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

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边防史
  • 财政史
  • 粮饷制度
  • 国家财政
  • 社会经济史
  • 军事史
  • 明朝
  • 历史学
  • 边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边镇粮饷是明代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边防与财政危机可以?是一体的两面。有人说「明代亡于边防」,本书的结论基本上支持这个说法。本书所研究的时段,是嘉靖10年(1531)到万历30年(1602)这段期间。为什么选1531-1602年间来研究?因为正好有5项系统性的边镇粮饷史料,可用来呈现九边13镇的军马钱粮数额,说明这70多年间,边镇粮饷的结构与变动趋势。

  (1)潘潢〈查核边镇主兵钱粮实数疏〉(嘉靖29年,1550),内有嘉靖10年与28年的九边军马钱粮数。(2)魏焕《皇明九边考》(嘉靖21年,1542),卷2-10有嘉靖18年前后的九边军马粮饷数。(3)《万历会计录》(万历10年,1582),卷17-29记载万历10年前后13边镇的军马钱粮。(4)〈杨司农奏疏〉(万历22年,1594),记载万历21年13边镇的军马钱粮。(5)茅元仪《武备志》(天启元年,1621),卷204-8记载万历30年前后的13边镇军马粮饷。这5项史料提供6个时点的数据:嘉靖10、18、28年、万历10、21、30年。虽然是单年的数据,但已能呈现结构性的特征与变动的趋势。

  以《万历会计录》(1582)卷17-29为例,13边镇官军与粮饷的编制,在万历初期(1570年代)有官军人数近70万,军费高达8百多万两。这8百多万两,是万历6年太仓(国库)拨给各边镇年例银总额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仓银库收入的2.25倍。边镇粮饷对国家财政的耗竭,并不亚于钱穆所指出的3大项:内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间的军事局势来说,大约可分成2个阶段。(1)明代中后叶北方俺答之大患,始于嘉靖10年(1531),息于万历10年(1582,俺答死,张居正逝)。(2) 1582之后的20年间,汉蒙双方大致维持着均衡的局面。万历30年(1602)之后,北患就逐渐转向辽东地区。

  全书14章分3篇。首篇2章,综述全书的主旨与结构、岁入岁出与边防经费的比例。次篇10章,解说与边粮相关的9项议题、综合比较1531-1602年间的各项统计数据。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应付经费的限制、省思边粮问题对明朝的关键性。书末的10项附录,呈现4项统计资料、6项与边镇相关的背景解说。

