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台大醫學權威詹鼎正審訂推薦

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台大醫學權威詹鼎正審訂推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克.威廉斯
图书标签:
  • 抗衰老
  • 健康
  • 养生
  • 高龄医学
  • 身心健康
  • 医学
  • 詹鼎正
  • 台湾
  • 健康饮食
  • 延缓衰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健體強身 × 保持活力 × 滋養心靈 = 幸福晚年

  晚年不是死亡的序曲,反而是生命的高潮。
  既然明白生命有限,就要充分利用人生,繼續積極生活和參與社會,
  生命才有了強大的力量與潛力。


  讀完了這本書,具體實踐,不管身體、智力、腦力、情緒與靈魂,都會得到充實、優化,老化旅程將功德圓滿。──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打破8大迷思,迎向黃金歲月
  (×)年紀大健康就會走下坡
  (×)減重對延年益壽多有幫助
  (×)愈老愈糊塗,愈老愈健忘
  (×)年紀愈大,學習力和創造力愈差
  (×)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老化
  (×)老人是社會和經濟的負擔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無性無慾
  (×)老了無法獨立生活,安養中心是唯一選擇

  實踐5大抗老祕方,歡度優雅人生
  1.認清事實:面對會老的事實,發掘晚年的巨大潛力
  2.鍛鍊身體:規律運動可改變老化速度,帶來健康益處
  3.刺激大腦:刺激腦力可拓展創造力、加深智慧與鑑賞力
  4.駕馭情緒:保持穩定情緒,才有活力和熱情繼續人生旅程
  5.滋養心靈:活著的每一刻都是寶貴的,持續成長,生命就有意義

  「老了,你不會停止笑,要是停止笑,你就真的老了。」──英國劇作家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

  「年少習得的知識,可以杜絕老年的不幸;如果明白老年以智慧為糧,你就會趁年輕時努力學習,以免老來缺乏營養。」──義大利博學者達文西(LeonardodaVinci)

  「如果你知道如何利用晚年,晚年就會充滿歡樂。逐漸衰老的歲月,是人一生中最甜美的時光之一。」──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SenecatheYounger)

