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論集(四)

兒童文學論集(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文寶
圖書標籤:
  • 兒童文學
  • 文學研究
  • 兒童文化
  • 教育
  • 文學評論
  • 青少年文學
  • 閱讀
  • 文化研究
  • 文學理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對於兒童文學有廣泛而深刻的探討,全書共十三篇文章,其內容及範圍包羅萬象:對於新詩探討、在教學方麵的應用研究、中國古至今的兒童文學發展、深度的臺灣鄉土文化剖析、西方後現代書寫的變遷及影響。其中亦對於楊喚、豐子愷、張雪門等著名作傢之篇章,亦有專門的論述分析。
跨越時空的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審美嬗變與文化根脈 本書並非《兒童文學論集(四)》,而是對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曆程中,尤其是在宏大敘事與個體精神探索之間尋求平衡的幾部重要論著和現象的深度剖析。 本書旨在梳理和解析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從萌芽、奠基到成熟、轉型的復雜脈絡,著重探討在社會劇變、思潮更迭的大背景下,兒童文學如何承載民族精神、迴應時代呼喚,並最終形成具有獨特美學範式的創作譜係。我們不關注單一的“論集”形式,而是聚焦於那些構成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曆史肌理的關鍵議題、代錶作傢群體及其核心創作理念。 第一編:奠基與探索——“五四”新文學的啓濛迴響(1900-1930年代) 本篇聚焦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兒童文學的深刻影響。它不是對既有論述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為兒童說話”這一理念在早期實踐中的內在張力。 一、從“翻譯”到“自創”的身份焦慮: 早期兒童文學的建立,嚴重依賴對西方作品的引介。本書將探討這種依賴性背後,中國知識分子試圖在吸收外來營養與構建本土敘事之間所經曆的身份焦慮。重點分析瞭早期譯者(如周作人、鄭振鐸等)如何對西方童話進行本土化的“馴化”過程,以及這種“馴化”如何無意中嵌入瞭新的道德規訓。 二、啓濛的“雙重性”: 啓濛思想在兒童文學中的體現具有顯著的雙重性。一方麵,它倡導科學、民主,反對舊式束縛;另一方麵,啓濛的急切又常常導緻作品中說教意味過濃,將兒童視為“未完成的成人”。我們將通過分析早期文學雜誌中的短篇故事和童謠,辨析這種“教育先行”的創作傾嚮,並將其置於當時社會對“新兒童”的集體想象中進行考察。 三、民間敘事資源的重估: 盡管新文學強調革新,但本土的民間故事資源並未被完全拋棄。本書將考察文學傢如何“改造”傳統民間故事,使其符閤啓濛思想的要求,例如對神怪主題的“去魅”過程,以及如何將傳統英雄形象重塑為現代意義上的道德楷模。這部分內容旨在揭示傳統與現代在兒童文學“基因”層麵的復雜交融。 第二編:革命熔爐與紅色敘事(1930-1950年代) 這一階段是兒童文學與政治意識形態深度結閤的時期。本書不再將此階段簡單標簽化為“政治宣傳”,而是深入剖析紅色敘事體係的建構邏輯、美學特徵及其對兒童主體性的影響。 一、根據地文學的“小兵”形象塑造: 重點分析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兒童文學如何服務於軍事動員和階級教育。我們關注的是具體的人物形象——“小八路”、“小解放軍”的形成過程。這些形象如何平衡兒童的天真本性與階級鬥爭的殘酷現實?我們認為,這一時期的敘事在情感上極具煽動性,但其美學結構卻趨嚮於模式化。 二、無産階級英雄主義的童年移植: 探討如何將成人世界的宏大敘事(如階級鬥爭、集體主義光榮)成功“移植”到兒童的經驗世界中。這涉及敘事視角的選擇、語言的簡化與情感的純化。我們考察瞭這一時期小說中“自我犧牲”主題的頻繁齣現,以及它如何構建瞭特定曆史時期的兒童道德典範。 三、建國初期的“過渡性”創作: 1949年後,兒童文學經曆瞭一段復雜的過渡期。一方麵是舊有經驗的延續,另一方麵是對社會主義新生活描繪的迫切需求。本書將細緻梳理這一時期引進的蘇聯和東歐兒童文學對中國作傢的影響,特彆是其在集體主義、樂觀主義敘事上的藉鑒與本土化嘗試。 第三編:反思與多元的萌芽(195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 “大躍進”和“文革”對兒童文學的創作生態造成瞭毀滅性的衝擊,但本書將挖掘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仍殘留的、或在民間私下流傳的文學形式所蘊含的抵抗或調適的策略。 一、童年想象力的“地下室”: 這一部分將關注在官方文學被高度統一控製的背景下,兒童自身的口頭文學、謎語、自編故事等非正式文本所展現的生命力。這些文本往往是唯一能夠保留純粹遊戲性、反抗成人世界規訓的角落。 二、曆史敘事的“隱性修正”: 分析在特定曆史時期,少數嚴肅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如何通過隱喻、象徵等手法,在不直接觸碰敏感議題的前提下,進行細微的自我辯護或對曆史進行間接反思的。這是一種特定時代下文學創造力的“微觀生存學”。 三、文學教育角色的重新定位: 探討在意識形態主導下,對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極端化強調,以及這如何阻礙瞭文學性的獨立發展。我們對比分析瞭這一時期對“科學普及讀物”和“文學性創作”的不同政策傾斜,以理解創作環境的製約。 第四編:文學的迴歸與審美轉嚮(1980年代至今的早期影響) 雖然主要時間段跨越至世紀之末,但本書將對八十年代初“撥亂反正”後兒童文學的迴歸做齣充分的鋪墊和初期分析。 一、人道主義的復蘇與“去政治化”: 探討隨著思想解放,兒童文學如何重新關注兒童的個體情感、心靈成長和生命體驗,而非僅僅作為“社會細胞”的培養皿。人道主義思潮的湧入,使作傢開始敢於直麵兒童的睏惑、孤獨和恐懼。 二、審美趣味的重建: 關注作傢們如何重新吸收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技巧,為中國兒童文學注入新的美學活力。這包括對“新世紀文學”早期思潮的追溯,例如對奇幻元素、內心獨白、非綫性敘事的嘗試,以及對傳統“教化”模式的自覺反叛。 三、對“兒童本位”的嚴肅確立: 闡釋中國兒童文學在理論層麵如何從“為成人服務”轉嚮“為兒童發展服務”,並討論這一轉嚮在創作實踐中遇到的阻力與成就。 總結: 本書旨在通過對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曆程的縱深剖析,揭示其在民族危亡、社會轉型和文化革新中的多重角色。它呈現的不是一條平坦的發展道路,而是一部交織著宏大理想、政治壓力、文化焦慮與個體創造力的復雜史詩。通過對文本、語境與觀念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理解,這部文學體裁如何成為解讀中國現代社會變遷的一個獨特而敏感的切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寶


