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裡找到天主?:女性的生命經驗與信仰

在哪裡找到天主?:女性的生命經驗與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派翠西亞・庫妮・海瑟威
图书标签:
  • 女性信仰
  • 生命经验
  • 天主教
  • 灵修
  • 信仰探索
  • 女性主义神学
  • 个人信仰
  • 宗教与文化
  • 信仰与生活
  • 女性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人類的歷史上,男性經驗一直被當成人類經驗的基準,但男女大不同,這基準,果真都適用於女人嗎?
  本書以女性的經驗為主軸,從心理學和靈修的角度,探索女性各階段生命歷程和信仰的關聯。
 
  如同生活中有四季的變換,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亦有不同的循環。「春天」代表與上主剛建立關係;「夏天」是更深刻地反思天主對我們的真正意義;「秋天」是在人生的成功與局限裡發現天主;「冬天」則是信靠,在面對死亡的迫切前,尋求天主對我們僅此一次人生的祝福。
 
  無論是處在成年早期(17-45歲)或晚期(65歲以後),還是處在中年時期(40-65歲),這四季在我們的生命中更迭交替。如何在其中建立與神的關係、往整全方向發展,是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尤其是邁入中年的女性,面對已經過完一半的人生和逐漸來臨的衰老,看清上半場的成果,放下幻滅的夢想,找到前行的動力,更需要與上主的恩寵合作。
 