 
岁月之歌:心智的韧性与生命的深度探索 一部关于如何与时间共舞、发掘生命下半场无限可能的深度著作 导言:时间的馈赠与挑战 我们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但真正的挑战并非在于阻止光阴流逝,而在于如何更丰盈、更有智慧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本书并非关注某一特定生理阶段的医学指南,而是一部宏大的哲学与心理学交织的文本,它探讨了人类在生命进入中晚期后,心智、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所经历的深刻转变。 本书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老去”的意义。它挑战了社会上对衰老的刻板印象,倡导将这段时期视为一段需要精心培育的“第二青春期”——一个收获智慧、深化自我认知、并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去探索未竟之志的黄金阶段。 第一部分:心智的重构——驾驭内心的风暴 生命下半场,我们开始面对一系列重大的身份重塑。退休、孩子离家、挚友离去,这些都是对既有生活结构造成冲击的事件。本书第一部分将聚焦于心智的适应性与韧性。 第一章:记忆的河流与认知的雕塑 本章深入剖析了认知功能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演变。我们审视的重点并非单纯的记忆力衰退,而是认知的“质变”——如何从处理速度型思维转向深度洞察与模式识别的智慧。探讨了“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动态平衡,以及如何通过有目的的认知训练(如学习复杂的新技能、参与辩论性活动)来保持神经通路的可塑性。我们也会温和地探讨记忆的局限性,并提供实用的心智地图构建方法,用以整理过往经验的宝藏。 第二章:情绪的炼金术——从焦虑到安宁 随着生命历程的拉长,我们对损失和不确定性的体验愈加真切。本章是关于情绪管理的深刻探讨。它借鉴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教导读者如何将对“时间有限”的恐惧转化为对“当下质量”的极致追求。我们将深入研究“情绪聚焦应对”的优势,学习如何识别和接纳复杂的情绪,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动力而非瘫痪的枷锁。书中的案例展示了那些学会了“温柔放手”的人,是如何将过往的遗憾转化为对现时人际关系的深刻珍惜。 第三章:自我叙事的再编织 人到了一定年纪,我们对“我是谁”的理解会不断变化。本书认为,健康的老去,是一个持续进行“自我叙事”工程的过程。读者将被引导着去审视自己一生的故事线:哪些部分需要被赞扬和保留?哪些部分可以被重新解读或宽恕?我们探讨了“代际传承”的叙事价值,即如何将个人的生命经验转化为对后代的精神财富,从而赋予生命更深远的意义。 第二部分:关系的深度——连接与独立之间的艺术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晚期的关系网络往往面临重构——有些连接自然消散,新的连接需要被建立。本部分关注人际互动的精微之处。 第四章:爱与分离的哲学 亲密关系、婚姻、友谊,都随着时间进入新的阶段。本书探讨了“伴侣的陪伴”从激情转向深刻的“共同见证者”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回避处理丧失——无论是伴侣的离去,还是社交圈的萎缩。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健康的独立感”,即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深度连接他人。我们分析了“给予关怀”与“接受帮助”之间的微妙平衡,指出过度独立或过度依赖都可能损害晚年的福祉。 第五章:跨代际的桥梁与冲突 与年轻一代的互动是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以理解为核心,探讨了代沟背后的价值差异。我们提供了“倾听的艺术”——一种非评判性的沟通方式,让长辈能成为智慧的“顾问”而非“指挥官”。同时,也探讨了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保护自己的自主权,同时又不疏远家庭成员。 第三部分:生活的意义——行动、创造与遗产 生命后期的动力源泉往往不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在的满足感和对世界的回馈。 第六章:重新定义“生产力” 退休并不意味着停止“创造”。本书重新定义了“生产力”的概念,将其从物质产出转向精神和社区贡献。这包括:园艺的平静、手工艺的专注、志愿服务的无私,以及对知识的持续学习。我们鼓励读者发掘那些被生活忙碌所压抑的、纯粹出于热爱的活动。本书将介绍几种“心流”活动,它们能使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时间感消失的愉悦境界。 第七章:身体的智慧与生命的节奏 虽然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疗指南,但它强调了身心合一的哲学。我们探讨的是如何与身体的变化“协商”,而非“对抗”。这包括:如何倾听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调整生活节奏以匹配能量水平的变化;如何通过正念和呼吸练习,建立起身体的内在控制感,从而减轻对身体衰退的恐惧。关键在于培养一种对身体现状的“感激”而非“苛求”的态度。 第八章:最终的遗产——超越物质的财富 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思考“我希望留下什么”的最佳时机。本章侧重于精神遗产的构建。这不是指金钱或房产,而是指价值观、故事、对世界影响的涟漪。我们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撰写回忆录、参与社会议题,或者仅仅是通过日常的善意,来编织一个能够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意义网络。真正的遗产,是留给未来世界的“精神指纹”。 结语:与时间共舞的优雅 本书以一种鼓舞人心的语调结束,强调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帮助读者不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深”、“活得有觉知”。这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生活哲学,旨在将人生的下半场,塑造成一部充满深度、韧性与优雅的杰作。 --- (注: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关于心智、情感、关系和意义的哲学性、心理学性探讨和生活策略,不涉及具体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或药物信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克.威廉斯 Mark E. Williams


  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醫學博士,也是該校臨床醫學教授,並於北卡羅萊納州威明頓市(Wilmington, North Carolina)積極從事臨床診療活動,投注大量時間進行老年醫學門診、住院醫療、療養院照護以及生活輔助。曾在《美國健康》(American Health)雜誌等其他醫學調查中,獲同行評選為美國最佳醫師之一。

  出版多部與老年醫學有關的著作,並發表上百篇以此為主題的文章及評論,旨在讓社會大眾了解更多醫學訊息,好對自身的醫療決策有更多參與能力。

審訂者簡介

詹鼎正


  學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老人學與長期照護博士
  台大醫學系
 
  現職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
 
  經歷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副院長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
 
  著作
  《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
  《好好照顧您》
  《你應該要知道的老年醫學》
  《老人服務與照護》(合著)

