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科技概论

薄膜科技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薄膜科技
  • 薄膜材料
  • 材料科学
  • 表面工程
  • 物理学
  • 化学
  • 工程学
  • 纳米技术
  • 涂层技术
  • MEM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鉴于国内学界参与薄膜科技研究及业界运用膜者众,但缺少一本适当的书籍,既可作为学界的教科书,也提供自修者学习的参考书。因此,撰写一本薄膜科技的专门书籍,是编者多年来的愿望。希望此书面世能成为产学界投入薄膜科技研发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涵盖传统薄膜科技以及新兴薄膜领域,从基础学理说明到应用领域的解析。第一部分为薄膜科技基础与学理篇;第二部分以薄膜应用为范畴,进行薄膜的结构与分离特性介绍;第三部分则以薄膜分离在生物科技与医学上的应用为标的,学习者可以透过本书完整地认识薄膜科技的技术以及知识。

  期待本书能成为人才培育「薄膜化」的平台,扩展薄膜知识的传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先进材料科学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薄膜科技概论》完全无关: --- 图书名称:《量子隧穿与拓扑材料的奇异世界》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前沿,材料科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传统上依赖于宏观尺度和晶格结构的理解已无法完全解释那些在纳米尺度下展现出反直觉行为的物质形态。本书《量子隧穿与拓扑材料的奇异世界》旨在深入探讨凝聚态物理学中两个最引人注目且最具颠覆性的领域:量子隧穿效应的深层机制及其在新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以及拓扑材料所蕴含的独特电子结构和革命性潜力。 本书的结构经过精心设计,首先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逐步深入到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力求在严谨的物理图像与清晰的工程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一部分:量子动力学与隧穿现象的精微解析 本部分聚焦于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当粒子跨越势垒时的非经典行为——量子隧穿。我们将摒弃传统教科书对该现象的简化处理,转而采用更精密的数学工具,如路径积分表述和散射理论,来刻画隧穿概率的精确计算。 我们首先回顾薛定谔方程在有限势垒下的精确解,重点分析波函数的衰减特性和穿透深度。随后,我们将引入费米黄金定则与隧穿速率的关联,并探讨环境退相干对隧穿过程的影响。 核心章节将详细剖析量子隧穿在不同物理体系中的具体表现: 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物理基础: 阐述STM如何利用皮层隧道电流来成像原子表面的原理,深入讨论尖端形貌、偏压对成像对比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隧道结来探测电子态密度。 2. 半导体异质结中的势垒控制: 分析朗道-齐纳(Landau-Zener)公式在隧穿复合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梯度势垒来控制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效率。 3. 量子点与量子阱中的电子激发: 探讨在有限尺寸结构中,电子隧穿如何调控光致发光寿命和非辐射复合路径,这对于设计高效光电器件至关重要。 4. 核聚变中的宏观隧穿: 虽然主题偏向天体物理,但本书将从量子场论的角度,审视在极端高压和高温环境下,质子间库仑势垒的量子穿透对恒星演化的根本性贡献,展示隧穿效应的普适性。 第二部分:拓扑材料: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本书的第二大支柱是拓扑材料科学。这一领域的核心在于,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具有拓扑不变量的保护,使其表面的电子态(边缘态或界面态)对局部的杂质和形貌变化具有极强的鲁棒性。 我们从数学拓扑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如布劳尔度(Brouwer degree)和陈数(Chern number)——将其巧妙地映射到晶格的布里渊区结构上。 深入探讨的拓扑材料类别包括: 1. 拓扑绝缘体(TIs): 详细解析时间反演对称性在保护表面狄拉克锥上的作用。我们将对比二维(如HgTe量子阱)和三维拓扑绝缘体(如Bi₂Se₃),解释其保护性的表面态如何表现出无自旋轨道耦合的狄拉克费米子行为。 2. 拓扑半金属: 聚焦于具有零带隙点的材料,如狄拉克半金属(如Cd₃As₂)和外尔半金属(如TaAs)。重点分析其独特的费米弧、手性异常以及外尔点间的拓扑荷,并阐述如何通过外部磁场或应力场来调控外尔点的湮灭与创生。 3. 拓扑超导体: 探讨理论预测的具有非阿贝尔任意子的拓扑超导状态,这被认为是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关键。我们将分析马约拉纳零能模(Majorana Zero Modes)的束缚态特征及其在超导界面上的探测挑战。 第三部分:跨界应用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材料的理论特性与实际工程需求相结合。 低能耗电子学: 讨论拓扑材料如何提供零耗散的导电通道,以及量子隧穿结的快速开关特性,为超越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范式提供材料基础。 自旋电子学: 结合拓扑材料的强自旋-轨道耦合特性,探讨如何高效地利用自旋霍尔效应和反霍尔效应来设计新型的自旋存储和逻辑器件。 高精度传感: 分析量子隧穿结(如SQUID的超导结或高灵敏隧道结)在磁场和重力加速度测量中的极限性能。 本书面向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及相关交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阅读本书需要具备扎实的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基础。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不仅掌握理解这些奇异现象的理论工具,更将洞察材料科学在未来信息技术、能源和精密测量领域所蕴含的无限潜力。本书致力于推动读者超越传统晶体物理学的框架,进入一个由拓扑不变量和量子概率主导的全新材料世界。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大铭