  輔仁大學中文係碩士、曾任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教係主任、學務長、教務長、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專長於新文學、兒童文學、語文教學,曾獲五四兒童文學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兒童文學獎)、信誼特殊貢獻獎等。現為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圖書目錄

自序 1
試析〈春的訊息〉 1
楊喚對兒童文學的見解——楊喚研究之一 13
試說我國古代童話 19
一 前言 19
二 古代童話概要 20
三 古代童話的整理 48
四 後語 56
解讀兒童戲劇與遊戲 59
兒童文學的演進與展望 63
我國近代童話的演變與反挫 73
一 童話叢書 75
二 童話理論 84
三 兒童世界與葉聖陶 88
四 鳥言獸語之爭 97
海峽兩岸兒童文學交流活動記事年錶 109
豐子愷與兒童 133
文化中國——交流理論的架構 143
一 海峽兩岸互動的演變 144
二 兩岸交流的事實 146
三 兩岸文化交流的迷思 154
四 文化中國的意義 158
五 文化中國——交流理論的建構 184
六 小結 198
後現代圖畫書的書寫現象 199
一 前言 199
二 現代化與現代性 200
三 現代與後現代 204
四 後現代圖畫書的書寫麵貌 209
五 例舉 238
六 結語 250
敘說文化產業——以臺灣地區為例 255
一 前言 255
二 文化工業與文化產業 256
三 臺灣的文化產業 259
四 臺灣新竹縣內灣社區再造 264
五 以「區域文化」為臺東大學人文學院重點研究的構想 272
六 結語 282
萬物靜觀皆自得 287
談張雪門《兒童文學講義》 305
一 前言 305
二 民國時期的兒童文學教科書 305
三 兒童文學教科書的體例與文體分類 314
四 張雪門與《兒童文學講義》 322
五 小結 328
附錄 文章齣處一覽錶 33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