譯者簡介

呂玉嬋


  專事筆譯,遊於文字與新知之間,樂此不疲。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正確認識老,才能幸福的老/詹鼎正
前言
引言 從寓言看老年

身心抗老祕方1:認清事實
第1章 人人都會老
第2章 八個你不必相信的老化迷思
第3章 從古至今的老化觀
第4章 我們為什麼會老

身心抗老祕方2:鍛鍊身體
第5章 身體如何老化
第6章 為什麼要辛苦鍛鍊身體?
第7章 我們該吃什麼?
第8章 鍛鍊身體的具體方法

身心抗老祕方3:刺激大腦
第9章 老化與記憶
第10章 智力與創造力
第11章 睡眠的價值
第12章 刺激大腦的具體方法

身心抗老祕方4:駕馭情緒
第13章 認識年老所帶來的情緒包袱
第14章 自我形象和角色轉變
第15章 特定情緒及其駕馭之道

身心抗老祕方5:滋養心靈
第16章 有人關心嗎?
第17章 安息
第18章 滋養心靈的具體方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8858
  • 叢書系列:50+好好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們經常受到引導,以為老是一件控制不了的事。你也許失憶,也許仍舊機靈;也許強健如昔,也許憔悴    羸弱。你可能幸福,也可能痛苦。儘管生命中有許多事確實無法掌控,但是,在決定自己晚年生活品質這件事上,我們其實有許多選擇。

  本書目的在於呈現人類老化的事實,相較於你可能在大眾媒體、工作場所、流行文化、也許還有你內心想法與恐懼中所碰上的印象,我的描述更加精確真實,更有幫助。我們面臨的難題是年齡歧視,也就是以為老人都是風中殘燭的錯誤觀念,信了這種有害的謬論,會給個人、社會、經濟和醫療保健帶來悲劇。一味將青春永駐置於焦點,貶低老年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其實會剝奪走隨著年歲增長而得到的諸多樂趣。

  本書無意提倡某一類型的晚年生活,也不會提出老化的「新典範」,而是盡可能提出實用且豁達的見解,期許能夠幫助讀者面對年齡歧視,找出個人成長機會,以樂觀、甚至喜悅的心態,迎接老年的到來。我觀察發現到,上了年紀的人其實會遭遇各種不同的經驗,所以本書要歌頌人類的根本價值──一種不會隨時間流逝而降低的價值。

  由於目睹太多人沒有過著應有的老年生活,我決定提筆撰寫本書。我行醫近40年,專科是老年醫學,也就是照顧、醫治老年人。其實,當老年醫學專業在1970年代末期誕生時,我是美國首批接受該專業正規培訓的醫師之一。我的病人平均年齡83歲,之所以向我尋求幫助和引導,因為他們正在經歷伴隨年齡而來的身心變化。何其有幸,我因此結識許多鼓勵人心的老年人,他們勇於面對生活,持續工作、玩樂、創造與歡笑,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然而,我也見過太多人誤解了老化,錯失身邊大好機會,只因為上了年紀,就平白無端限制了自己;人類的潛能和創造力沒必要承受這樣驚人的損失。但願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克服社會偏見,享受充實又有成就的人生,直到生命盡頭。

  在我們開始之前,也許會有好奇讀者希望更了解我。我老家在美國南方鄉村,我在一個很小的社區長大,那裡的人會在街上聊天,晚飯後坐在前廊,或散步個大半天才回家。小時候,《趣味找找看》(Highlights for Children)是我最喜歡的雜誌,我會鑽研裡面的益智遊戲。我也貪婪閱讀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福爾摩斯全集》(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小小年紀,我就迷上魔術表演,這個嗜好延續至今。回想起來,我發現自己童年熱愛的事物有個共同點:注重神祕以及事物表象與實質之間的微妙關係。

  受過人文科學教育後,我繼續接受醫學培訓,發現自己就活在這種表象與現實的差別之中。當時仍是年輕醫學生的我開始感到惶惶不安,覺得有些不對勁。1970年代中期,科學與醫學有了長足進步,得到的成果極有希望減緩人類的病痛,但是這些知識的實際運用往往起不了作用,尤其在治療老年人方面,我目睹太多老年人承受非人的對待。

  身為羅伯特.伍德.強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臨床學者的那兩年,我確定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也堅定了投身改善老年醫療服務的決心。我的研究興趣集中在認識「依賴」這個流行病上:為什麼在患有類似疾病的情況下,有人住進安養中心,有人卻不用呢?我們是否都需要一套技能來維持自己的獨立呢?