  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
  台湾大学化工系前系主任

吕幸江

  长庚大学化材系教授
  长庚大学化材系前系主任

阮若屈

  前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

李亦宸

  逢甲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

李岳宪

  台湾大学化工系博士

李魁然

  中原大学化工系特聘教授
  中原大学薄膜中心前主任

安全福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系教授兼学院副院长

洪维松

  台湾科技大学应用科技所副教授

胡蒨杰

  台湾科技大学应用科技所教授

孙一明

  元智大学化材系教授
  元智大学化材系前系主任

崔玥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系博士

庄清荣

  中原大学化工系教授
  中原大学薄膜中心副主任
  中原大学化工系前系主任

陈世雄

  嘉南药理大学环工系教授

陈荣辉

  中原大学化工系教授
  中原大学化工系前系主任

高从堦

  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兼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国伦

  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
  中原大学薄膜中心前主任

黄书贤

  宜兰大学化材系教授兼系主任

游胜杰

  中原大学环工系教授
  中原大学生环系前系主任

杨台鸿

  台湾大学医工研究所教授
  台湾大学医工研究所前所长

张雍

  中原大学化工系特聘教授
  中原大学薄膜中心主任

刘英麟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
  中原大学薄膜中心前副主任

赖振立

  嘉南药理大学环工系教授兼系主任

钟台生

  新加坡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系教授
  新加坡工程院士

韩刚

  麻赛诸塞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系副教授

罗林

  新加坡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系博士

编者简介

赖君义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学系博士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科技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
  第18届教育部国家讲座主持人

  经历
  中原大学化工系讲座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研发室主任
  中原大学薄膜技术研发中心创办人/主任
  亚澳薄膜学会谘询委员、会长
  台湾薄膜学会理事、理事长
  科技部工程处化工学门召集人
  第51届教育部学术奖、科技部杰出特约研究员
  台湾化学工程学会暨高分子学会会士
 

