特别分析了如何融合红外图像以解决低照度或夜间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 2.3 激光雷达(LiDAR)的交通应用与挑战: 区别于汽车自身搭载的LiDAR,本部分关注固定式扫描式LiDAR在路侧单元(RSU)中的部署策略。详细介绍了其在三维点云数据采集、点云滤波、地面点去除以及基于密度聚类算法的目标分离技术。同时,讨论了大规模点云数据处理的计算效率优化问题。 第三部分:车辆状态与内部环境感知技术 本部分着眼于车辆本身的动态状态获取和乘员安全监测,这对于V2X通信和自动驾驶决策至关重要。 3.1 惯性测量单元(IMU)与卫星导航系统的协同: 详细解析了高精度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RTK/PPP技术)如何结合多轴MEMS惯性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和高频姿态估计。重点讨论了在城市峡谷(Urban Canyon)环境中,基于卡尔曼滤波(KF)、扩展卡尔曼滤波(EKF)以及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对GNSS信号丢失或漂移时的状态估计补偿机制。 3.2 车辆动态参数的非侵入式测量: 研究了如何通过分析车轮转速传感器(ABS/ESP数据)、悬挂系统反馈信号以及外部环境数据(如路面不平度模型),间接估算车辆的横向加速度、侧倾角和实际车轮转矩,为车辆稳定性控制提供冗余和验证信息。 3.3 乘员感知技术: 涵盖了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用于呼吸和心率监测,实现车内遗留婴儿/老人预警)以及高分辨率触觉/压力传感器阵列在座椅中的应用,用于区分乘员类型、人数统计和安全带佩戴状态判断。 第四部分: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融合框架 感知数据的多样性带来了冗余和互补性,但同时也引入了时间同步和信息对齐的复杂性。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理论贡献之一。 4.1 异构数据的时间同步与空间配准: 探讨了基于PTP(精确时间协议)和NTP在不同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以保证数据在微秒级别的时间同步。空间配准方面,侧重于如何建立一套鲁棒的变换矩阵模型,解决不同传感器视角的几何差异和标定误差。 4.2 概率论基础上的信息融合: 深入分析了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和Dempster-Shafer理论(DS理论)在处理传感器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信息时的优势。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多层级融合结构(从低层特征级融合到高层决策级融合),以提升态势感知的整体可靠性。 4.3 深度学习驱动的特征级融合: 介绍如何利用孪生网络(Siamese Networks)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s)在深度学习框架内,自动学习和提取不同模态(如雷达点云、视觉像素、红外热图)之间的有效关联特征,实现更高层次的语义信息融合。 第五部分:数据质量评估与系统验证 有效的系统运行依赖于对感知数据质量的实时评估和对整个感知链的系统级测试。 5.1 实时性能指标与鲁棒性分析: 定义了针对ITS应用的延迟(Latency)、漏检率(Missed Detection Rate)和误报率(False Alarm Rate)等关键性能指标(KPIs)。介绍如何利用Monte Carlo模拟评估系统在极限工况(如高密度交通、恶劣天气)下的性能边界。 5.2 交通场景仿真与数字孪生: 讨论了如何利用高保真仿真环境(如CARLA, SUMO结合定制插件)来生成带有真实噪声和误差模型的传感器数据流,用于对融合算法进行离线测试和迭代优化,构建交通感知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 第六部分:面向边缘计算的部署策略 高实时性要求使得许多处理任务必须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侧完成,减少对云平台的依赖。 6.1 传感器数据预处理的优化算法: 探讨了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平台(如FPGA或高性能SoC)上,实现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目标跟踪算法(如粒子滤波)和降维处理(如PCA)的硬件加速技术。 6.2 通信效率与功耗管理: 介绍了数据压缩技术(如点云稀疏化)和事件驱动(Event-Driven)的数据上报机制,以最小化V2X通信的带宽占用和节点能耗,确保ITS网络的整体可持续性。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跨学科融合,深度融合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指导他们设计和实现下一代智能交通感知系统。它侧重于“如何用好”现有的和新兴的传感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个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介绍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感测器基本概念篇
1-1 感测器在汽车之应用
1-2 感测器之发展
1-3 车辆常用感测器分类
1-4 汽油喷射引擎控制原理
1-4-1 依喷油嘴安装位置分类
1-4-2 依喷油方式分类
1-4-3 依BOSCH命名方式分类
1-4-4 汽油喷射引擎基本控制方式
1-4-5 车上感测器使用之讯号
1-4-6 工作週期(Duty cycle%)与频率(Hz)
1-4-7 感测器之学习重点
1-4-8 感测器工作之三个条件
1-4-9 车用引擎电脑的电源供应方式
1-5 感测器使用之三种讯号
1-5-1 霍尔式感测器之作用原理及检测方法(产生方波讯号)
1-5-2 电磁感应式感测器之作用原理及检测方法(产生ACV讯号电压)
1-5-3 分压电路原理及检测方法(产生DCV讯号电压)
1-6 故障码如何产生的?
1-6-1 感测器如何让电脑产生故障码?
1-6-2 如何叫故障码
1-6-3 如何消除故障码
1-6-4 当故障灯一直不熄时,如何查修?

