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

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抗战
  • 远征军
  • 日记
  • 历史
  • 回忆录
  • 林蔚文
  • 1941
  • 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记是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仅可以研究传主一生经历与思想,同时也可以研究相关人物的生平与过往。

  林蔚的一生,经过国民政府的动盪时代,研究他的从军生涯,除可丰富学界关于军政人物的个人研究,因他长期追随蒋中正,故其日记有助于理解蒋的领导统御与指挥作战。而从林蔚个人切入,亦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军军务联系沟通、国军与盟军之联合作战、国军军事组织等诸多面向。

  本书收录林蔚1941年的日记,提供读者一窥国军军事史上关键的滇缅远征真实面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抗战时期另一位重要人物的日记集简介,内容详实,不含《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的任何信息。 --- 书名:《风雨兼程:张治中对滇缅公路的勘察与部署》(1938-1942) 作者:[整理者姓名] 出版信息:[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页数:约800页 内容简介: 《风雨兼程:张治中对滇缅公路的勘察与部署(1938-1942)》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史料汇编,系统梳理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二级上将张治中将军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主持滇缅公路(Burma Road)的规划、建设、物资运输与防卫工作的心路历程与决策细节。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尽记录了这条“抗战生命线”从构想到落成的曲折过程,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战时中国在国际援助受阻、后勤压力空前巨大的背景下,如何依靠自身力量,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敌人封锁下维持国际物资补给的战略决心与执行力。 本书主要依据张治中将军的私人手稿、对重要官员的往来信函、军事会议记录摘要以及他亲自撰写的考察报告汇编而成。时间跨度从1938年公路首次提出修建构想到1942年初,在日军攻陷缅甸前夕,公路被迫中断为止,完整勾勒出滇缅公路从“希望之路”到“血肉之路”的四个关键阶段。 第一部分:战时规划与早期勘察(1938-1939) 抗战初期,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切断了所有传统的海上运输线。滇缅公路的构想,是国民政府寻求国际援助和战时补给的最后希望。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张治中将军受命后,率领工程技术团队,冒着日军飞机侦察和疾病威胁,深入云南西部和缅甸边境进行实地考察的记录。 日记详细描述了当时滇西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热带雨林的瘴气、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度匮乏,以及与英属缅甸当局在路权、税收、劳工调配等问题上艰难的初期谈判过程。其中穿插了张治中与陈诚、宋子文等高层关于预算分配、工程优先级的争论,展现了在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最高决策层对后勤战略的权衡与博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记中首次披露了部分关于如何动员和组织数以万计的民工投入到原始的筑路工程中的具体措施和遇到的社会阻力。 第二部分:施工高峰与物资涌入(1940-1941年初) 随着公路主体工程的加速推进,来自美、英等国的援助物资开始经由仰光运抵昆明,再转运至战时大后方。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人、车、路”三位一体的后勤挑战。 张治中的记录细致入微,包括对卡车运输队管理制度的建立、油料的分配、司机的选拔与培训,以及在崎岖山路上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和抢修记录。书中披露了大量关于如何应对沿途土匪、日军特务破坏以及在药品和零部件短缺下的应急方案。例如,日记记录了为解决轮胎磨损问题,张治中亲自协调了橡胶进口与国内简易再生技术的尝试。 此外,这一时期记录了中缅双方在公路管理上的摩擦与合作。面对英国方面对中国使用公路的严格限制和高昂的管理费用,张治中采取了坚决而灵活的外交手腕,争取到了相对顺畅的物资通行权。这一段落清晰地展现了滇缅公路作为国际合作项目所面临的政治敏感性和战略重要性。 第三部分:兵工南移与防卫部署(1941年中至1942年初) 1941年下半年,国际局势急剧恶化,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阴影笼罩。日军对滇缅公路的战略意图日益明显。这部分日记转向了军事部署和战略预案。 张治中将军开始着手将内地(尤其是武汉、长沙等地)的兵工厂、重要工业设备及科研机构,利用滇缅公路向更安全的四川和印度转移。日记记录了这次“战略大迁移”的紧迫性和工程难度,大量的重型设备、精密仪器如何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夜以继日地沿着狭窄的公路爬升和转运。 同时,本书收录了张治中对缅甸防务的早期担忧与建议。他多次向蒋介石呈报,认为英军对缅甸防守的轻视将危及滇缅公路的安全。日记中包含了他对未来战局的预判,以及在公路被截断后,中国远征军出境作战的初期设想和人员调集计划的雏形。 第四部分:伤逝与公路的中断(1942年初) 本书最后部分记录了日军攻入缅甸,滇缅公路运输线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悲怆时刻。张治中将军在日记中表达了对前线官兵冒死坚守的敬意,以及对后勤系统被冲垮的沉痛心情。他记录了在缅甸陷落前夕,如何组织最后的撤退行动,并下达了对公路上部分关键桥梁和设施的爆破命令,以阻止日军追击。 总结与历史意义 《风雨兼程:张治中对滇缅公路的勘察与部署(1938-1942)》不仅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交通、后勤和战略建设的宝贵一手资料,更是研究现代国家在极端压力下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动员的经典案例。张治中的视角,集合了军事指挥、政治斡旋和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为后世理解滇缅公路的“不朽功勋”提供了立体而扎实的文本支撑。它展现了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如何在信息不畅、条件匮乏的条件下,以坚定的意志维系着抗战的生命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蔚(1889-1955)


