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上冊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文獻
  • 吐魯番文獻
  • 文選
  • 輯校
  • 古籍
  • 文學
  • 唐詩
  • 注釋
  • 版本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百年來,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選》寫捲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涉足於此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豐碩。但已有的研究論著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寫捲收集不全(迄今一個相對全麵的敦煌寫本《文選》校錄本——羅國威《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所收寫捲數量僅占全部敦煌《文選》寫捲的一半強)、錄文不夠、校釋過於簡單(往往隻校異同,不校是非)等。對敦煌吐魯番寫本《文選》作一全麵係統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華著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精)》將全麵仔細地搜羅敦煌吐魯番齣土文書中的《文選》寫捲(已收得44號,綴閤為26件)。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上冊) 捲首提要 一、 本書緣起與核心內容 本書旨在對流傳於敦煌、吐魯番等絲路重鎮的古代文獻中殘存的《文選》抄本、殘捲、題注、批校等相關材料進行係統性的整理、輯錄與考證。我們深知《文選》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文學史上的核心地位,而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獻,作為古代中原文化嚮西域傳播、融閤的活化石,為我們提供瞭窺見《文選》在中古時期流傳、接受乃至變異的珍貴視角。 本書並非對通行本《文選》進行重新校注,而是聚焦於那些因戰亂、散佚、或特定地域性而獨立保存下來的文本碎片。這些碎片往往以抄經的形式齣現,或附著於其他文書的邊緣,或是單獨成捲的殘頁。它們如同曆史的暗流,為我們揭示瞭官方定本之外,民間或偏遠地區對《文選》的具體閱讀實踐和文本麵貌。 二、 輯錄範圍與體例說明 本次輯錄的材料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麵: 1. 敦煌文獻的《文選》殘捲: 重點梳理國傢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等機構收藏的,編號中帶有“S.”、“P.”、“斯坦因”、“伯希和”等字樣的敦煌文獻中,與《文選》篇目內容或篇目題識相符的殘頁。這些殘捲的字跡、用紙、裝幀形式,都為我們判斷其抄寫年代和地域提供瞭直接物證。 2. 吐魯番齣土的殘簡片語: 針對新疆吐魯番齣土的漢文寫本,特彆是那些散見於文書檔案、佛經抄本中的詩賦引文,進行細緻的比對和辨識。 3. 敦煌、吐魯番本中的批校與題記: 收集那些在《文選》文本旁邊,以硃砂或墨書寫下的篇目評語、難字解釋、避諱、乃至抄寫者本人的簡短題跋。這些批語往往蘊含著當時閱讀者的文化心態和學術見解,是研究文獻流傳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輯校體例上,本書遵循“存真”與“辨僞”並重的原則: 輯錄部分: 凡涉及文本內容者,采用“影寫摹擬”為主,結閤現代文字學規範進行轉錄。對於無法辨識的字,一律以□或特定符號標注,絕不妄加推測。重要的異文,則以腳注形式明確指齣與通行本(以清代選本為參照係)的區彆。 考證部分: 針對每一輯錄材料,將詳細描述其齣土情況(如捲號、編號)、載體特徵(紙質、墨色、書風)、以及與《文選》特定篇目的對應關係。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獻學上的年代推斷與地域溯源。 三、 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的整理,其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 1. 文本史的重建: 傳統《文選》研究多依賴宋元以來的刻本。敦煌吐魯番本則將我們帶迴瞭雕版印刷普及前夜,揭示瞭《文選》在唐代中晚期(甚至更早)在西北地區的實際麵貌。它可能包含有佚失的篇目、流傳異文,甚至是我們從未見過的“補入”篇目。 2. 地域文化的反饋: 絲綢之路沿綫的抄寫者,其用語習慣、避諱製度乃至抄寫錯誤,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烙印。通過分析這些殘本,我們可以反推《文選》在西域的接受程度、漢文化輻射的深度,以及當地士人對篇章的選擇偏好。例如,某些篇章的重復抄寫,可能意味著該篇在當地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或象徵意義。 3. 校勘學的突破口: 傳統的校勘多在漢唐間的抄本之間循環比對。敦煌吐魯番本的介入,提供瞭另一條時間軸上的參照點,有助於我們甄彆一些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通病錯字或篇目殘缺問題,為未來《文選》的整理本提供新的校勘資源。 四、 上冊結構概要 本上冊主要聚焦於《文選》前十四捲(即“六臣注”本的前半部分,大緻包含“帝王”、“述職”、“議奏”等體裁)的相關輯錄與考證。具體內容包括: 捲一至捲七的篇目殘捲輯錄: 主要整理瞭與《漢武帝鞦風辭》、《報孫會宗書》、《上林賦》等篇目相關的殘頁文本。 早期抄寫體與書寫風格研究: 對上冊涉及的文獻中,風格上傾嚮於唐代早期或盛唐的抄本進行瞭集中分析。 批注與題記的初步梳理: 選錄瞭具有代錶性的、與上冊篇目相關的,源自敦煌的簡短批注,初步探討其內容傾嚮。 本書的整理工作仍屬篳路藍縷,期待學界同仁能在此基礎上,對這些散落的文化碎片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闡釋。我們希望本書能成為未來所有關於《文選》流傳史研究,特彆是中古寫本研究者案頭的必備工具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少華


  二〇一一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在《文學遺産》、《敦煌研究》、《文史》等靠前文科知名雜誌發錶論文多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
 

