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力避免重蹈明朝覆辙,却于盛世之际养出史上最大贪吏,
大摇民族主义大旗入关,但总在满汉、中外民族情结中战火频传,
面对西方强盛科技、烟毒与经济侵略,
改革总是东不成西不就。
盛大浩淼清帝国,何以悲剧收场?
▎跳出我们熟习的史观论述,以他者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如何成为中国!▎ 明、清史泰斗史景迁,继《康熙与曹寅》、《改变中国》、《康熙》、《天安门》之后,为让西方学子更有系统地认识复杂的中国近代史,写就《追寻现代中国》。生动的描述、优美的文笔,不仅成功地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史的入门书,历久不衰,在华人世界里也成为认识当代中国的经典名着。
王朝倾灭至清朝帝制的终结,看明朝田赋制度如何影响清朝的民生;而主流学说的演变,从宋明理学、考证学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皆能左右朝廷遴选人才,甚而导致国家兴亡。在历经边患、民乱后,国际列强强势登陆,局势更为险峻复杂,内忧外患不断,终究迎来了清帝国的崩解以及共和国的建立。个人野心与国家利益、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制衡,自晚明就不断以各种形式困扰中国,直至今日,仍无法获得解决。
上个世纪末史景迁在撰写《追寻现代中国》时,正是六四天安门事件前,着眼的是一个封闭的中国。当时中国无异于晚明,亟需内部变革且动盪不安,领导人皆以真理之名巩固其权力,限制人民在各个领域的远大抱负。尽管经济上的变革引来开明的希望,但每一次变革又激发巩固权力的血腥镇压,如此一再轮回。对于史景迁而言,若中国要开创自己的道路、若西方要了解中国,尤其是大分流后东西方何以在现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回避从晚明至现代的中国是如何形成的,这正是初版《追寻现代中国》的缘起。
二○一三年的三版,除了将时序扩写至胡锦涛、温家宝的「胡温体制」外,基于近几年的经济取向,更有幅度地增加金钱与经济细节;而对于各政权如何运用「自由主义」、「民主」来巩固权力,在三版里也未曾绝迹。回顾《追寻现代中国》,读者会发现本书不仅是西方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入门经典,亦补足了立场鲜明、资讯不对等的两岸史书的中立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