  字蔚文,浙江黄巖人,陆军二级上将。历任师参谋长、军参谋长、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铨叙厅厅长、参谋本部次长、侍从室主任、军政部次长、桂林行营副主任、参谋团团长、国防部次长、东南长官公署副长官、战略顾问、国策顾问,获青天白日勋章。公尔望私,国尔忘家,运筹帷幄,勋勤懋着。

编者简介

苏圣雄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及博士。专长近代中国军事史、民国政治史、蒋中正研究。曾任国史馆助修、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着有《战争中的军事委员会:蒋中正的参谋组织与中日徐州会战》、〈陈诚与中国远征军〉、〈蒋中正对淞沪会战之战略再探〉等专书与论文,另合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陈诚先生日记》、《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等书。
 

图书目录

民国日记总序
导言
编辑凡例
林蔚文抗战日记(194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是否也能像林蔚文先生一样,以如此细致而真诚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经历?我或许会被恐惧吞噬,会被绝望淹没,而无法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痕迹。正是这份对记录的坚持,让他的文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他用最朴实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珍贵注脚。这种“亲历感”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们能够如此贴近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让我对“远征”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命征程。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每一步前行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林蔚文先生用他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这场征程的艰难与不易。我仿佛也跟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在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感受着身体的疲惫,也感受着精神的磨砺。这本书,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力量的深刻启迪。

评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环境细节的刻画。那些关于行军路上的艰辛,关于食不果腹的描写,关于夜宿荒野的恐惧,都写得极为具体。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泥泞的山路,感受着每一次迈步的沉重,体会着蚊虫叮咬的恼人,又或是被稀稀拉拉的雨水打湿衣衫的寒意。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与这位记录者一同经历着那段特殊的岁月。他笔下的“今天又吃了什么”、“哪里找到的水源”、“和战友们聊了些什么”,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支撑一个人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下去的最基本动力,也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战争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

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速度,甚至会反复品味。例如,关于战友之间的情谊,关于一次短暂的休息,关于看到一丝曙光的瞬间。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在生死边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尤为珍贵。那些战友间的互相扶持,那些短暂的慰藉,都足以驱散心中的阴霾。这些点滴细节,让整个日记充满了人情味,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

评分

读完《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群沉默的英雄。他们不是战场上的传奇,也不是历史书里的伟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林蔚文先生的日记,就是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而写。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残酷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我深感,历史不应只被记住那些光鲜亮丽的篇章,更应该被铭记那些默默承受、默默奉献的个体生命。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流露出的那种不屈的意志。即便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林蔚文先生的笔下也没有出现过完全的绝望。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存的执着,对家国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微弱希望。他会抱怨,会抒发疲惫,但从未放弃前进的脚步。这种精神力量,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还有一口气,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停止抗争。这种朴素而坚韧的生命力,是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初次翻开《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我便被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震撼。不是那种经过精心雕琢、字斟句酌的文学笔触,而是一种直抵人心的、未加修饰的生命痕迹。1941年,这个历史名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宏大图景,但这本书,却将这宏大图景压缩进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我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闻到硝烟的呛鼻,感受到饥寒交迫的刺骨。林蔚文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某种形式的“现场直播”。他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意识形态的拔高,只有朴素的观察,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以及在绝境中闪烁的人性微光。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林蔚文先生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是在昏暗的油灯下,还是在颠簸的行军途中?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疲惫不堪,还是心潮澎湃?这种对作者创作情境的想象,让我对这些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承载着作者在那一刻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这份“在场感”,使得这些文字的力量更加强大。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无数个平凡的个体身上。林蔚文先生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也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政治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属于他的时代。而正是这些无数个“他”,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正模样。我从中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坚韧,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我对战争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但《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1941)》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更是无数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颠覆。那些被战火撕裂的家庭,那些流离失所的民众,那些失去生命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都在这本日记中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被历史洪流卷走的个体,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期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