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社会」是一个被集体建构出来的概念。
历史上的中国政治,建立了一套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观,透过朝贡与土司羁縻的方式,来维持其与边缘四夷的政治秩序。
「华夏中心」形塑「典范历史」的框架,相对于「中心」而存在的「边境」,
被政治制度、官僚体系、特定的文明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塑造成一个在地理、政治、权力与文化层面的边陲地位。
连瑞枝在《边疆与帝国之间: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一书中,以中国西南之白人治理阶层以及周边邻近人群为研究对象:识文与信仰佛教的白人精英阶层曾维持六百年的佛教王权,在明朝统治下,成为帝国治理西南的重要中介者,他们在推动西南人群社会与历史的形塑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书中沿着二个轴线,一是地方社会,一是帝国制度,讨论不同人群如何在帝国身分制度下选择成为僧人、士人与土官,并在土官与流官二元政治架构中,后续产生人群结群与社会联盟对象之分流与变化。
西南人群为了申明身分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动与选择,而身分选择的背后都有其政治与宗教的考量。书中主要以仪式权与仪式化机构的角度来讨论人群与社会结盟的机制,这些精英阶层为了寻求仪式权的合法性,也使其社会的整体精神随着身分分流而产生历史叙事的歧异与分化,包括大理白人世族的身分流动与移徙;土官联姻、政治联盟与「盗匪」动乱;乃至于在明朝仪式改革下,不同身分的人群如何透过一套仪式框架与政治语言来追求身分的合法性。
全书以地方人群的流动与阶层重组、口传到文字书写、正统仪式权与历史话语权等角度,来描写一段族群政治流变与族群形塑的历史。是一本致力于从边境人群角度重构历史的学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