第2章 温度感测器
2-1 概述
2-2 水温感测器(ECT)
2-3 汽缸盖温度感测器(CHT)
2-4 进气温度感测器(IAT)
2-5 自动变速箱油温感测器(TFT)
2-6 车内外空气温度感测器
2-7 蒸发器出口温度感测器
2-8 排气温度感测器
2-9 油箱温度感测器
2-10 共轨高压柴油引擎燃油温度感测器

第3章 压力感测器
3-1 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感测器(MAP)
3-2 大气压力感测器(BARO)
3-3 共轨高压柴油引擎燃油油压感测器
3-4 油箱压力感测器
3-5 涡轮增压感测器
3-6 冷媒压力感测器
3-7 煞车油压感测器

第4章 流量感测器
4-1 进气空气量感测方式
4-2 翼板式空气流量感测器(VAF)
4-3 热线式(热膜式)空气流量感测器(MAF)
4-4 卡门涡流式空气流量感测器

第5章 位移感测器
5-1 节气门位置感测器(TPS)
5-2 电子节气门
5-2-1 电子节气门构造及作用原理
5-2-2 电子节气门的功能
5-2-3 电子节气门故障现象及可能故障原因
5-2-4 电子节气门--油门踏板位置感测器(APP)
5-2-5 电子节气门--节气门位置感测器(TPS)
5-2-6 电子节气门作动器(马达)
5-2-7 各车种电子节气门怠速学习程序
5-3 摇摆率及横向G力感测器

第6章 转速转角感测器
6-1 曲轴位置感测器(CKP)
6-1-1 电磁感应式曲轴位置感测器
6-1-2 霍尔式、磁阻式曲轴位置感测器
6-1-3 光电式曲轴位置感测器
6-2 凸轮轴位置感测器(CMP)
6-2-1 电磁感应式凸轮轴位置感测器
6-2-2 霍尔式、磁阻式凸轮轴位置感测器
6-3 车速感测器
6-4 轮速感测器
6-5 转向角度感测器
6-6 自动变速箱输入轴感测器

第7章 气体感测器
7-1 前含氧感测器
7-1-1 二氧化锆含氧感测器
7-1-2 二氧化钛含氧感测器
7-1-3 宽域型空燃比感测器(Wide-band Oxygen Sensor)
7-2 如何利用长短期燃油修正,去判断故障点
7-3 后含氧感知器
7-4 空气品质感测器(AQS)

第8章 爆震感测器
8-1 爆震感测器
第9章 其他感测器
9-1 光感测器
9-2 自动变速箱档位开关
9-3 引擎机油压力开关
9-4 动力转向压力开关
9-5 煞车油面开关

