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

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OLED
  • 有机发光二极体
  • 显示技术
  • 显示器
  • 第三版
  • 电子工程
  • 材料科学
  • 光电技术
  • 信息显示
  • 新型显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具备自发光特性、敏捷的反应速度、宽广的可视范围、低的耗电量、清晰的对比、面板厚度薄、重量轻并具备可挠曲等优势,被喻为完美的显示器。本书借由浅显易懂的辞句将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之开发历史、发光原理、面板设计与未来趋势呈现给读者。内容包括:有机发光二极体应用与规格、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原理及全彩技术、被动式矩阵背板技术、主动式矩阵背板技术、有机发光二极体阳极制程、有机发光二极体阴极制程、主动式类比画素设计、主动式数位画素设计、有机发光二极体封装技术、有机发光二极体技术蓝图等。本书适用于科大电子、电机、光电系「LED技术与应用」课程。

本书特色

  1.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具备自发光特性、敏捷的反应速度、低耗电量、清晰对比、面板厚度薄、重量轻并具备可挠性等优势,被喻为完美的显示器。

  2. 本书借由浅显易懂的辞句,将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之开发历史、发光原理、面板设计与未来趋势呈现给读者,内容详细丰富。
 
先进显示技术与未来显示趋势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前及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脉络、核心原理、关键材料与制造工艺。它不仅梳理了传统显示技术(如LCD)的演进与瓶颈,更聚焦于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前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显示技术全景图。 第一章:显示技术概览与历史沿革 本章首先界定了“显示技术”的范畴,从信息显示的基本需求出发,探讨了视觉感知、色彩科学与人眼生理学在显示技术设计中的基础作用。随后,系统梳理了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阴极射线管(CRT)到平面显示器的崛起,重点分析了液晶显示(LCD)技术在过去数十年间如何通过TFT驱动、背光模组(如CCFL到LED)的改进,确立其市场主导地位。同时,本章也指出了LCD在响应时间、可视角度、对比度以及结构轻薄化方面所面临的固有挑战,为后续新技术的引入奠定背景。 第二章:液晶显示(LCD)核心原理与驱动优化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OLED,但为理解市场现状,本章对当前主流的LCD技术进行了详尽解析。内容涵盖液晶分子的物理特性、电光效应(如TN、VA、IPS模式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像素结构设计(如超视角技术、补偿膜技术)来改善其性能短板。驱动电路方面,详细阐述了源极和栅极驱动的时序控制、时钟信号分配以及低功耗TFT阵列的设计策略。特别地,本章对量子点增强背光(QLED/QNED)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其如何通过优化色域覆盖和提升亮度,试图在性能上逼近下一代技术。 第三章:新兴平板显示技术的基石——薄膜晶体管(TFT)阵列 本章着眼于所有主动式矩阵显示器的“大脑”——TFT阵列。内容涵盖了无源驱动与有源驱动的比较,并详细介绍了用于驱动像素点的半导体材料的演进。重点讨论了以非晶硅(a-Si)为主流的传统工艺,以及为追求更高性能、更高分辨率和更高刷新率而发展的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和氧化物半导体(如IGZO)技术。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些材料在载流子迁移率、漏电流控制、功耗效率及制程兼容性方面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先进的栅极结构(如FinFET结构在TFT中的潜在应用)对提升像素开关速度和降低串扰的影响。 第四章:光电转换与发光器件基础 本章从物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固态发光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自发光技术奠定理论基础。内容包括半导体P-N结的发光机制、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现象的物理模型,以及量子效率、色坐标的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不同发光材料体系,包括传统电致磷光材料(如稀土掺杂荧光粉)和有机发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差异。本章也涵盖了光刻胶、薄膜沉积(如溅射、蒸镀、原子层沉积ALD)等关键制造技术在制备高品质光电薄膜层中的应用。 第五章:微显示技术与投影系统 本章拓展讨论了在特定应用领域(如头戴显示器HMD、智能眼镜、微投影仪)中使用的微型高分辨率显示技术。详细分析了基于硅基或氧化物基的微显示器,如德州仪器(TI)的DLP技术(基于微反射镜阵列)、硅基液晶(LCOS)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色彩合成(如三片式DLP或色轮技术)中的应用。本章还探讨了提高微显示器件的亮度、对比度和光利用效率的工程挑战。 第六章:印刷电子与柔性显示器的制造前沿 本章聚焦于打破传统真空和高温工艺限制的前沿制造技术。深入探讨了喷墨打印、卷对卷(R2R)制造流程在显示器制造中的可行性与挑战。重点分析了用于柔性基板(如聚酰亚胺PI或PET)上的高分子材料沉积、图案化技术以及实现器件弯曲和拉伸的结构设计,例如应力缓冲层的应用和互联线的弹性设计。 第七章:显示色彩管理与视觉感知优化 本章从应用端出发,讨论了如何精确控制和再现视觉信息。内容涉及色彩空间(如sRGB, DCI-P3, Rec. 2020)的定义、色彩空间转换算法、以及色彩校准流程。深入分析了人眼对亮度、对比度和色温的主观感受,探讨了如何通过动态色调映射(Tone Mapping)算法,在有限的显示能力范围内实现HDR(高动态范围)内容的有效呈现,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医疗、汽车、AR/VR)进行定制化的色彩优化。 第八章:显示系统的功耗管理与驱动电路集成 本章侧重于系统级效率优化。分析了显示系统中的主要功耗源,包括驱动TFT的静态功耗、像素点的动态功耗以及背光模组的能耗。详细介绍了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高速串行接口(如MIPI-DSI)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以及用于实现低功耗操作的时钟门控、电源门控等先进驱动技术。 第九章:未来显示技术展望:交互与沉浸 本章对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特别关注那些旨在提供更高维度信息呈现和更强沉浸感的交互技术。讨论包括:全息显示的基本概念与挑战、光场显示技术、以及与人机交互紧密结合的触觉反馈、眼动追踪技术在显示系统中的集成,以及下一代显示技术在元宇宙和空间计算中的潜在角色。 结语: 本书通过严谨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技术覆盖和对前沿制造工艺的剖析,为显示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学生提供了一部全面的技术参考手册,强调了跨学科知识整合在推动显示技术持续革新中的关键作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诸论-显示未来 1-1
1.1 前言 1-1
1.2 平面显示世代 1-2
1.3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与沿革 1-4
1.4 无机发光二极体之发展 1-10
1.5 小分子有机发光二极体之发展 1-10
1.6 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体之发展 1-14
1.7 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体的优势 1-19