  我自創了一套檢測方法,選出二十七項能反映獨立生活必備技能的簡單手動任務,在受測者執行任務時計時。例如,以茶匙將乾腰豆從碗裡舀到另一個碗,模擬進食過程,還有打開各種門鎖門閂等等任務。根據我20多年來的研究,一個人完成這些基本任務所花費的總時間,與日後是否需要安養中心照護息息相關,花了大半天才完成的人,很有可能要接受長期照護,而手腳俐落又有效率的人,無論有什麼疾病或醫療狀況,接受長期照護的機率都很低。

  展開這項研究冒險後,在愛妻的全力支持下(我永遠感激她),我決定從事老年醫學。於是,我成了美國首批接受該領域正規專科訓練的醫師。當時,那是一個大膽的決定,我不只一回聽到師長、同事與朋友質疑我的決定。「像你這樣的人,研究什麼老年醫學?」有意思的是,幾個直言不諱說出疑惑的人,後來也進入了老年醫學領域。

  不到10年,我找到了全美最棒的工作:在母校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規劃老年醫學學程。更幸運的是,新辦公室緊鄰著臨床醫學巨擘利普金醫師(Dr. Mack Lipkin Sr.)的辦公室,他退休後受聘至北卡羅萊納大學繼續教學和寫作。我們成了親密的朋友,互相分享臨床見解,經常一邊吃鮪魚三明治,一邊聊天。當利普金醫師要我擔任他的私人醫師時,我覺得受寵若驚,此後我們關係更深一層,我也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分享到一位睿智又口才流利的醫師的見識。久而久之,從利普金醫師身上,從數百位老年患者及我自己的身上,我目睹了老化,也逐漸熟悉了老化的過程。

  其後數年我非常忙碌,也做出些成績,個人和專業皆有成長,也從患者身上學到許多。在改善老年照護方面,我所做的努力已經超出教學之職與行醫之責,但是我又起了一個新主意,就是以多媒體全面審視「老化」,這本書就是該計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之後還會有一系列重要的紀錄片。

  數十年來,在個人和專業經歷中,我透過各種管道累積了豐富知識,根據這些知識,我將會在書中提出五個祕訣。由於我的本職是臨床醫師,書中大部分資料來自臨床經驗。你也會發現,書中提到許多其他人類知識分支的觀念,以及我個人的反省思考。人無法將頭腦和身體分開,在研究老化的過程中,我發現生物學、心理學、歷史、文化和精神相互交織,構成錯綜又複雜的網絡。

  本書不是要對老化下定論,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包含我所有的偏見、盲點與局限。因此,就算旁人提出異議,我也不會覺得驚訝。要實現「老得好」這一目標有很多方法,探討老化和健康的書籍也數不勝數,這倒是令我想到暗室摸象那則古老寓言。每個人都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走出房間時,也都堅信自己真正認識了大象。有個人摸到象腿,斷定大象像根柱子,另一個摸到象耳,確信大象如同一片闊葉,諸如此類。他們信誓旦旦描述自己的觀察,一人一種說法,聽眾一頭霧水。南轅北轍的見解無法協調,所以終究還是必須打開燈,直接一睹大象的全貌。我希望本書至少能夠提供一點啟示,幫助讀者直接面對人類老化這一頭神祕大象。

  本書不會告訴你如何阻止或逆轉老化過程,不會承諾青春永駐,也不宣揚抗老策略,而是介紹各種觀念,解釋大腦、身體和情緒如何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也提供一些人人可用的具體行動,讓大家過上更健康幸福的生活。生理變化的觀點從科學角度審視身體系統,揭露老化如何(有時是何以)隨著時間推移改變身體和大腦,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解讀和應對這些變化,什麼適應策略最能確保成功。雖然我們都要面對不可避免的變化,我由衷希望本書能幫助你發展出維持幸福、效能和創造力的觀念和方法。