附 录
附录A LED 测试灯使用说明
附录B1 新标准汽车专有名词
附录B2 缩写汽车专有名词之中英对照表
附录B3 SAE J1930 专有名词与头字语
附录C 电路系统检修注意要点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與「實用」的完美結合。它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剖析了汽車感測器的每一個細節,同時又以貼近實踐的方式,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檢測與維修經驗。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故障碼」的解讀。在日常的汽車維修中,故障碼是診斷的重要線索,但有時候,一個故障碼背後可能有多種原因。這本書對各種常見的感測器相關故障碼,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解釋了它們可能代表的具體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驗證和排除。這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例如,對於一些與燃油系統相關的故障碼,書中會引導讀者去檢查燃油壓力感測器、氧氣感測器、空氣流量計等,並說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這種系統性的診斷思路,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不斷提升汽車診斷技能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第三版的內容更新,聚焦於更高階的感測器應用,如車載網路通訊中感測器數據的傳輸和處理,以及更精準的導航和定位系統。這讓我對汽車未來的智能化和互聯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對書中關於車載診斷系統(OBD-II)的進階應用,以及如何解讀更複雜的數據流信息,有著極大的興趣,這將有助於我更好地掌握車輛的健康狀況。

评分

這本《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的編寫風格,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和實用。它沒有過多的理論空談,而是將複雜的汽車感測器技術,以一種非常貼近實際應用場景的方式呈現出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感測器校準」的討論。很多時候,感測器之所以會出現問題,並不是因為零件損壞,而是因為其工作參數發生了偏移,需要進行重新校準。這本書對此提供了詳盡的解釋和操作建議。例如,對於一些需要精確定位的感測器,如雷達和攝影機,書中闡述了它們在安裝或維修後,需要進行校準以確保其能夠準確地識別周圍環境。書中甚至會提及一些常見的校準設備和流程。這讓我意識到,汽車的維護和修理,已經不僅僅是更換零件,而是一個需要精確參數設定的系統工程。第三版的更新,包含了許多關於新型車輛診斷工具和無線連接技術在感測器檢測中的應用。這讓我對未來的汽車維護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我對書中關於車輛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中,包括方向盤角度感測器、橫擺率感測器、以及側向加速度感測器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協調的介紹印象深刻,這讓我對汽車在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评分

這本《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帶給我的,是一種紮實且全面的技術知識體驗。我平常在維修汽車時,常常會遇到各種與感測器相關的故障碼,但過去往往只能憑著經驗和一些零散的資訊來處理,很多時候都只能「換了再說」。這本書的出現,可以說是為我提供了系統性的理論基礎,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感測器的工作原理,進而能夠更精準地判斷問題所在。書中對於感測器失效的可能原因,以及相應的檢測方法,都有非常詳盡的說明,這對我這樣的汽車維修技師來說,無疑是如獲至寶。舉例來說,書中在探討氧氣感測器時,不僅解釋了它的化學原理,還分析了不同類型(如氧化鋯、氧化鈦)的性能差異,以及在高溫、積碳等極端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故障模式,並提供了相應的診斷步驟和建議。這讓我能夠在面對引擎故障燈亮起時,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夠有條理地進行分析和檢測。而且,第三版的內容涵蓋了非常多新的感測器技術,像是胎壓偵測系統(TPMS)的進一步演進,以及更精密的車身穩定控制系統(ESC)所使用的多軸感測器,這些都是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的。書中對於這些新技術的原理和檢測方法都有詳細介紹,讓我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跟上汽車產業的發展腳步。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像是個學徒,在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的指導下,一步步學習如何「看懂」汽車的「神經系統」。

评分

哇!收到這本《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真的讓我非常驚喜,畢竟現在市面上談論汽車科技的書不少,但真正能深入剖析「感測器」這個核心技術的,並且還是最新第三版,實在是難得。我平常就對汽車的運作原理有點好奇,尤其是在現代汽車越來越聰明、越來越依賴電子系統之後,更想了解那些看不見的「眼睛」和「耳朵」到底是怎麼工作的。翻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排版和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不像有些技術書籍那麼枯燥乏味。每一個感測器的介紹,都從最基礎的物理原理講起,然後逐步帶到在車輛上的實際應用。像是最近很夯的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裡面用到的雷達、攝影機、超音波感測器等等,書裡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甚至連它們的訊號處理和演算法都有初步的講解,這對我來說真的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我記得有一段在講到雷達感測器,從電磁波的發射、反射,到如何透過回波分析物體的距離、速度甚至角度,解釋得非常清楚,而且還搭配了許多實際的應用情境,像是ACC(主動車距控制巡航)和AEB(自動緊急煞車)系統是如何利用這些資訊來運作的。這讓我對這些看似神奇的車輛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被動地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而是能夠稍微窺探其背後的運作機制。對於我們這些對汽車充滿熱情,又想更進一步了解其科技內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寶藏。它不僅提供知識,更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連結。