图书目录

编着者序

第一章 薄膜分离技术综论

1-1 前言
1-2 膜的定义
1-3 膜技术的演进
1-4 膜技术的应用概述
1-5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薄膜之材料、结构与模组
2-1 前言
2-2 薄膜的材料分类
2-3 薄膜的结构分类
2-4 薄膜的模组
2-5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薄膜制备与成膜机制
3-1 前言
3-2 薄膜制备
3-3 相转换成膜法
3-4 薄膜的成膜机制
3-5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四章 薄膜结构鑑定技术
4-1 前言
4-2 薄膜的分类及其应用
4-3 分离薄膜的结构鑑定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五章 微过泸与超过泸
5-1 前言
5-2 过泸机制与原理
5-3 膜材与模组
5-4 结垢与清洗
5-5 微过泸与超过泸技术应用
5-6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六章 奈米过泸
6-1 前言
6-2 奈米泸膜与奈米过泸的发展
6-3 奈米泸膜的种类及其特性
6-4 奈米过泸的理论模式发展
6-5 奈米过泸的应用
6-6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七章 逆渗透与海水淡化
7-1 前言
7-2 渗透与逆渗透基本原理
7-3 逆渗透膜、制备方法及分离机理
7-4 逆渗透技术的应用
7-5 海水淡化
7-6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正渗透
8-1 前言
8-2 渗透现象
8-3 膜渗透过程的分类
8-4 正渗透过程质传
8-5 正渗透膜
8-6 汲取液与驱动质
8-7 正渗透过程的应用
8-8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九章 渗透蒸发
9-1 前言
9-2 渗透蒸发的分离机制与效能指标
9-3 渗透蒸发薄膜的种类与特性
9-4 渗透蒸发的应用
9-5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十章 气体分离
10-1 前言
10-2 薄膜气体传输理论
10-3 气体分离薄膜的类型
10-4 气体分离薄膜的制备
10-5 气体分离薄膜的鑑定
10-6 气体分离薄膜须克服的问题
10-7 气体分离薄膜的应用
10-8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十一章 膜蒸馏
11-1 前言
11-2 膜蒸馏的传送机制
11-3 膜材与模组
11-4 直接接触式膜蒸馏模组的数学模式与最优设计
11-5 气隙式膜蒸馏模组的数学模式与最优设计
11-6 鳍片式膜蒸馏模组
11-7 膜蒸馏应用于工业制程热交换
11-8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薄膜生物反应器
12-1 MBR 的原理与类型
12-2 薄膜分类
12-3 薄膜模组分类
12-4 MBR 操作影响因素与积垢去除
12-5 MBR 发展进程及技术现况
12-6 MBR 特性优点及适用范围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十三章 液膜分离
13-1 液膜分离技术简介
13-2 液膜分离的原理与输送机制
13-3 液膜组成
13-4 液膜的应用
13-5 数学模式与操作变数
13-6 液膜操作稳定性
13-7 发展方向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十四章 电透析
14-1 前言
14-2 电透析工作原理
14-3 电透析薄膜制备
14-4 电透析薄膜性质鑑定
14-5 电透析及电解质膜的应用
14-6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十五章 燃料电池
15-1 前言
15-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5-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15-4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血液净化薄膜
16-1 前言
16-2 血液相容性薄膜系统
16-3 血液相容性薄膜制程
16-4 血液净化薄膜
16-5 血液分离薄膜
16-6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药物控制释放之应用
17-1 简介
17-2 储槽式薄膜药物控释系统
17-3 渗透压帮浦式薄膜药物控释系统
17-4 薄膜药物控释系统之理论分析
17-5 结语
习题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十八章 薄膜在组织工程上之应用
18-1 人工胰脏
18-2 人工神经
18-3 皮肤工程
18-4 抗老化工程
习题
参考文献

中英索引单字

 

图书序言



  本书能顺利编撰完成,首先要感谢教育部第18届国家讲座计画的支持。本书的构思以及编写过程,得力于薄膜中心的成员以及已为人师的学生们外,要特别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钟台生院士及浙江工业大学高从堦院士的跨海相助,特别向所有的作者群表达真挚的谢意,也谢谢蔡惠安教授的汇整、校稿等行政事务之帮助。四十余年来待人接物上,努力以父亲给我的名字「君义」自持,幸而获得诸多的贵人扶持和帮助,中原大学熊慎干校长、程万里校长、杰出的企业家黄雅夫教授,也借此一隅表达谢意。当然,一生相伴相持的内人赖陈静枝女士和我亲爱的家人们,给了我持续往前最重要的力量。

  21世纪以来,资源、环保、能源、医疗等议题日趋重要,薄膜科技也精进发展许多新型的薄膜以及新的应用领域,从而跃升为全球瞩目之重点产业。薄膜(membrane)为具有选择性而分隔两相物质的阻碍层,因具有选择性分离的能力,应用层面广泛。薄膜科技其实早就深入于我们的日常之中,例如家用的逆渗透泸水器、吸尘器附加的HEPA泸网、医疗用的肾透析设备等。