  这项研究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在审查嘉靖初期至万历后期的边镇粮饷情事,系统地陈列13边镇粮饷的诸项相关数字、解说历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报告粮饷的限制与对策,最后提出总结与省思。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但内容完全虚构、旨在展示该书范围之外的历史研究方向的图书简介。 --- 《天朝的重负:帝国晚期财政的结构性困境与社会动员,1550-1644》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朝中后期,一个与边防开支紧密相关,但核心议题聚焦于整体国家财政结构转型、税制改革的失败及其对社会动员能力的深远影响的复杂历史进程。研究时间段横跨1550年至1644年,旨在揭示在面对长期战争压力、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动荡以及财政体制的内在僵化时,晚明王朝如何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维持其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帝国运行所需的资源供给,并最终在结构性困境中走向崩溃。 本书将“边防开支”视为一个重要的变量,但着眼点在于考察这些开支如何渗透并重塑了中央与地方的赋税关系、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而非仅仅关注边镇的粮饷具体额度或发放过程本身。我们的核心论点是:晚明财政的危机并非单纯的“缺钱”问题,而是一个由税基萎缩、货币体系脆弱性、以及国家权力在资源征收链条上的失灵共同构成的系统性危机。 第一部分:税制改革的脉络与困境(1550-1580)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自嘉靖中叶以来,朝廷对“均田摊派”的初步尝试与在既有赋税体系中寻求增益的努力。我们详细考察了“一条鞭法”的早期实施阶段,着重分析了该政策在不同地域的复杂执行情况。重点关注了土地清丈工作的停滞与阻力——它如何受到地方士绅阶层的强大抵制,使得国家无法全面掌握实际的土地资源,从而限制了财政收入的潜在增长。 我们深入比较了“正赋”(田赋)与“杂赋”(徭役、火耗等变相税收)在不同省份的比例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刚性增加,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对民间财富的非制度化征收(如临时性的“议征”),这极大地加剧了农民的实际负担,并在民间积累了巨大的不满。这部分内容将与边镇的直接军费拨款情况形成对比,指出:即便边军的粮饷得到了相对及时的拨付,这种及时性也往往建立在对地方百姓的过度压榨之上,破坏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契约。 第二部分:财政的内部重构与外部压力(1580-1620) 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及其后对财政的巨大消耗,构成了本阶段的核心背景。本书摒弃将财政危机简单归咎于万历怠政的传统叙事,转而探讨帝国应对高强度军事消耗的“制度性反应”。我们详细分析了朝廷在“筹饷”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非常规手段,包括漕粮的漕运截留、食盐专卖制度的扩张、以及矿税的激进征收。 特别是对矿税的考察,将展现中央政府如何试图绕开传统赋税系统,直接对民间财富进行掠夺式动员。通过对徽州、江南等地商帮与矿税使的史料进行对比研究,我们揭示了这种政策如何恶化了商业阶层与官僚体系的关系,加速了商业资本向非生产领域的逃逸,并削弱了长期以来支撑国家财政的商业税基。 同时,本部分将探讨国家信用体系的崩溃。当临时性的财政手段被固化为制度依赖时,中央政府的借贷能力下降,信誉扫地,进一步压缩了其在危机时期调动资源的能力。 第三部分:国家权力下沉与社会资源的重分配(1620-1644) 本章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天启、崇祯年间,面对内忧(流寇)与外患(后金)的双重夹击,国家财政动员的最终形态。我们分析了“练饷”与“剿饷”的体系化,以及这种体系如何彻底改变了明代社会资源的流向。 本书重点研究地方士绅在新的财政动员中的角色转变。随着中央财政的枯竭,地方团练的兴起和地方精英对税源的实际控制力增强,国家财政权威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趋势。我们通过对陕西、河南、山陕等核心战区的个案分析,展示了地方绅士如何利用“输饷有功”换取对地方税收的实际豁免权或控制权,从而加速了中央财政基础的塌陷。 最后,本书将分析货币与白银的流动性危机。在长期的财政失衡下,白银的输入波动和国内的铸造政策失当,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购买力差异剧烈拉大,这对依赖固定货币缴纳的底层农民构成了致命打击,成为引发大规模民变(如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的直接经济诱因。 结语:财政的结构性宿命 《天朝的重负》认为,明代中后期的财政危机并非简单的收入不足,而是一个结构性衰退的过程:一个建立在土地永恒制和有限国家权力基础上的财政体系,无法适应其所面对的长期战争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税基压力以及全球白银贸易的变动。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晚明国家权力如何被其自身的财政需求所反噬的历史图景。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建诚


  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2-3)。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

  学术着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 2008)、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编)、《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

  半学术性的文集:《年鑑学派管窥》(译着,1996, 2003)、《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西洋经济史的趣味》(2009)。翻译:雷蒙.阿宏(Raymond Aron)《入戏的观众》(1987, 1992, 2000, 2006)、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 2006)和《波娃的告别:再见,沙特!》(2002, 2006)。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当我在书店看到《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时,立刻被它的题目吸引了。边防经费,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但又极其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存亡。而“国家财政危机”,更是直指明朝后期衰落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本书似乎试图将这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财政的角度来审视边防的重要性以及它给国家带来的压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例如,在应对边患时,朝廷是如何筹集资金的?是增加税负,还是动用国库储备,抑或是通过其他非常规手段?这些手段又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地方上的边镇,它们在粮饷的筹集和使用上又有多大的自主权?是否存在截觎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的矛盾?1531年到1602年,这个时间段涵盖了明朝中后期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包括嘉靖时期的边患、万历三大征等等,这些都无疑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财政。本书的二版,意味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修正,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清晰解答,了解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财政枯竭,而边防又是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

