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上册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吐鲁番文献
  • 文选
  • 辑校
  • 古籍
  • 文学
  • 唐诗
  • 注释
  • 版本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选》写卷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涉足于此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但已有的研究论着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写卷收集不全(迄今一个相对全面的敦煌写本《文选》校录本——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所收写卷数量仅占全部敦煌《文选》写卷的一半强)、录文不够、校释过于简单(往往只校异同,不校是非)等。对敦煌吐鲁番写本《文选》作一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华着的《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精)》将全面仔细地搜罗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文选》写卷(已收得44号,缀合为26件)。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上册) 卷首提要 一、 本书缘起与核心内容 本书旨在对流传于敦煌、吐鲁番等丝路重镇的古代文献中残存的《文选》抄本、残卷、题注、批校等相关材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辑录与考证。我们深知《文选》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文学史上的核心地位,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献,作为古代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融合的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窥见《文选》在中古时期流传、接受乃至变异的珍贵视角。 本书并非对通行本《文选》进行重新校注,而是聚焦于那些因战乱、散佚、或特定地域性而独立保存下来的文本碎片。这些碎片往往以抄经的形式出现,或附着于其他文书的边缘,或是单独成卷的残页。它们如同历史的暗流,为我们揭示了官方定本之外,民间或偏远地区对《文选》的具体阅读实践和文本面貌。 二、 辑录范围与体例说明 本次辑录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敦煌文献的《文选》残卷: 重点梳理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编号中带有“S.”、“P.”、“斯坦因”、“伯希和”等字样的敦煌文献中,与《文选》篇目内容或篇目题识相符的残页。这些残卷的字迹、用纸、装帧形式,都为我们判断其抄写年代和地域提供了直接物证。 2. 吐鲁番出土的残简片语: 针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汉文写本,特别是那些散见于文书档案、佛经抄本中的诗赋引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辨识。 3. 敦煌、吐鲁番本中的批校与题记: 收集那些在《文选》文本旁边,以朱砂或墨书写下的篇目评语、难字解释、避讳、乃至抄写者本人的简短题跋。这些批语往往蕴含着当时阅读者的文化心态和学术见解,是研究文献流传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辑校体例上,本书遵循“存真”与“辨伪”并重的原则: 辑录部分: 凡涉及文本内容者,采用“影写摹拟”为主,结合现代文字学规范进行转录。对于无法辨识的字,一律以□或特定符号标注,绝不妄加推测。重要的异文,则以脚注形式明确指出与通行本(以清代选本为参照系)的区别。 考证部分: 针对每一辑录材料,将详细描述其出土情况(如卷号、编号)、载体特征(纸质、墨色、书风)、以及与《文选》特定篇目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学上的年代推断与地域溯源。 三、 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的整理,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1. 文本史的重建: 传统《文选》研究多依赖宋元以来的刻本。敦煌吐鲁番本则将我们带回了雕版印刷普及前夜,揭示了《文选》在唐代中晚期(甚至更早)在西北地区的实际面貌。它可能包含有佚失的篇目、流传异文,甚至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补入”篇目。 2. 地域文化的反馈: 丝绸之路沿线的抄写者,其用语习惯、避讳制度乃至抄写错误,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烙印。通过分析这些残本,我们可以反推《文选》在西域的接受程度、汉文化辐射的深度,以及当地士人对篇章的选择偏好。例如,某些篇章的重复抄写,可能意味着该篇在当地具有特殊的实用价值或象征意义。 3. 校勘学的突破口: 传统的校勘多在汉唐间的抄本之间循环比对。敦煌吐鲁番本的介入,提供了另一条时间轴上的参照点,有助于我们甄别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通病错字或篇目残缺问题,为未来《文选》的整理本提供新的校勘资源。 四、 上册结构概要 本上册主要聚焦于《文选》前十四卷(即“六臣注”本的前半部分,大致包含“帝王”、“述职”、“议奏”等体裁)的相关辑录与考证。具体内容包括: 卷一至卷七的篇目残卷辑录: 主要整理了与《汉武帝秋风辞》、《报孙会宗书》、《上林赋》等篇目相关的残页文本。 早期抄写体与书写风格研究: 对上册涉及的文献中,风格上倾向于唐代早期或盛唐的抄本进行了集中分析。 批注与题记的初步梳理: 选录了具有代表性的、与上册篇目相关的,源自敦煌的简短批注,初步探讨其内容倾向。 本书的整理工作仍属筚路蓝缕,期待学界同仁能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散落的文化碎片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未来所有关于《文选》流传史研究,特别是中古写本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少华