  薄膜科技为高度跨领域的学门,从化学合成、材料结构设计、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模组设计、程序整合到经济效益与成本评估等,而其应用领域更从传统的物质分离纯化横跨到电化学、环境工程与生物医学等。因此,笔者一路走来,就以建立跨领域合作以及团队为职志。投入薄膜科技的研究四十余年来,在教学与研究岗位上孜孜不倦,致力于推广薄膜科技教育以及产业发展。透过中原大学薄膜中心的成立,在经济部科专计画以及教育部顶尖研究中心计画的支持下,实现了跨领域与产学合作的团队与平台,除以此团队为核心积极参与薄膜科技的国际学术活动,从而奠立我国在国际学术社群的地位以及声望外,也经由中原大学薄膜中心的业界会员制度,凝聚我国在薄膜科技产业相关的公司以及人员。基于更加齐聚我国在薄膜科技领域的学者以及业界的薄膜人的期望,进一步于2016年成立台湾薄膜学会,笔者忝任首届理事长,在众多前辈与后进的支持下,幸能顺利地开展会务,为我国薄膜社群开展新的一页。

  薄膜科技的高度跨领域与学门的特性,特别需要人才的整合以及交流合作平台,让有薄膜专才的人扎根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能力,而携手不同学科以及背景的人才加入薄膜科技领域,我习于将之称为「薄膜化」。2018年从中原大学薄膜中心退休之后,笔者犹续任教于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奔走台北中坜之间,只是以「薄膜化」为职志,盼多落下一些种子而已。然而,国内学界参与薄膜科技研究者虽不少,业界参与制膜与用膜领域相关者也众,但在大专院校中的薄膜专业课程却寥寥无几,笔者虽在中原大学教授薄膜相关课程多年,也感于推广此课程的困难。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应为无一本适当的书籍作为系统课程的教科书以及自修者研读学习所用之参考书,实不利于我国薄膜科技与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因此,撰写一本薄膜科技的专门书籍,也成为近几年来心头的重大愿望,并为「薄膜化」的重要推手。此生有幸,在诸多合着者以及学者的协助下,此书终于得以面世。

  本书以18章涵盖传统薄膜科技以及新兴薄膜领域,从基础学理之说明到应用领域的解析,第一部分为薄膜科技基础与学理篇,包括薄膜分离技术综论、薄膜之材料、结构与模组、薄膜制备与成膜机制,以及薄膜结构鑑定技术等4章;第二部分以薄膜应用为范畴,首先依薄膜的结构与分离特性介绍微过泸与超过泸、奈米过泸、逆渗透,以及正渗透等系统,继而桥接到致密膜的应用课题,包括渗透蒸发以及气体分离系统等;继之,以特定的分离应用程序及新兴的薄膜科技应用领域为题,分别论述薄膜蒸馏、薄膜生物反应器、支撑式液膜、电透析薄膜,以及应用于燃料电池的质子/氢氧根离子交换膜等;本书的最后3章,则以薄膜分离在生物科技与医学上的应用为标的,具文阐析薄膜科技在血液净化、药物控制释放系统以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除本文的内容外,在每一章结尾也提供习题俾使读者便于自我探索阅读的理解程度和评估自我修习的成效,所附之参考文献也有利于读者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初学的人可以透过本书完整地认识薄膜科技,而学者也能够由垂直深入以及水平连结,从而整合对薄膜科技的技术以及知识。

  期待本书能成为人才培育「薄膜化」的平台和媒介,扩展薄膜知识的传播,书中容有不足与错误之处,还请不吝赐知,而后老骥伏枥,才俊接棒,俾能连木成林,有所建树。
 
赖君义 谨识

图书试读

1-1 前言
 
薄膜分离技术应用层面广泛,在水资源匮乏、环保意识抬头、医疗需求殷切的今日,许多新的薄膜应用被开发出来,也制造出许多新型薄膜,并持续投入更多的研发能量在薄膜科技上。薄膜科技在21世纪,因其应用性广及各项产业,例如水资源开发、再生能源创造、环境保护及医疗产业等,已跃升为全球瞩目之重点产业。日常所见之泸水或逆渗透过泸器就是众所皆知的薄膜装置。在制造乳酪、啤酒等食品的过程中,也处处可见薄膜装置的使用。化学工业与电子工业更是使用薄膜的大户,举凡厂区用水、无尘室的空气泸清,以至于化学品的分离与回收,薄膜装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医疗事业使用的薄膜数量更是惊人,静脉注射与血液透析膜装置必然使用薄膜,更为人所熟知。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步调,或许大家应该透过更多的学习,启发更多关于薄膜设计及应用的灵感,也刺激人们寻求更高阶的薄膜技术来满足生活需求。
 
