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三册

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汉
  • 近代工业
  • 工业史
  • 地方史
  • 历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湖北
  • 武汉市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江苏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钢铁等重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全书四册百万余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撰写了清末三镇手工业发展、一八六一年汉口开埠、一八八九年张之洞兴实业、民国黄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汉近代工业的跌宕起伏。全书历时四年,史料翔实,不少史料为潜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工业史和城市发展史的力作。
《江汉之兴:近代工业文明在长江中游的勃兴与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聚焦于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特定区域——长江中游腹地,特别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工业化进程的深度研究专著。它摒弃了传统上以政治事件为纲的叙事模式,转而以工业技术、资本运作、劳工组织和社会结构变迁为主线,力图勾勒出近代中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艰难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真实图景。 全书以时间为轴,细致梳理了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埠通商以来,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发展的脉络、动力来源、核心产业群的形成及其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本书的视角独特,不仅关注了官督商办、民族资本主义的“显性”成就,更深入剖析了外国资本的渗透、传统手工业的瓦解与重塑,以及新式工业对地域经济生态的根本性改造。 第一部分:近代工业的曙光——口岸开放与早期积累(约1860s - 1895)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化的“催化剂”——开埠通商。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其地理优势如何被早期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所利用,成为近代工业的试验田。 洋务企业的落地生根: 详述了湖北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在武汉的设立背景、最初的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其管理模式的困境。重点分析了军工产业如何试图带动民用工业的尝试与局限。 基础设施的先行: 考察了轮船招商局在长江航运中的角色,以及早期铁路(如卢汉铁路的筹备)对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格局的重塑。这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的行政力量和有限的外部技术输入。 金融与商业的转型: 研究了传统钱庄向近代银行的过渡,以及外商洋行(如怡和、太古)如何通过贸易垄断和信贷控制,间接控制了地方的原料供给和市场分配,为本土资本的积累设置了障碍。 第二部分:民族资本的奋起与产业集群的初探(约1896 - 1911) 甲午战败后,民族工业的浪潮兴起。本章集中讨论了张之洞在“实业救国”口号下推动的产业布局,以及民间力量如何在夹缝中寻求发展。 钢铁与煤炭: 对汉阳铁厂的创建、技术引进(侧重德、日技术)及其生产效率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分析了其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地方煤矿资源的互动关系。 纺织业的较量: 比较了官督商办的湖北纺织局与民间资本创办的如“裕华”等纱厂的运营模式。重点分析了民族资本在与英美洋纱的竞争中,如何通过地方保护和调整产品结构来求生存。 城市结构的重塑: 研究了工业布局对汉口租界(特别是俄租界、德租界)的扩张、产业工人群体的初步形成,以及“三镇”功能分化的加剧——武昌的政治与军事中心、汉阳的重工业基地、汉口的商业与金融枢纽。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的动荡与工业的沉浮(约1912 - 1927)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由军阀割据、政局不稳和外部干预交织的复杂时期。 政局对工业的影响: 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对重工业的拨款不稳定、地方军阀对既有工厂的征用与挪用现象。以武汉为中心的兵工厂的生产波动成为这一时期工业景气的晴雨表。 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流失: 分析了湖北工业专门学堂等机构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努力,以及一战期间欧洲技术人员短缺对本土技术吸收的影响。 劳工意识的萌芽: 重点研究了早期产业工人阶层的形成,他们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以及在五四运动和后来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所展现出的初步组织化倾向,这标志着工业发展已开始触及社会公平问题。 第四部分:三十年代的抗争与结构调整(约1928 - 1937)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后,长江中游工业迎来了短暂的“黄金十年”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日本帝国主义威胁。 官僚资本的介入: 研究了国民政府如何通过设立如资源委员会等机构,试图整合和控制大型战略性工业(如电力、化工),以及这种“国家资本”与民族资本之间的张力。 产业升级的尝试: 考察了如武汉兵工厂的技术升级、水泥、造纸等轻工业的稳步发展。分析了这一时期武汉在全国工业版图中地位的巩固,成为重要的工业品集散地。 抗战阴影下的准备: 讨论了在国际局势紧张下,工业界开始考虑的内迁和战时生产的初步规划,以及这种对未来的忧虑如何影响了长远的投资决策。 总结与展望:长江中游工业化的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武汉近代工业化历程中的核心矛盾:外部依赖性、资金短缺、技术消化不良以及劳资关系的紧张。它强调了该地区工业化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重塑运动,为后续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本书力求以详实的档案史料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重构这段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工业历史。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唐惠虎