  無論何時,神的恩寵總讓我們驚奇。讓我們在女性的生命經驗中找到天主,挺身走向提供洞見與方向的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看不见的边界: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性、权力与认同》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在哪裡找到天主?:女性的生命經驗與信仰》无关,并力求详实、自然: --- 图书简介:《看不见的边界: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性、权力与认同》 导言:在流动的钢铁丛林中追问安身立命的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语境下,城市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它是一种高密度、高流动性、充满复杂张力的社会构造场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资本、信息、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进行着迁移与重组。《看不见的边界: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性、权力与认同》一书,正是聚焦于这种持续的“流动性”对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空间感知以及社会身份构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当城市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巨型机器,不断地将个体推向新的地理坐标时,那些看似无形、却又坚实地制约着人们行动、选择与归属感的“边界”是如何被制造、维持,又如何被挑战和协商的?我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城市景观中,重新锚定“家园”与“认同”的意义? 第一部分:流动的空间秩序与物质化的权力 本书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权力运作机制。作者摒弃了将城市视为中立场所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解读为一个由制度、技术和资本共同构建的“权力景观”。 一、基础设施的隐形规训: 我们探讨了交通网络、监控系统、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如何成为一种“技术性的边界”。例如,地铁线路的规划不仅仅是为解决通勤问题,它更是一种社会分层的体现——优质公共资源的配置往往与特定阶层和社区的利益挂钩。本书详细分析了“智慧城市”概念下的数据采集与治理模式,揭示了数据流动背后的“算法隔离”,即算法如何根据既有的社会偏见,无形中限制了特定群体的城市使用权与能见度。 二、空间符号学与排斥性设计: 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本书深入剖析了城市设计中的“排斥性美学”——从那些特意设计成不便久坐的公共座椅,到对某些建筑风格的偏爱与排斥,无不体现出对“理想市民”形象的界定。这种设计语言,通过物理形态直接对非目标群体发出“请离开”的信号,构筑了难以察觉的物理边界。 三、临时性与“被占有”的权利: 聚焦于城市中大量存在的临时性空间(如快闪店、城市游击空间、共享办公区),本书探讨了流动性如何导致人们对空间的占有权变得短暂且脆弱。当生活和工作都处于高度的“临建”状态时,长期社区感的建立便面临巨大的认知挑战。 第二部分:个体经验中的流动性与身份的重构 如果说第一部分着眼于宏观结构,那么第二部分则转向个体的微观经验,考察流动性如何重塑人们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关系。 一、跨域通勤者的“双重在场”: 针对那些每天穿梭于卫星城与核心工作区之间的庞大通勤群体,本书提出了“双重在场”(Dual Presence)的概念。这些人在地理上是移动的,但在心理和情感上,他们往往被分割在两个空间场域之间——对居住地的疏离感和对工作地的工具性依赖,使得他们的日常体验充满了碎片化与疲惫感。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呈现了他们如何在通勤时间中进行身份的“快速切换”与“情感隔离”。 二、移民社群与“缝隙空间”中的认同: 对于新移民和暂居者而言,城市空间呈现出明显的“缝隙化”特征。他们往往被安置在主流叙事之外的“边缘地带”或功能性空间(如特定的市场、教会或社区中心)。本书考察了这些“缝隙空间”如何成为非主流文化进行自我确认、维护跨国联系与构建替代性社会网络的核心场所。认同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如同拼图般,在不断与外部世界的摩擦和碰撞中生成。 三、数字迁徙与虚拟的归属: 随着远程工作和虚拟社交的普及,流动性不再完全依赖于身体的位移。本书探讨了数字平台如何提供一种“虚拟的迁徙”体验。一些个体虽然物理上固定在一个地方,但其社交、经济和情感生活却高度依附于遥远的数字社群。这种“数字归属”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张力,是当代城市人身份认同的又一复杂维度。 第三部分:抵抗、重塑与城市未来的想象 本书的收尾部分转向对现有空间秩序的反思与积极的实践探索。抵抗并非总是宏大的抗议,更多时候它体现在对日常空间的细微挪用与重新定义之中。 一、对“效率空间”的日常颠覆: 我们分析了诸如城市耕种、街头艺术、非正式聚会点(“第三空间”的再发现)等行为。这些活动通过暂时性地占用或改造那些被设计为单一功能的空间,挑战了资本和规划者对“有效使用”的定义,重新引入了“玩耍”、“停留”和“非生产性”的价值。 二、跨界行动主义与空间正义: 本书展示了不同群体如何通过有意识的空间行动来争取更平等的资源分配与居住权利。这包括利用信息透明化工具揭示隐藏的规划不公,以及社区主导的“共创式规划”模式。我们强调,真正的城市正义,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资源分配,更要关注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叙事权和塑造权。 三、迈向共存的城市蓝图: 在结论部分,作者呼吁一种“接受不确定性”的城市哲学。一个健康的城市不应是固定不变的堡垒,而应是动态演化的生态系统。未来的城市需要设计出更多的“缓冲地带”和“协商机制”,以包容并管理不可避免的流动性与身份的多元性。 总结: 《看不见的边界》是一部对当代城市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剖析的社会地理学著作。它以严谨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城市空间中权力运作、个体体验以及身份政治相互作用的全新工具。对于城市规划师、社会学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一个身处流动性洪流中的都市居民而言,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引导我们去辨识那些定义我们行动轨迹的无形之墙,并思考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人性的城市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派翠西亞・庫妮・海瑟威 Patricia Cooney Hathaway
 
  底特律聖心大修院副教授,教授靈修與系統神學。她於美國天主教大學取得系統神學博士學位。她多次進行全國演講,講題包括神學、靈修和成人人性與靈性發展等主題。她也定期為《梅瑟雜誌》(Mosaic)和其他刊物寫稿。她與湯瑪斯・海瑟威(Thomas Hathaway)為夫妻,兩人養育湯瑪斯和維多利亞。

图书目录

導言/5
第一章:生命的春季和夏季/25
第二章:生命的秋季:矛盾的信仰/67
第三章:生命的秋季:用心的信仰/111
第四章:生命的冬季:信任的信仰/163
結論/221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25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我來,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十10
 