评分

不得不說,《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是一本能夠讓你真正「看懂」現代汽車的「內心」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多的旁枝末節,而是用最直接、最專業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汽車感測器的奧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訊號處理」的闡述。許多感測器產生的訊號,並不是直接就能被ECU識別的,而是需要經過濾波、放大、數位化等處理過程。這本書恰恰深入地探討了這些訊號處理的技術,讓我明白,一個看似簡單的感測器,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電子訊號處理流程。例如,在介紹空氣流量計(MAF)時,書中不僅講解了其測量空氣流量的原理(如熱線式或熱膜式),還闡述了ECU如何接收MAF的類比訊號,並將其轉換為數位訊號,再結合其他引擎參數,計算出最優的燃油噴射量。這讓我對引擎的精確控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書中還涉及了一些關於感測器故障診斷的「陷阱」和「誤區」,這對於我們這些經常自己動手處理汽車問題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第三版的更新,也讓我了解到更多關於無線感測器技術的發展,以及它們在汽車診斷和監控方面的應用前景。我特別關注了書中關於車載診斷系統(OBD-II)與感測器之間的互動,以及如何利用OBD-II標準讀取和解讀感測器數據,這對我未來進行更深入的汽車診斷非常有幫助。

评分

坦白說,我在翻開《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之前,對於「感測器」這個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它是一個「偵測」東西的零件。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感測器是現代汽車的「大腦」與「神經系統」之間最重要的橋樑,沒有它們,汽車的許多智能化功能根本無從談起。我最喜歡書中探討壓力感測器的部分,從最基礎的力學原理,到如何將壓力轉化為電訊號,再到在汽車中應用於燃油壓力、機油壓力、進氣歧管絕對壓力(MAP)等。書中不僅介紹了不同類型的壓力感測器(如壓阻式、電容式),還詳細闡述了它們在引擎控制單元(ECU)中的作用。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引擎的燃燒效率、油耗表現,都與這些微小的壓力感測器息息相關。而且,第三版在內容的更新上做得非常到位,對於一些越來越重要的感測器,比如用於偵測車內空氣品質的微粒感測器,以及用於判斷駕駛員狀態的生理感測器(雖然書中提及較少,但概念是相通的),都給予了相當的關注。這也讓我意識到,未來的汽車,除了要感知外界環境,也越來越關注車內的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曲軸位置感測器和凸輪軸位置感測器的介紹特別感興趣,這兩個感測器對於引擎點火和噴油時序的精確控制至關重要,書中詳細解釋了它們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以及常見的故障診斷方法。這讓我對引擎運作的精確性有了全新的認識。

评分

拿到這本《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之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述各類感測器時,那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敘述方式。很多時候,技術類的書籍很容易因為內容艱澀而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卻像是個溫柔的引導者,一步步帶領讀者進入感測器這個複雜但迷人的領域。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原理」的闡述,不會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會深入到物理學、電學、光學等基礎科學的層面,解釋感測器為何能夠偵測到特定的物理量。例如,在介紹霍爾效應感測器時,書中不僅說明了它如何利用磁場變化來偵測位置或速度,還詳細解釋了霍爾效應本身的物理機制,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物理學有基本了解但非專業人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補充。更棒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這些原理孤立開來,而是緊密地與汽車的實際應用結合。它會告訴你,這樣的原理是如何應用在ABS(防鎖死煞車系統)的輪速感測器上,或是電子節氣門的位置感測器上。看到這些抽象的原理能夠轉化為日常生活中能夠體驗到的功能,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非常棒。而且,第三版的更新確實很及時,裡面提到的許多新型感測器和檢測技術,都是近幾年才比較普及的,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跟上時代脈動的科技指南。我花了很長時間在閱讀關於光學感測器的部分,特別是 LiDAR(光學雷達)的原理,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的 LiDAR 系統,像是機械式和固態式,以及它們在自動駕駛中的應用,都做了非常細緻的對比和說明。這讓我對 LiDAR 的未來發展有了更清晰的想像。