  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从事新闻学和武汉近代史研究三十余年,一九九○年与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案。着有《舆论监督论》等。主编《武汉抗战图志》、《武汉近代新闻史上下卷》、《万里茶道申遗》等。发表《武汉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武汉近代工业及其遗址保护》、《汉口法国租界及其建筑》、《汉口俄国租界及其建筑》等数十篇学术论文。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中俄万里茶道与汉口》,系唐惠虎撰着、历史学家冯天瑜审定。
 

图书目录

第三册

第七章 抗战初期武汉工业内迁的艰难历程与重大意义 681
第一节.武汉工业内迁的艰难历程 682
一、抗战爆发前武汉工业发展状况 682
二、拆迁工作的动员与组织 686
三、武汉工业内迁的艰难旅程 703
第二节.武汉内迁工业的惨重损失 727
一、武汉内迁工业损失个案考察 727
二、武汉内迁工业总体损失估算 749
三、内迁给武汉工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 774
第三节.武汉内迁工厂成为抗战后方工业中坚 777

第八章|沦陷期武汉工业的衰落及殖民化 785
第一节.日伪对武汉经济的统制与掠夺 786
一、实施战时经济统制 788
二、掠夺工业物资与劳动力 797
三、垄断武汉金融市场 805
第二节.民族工业的殖民化厄运 811
一、日军对民营工厂的掠夺 812
二、武汉民族工业的殖民化 832
第三节.外资企业被日军征收 843
一、日军对英美洋行的限制与佔有 843
二、日军对英、美工厂及设施的掠夺 859
第四节.工业「复兴」建设及其实质 868
一、日伪工业「复兴」建设 869
二、「以战养战」的工业「复兴」 880

第九章 艰难的工业复苏 889
第一节.国民政府接收日伪工矿及复工 890
一、抗战后期对战后工业复员的准备 890
二、战后接收处理日伪资产 892
三、官营工矿业的复员 898
第二节.民营工业的恢复与自救 906
一、战后机械工业的复员 906
二、战后电力工业的复员 908
三、战后面粉工业的复员 913
四、战后纺织工业的复员 917
五、其他轻工业的复员 922
第三节.武汉工业的普遍衰落 929
一、外企返汉与美货倾销 929
二、币制改革、通货膨胀与经济困境 932
三、通货膨胀下的重工业 936
四、通货膨胀下的轻工业 940
第四节.白崇禧炸城与工人护城护厂的斗争 944
一、华中「剿总」白崇禧与「总体战」 944
二、反搬迁、反破坏 946
三、保卫城市与迎接武汉解放 95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翻阅《武汉近代工业史》的前两卷,我都会被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所震撼。第三册的出版,对我而言,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历史洞察的大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区域联动效应,以及它如何成为辐射中部乃至全国的工业中心。在那个时代,武汉的工业生产,是如何与周边的农业、商业以及其他地区的工业形成紧密联系的?例如,武汉的钢铁、机械制造能力,是如何支撑起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建设的?反过来,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又是如何促进武汉工业的发展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论述,阐释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是如何被近代工业化进程所充分利用的。此外,我也对书中会否提及武汉近代工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期待。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武汉的工业产品,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的?在那个充满殖民主义和不平等条约的时代,武汉的工业又是如何应对国际竞争的?这些问题,我相信在第三册中会有详尽的解答,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加立体、完整的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图景。

评分

《武汉近代工业史》系列,特别是前两册,为我打开了了解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一扇窗。第三册的出版,让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企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走向了何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武汉近代工业的遗产进行梳理和评价。那些在近代工业浪潮中兴起的企业,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我希望第三册能够对这些企业的兴衰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近代工业的遗产,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武汉?是否还有一些遗迹、技术、或者精神,在当代依然发挥着作用?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历史,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工业发展提供启示。这本书的第三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份对工业精神的追溯和对城市未来的思考。

