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与赏析
心灵是生命的翅膀 如果轮椅是形体不自由者的双脚,那么心灵就是生命的翅膀。但是,从认同「外物」的轮椅,到「内化」心灵足以成为生命的翅膀,当事者必然要经过一段自我挣扎与质疑挫伤的心理困顿:往往还须他人当头棒喝的「点化」,才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由奥地利作者法兰兹-约瑟夫‧豪尼格创作,德国薇恩拉‧巴尔豪斯绘图的《轮椅是我的脚》,便是一本转化昇华的图画故事。主角玛姬的母亲第一次让她独自坐轮椅去买牛奶和苹果,途中所见所听、所遇所感,玛姬的情绪由热闹新奇而难过叹息,由生气愤怒而欢然奔驰,故事情节虽然压缩在超市购物而后转回家门,但玛姬在这段短短的时间和空间里,却经历一场生命洗礼。玛姬有此转变,有两个重要的人,一是来自母亲自然而然的生活教育,一是萍水相逢的朋友西吉。
仅管玛姬的双腿无力,手指几乎碰不到脚趾尖,每天起床必须花费一小时自己穿衣穿鞋。但母亲不让她成为一个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女儿,饮食起居中只要是玛姬做得到的事,即使是拿果酱吃早餐这样的小事,母亲都让她独立完成。正因母亲以平常心相待,玛姬才有机会像个小英雄单独「出发」进而完成「探险」。
玛姬穿梭在马路街道上,敏锐的察觉不论是游戏场上紧随妈妈的小女孩、咖啡店看报纸的先生,乃至于在长椅上晒太阳的老太太,都对她投以异样的眼光。当她到了超市,店员直接将食物递给她,她大声叫喊:「我想跟别人一样自己挑苹果!」甚至忍不住歇斯底里:「我和别的孩子没有不一样。」时,并没有人懂得玛姬为什么绝望哭泣,唯有那位被嘲笑是「大胖子」的男孩西吉来到面前,郑重其事的告诉她:「你坐轮椅,我长得比别人胖。你和我,我们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恰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写照,技巧高超的作者让男孩以受难者的情怀前来引渡玛姬,那相知相惜的赤子之心,使主角心情产生逆转,呈现一种震撼,一种感动。玛姬回程途中,一一向所遇见的人释放善意或主动求助,甚至勇敢的为那位充满好奇心的小女孩解惑:「我是残障的人,就是不能走路的人。」
精致动人的图画故事,人物照应如针线般细密。如果要吹毛求疵,就是玛姬以「您也好可怜」回应嘲笑她的老太太,假如改成:「婆婆!我不可怜喔!」或许更好。玛姬将西吉送的棒棒糖转送老太太,割爱糖果的动作,象征小天使散播的光度与暖度,体现老人家分享快乐的心怀。
玛姬的内心在这趟旅程中有了蜕变,西吉牵引的力量如灵光乍现。如果玛姬只能认同「轮椅是我的脚」,充其量也只是在表象上增添一双有如垂天之云的翅膀:并且在受限的残病躯体中,让心灵生命展翅高飞,自在翱翔。
李惠绵(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者註:李惠锦教授,十个月大时罹患小儿麻痺症,自小只能勉强爬动;12岁时接受矫正手术,自此才能拄着拐杖、坐轮椅移动身体。着有《用手走路的人》一书,描绘一个残障者的坎坷人生如何在家人、老师、朋友及其他人的爱心浇灌下,逐渐萌芽,进而成长,终于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