当我看《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的题目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期边疆烽火连天、朝廷为军饷焦头烂额的画面。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诊断,试图找出明朝后期国家财政走向崩溃的病因。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边镇粮饷”这一具体而又极具操作性的概念,与“国家财政危机”这样宏观而又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联系起来的。粮饷的数额是如何确定的?如何从国家层面筹集?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又会产生多少损耗?地方官吏如何管理?以及,这一切是如何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财政危机?1531年至1602年,这段时间正值明朝从嘉靖到万历年间,经历了海禁的松动、对外战争的频仍以及内部的经济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边防的压力是如何叠加,并最终耗尽国家财力的?我尤其关注的是,本书的“二版”是否意味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某些关键史料有了新的解读,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为清晰、更为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明朝后期边防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对国家整体财政的冲击有多么巨大。

评分

这本书《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从题目来看,就给我一种直击要害的感觉。它没有回避明朝后期那个时期最为棘手的财政难题,而是将目光锁定在“边镇粮饷”这一具体而又至关重要的环节上。我一直认为,很多历史的演变,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之中。1531年至1602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正是明朝从相对稳定的时期走向一系列危机的前奏。边疆的威胁,无论是来自北方的骑兵,还是海上的海盗,都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来应对。而这些开支,是如何被计算、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它们又对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析粮饷筹措的机制,包括税赋的征收、漕运的压力、国库的储备,以及在财政困难时期,朝廷可能会采取的一些非常规手段。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粮饷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边镇的驻军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又会对边防的安全稳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本书的“二版”,更是让我对它在史料运用和学术观点上的深化和完善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为我带来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

《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聚焦于“边镇粮饷”这个具体而微的议题,并将其置于“国家财政危机”这一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表明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试图通过对具体经济运作的分析,来揭示国家制度层面的深层问题。1531年至1602年,这几乎是一个世纪的跨度,期间明朝经历了从相对繁荣到危机四伏的转变。边防,作为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所需的庞大经费,无疑是压垮明朝财政的“稻草”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粮饷的筹集机制,包括税收政策的演变、漕运的负担、以及地方官府在其中的角色。同时,我也想知道,在面对财政危机时,明朝政府是如何应对的?是否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又是否有效?本书的“二版”字样,更让我确信它是一部经过反复打磨、内容更为充实的学术力作。它很可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史料、修正了旧的观点,或是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后期财政运作的逻辑,以及边防开支是如何一步步将这个庞大的帝国推向财政的深渊。

评分

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对其经济命脉的深入剖析。《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这本书,恰恰抓住了明朝后期财政危机的核心环节之一——边镇粮饷。书名所呈现的“边镇粮饷”与“国家财政危机”的紧密联系,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从一个极为具体的经济运作层面,去解释一个宏观的政治经济困境。1531年至1602年,这是明朝中后期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北方边患的持续,东南倭患的猖獗,都意味着对边防军费的巨大需求。而这些军费的筹集,无疑给本已不甚宽裕的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压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庞杂的史料梳理成清晰的逻辑线索的?书中会详细介绍粮饷的来源、构成、运输以及发放过程吗?在粮饷不足的情况下,地方边镇是如何应对的?朝廷又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财政缺口?这些措施又是否有效地缓解了危机,还是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本书的“二版”出版,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持续投入和研究的深化。我期待它能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更精辟的分析,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明朝后期为何会陷入财政的泥潭,而边防开支又是其中扮演了何等关键的角色。