评分

在我看来,《武汉近代工业史》这套书,是理解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部必读之作。第三册的到来,让我对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细节有了更深的探究欲望。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武汉近代工业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演变。从官办、商办,到民族资本,再到与外资的合营,不同时期的工业所有制,对武汉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对比不同所有制模式下的企业运营特点、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以及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同时,我也对书中会否提及,那个时期,武汉工业在工人运动和劳资关系方面的情况有所期待。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这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业余研究者,我深知要梳理清楚一个城市近代工业的演进轨迹是多么不容易。《武汉近代工业史》系列,尤其是第三册,在我看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年代、数据和企业名称,而是试图深入剖析那个复杂时代下的工业图景。第三册我最期待的内容,莫过于它对武汉近代工业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的详细描绘。比如,在辛亥革命前后,武汉作为革命的策源地,其工业基础是如何支持革命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武汉的工业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重要的军工生产企业,又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支援前线的?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何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如何保护工业设施免遭破坏,以及那些民族资本家是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出他们的担当和爱国情怀的。这本书如果能详细揭示这些内容,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工业的认知,也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是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史料作为支撑,例如当时的官方报告、企业档案、报刊报道,甚至是个人回忆录,这样才能让这段历史更加生动、真实、可信。

评分

终于盼到了《武汉近代工业史》的第三册,这套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简直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重要的一套工业史著作了。前两册我都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反复翻阅,里面详实的内容和严谨的考证,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工业脉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第三册的到来,无疑是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对于近代武汉工业发展后期阶段的好奇和求知欲。我特别关注近代工业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尤其是在那些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年代,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企业是如何应对,如何转型,又如何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这本书的第三册,我满心期待能够看到关于诸如兵工厂、造船厂、以及一些新兴产业如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具体发展历程,包括它们的规模、技术水平、生产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希望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工业巨头的运作模式,了解他们的决策过程,以及那些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个时期武汉工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技术引进、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企业家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充满了期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武汉工业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维系着国家工业的命脉。这是一段极为宝贵的历史,能够通过这样一套严谨的著作来系统地了解,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对第三册的出版,比对任何一本畅销小说都要激动。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全面地梳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书籍,而《武汉近代工业史》系列,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第三册的出版,让我对近代武汉工业的后期发展充满了探索的渴望。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深入探讨武汉近代工业在人才和技术引进方面所经历的复杂过程。在那个西方技术遥遥领先的时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和学习。武汉的工业企业,又是如何与外国技术、管理经验进行对接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引进的技术,是如何在中国本土化的,以及武汉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们,又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创新这些技术的。此外,我也对书中会否提及,当时武汉工业在吸引外资、与外国企业合作方面的情况有所期待。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近代工业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

评分

读前两册《武汉近代工业史》的体验,至今让我回味无穷。它们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将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第三册的到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如何继续续写这个辉煌的故事。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深入探讨武汉近代工业在技术引进、创新和本土化方面的历程。在那个西方列强技术占据优势的时代,中国的工业是如何一步步学习、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特色的?武汉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又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技术难关,实现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升级的?我期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关键技术的引进过程,或者某项创新是如何诞生的,以及这些技术创新对武汉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时,我也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及那个时期,武汉工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官学、私学以及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这对于一个工业城市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第三册能够将这些方面的内容详细阐述,那将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不仅对于历史研究者,对于当下中国的工业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我对《武汉近代工业史》这个系列一直抱有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前两册,其严谨的态度和详实的内容,让我叹服。第三册的到来,让我对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武汉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一个城市的工业发展,往往与人口流动、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近代武汉的工厂,是如何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如何塑造了城市的工业景观,以及这些工业活动对市民生活产生了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工厂的出现,是否带来了新的居住区、商业模式,甚至是文化娱乐的变革?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个时期,武汉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保意识萌芽的讨论,有所好奇。了解工业发展与城市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希望第三册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近代工业对武汉这座城市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

《武汉近代工业史》前两册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其第三册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工业的兴衰史,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深感着迷。第三册我最想深入了解的,便是它能否详细呈现武汉近代工业在面对国家重大危机时的应对策略和牺牲精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作为重要的战略重镇,其工业设施如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些军工企业,又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生产,为抗战输送弹药和物资的?我期望书中能够有感人的案例,展现那些为国家工业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形象。了解这些,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也能够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是与无数人的牺牲和奋斗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详实地记录下来,将是极具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

评分

《武汉近代工业史》前两册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让我对其第三册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如何应对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动荡,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第三册我最期盼的内容,便是它能否深入剖析武汉近代工业在不同政权更迭时期的命运。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的工业企业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不同的执政者,对工业发展的政策有何不同?在战乱和动荡中,那些重要的工业设施是如何被保护和利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史料支撑,例如当时政府的工业政策文件、企业家的私人信函、报刊上关于工业生产的报道等,来展现那个时代工业的真实生存状态。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也能让我们看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工业发展所展现出的韧性和生命力。这对于激励当下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