  二〇一一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在《文学遗产》、《敦煌研究》、《文史》等靠前文科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
 

图书目录

上册
凡例 1
绪论 5
白文本
东京赋 3
吴都赋 5
恨赋 17
啸赋 23
乐府十七首——乐府八首 39
答临淄侯牋 57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颜延年)——王文宪集序、阳给事诔、陶征士诔、褚渊碑文 59
王文宪集序 103
剧秦美新、典引 109
晋纪总论 121
恩倖传论——光武纪赞、石阙铭 125
运命论——辩命论 147

中册
演连珠 197
汧马督诔 217
阳给事诔 223
文选序 227
羽猎赋——西征赋 233
海赋 291
李善注本
西京赋 297

下册
江赋 451
答客难、解嘲 455
七命 489
佚名注本
补亡诗——上责躬应诏诗表 505
与嵇茂齐书——难蜀父老 539
主要参考文献 627
后记 65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文选》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的古代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盛宴。我一直觉得,对于古代文献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依据的文本质量。尤其是《文选》这样集大成的著作,流传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异,而敦煌吐鲁番本的出现,就像是给文本的溯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线索。我设想,书中必定会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考证这些写本的年代、来源,以及它们在《文选》流传史上的地位。这其中涉及到古文字学、版本学、文献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项极其严谨和细致的工作。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作者们如何运用现代的学术方法,结合对敦煌、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去解读那些可能已经模糊不清的文字,去辨析那些可能已经被误传的篇章。读这样的书,不单单是阅读文本,更是一种对学术研究过程的观摩,能够从中学习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描述,或者对某些篇章的文学解读,那就更加完美了,可以让我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文选》的价值。

评分

我对古籍整理的期待,往往集中在它的“还原”能力上。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古代文献,都是经过层层转抄、校订,甚至被后人所修改,原貌早已难以辨认。《文选》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经典,其文本的稳定性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敦煌吐鲁番本,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往往保存了更为古朴的面貌,或者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呈现这些本子的面貌,包括其纸张、墨迹、书写风格,以及其中的批注、校语等等。通过对这些物质层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流传过程,以及古代文人的阅读习惯和学术思想。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文本,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对文本背后历史和文化的探索。我尤其期待作者们在辑校过程中,能够对一些争议较大的文本进行深入的辨析,提出有说服力的见解。同时,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还应该注重其易用性,清晰的标点、完善的索引,都能让读者更方便地查阅和使用。

评分

这本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好奇。敦煌和吐鲁番,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文化故事,而《文选》更是中华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想象一下,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辑校,该是怎样一项浩大而艰辛的工作。我一直对古籍的流传和整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过历史的风雨洗礼,留存下来的珍贵文本。《文选》作为萧统编选的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文总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本子,往往是流传过程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它们可能为我们揭示文本的早期面貌,填补文献的空白,甚至纠正后世流传中的讹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它们各自的来源和价值,以及在辑校过程中所遇到的学术难题和解决思路。如果能附上详细的校勘记,能够清晰地看到每处改动的依据,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帮助。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不仅是研究的工具,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媒介,能够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穿越时空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经典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其文本的严谨态度上。而《文选》作为一部承载了无数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巨著,其文本的准确性更是至关重要。敦煌吐鲁番本的辑校,在我看来,就像是在给这部经典重新“正本清源”,找出最接近作者原意,或者最能代表某个重要传抄阶段面貌的文本。我很好奇,在辑校过程中,作者们是如何处理那些零散的、可能来源不同的写本的?他们又是如何判断哪个版本更具权威性,或者哪个校改更符合逻辑?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无数的考证和思辨。一本好的辑校本,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不同版本的内容罗列出来,而是要通过严密的学术分析,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文本流变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其学术方法,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同时,对于《文选》中一些重要的篇章,如果能结合敦煌吐鲁番本的校勘,对其文学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那将会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说实话,看到“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画面:一是浩瀚的戈壁,干燥的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尘埃;二是堆积如山的卷轴,字迹在昏黄的灯光下缓缓展开。这本书仿佛是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年代穿越而来,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碎片,用严谨的学术之手重新拼凑起来。我一直对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文献情有独钟,它们是中华文明的宝库,更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的重要窗口。《文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其早期文本的保存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源流和发展至关重要。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散落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的残片,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校勘的?其中一定汇集了无数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我期待书中不仅有扎实的文本考订,更能有对这些文本背后历史意义的深刻阐释,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文选》这部经典,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