评分

《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这本书,其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警示意义。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明朝后期国家衰落的一个关键症结——边防经费与财政危机之间的相互作用。1531年至1602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正是明朝从嘉靖年间的相对稳定,逐渐走向万历年间动荡不安,最终埋下崇祯时期灭亡伏笔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边疆的压力从未减轻,无论是北方来自蒙古的威胁,还是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都要求朝廷持续投入大量的军费。而这些军费的筹集,往往又成为压垮国家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明朝是如何计算和筹措边镇粮饷的?其主要的财政来源有哪些?当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边防需求时,朝廷会采取哪些应急措施?这些措施又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本书的“二版”字样,更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有了更高的信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详尽论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明朝后期国家财政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评分

在我看来,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能够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规律。《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目光聚焦于“边镇粮饷”,这样一个具体而又牵动全局的议题,并将其置于“国家财政危机”这一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1531年至1602年,这段时间,正是明朝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逐渐走向内部矛盾加剧、外部压力增大的关键阶段。边防的压力,如北方蒙古的袭扰、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都需要海量的军费支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详细地揭示,这些粮饷的筹集和发放机制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严重的效率低下或贪腐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一步步侵蚀了国家的财政根基?同时,我也想知道,在面对财政危机时,明朝政府是如何应对的?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的“二版”出版,更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和内容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这些复杂问题进行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明朝后期财政危机的形成过程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分

这本《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是一部对明代中后期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侧面的深度挖掘。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边镇粮饷”这一看似具体却又承载着巨大国家命运的议题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它不仅仅是陈列数字和政策,而是试图去还原一个更为复杂的图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维持边疆的稳定需要付出何等沉重的代价?粮饷的筹集、运输、发放,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国家的神经。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梳理这些看似琐碎但影响深远的细节。从1531年到1602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正是明朝从相对稳定走向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边患的频仍,如蒙古的侵扰、后来的倭寇问题,都对国家的财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看到了边患,更深入地剖析了与之相伴的财政困境。那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数字,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它们背后是无数的民力被抽调,是地方官员的奔波劳碌,是普通士兵的艰辛与牺牲。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粮饷”这个具体的经济概念,与“国家财政危机”这一宏观的政治经济困境联系起来。这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税收体系、漕运的压力、地方财政的自主性乃至官员的腐败等等。本书二版的出现,更让我期待它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化和完善,或许在史料的解读、观点的阐释上,会有新的突破,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明朝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明朝后期国家衰落的原因充满了好奇,而《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能为我打开理解这一复杂历史进程的重要入口。它没有笼统地谈论财政危机,而是精准地聚焦于“边镇粮饷”这一具体的议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这看似微小的“粮饷”问题,与“国家财政危机”这一宏大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1531年至1602年,这段时期,边患频发,如俺答汗的崛起、后来的宁夏和播州之乱,无一不意味着巨大的军费支出。我非常好奇,书中会详细阐述这些边患是如何直接转化为对国家财政的巨大压力的?粮饷的筹集渠道有哪些?例如,是否过度依赖于漕运,以及漕运本身存在的弊端?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朝廷是如何做出艰难抉择的?是否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开支来保证边防?本书的“二版”,更让我期待它在研究上的精进。它可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某些史料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有了更清晰的阐释。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具体地理解明朝后期财政运作的逻辑,以及边防的开支是如何一步步将这个帝国拖入财政的泥沼。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朝历史,特别是其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二版)》时,我的目光便被深深吸引。书名中的“边镇粮饷”四个字,仿佛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与艰辛的画面——在广袤的边疆,军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宁,需要稳定的粮饷供应,而这背后,则是对国家财政的巨大考验。作者将这一具体议题与“国家财政危机”这一宏观命题紧密相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1531年至1602年,这段时期正是明朝内部矛盾加剧,外部压力增大的关键时期。边患的频仍,如北方蒙古的袭扰,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都直接催生了对庞大边防开支的需求。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梳理这些具体的粮饷支出,来揭示国家财政运作的困境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税制、漕运体系的效率、地方财政的状况,甚至包括官员的贪腐问题。本书的“二版”,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为我呈现一个更为详实、更为 nuanced 的明朝后期财政图景,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边防经费的压力是如何一步步蚕食着明朝的国力,最终导致国家陷入财政危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