  鋪路 
 
  多年前在瑪利格洛芙學院(Marygrove College)教書時,我發現靈性和心理課題在人生裡是密不可分的。這份領悟對我影響很深,我後來不論是思考神學、教書、當靈修輔導或寫作,都時時以此為念。那些年,有很多女性找我諮商或輔導靈修,我察覺每當有人帶著心理困惑上門,她們的問題也常常具有靈性面向;同樣地,每當有人向我尋求靈修建議,他們的問題也總牽涉到心理層面。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婦女的困擾是出在她心中天主的形象—天主如同一位遙遠又冷漠的父親,致使她無法好好祈禱—這種形象經常源於她與自己父親的關係。有了這個新領悟之後,我決定開一門談人性和靈性發展階段的課程。我相信這門課對學生是有幫助的,理由有兩個:第一,這門課與他們的個人生命有關;第二,這門課能串起好幾組對人生發展十分重要、卻常常被對立看待的部分:肉體與靈性,本性與恩寵,人性發展與靈性發展,心理學與宗教,還有教會與世界。我進聖心大修院(Sacred Heart Major Seminary)教書時就認為:不論是修生或平信徒學生,凡是準備在教會裡從事牧靈工作的人,都應該有機會上這門課。因為這不但能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生命發展,也有助於他們進一步了解在牧靈工作中服務的人。雖然有些學生對心理學的價值有所遲疑,但對於心理學在靈性生活裡的角色,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已予以肯定:
 
  為人靈牧者,在領導信友度更成熟、更純粹的信友生活時,不獨應教以神學原則,而且應熟悉並運用現代科學,尤其應利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發明。
 
  我很快就收到邀請,找我在教區裡舉辦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工作坊和研討會。我也經常受邀發言,談女性的人性與靈性旅程是分不開的。
 
  我默默把這些各有目標的會議歸入同一個主題:「女性人生四季,女性信仰四季」,我寫這本書時也依然懷有這些目標。首先,我想檢驗丹尼爾•李文森(Daniel Levinson)博士在《女性人生四季》(Seasons of a Woman’s Life)裡提出的成人發展理論,看看它是否準確刻畫出女性的經驗?是否可以與基督宗教對人的看法做比較?其次,我想探究他的描述是否能幫助我們認識有恩寵做工的成年人生。著名的十三世紀道明會神學家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教導,恩寵發揮作用時依隨本性、也憑藉本性。換句話說,恩寵—天主的自我通傳—是在人類本性和人生經驗之內發揮作用,將我們引向一切渴望的圓滿—天主。第三,我希望女性熟悉教會密契和靈修傳統的靈性智慧。很多人有種誤解,以為古代聖徒的人生和作品跟現代人無關,我希望能證明這絕非事實。關於人性和靈性旅程的交織,我會以幾位靈性巨人的人生和作品加以說明,例如:大德蘭(Teresa of Avila)、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和小德蘭(Thérèse of Lisieux)等人。在妳走向圓滿和神聖的旅途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妳獲得洞見和實際幫助。
 
  「Holy」(「神聖」)一詞源於盎格魯—薩克遜語的「hal」,指的是「整全」或「良好」。這代表當我們在神聖方面有所成長,我們在整全和健康方面也會有所成長。精神病學家和靈修作者傑洛•梅(Gerald May)明確指出心理和靈修彼此相關。在他看來,心理學和靈修學在當代世界如何互動,是今日最緊迫的挑戰之一。
 
  很多人期待科學能說明事物為什麼是當前的樣貌?它們的目的又是什麼?也指望科學能提供某種意義或歸屬感。可是科學不能告訴我們這些。雖然科學引人思考終極問題,但它無法回答這類問題。這種問題以往一直屬於宗教領域,以後也仍是如此……以完整或整合之名模糊兩者的界線並沒有好處,還是接受兩者接合得參差不齊比較好。
 
  本書在方法上尊重心理學和靈修的界線,旨在以心理學輔助靈修學。換言之,本書不以一種人類發展理論本身為目的,我想呈現的是恩寵—上主臨在於我們之中—發揮作用時的光景。既然靈修學和心理學各有不同目標,它們對彼此都有助益。
 
  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思與行為,目的在於治療和健康,希望能幫助人回答一些生命裡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認同誰?我的人生方向是什麼?有益和有礙我成長的又是什麼?不論我們有沒有察覺,心理學語言隨時存在我們四周,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靈修處理的是同樣的問題,但回應的角度是我們在信德中與天主和他人的關係。靈修承認生命有神聖面向,也經常藉由宗教傳統點出意義和價值,以回應以下這些與生命的終極關懷有關的問題:天主是會介入我的人生的人格神嗎?我個人的命運與神是否有關?苦難的意義是什麼?我死後得面對什麼?
 