第2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应用与规格 2-1
2.1 前言 2-1
2.2 有机发光二极体应用 2-2
2.3 面板解析度 2-12
2.4 直视型立体显示设计 2-20
2.5 内嵌式触控面板 2-24
2.6 绿色概念设计 2-25
2.7 绿色概念制造 2-28

第3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原理 3-1
3.1 前言 3-1
3.2 发光二极体显示原理 3-2
3.3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原理 3-3
3.4 元件结构 3-6
3.5 发光效率 3-15
3.6 亮度加强 3-20
3.7 色彩饱和度 3-29
3.8 反应时间 3-33

第4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全彩技术 4-1
4.1 前言 4-1
4.2 彩色化制造流程 4-2
4.3 热蒸镀法 4-4
4.4 有机气相沈积 4-16
4.5 旋转涂佈法 4-18
4.6 喷墨印刷法 4-20
4.7 外在媒体变换法 4-29
4.8 转印法 4-35

第5章 被动式矩阵背板技术 5-1
5.1 前言 5-1
5.2 被动式矩阵架构 5-1
5.3 被动式SMOLED制造流程 5-7
5.4 被动式LEP制造流程 5-11
5.5 被动式驱动系统 5-12
5.6 驱动IC封装 5-23

第6章 主动式矩阵背板技术 6-1
6.1 前言 6-1
6.2 单晶硅电晶体 6-2
6.3 低温复晶硅薄膜电晶体 6-2
6.4 非晶硅薄膜电晶体 6-18
6.5 有机薄膜电晶体 6-34
6.6 画素发光架构 6-44
6.7 低阻值导线 6-48

第7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阳极制程 7-1
7.1 前言 7-1
7.2 阳极电极特性 7-2
7.3 氧化铟钖 7-5
7.4 氧化铟锌 7-12
7.5 氧化锌 7-15
7.6 堆叠型阳极 7-16
7.7 反射型阳极 7-17
7.8 微共振腔结构 7-18
7.9 阳极表面处理 7-22

第8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阴极制程 8-1
8.1 前言 8-1
8.2 阴极电极特性 8-2
8.3 单层型阴极 8-4
8.4 合金型阴极 8-5
8.5 多层型阴极 8-6
8.6 半穿透金属型阴极 8-7
8.7 对比加强架构 8-8

第9章 主动式类比画素设计 9-1
9.1 前言 9-1
9.2 画素设计设定 9-1
9.3 差异性衰减 9-8
9.4 画素驱动分类 9-12
9.5 电压定义型画素 9-14
9.6 电流定义型画素 9-22
9.7 画素补偿架构 9-25

第10章 主动式数位画素设计 10-1
10.1 前言 10-1
10.2 数位驱动设计 10-2
10.3 面积比例灰阶型 10-2
10.4 讯号时间比例灰阶型 10-5
10.5 时间面积混合比例灰阶型 10-10

