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朝开明路线发展,最后却总以革命血腥告终,
近七十年来的中国,
总是重复上演着巩固权力欲望与无辜百姓的牺牲,
尖锐而痛苦的循环
▎跳出我们熟习的史观论述,以他者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如何成为中国! ▎ 《追寻现代中国: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从一九四九年国共分裂及韩战为起始,以新儒学在中国政界的复兴收尾,展现了七十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递嬗。
史景迁在本书开宗明义写道,晚明至今,中国权力阶层总是缺乏和平转移过程,曾发生于晚明士子、清末维新,以及民初文人的境遇,在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依旧永无止尽地轮番上演。当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彼此为了权力机锋相对,台面下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与百姓在禁锢的保守氛围中,欲意从极权缝隙里争取民主而流血牺牲。皇城前的天安门,见证了几代人的革命精神与百年来无法断绝的明争暗斗,以及人们对于国家繁荣的渴望。
上个世纪末,史景迁在撰写《追寻现代中国》时,正是六四天安门事件前,着眼的是封闭的中国。当时中国无异于晚明,亟需内部变革且动盪不安,领导人皆以真理之名巩固其权力,限制人民在各个领域的远大抱负。尽管经济上的变革引来开明的希望,但每一次变革又激发巩固权力的血腥镇压,如此一再轮回。对于史景迁而言,若中国要开创自己的道路、若西方要了解中国,尤其是大分流后东西方何以在现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回避从晚明至现代的中国是如何形成的,这正是初版《追寻现代中国》的缘起。
二○一三年的三版,除了将时序扩写至胡锦涛、温家宝的「胡温体制」外,基于近几年的经济取向,更有幅度地增加经济影响政治之细节;而对于各政权如何运用「自由主义」、「民主」来巩固权力,三版里也未曾绝迹。回顾《追寻现代中国》,读者会发现本书不仅是西方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入门经典,亦补足了立场鲜明、资讯不对等的两岸史书的中立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