  如今,大多數人有望活到80多歲,在人類歷史上這還是頭一遭。由於人類壽命延長速度如此之快(在過去100年,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幾乎變成了兩倍!),大多關於老化和老年人的經驗和信念已經過時,我們其實還活在過去。許多從以前流傳至今的成見與猜測是錯的,生理老化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態度、觀念、選擇的生活方式之間有很大的相互作用。只要為「老得好」這一目標做出努力,每個人最後一定能夠受益,因為如何播種,大致就會如何收成。人人都應得到最好的結果,不是嗎?

  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獲得很多的快樂,期望它能激發你對老化與健康的思考。愈全面認識老化,在應對伴隨年齡增長而來的日常挑戰,我們就能做得更好。人人都有兩隻眼睛,看著同一件東西時,兩隻眼睛所看到的並不全然相同,而正是由於每隻眼睛的視角略有不同,大腦才能感知到深度。我提出的老化觀點可能與你的看法稍有差異,但願我們藉此能夠一同加深對於老化和生命終結的認識。英國詩人白朗寧(Robert Browning, 1812~1889)在詩作〈拉比以斯拉〉(Rabbi Ben Ezra)的第一節寫道:

  伴我一同老去!
  最好的尚在後頭,
  生命首篇為生命尾章而生:
  我們的時光握於祂之手,
  祂說:「我規劃完整,
  青春僅是半數;相信上帝:綜覽全貌,不要害怕!」

推薦序

正確認識老,才能幸福的老

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長、前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 


  最近自己剛跟天下文化合作,出了一本銀髮長者相關的書《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他們可能覺得大家都是同行,所以邀請我審訂這本由老年醫學泰斗馬克.威廉斯名譽教授撰寫、呂玉嬋女士翻譯的佳作。

  我看了前面幾頁,其實心中稍微放心了一些,發現老年醫學的觀念,不管是來自何處,都非常相近,例如作者提到的要認清人會變老的事實,就跟我們台大老年醫學部嚴崇仁主任常說的:「唯有正視老,才能自在地談防老。」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常常在演講中強調老人家沒事別減重,因為高齡長輩死亡率最低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在27~30左右,也就是所謂肥胖的範圍。這樣的觀念,威廉斯教授也十分贊同。

  然而大師為什麼是大師呢?在於整本書是經過仔細設計而連成一氣的。一開頭,作者先是講了一個寓言故事,然後告訴我們說:

  馬車象徵人的身體,馬代表人的情感,車夫是人的智力,車主是我們的靈魂。唯有當每一個條件都達到平衡,處於良好的工作秩序中,我們才能找到、走完人生的道路。

  這個故事與標題相呼應,在每個章節中不斷重現,提醒我們,如果旅程要順利,車夫要從當前的情況跳出來,認清現實,才能破而後立,面對老化,優化老年生活。這也是抗老的第一祕訣。在這個祕訣中,作者澄清了老化的八個迷思,也從各個文化探討了老化觀,最後談到了老化的理論,一部分來自基因,一部分來自外在環境的破壞,例如自由基等。

  文中以五個抗老祕訣為總綱,除了剛才所說的認清老化現實,第二祕訣是鍛鍊身體。這個祕訣中,一開始談到了老化帶來的生理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個人帶來的影響。之後的章節中,強調如果要老得好,運動與營養不可少,這也是個人念茲在茲的理念,最後教大家如何正確地運動。

  第三個祕訣是刺激大腦,一開始先探討老化與記憶的關係,然後告訴讀者,智力與創造力不會因老化而退化,反而會更優化成熟。接下來分析睡眠與老化的關聯與睡眠的價值,最後教大家如何刺激大腦,預防退化。

  第四個祕訣是駕馭情緒。一開始從歷史的觀點,看看不同時代,各個國家民族,如何面對老化帶來的情緒包袱。接下來,教我們如何因應老化帶來的自我形象與角色的轉變。最後,傳授大家針對各種不同情緒的駕馭之道。