圖書目錄

上冊
凡例 1
緒論 5
白文本
東京賦 3
吳都賦 5
恨賦 17
嘯賦 23
樂府十七首——樂府八首 39
答臨淄侯牋 57
三月三日麯水詩序(顔延年)——王文憲集序、陽給事誄、陶徵士誄、褚淵碑文 59
王文憲集序 103
劇秦美新、典引 109
晉紀總論 121
恩倖傳論——光武紀贊、石闕銘 125
運命論——辯命論 147

中冊
演連珠 197
汧馬督誄 217
陽給事誄 223
文選序 227
羽獵賦——西徵賦 233
海賦 291
李善注本
西京賦 297

下冊
江賦 451
答客難、解嘲 455
七命 489
佚名注本
補亡詩——上責躬應詔詩錶 505
與嵇茂齊書——難蜀父老 539
主要參考文獻 627
後記 65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看到“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兩個畫麵:一是浩瀚的戈壁,乾燥的空氣中彌漫著古老的塵埃;二是堆積如山的捲軸,字跡在昏黃的燈光下緩緩展開。這本書仿佛是從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年代穿越而來,將那些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貴碎片,用嚴謹的學術之手重新拼湊起來。我一直對敦煌和吐魯番齣土的文獻情有獨鍾,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寶庫,更是我們瞭解古代曆史、文化、社會的重要窗口。《文選》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其早期文本的保存和研究,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文學的源流和發展至關重要。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散落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的殘片,進行係統性的整理和校勘的?其中一定匯集瞭無數學者的心血和智慧。我期待書中不僅有紮實的文本考訂,更能有對這些文本背後曆史意義的深刻闡釋,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文選》這部經典,以及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评分

我一直認為,對於經典的尊重,首先體現在對其文本的嚴謹態度上。而《文選》作為一部承載瞭無數中華優秀文學作品的巨著,其文本的準確性更是至關重要。敦煌吐魯番本的輯校,在我看來,就像是在給這部經典重新“正本清源”,找齣最接近作者原意,或者最能代錶某個重要傳抄階段麵貌的文本。我很好奇,在輯校過程中,作者們是如何處理那些零散的、可能來源不同的寫本的?他們又是如何判斷哪個版本更具權威性,或者哪個校改更符閤邏輯?這其中一定充滿瞭無數的考證和思辨。一本好的輯校本,不僅僅是簡單地將不同版本的內容羅列齣來,而是要通過嚴密的學術分析,將它們有機地組織起來,呈現齣一個清晰的文本流變脈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其學術方法,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同時,對於《文選》中一些重要的篇章,如果能結閤敦煌吐魯番本的校勘,對其文學內涵進行更深入的解讀,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部《文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這樣的古代文學愛好者帶來瞭一場盛宴。我一直覺得,對於古代文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依據的文本質量。尤其是《文選》這樣集大成的著作,流傳過程中必然會經曆各種各樣的變異,而敦煌吐魯番本的齣現,就像是給文本的溯源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綫索。我設想,書中必定會花費大量的篇幅來考證這些寫本的年代、來源,以及它們在《文選》流傳史上的地位。這其中涉及到古文字學、版本學、文獻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是一項極其嚴謹和細緻的工作。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作者們如何運用現代的學術方法,結閤對敦煌、吐魯番地區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瞭解,去解讀那些可能已經模糊不清的文字,去辨析那些可能已經被誤傳的篇章。讀這樣的書,不單單是閱讀文本,更是一種對學術研究過程的觀摩,能夠從中學習到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淵博的學識。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對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描述,或者對某些篇章的文學解讀,那就更加完美瞭,可以讓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文選》的價值。

评分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氣息,讓人忍不住好奇。敦煌和吐魯番,這兩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無數的文化故事,而《文選》更是中華古典文學中的璀璨明珠。想象一下,能將這兩者結閤起來進行輯校,該是怎樣一項浩大而艱辛的工作。我一直對古籍的流傳和整理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經過曆史的風雨洗禮,留存下來的珍貴文本。《文選》作為蕭統編選的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文總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敦煌和吐魯番發現的本子,往往是流傳過程中極為關鍵的環節,它們可能為我們揭示文本的早期麵貌,填補文獻的空白,甚至糾正後世流傳中的訛誤。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分析它們各自的來源和價值,以及在輯校過程中所遇到的學術難題和解決思路。如果能附上詳細的校勘記,能夠清晰地看到每處改動的依據,那將是對讀者極大的幫助。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不僅是研究的工具,更是一種與古人對話的媒介,能夠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穿越時空的魅力。

评分

我對古籍整理的期待,往往集中在它的“還原”能力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古代文獻,都是經過層層轉抄、校訂,甚至被後人所修改,原貌早已難以辨認。《文選》作為一部流傳韆年的經典,其文本的穩定性更是大傢關注的焦點。而敦煌吐魯番本,由於其地理位置和曆史原因,往往保存瞭更為古樸的麵貌,或者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特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呈現這些本子的麵貌,包括其紙張、墨跡、書寫風格,以及其中的批注、校語等等。通過對這些物質層麵的信息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流傳過程,以及古代文人的閱讀習慣和學術思想。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的文本,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對文本背後曆史和文化的探索。我尤其期待作者們在輯校過程中,能夠對一些爭議較大的文本進行深入的辨析,提齣有說服力的見解。同時,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還應該注重其易用性,清晰的標點、完善的索引,都能讓讀者更方便地查閱和使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