1-2 膜的定义
 
广义的薄膜定义为:由一具有选择性的阻碍层(selective barrier)分隔两相物质。但它如何具有选择性分离的能力呢?在西元1867年,近代电磁学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假想实验(图1-1)。他假设在两个连通的容器间有一个可以辨识分子的幽灵,幽灵手中掌握了连通口栅门的开关。容器中有两种分子,一种运动速度快,另一种运动速度慢。当左边容器中运动速度快的分子靠近连通口时,幽灵会把栅门打开让运动速度快的分子跑到右边容器中,然后马上关上栅门;当右边容器中运动速度慢的分子靠近连通口时,幽灵也会打开栅门让运动速度慢的分子跑到左边,然后关上栅门。幽灵持续管制分子的进出,时间久了之后,大部分速度快的分子会跑到右边的容器中,而速度慢的分子则会集中到左边容器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薄膜科技概论》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沉重,好像是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的书。但当我拿到书,翻阅了几页之后,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接地气不少。我尤其在意的是,书中的例子是否足够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它的屏幕显示、触控感应,甚至是电池续航,是不是都跟薄膜科技有关?再比如,现在越来越流行的节能建筑,窗户上贴的隔热膜,或者墙壁上的隔音材料,是不是也属于薄膜科技的范畴? 我一直在思考,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会不会有一些图示或者案例,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例如,如果说到半导体薄膜,它是不是会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薄的一层材料,却能承载如此重要的电子功能?或者说到光学薄膜,它是否会举例说明,为什么有些镜片的光学性能这么好,不容易反光,或者能过滤掉紫外线?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堆专业术语和公式,而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看不见的”科技,而这些科技,很多都与“薄膜”息息相关。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薄膜科技概论》之前,我以为“薄膜”不过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那些一层皮,比如手机屏幕上的保护膜,或者冰箱里用来保鲜的保鲜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薄膜”这个词的认知。它所描绘的,是一个远远超出我日常经验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从书的结构来看,它似乎是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薄膜,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毕竟,我不是学工程的,对物理、化学的理解也仅限于学生时代的记忆。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它就真的很有价值了。 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科技。薄膜技术,我猜想,一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提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新能源领域,光伏电池或者储能器件的效率提升,是否与新型薄膜材料的研发有关?又或者在医疗领域,生物相容性好的薄膜,是否被应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方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那就更好了。毕竟,了解“是什么”很重要,但了解“为什么”和“将去向何方”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评分

《薄膜科技概论》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我对它里面的内容其实挺感兴趣的。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科技的突破,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里,而“薄膜”就属于这一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为我这个“小白”揭开薄膜世界的神秘面纱。 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制造不同种类的薄膜,到底需要哪些关键的技术和设备?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典型的薄膜制备工艺,比如是真空镀膜,还是溶液涂布?这些工艺的优缺点是什么?又分别适用于哪些材料和应用场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薄膜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一种薄膜的成本会很高,或者为什么某些薄膜的性能特别优异。