  最後一個祕訣是滋養心靈。第一節討論長期照護,了解現行制度的不足之處,也期待有新的照護模式。下一節教導我自如何面對死亡,得到安息。最後傳授大家滋養心靈的祕方,希望大家在晚年有著滿足,寧靜的生活。

  讀完了這本書,具體實踐,不管是馬車(身體)、車夫(智力、腦力)、馬兒(情緒)、與車主(靈魂),都得到充實、優化,老化旅程將能功德圓滿。在此強力推薦這本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簡介後,我忍不住去查了這位審訂者的背景資料,發現他在業界的聲譽確實是數一數二。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產生了極高的信任度,知道它不會是坊間那些譁眾取寵的「養生秘訣」。我個人認為,年紀大了之後,最怕的就是資訊過載和選擇困難。當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小毛病時,到底該相信哪種說法?是中醫的調理好,還是西醫的精準治療更有效?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統合性的視角,教導讀者如何分辨真假訊息,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做出最明智的健康決策。這本感覺就像是一本「高階的健康決策指南」,而不是只教你怎麼做深蹲或吃什麼蔬菜。它應該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老去」的哲學書,這才是最難得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各種「抗衰老」的口號,從高科技的醫美診所到各種網紅推銷的保健食品,讓人眼花撩亂,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有科學根據。我對這本書抱持著相當大的好奇心,主要是因為它強調的是「醫學權威」的角度來看待「老」,這在華人社會中是份量很重的。我們這輩子都在追求「成功」,但往往忘了,如何優雅、有品質地老去,其實才是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大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一些傳統上對老化的迷思,例如是不是年紀大了就一定要體力衰退、記憶力下降?它能不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觀點,讓我們重新定義「老年」這個階段,把它視為一個可以持續學習、持續綻放的階段,而不是一個等待凋零的過程。這種思維上的轉變,我覺得比任何外在的保養品都來得重要。

评分

我身邊有個長輩,他很努力地在學習新事物,像是智慧型手機的操作、甚至還去學了基礎的程式設計,他總說「學到老,才不會覺得自己真的老了」。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去鼓勵和引導這種積極的心態,那價值就非常高了。台灣的健保制度雖然完善,但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它來保障生活品質。真正的健康管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個人的覺察和習慣。我尤其關注它會不會觸及到「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因為很多長輩退休後突然失去了社會連結,那種失落感對健康的衝擊是很大的。一個好的抗老指南,應該是要把人放在社會脈絡中去看的,而不只是單純的生物學個體。

评分

最近常跟朋友聊起退休規劃,大家聊的都是錢怎麼存、房子怎麼處理,但很少有人會認真討論「精神層面」的富足。當身體機能慢慢不如從前,精神上的空虛感是很可怕的。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心靈健康」與「生理健康」之間的連動關係。畢竟,一個常常感到憂鬱、對生活失去熱情的人,就算身體機能再好,那種「老」的感覺也會很明顯。書名中的「藝術」兩個字,讓我聯想到需要技巧、需要美感和平衡的實踐。我希望它能教導我們如何像藝術家一樣,精心雕琢我們的晚年生活,讓每一天都過得有層次感、有溫度。這不只是關於「活得久」,更是關於「活得好,有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有意思,用了那種帶點懷舊感的米黃色,配上那種簡潔有力的字體,一看就知道是講述人生智慧的深度好書。我特別喜歡它呈現出來的那種沉穩又不失溫暖的氛圍,讓人感覺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醫學教科書,而是像一位人生導師在跟你娓娓道來。尤其看到詹鼎正醫師的名字在旁邊掛保證,心裡就踏實了許多,畢竟在台灣,對於醫學權威的推薦是很受用的指標。我原本還在煩惱家裡長輩最近身體狀況有點起伏,總覺得該給他們找點實用的養生資訊,但市面上的書又是五花八門,很多都講得太學術,不然就是浮誇地宣稱什麼神奇療法。這本的調性看起來就很中肯,像是從科學基礎出發,但會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詮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真正能落實在日常的「藝術性」抗老方法,不只是單純的吃藥打針,而是涵蓋到心靈層面的調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