评分

這本《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紮實、最有價值的汽車技術書籍之一。它以一種非常系統化的方式,將汽車感測器這個複雜的領域,抽絲剝繭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我認為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最基礎的物理原理,與最前沿的汽車科技緊密結合,讓讀者在理解原理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進步。書中關於溫度感測器的部分,我學到了很多。從基礎的熱敏電阻、熱電偶,到汽車中廣泛使用的負溫度係數(NTC)和正溫度係數(PTC)熱敏電阻,書中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闡述了它們在引擎冷卻液溫度、進氣溫度、電瓶溫度等監測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探討了這些感測器在不同環境下的性能表現,以及如何判斷它們是否工作正常。例如,對於冷卻液溫度感測器,書中提供了如何檢查其電阻值隨溫度變化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OBD-II診斷儀器讀取實時數據,從而判斷引擎的冷啟動噴油量、風扇啟動時機等是否正常。這種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檢測操作緊密結合的方式,讓學習過程變得非常生動和實用。第三版的更新,也讓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車身姿態感測器,像是加速度計和陀螺儀在ESP(電子穩定程式)和防傾覆系統中的應用,這讓我對汽車的動態穩定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评分

收到《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這本書,我感覺像是拿到了一本汽車科技的「密碼本」。它用一種非常結構化、邏輯清晰的方式,揭示了汽車上數百種、甚至上千種感測器的運作原理、功能以及檢測方法。我最喜歡書中對「診斷」的探討。在汽車維修領域,精準的診斷是關鍵。這本書提供了非常系統化的診斷思路和實踐技巧,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定位和排除感測器相關的故障。例如,書中針對 ABS 系統中的輪速感測器,詳細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故障模式,如訊號丟失、訊號異常、訊號延遲等,並提供了相應的檢查步驟,包括檢查輪速感測器本身、輪速感測器訊號線路、以及與 ECU 的連接。甚至還會提到如何使用示波器觀察輪速感測器的輸出波形,以判斷其工作狀態。這種詳細的、實操性的指導,對於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汽車電子系統的人來說,都極具價值。第三版的內容更新,讓我了解到更多關於ADAS系統中,例如前視攝影機、毫米波雷達、超音波感測器之間的協同工作原理,以及它們的融合演算法。這讓我對自動駕駛技術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我個人對書中關於車身高度感測器和電子懸吊系統的介紹非常感興趣,這部分內容讓我對高級車輛的舒適性和操控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對汽車的電子系統,尤其是那些默默工作的「零件」,抱有極大的興趣,而這本《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第三版)》恰恰滿足了我對這方面的求知慾。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汽車「感官」演進史的百科全書。它從最基本的物理現象出發,逐步闡述了各種感測器的工作原理,並將這些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汽車的實際應用場景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檢測」方法的描述,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動手DIY、喜歡了解汽車內部運作的人來說,非常實用。書中不僅提供了感測器故障的典型徵兆,還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診斷儀器(如萬用表、示波器)對感測器進行電氣性能檢測,以及如何透過數據流分析來判斷感測器的工作狀態。這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檢查和維修自己愛車上的電子系統。例如,書中在介紹節氣門位置感測器(TPS)時,不僅解釋了它是如何將節氣門的開度轉化為電訊號傳送給ECU的,還詳細說明了如何使用示波器觀察其輸出的電壓變化是否平滑、線性,以及如何判斷是否存在接觸不良或內部損壞。這對於精準診斷節氣門相關的怠速不穩、加速無力等問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指導。而且,第三版對應的內容更新,包含了許多關於智慧汽車感測器的最新發展,例如用於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的更高精度、更快速的感測器,這讓我對汽車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