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1.1 雷射发展历史
LASER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缩写,台湾音译为雷射,中国大陆意译为激光,意指光在受激发放大情况下所产生的同调光源。在1964年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公认雷射理论奠基者包含Charles Townes,Nikolay Basov与Alexander Prokhorov三人之前,不同种类的雷射以及相关专利已经陆续被实际制作出来,包括1960年在休斯实验室(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任职的梅曼(Theodore Maiman)[1]利用闪光灯脉冲光源激发红宝石晶体产生有史以来第一道人造的同调光源,发光波长为694.3nm,同一年任职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贝尔实验室(Bell Lab.)的Ali Javan,William Bennett和Donald Herriott成功制作了第一台利用氦气和氖气作为增益介质的气体雷射(HeNe laser)[2],这也是第一个连续波(continuous wave, CW)操作的雷射光源,发光波长为1153nm[3],半年后另一团队所制作的氦氖雷射发光波长632.8nm成为稍后较为普遍被採用的红光雷射光源[4]。
Ali Javan与Nikolay Basov提出利用半导体材料制作雷射二极体的构想,但是稍早在1956年的时候日本东北大学的西泽润一教授已经提出雷射二极体的专利申请,甚至比1958年Gordon Gould提出LASER名词缩写的时间都还要更早。在1962年Robert N. Hall首次利用砷化镓(GaAs)材料同质接面(homojunction)结构制作出第一个雷射二极体[5],发光波长为842nm,可以在77K液态氮温度下脉冲操作(pulse operation),同年Nick Holonyak Jr.教授在任职于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时率先採用磷砷化镓(GaAsP)制作出第一个可见光波段的红光半导体雷射二极体[6]并发明了第一个红光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在1962年底前GE已经开始贩售Robert N. Hall开发的砷化镓雷射二极体和Nick Holonyak Jr.教授开发的磷砷化镓雷射二极体与发光二极体,其中红光LED一颗售价260美元,砷化镓红外光雷射二极体售价1300美元,磷砷化镓红光雷射二极体售价2600美元,同时期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TI)贩售的砷化镓红外光发光二极体售价为130美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