第11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封装技术 11-1
11.1 前言 11-1
11.2 画素暗点 11-2
11.3 封装规格需求 11-6
11.4 外盖封装 11-7
11.5 单层薄膜封装 11-19
11.6 多层薄膜封装 11-27

第12章 有机发光二极体技术蓝图 12-1
12.1 平面显示技术蓝图 12-1
12.2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的未来 12-9
12.3 结语 12-12
附录A RPI复晶硅薄膜电晶体模型参数 A-1
附录B RPI非晶硅薄膜电晶体模型参数 B-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我最近挖到一本超神的书!书名叫做《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我必须说,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实的份量给震慑到了,感觉就像一本武林秘籍,里面藏着无数失传的绝学。我本身对电子产品就蛮有兴趣的,尤其是那些屏幕显示效果越来越细腻,颜色越来越鲜艳的智能手机、电视,总是让我忍不住去研究它们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黑科技。平常上网搜一搜,信息都很零散,而且很多都讲得很浅。这本《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简直就是我寻觅已久的宝藏,它把OLED的整个发展脉络、核心原理、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封装技术,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梳理得一清二楚。书里面用了很多图表和专业的术语,一开始读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需要一点点耐心去理解。但一旦你闯过那道门槛,你会发现自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之前觉得高深莫测的技术名词,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作者的功力真的不简单,把这么复杂的技术讲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感觉像是他亲手把我们这些小白读者一步一步地带进了OLED的殿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材料化学那一部分的讲解,那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以及它们在发光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被描绘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化学反应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是太及时了!我原本对OLED的印象,还停留在“发光亮、色彩好”的简单认知上。但《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系统性的百科全书,把我对OLED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把OLED的物理发光原理讲得透彻,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工程挑战和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像素驱动电路”和“信号处理”的章节,这部分对于理解OLED屏幕如何实现快速响应、精准色彩控制,以及如何解决“烧屏”等问题,提供了非常专业的视角。书里面还涉及了“面板良率”、“成本控制”等实际生产中非常关心的问题,并探讨了各种创新性的工艺改进和技术路线。这让我意识到,OLED的成熟和普及,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不落俗套,而且紧跟技术前沿,比如关于“可折叠OLED”和“微型LED”等新兴显示技术的讨论,都让我对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对于想要真正理解OLED显示技术,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所洞察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

说真的,我跟OLED技术打交道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总觉得在某些关键技术点上,像是隔着一层窗户纸。直到我看到这本《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我才觉得我终于抓住了核心。《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这本书,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介绍,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的解析。从上游的材料研发,中游的面板制造,到下游的模组和应用,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薄膜制程”和“蒸镀技术”的部分,这部分对于理解OLED面板的生产过程至关重要,书里详细介绍了如何在高真空环境下,精确地沉积一层又一层的有机薄膜,而这些薄膜的厚度,往往是以纳米级别来衡量的,这简直是工业奇迹!而且,书中还讨论了不同OLED架构,比如WRGB(白光OLED)和RGB(三原色OLED)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考量,这让我对市面上不同品牌的OLED电视和手机的显示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深度非常到位,对于工程师、研究人员,或者任何想成为OLED技术专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料了!我本来就对OLED显示技术充满好奇,每次看到手机屏幕那鲜艳的色彩和深邃的黑色,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又不知道背后的原理是什么。《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介绍OLED是什么,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之所以能实现如此惊艳显示效果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基础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到发光层的设计,再到电荷注入和传输机制,甚至连如何控制像素点发光,每一个细节都讲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对里面关于“三重态激子”和“荧光/磷光发光”的章节印象深刻,以前光听名字就觉得很高大上,看完书才知道,原来这就是OLED实现高效率发光的关键所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OLED材料,比如TADF(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这个概念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像是看到了OLED技术的下一个突破口。而且,这本书的插图和公式都非常专业,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但那种钻研进去的感觉,真的很有成就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OLED显示原理,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技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选,它能让你从根本上理解OLED的精髓。

评分

这本《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器技术(第三版)》简直就是OLED领域的“圣经”!我本来就是个对科技细节非常着迷的人,看到这本书,感觉像是挖到了金矿。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了OLED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从基础的材料选择、分子结构设计,到复杂的器件制备工艺,再到最终的显示性能优化,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器件结构设计”和“长期稳定性”的论述,看得津津有味。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不同有机层的厚度、材料种类,来优化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寿命,甚至还讨论了如何克服有机材料易老化的难题。而且,书中还涉及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测试方法,对于我理解OLED产品的质量评估和可靠性认证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逻辑性,让你在阅读中能够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对于任何想要在OLED领域有所建树,或者对这项技术有深度钻研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你的最佳伙伴,它能让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里,站稳脚跟,并且看得更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