  本書試圖對成人發展提出詮釋,並從心理成長的角度觀察,探索神的恩寵在成人發展裡起了什麼作用。成人發展中的挑戰、危機和任務俱是天主恩寵做工的脈絡,恩寵在這個脈絡裡轉化我們,帶領我們與上主合一。本書將隨生命的一般推進過程進行:從人類經驗切入叩問宗教問題—在這次經驗裡,哪裡可以見到上主的蹤跡?這次經驗如何催化靈性和人性成長?
 
  這場對於女性信仰與人生四季的探索側重於中年時期。在開始探究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心理學與靈修學領域裡的重要背景。
 
  女性人生四季 
 
  雖然對於童年和青少年發展的研究已有數十年歷史,對成年發展的研究卻相對新穎。在四十七歲那年,李文森出於切身原因開始研究成年時期—他想知道四十歲後還有沒有人生可言!李文森覺得:因為我們唯恐深究之後,發現人過中年只剩衰退和限制,所以對中年期個人成長的可能性也沒了研究熱情,結果是對成年經驗的探究長期空白。
 
  李文森以下列問題開啟研究:身為一個成年人究竟是什麼意思?成年人生的根本議題是什麼?—成年人的關鍵問題、重大滿足,還有失望、悲傷和成就感的根源是什麼?最後,成年時期是不是跟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一樣,會隨著時間按特定階段推進呢?他將對於男性和女性的研究成果寫成兩本書,一本是《男性人生四季》(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1978),另一本是《女性人生四季》(The Seasons of a Woman’s Life, 1996)。他認為人生確有週期,但每個人會以獨特的方式活出這些階段。他也指出:女性和男性一樣,也會在同樣的歲數經歷同樣的發展階段,但也會隨生物差異和社會處境之別而有所不同3。
 
  李文森對性別的敏感度是其作品吸引我的原因之一。他察覺到幾百年來,男性的經驗一直被當成人類經驗的基準。而透過傾聽女性的人生故事,他學到性別期待對女性的發展、成熟和個人幸福影響多深。因此,他以女性為主題的那本書的主旨,就是探索女性的人生,希望能幫助她們更了解自己,從而改善她們的生活。在第十三頁,我們以圖表繪出李文森成人發展論的主要部分。
 
  李文森認為生命週期是透過一系列階段推進,每個階段大約持續二十五年,彼此部分重疊。所以在前個階段走向結束時,新的階段便已開始浮現。這些階段的順序如下:童年和青少年期:從出生到二十二歲;成年早期:十七歲到四十五歲;成年中期:四十到六十五歲;成年晚期:六十五歲以上。
 
  李文森把焦點放在成年早期和中期過程裡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十七歲到六十五歲之間。他把這些發展階段稱為成年生命結構(life structures),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在特定時間的根本模式。李文森發現生命結構的演進有其規則:穩定階段(stable periods)交互出現,每段歷時七到十年;穩定階段之後是過渡階段(transitional periods),我們在過渡階段裡評估過去,並在必要時為未來而改變。
 
  李文森選擇以四季的意象描述其心理發展論,因為他相信人人都懂一年四季和人生週期四季的關連。春天本身並不比冬天好,夏天本身也不比秋天好。相反地,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特色和特別的調性,該用它們的方式了解它們。儘管春天是開花的日子,冬天是死亡的時節,但冬天也是重生和新的週期開始之時。
 