评分

拿到《薄膜科技概论》这本书,我其实带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情。毕竟,“薄膜”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微小,但在现代科技中,它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薄膜的种类和应用,更能深入探讨一下,薄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比如,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些全新的、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薄膜材料?它们又将为哪些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又或者,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薄膜的设计和制备过程,是否会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对薄膜科技的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前瞻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概论”,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薄膜科技概论》,光听名字就觉得…嗯,有点专业。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有点犹豫,因为我对“薄膜”这个东西的认知,可能就停留在家里窗户贴的防爆膜,或是吃零食包装袋那种。但工作上,最近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讨论,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新能源这些领域,薄膜技术好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还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翻开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挺朴实的,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样,就是书名和作者名,背景色是那种淡淡的蓝色,给人一种沉静、专业的观感。拿到手里,纸质感觉很不错,厚实,摸起来有点微磨砂的质感,不是那种一翻就容易留指纹的亮面纸,这点倒是挺让人安心的,感觉是为内容的深度而生的。开始阅读前,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到底是什么?薄膜,听起来好像很薄很轻,但又是“科技”的“概论”,听起来就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用得上的东西。所以,我很好奇,它到底能讲到多深?是不是真的能让我这个门外汉,对这个“薄膜科技”有个初步的、系统的认识?书的序言里,作者似乎也强调了技术的广泛应用性和发展前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期待了。毕竟,现在什么都讲究“创新”,而很多创新,说不定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薄膜”里呢。

评分

《薄膜科技概论》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意味。我一直对新材料在新技术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而“薄膜”在我看来,绝对是属于那种“小身材,大能量”的代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一下,薄膜技术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实现“赋能”的。比如,在电子领域,除了我们熟知的半导体芯片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前沿的应用?像柔性电子、穿戴设备,这些新兴产业,薄膜材料起到了什么作用? 另外,我非常想了解的是,薄膜的“性能”是如何被控制和优化的。比如,它的厚度、密度、表面粗糙度,甚至是其内部的晶体结构,这些微观层面的特性,是如何影响其宏观性能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薄膜材料设计和选择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制备工艺来调控薄膜的性能?如果能有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某种特定性能的薄膜是如何为某个产品带来突破性的改进,那会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薄膜科技概论》这个书名,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离日常生活有点远。但说实话,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聊科技话题,而“薄膜”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讨论各种创新产品的时候。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怎么定义“薄膜”的,以及它在不同行业中是如何应用的。我猜想,书中应该会介绍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 比如说,在显示技术方面,我们现在用的OLED屏幕,它的发光层是不是就是一种薄膜?它的色彩表现、亮度,是不是都跟这种薄膜的特性有关?又或者在传感器领域,有哪些传感器是利用薄膜技术制造的?它们又是如何工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直观的解释,让我明白,为什么这种“薄薄的”一层东西,能带来如此大的技术革新。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图解,展示薄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那就更好了。

评分

我拿到《薄膜科技概论》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因为“薄膜”这个词,对我来说,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总觉得跟高深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但书名里的“概论”,又好像给了我一个入门的希望。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在介绍薄膜技术的时候,会不会涉及到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毕竟,很多技术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了解它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现在的形态和未来的方向。 比如说,我很好奇,最初的薄膜技术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样精密的?有没有一些关键性的突破点,或者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作者是否会介绍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他们在薄膜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另外,这本书在描述不同类型的薄膜时,是否会区分它们的制备方法?例如,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这些名词,听起来就很专业,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这些制备方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评分

拿到《薄膜科技概论》这本书,我心里其实挺期待的。因为最近在看一些关于未来科技的文章,很多都提到了“薄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非常前沿的薄膜应用,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或者在生物医药领域? 我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些报道,说薄膜材料在制造更轻便、更坚固的航空器结构方面有潜力,甚至可以用于制造微型飞行器。这让我非常好奇,具体的原理是什么?又或者在生物医药方面,有没有利用薄膜技术制造的“智能药物输送系统”,能够精准地将药物送到病灶部位?如果这本书能够涵盖这些令人惊叹的应用,并且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一定的阐述,那我一定会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拿到《薄膜科技概论》这本书,其实是因为我的工作最近会接触到一些高科技产品,其中很多都提到了“薄膜”的概念。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系统地理解“薄膜”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深入讲解不同种类的薄膜,比如是金属薄膜、氧化物薄膜、聚合物薄膜等等,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各自又适合应用在哪些地方?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能源领域,薄膜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比如说,太阳能电池板,它的转换效率是不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的薄膜材料?又比如,在电池技术方面,固态电池的研发,是否也跟新型薄膜技术息息相关?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薄膜在提高能源效率、延长能源使用寿命方面的具体介绍,那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为什么“薄膜”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能在如此多的前沿科技领域成为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