  只要我有機會談階段發展理論對了解成年人生的用處,我都會在開始和結束時提醒大家謹慎運用。成年發展理論可以是提供洞見的框架,協助我們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旅程。但要是用得不好,成年發展理論也會把男性與女性套進發展階段裡,不尊重每個個體的複雜性和獨特性。我們得了解,沒有任何理論能完全描述自己的生命經驗,如此才能更進一步地,以李文森的理論觀察成年期的神祕世界。
 
  女性信仰四季 
 
  基督宗教傳統曾以很多意象描繪靈性生活,梯子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請想像聖詩〈我們爬上雅各伯的梯子〉(We Are Climbing Jacob’s Ladder),它的意象是「向上」,是階序式的。人從某個程度攀升到另一個程度,從不完美走向更為完美的狀態。
 
  基督宗教傳統裡另一個經常浮現的意象是旅程—靈性生命的旅程;我們與天主關係的旅程。這個意象提醒我們:人生並不是靜態的,而是逐漸開展的動態過程。我們會前進、後退、迷路,也會重新找到方向,但絕不會站定不動。雖然梯子和旅程的意象的確有幫助,但現代女性更適合以四季的意象為鏡,透過它進一步了解自身靈性發展的階段。
 
  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亦有四季意涵。舉例來說,「春天」是與天主剛建立關係之時;「夏天」是更深刻地反思天主對我們的真正意義之時;「秋天」是在人生的成功與局限裡發現天主之時;「冬天」則是信靠,在面對死亡的迫切前,尋求天主對我們僅此一次的人生的祝福。就靈性成長來說,並沒有哪一季本身比另一季更好,因為每一季各有其美麗、挑戰與恩寵。此外,我們也會在四季裡循環多次,而且未必是照著自然順序走。最重要的是:靈性生命的成熟和成長並不取決於登梯的速度多快,而是要看我們對每一季的挑戰和邀請回應得多好。就像人際關係有四季—有起落,有高峰和低谷,有親密時刻,也有爭執和枯燥的時刻—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有四季。
 
  有一點極其重要:靈性成長未必與人性成長同步。有靈性生命深刻而成熟的年輕女性,也有靈性生命相當年輕的年長女性。天主在我們身上做工,幫助我們經由每一季獲得成長和成熟—不論我們的人生模式是什麼,都是如此。我們必須銘記於心的是:恩寵向來能在任何時刻讓我們感到驚奇。
 
  有段聖經經文提到天主會與每一個人攜手探險。那是耶肋米亞與陶工的故事(耶十八1–6):
 
  上主有話傳給耶肋米亞說:「起來,下到陶工家裡去,在那裡我要讓你聽到我的話。」我便下到陶工家裡,見他正在輪盤上工作。陶工用泥做的器皿,若在他手中壞了,他便再做,或另做成一個器皿,全隨陶工的意思去做。
 
  於是上主的話傳給我說:「我豈不能像這陶工一樣對待你們?—上主的斷語……你們在我手中,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樣。」
 
  我們都在天主手裡。當我們在人生裡與天主的邀請和引導合作,天主允諾會與我們同工。而當我們偏離或抗拒天主的恩寵,天主仍會繼續與我們同工,將我們捏塑、轉化成祂渴望我們成為的人。
 
  生命中人性和靈性面向的交織,根據的是基督徒的信念:在我們邁向轉化性合一的旅途中,天主持續不斷與我們同工,祂在人生命之中做工,不外於人類生命。不過,用艾略特(T.S. Eliot)的方式說,我們經常得了經驗,卻失了意義。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很多人受的是天主教靈修培育,這種培育教我們在神聖的空間和行動裡—參考禮儀、聖事及教理—尋覓天主,例如:拜苦路、朝拜聖體等等。這些靈性活動被視為通向神聖的主要道路。但在不降低這些神聖空間和行動的重要性的同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也提醒我們:我們的整個生命都受天主看顧,不論家庭、工作或社會和政治參與都是如此。只要我們懂得觀察就會發現:人生四季裡,每一季的日常成功和失敗,都是天主在邀請我們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從基督徒脈絡詮釋人生經驗的能力,取決於我們賦予信仰的意義。
 
  動詞「credo」(「我信」)源於拉丁文名詞「cor/cordis」(「心」)和動詞「do/dare」(「給」)。因此,「我信」的字根意義是「我將心放在/給予……」。從新約的脈絡看,「我信」代表「我投身於天主」、「我將心置於神」,這樣的信仰不是靜態的,我們並不是一次性地把心和靈交給神,就此了事。相反地,信仰是我們與天主的關係裡不斷進行的成長經驗。它包含我們會遇天主的諸多層次,包括讚美、憤怒、失望、厭倦、喜樂、感恩、祈求和期待,也包括意向和獻身這類更深的層次。
 
  這本書想探索的基督徒信仰,是在與天主的個人關係中成長,是與神相愛,並在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中,實際表現出來。這種關係就像人生裡的其他關係一樣,在人生四季的每一季裡,它會成長、會深化,但也可能退步或消逝。
 
  信仰與經驗的交織:重新看待中年期
 
  妳認為自己在人生特定季節面對的是什麼挑戰呢?妳會怎麼形容自己現階段的靈性狀態?寫下答案有助於反思人性與靈性旅程的交織。在本書的討論過程中,我會分享很多女性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我相信這能有力地證明兩項重要事實:第一,我們最為個人的人性經驗,也是最普遍的經驗。換言之,我們會在其他女性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並從她們身上學到東西。第二,其他女性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清楚顯示:不論在哪一個季節,人性和靈性旅程都是交織的。
 
  由於我的經驗大多與中年女性有關,因此這本書會把重點放在生命中的秋天和初冬。不過,秋冬兩季不應獨立看待,因為把人生切成不連貫的片段有使之碎片化之虞,這種做法忽視了每個片段都是人生整體的一部分。一名女性現在之所以處在人生的秋和冬,是因為她曾在人生的春和夏追求了特定的夢、做了特定的選擇、為某個成功歡喜、為某項失敗難過。因此,雖然本書的焦點是了解中年期信仰和人性經驗的關係,但我會以人生整體週期為脈絡。
 
  我邀請大家以自己的人生經驗進入每個季節,以自己現在的特殊視角閱讀本書。如下圖所示,本書每一章都會探討人生旅程中,人性與信仰面向的交織。我為每個季節的信仰下了描述式標題:人際的(interpersonal)、反思的(reflective)、矛盾的(paradoxical)、用心的(intentional)和信任的(trusting)。這些標題是我思考眾多女性的故事時,漸漸浮現的。我覺得是這些標題選了我,而不是我選了這些標題。所以,如果它們契合妳的經驗,那很好;如果它們與妳的經驗不合,請讓天主領妳走另一條路。
 
  第一章談人生春季和夏季,以此作為探索中年期的背景。這一章把人生前半部主要視為外向的旅程,其靈性工作是「覺醒」,是與神建立個人的、反思的關係。第二章描述中年期的特色和挑戰,藉此探討年屆不惑的這十年。這個階段的信仰特徵是矛盾:中年人時常感到自己正走向死亡,新生命怎麼可能在這個時期浮現呢?第三章討論的是中年期浮上檯面的四組對立:年老和年輕,毀滅和創造,男性和女性,以及連結和抽離。這一章也會提出另一種神學思考方式,幫助我們在用心的信仰的脈絡裡,重新審視對立。最後,第四章探究人生冬季的挑戰和邀請,讓我們在以當下的脈絡重思過去的同時,邁入信任的信仰,並以感恩之心接受我們僅此一次的人生故事。
 
  有些女性跟我說她們不想研究成年人生的面貌,因為,擔心探究天主的邀請太深,反而做不到「變賣你所有的,來跟隨我」。二十世紀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被很多人視為成人發展理論之父,他講過:我們都有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挺身走向未來,也可以選擇不知所措地被拖向未來。我邀請大家與我挺身同行,走上這些能為成人信仰旅程提供洞見與方向的路。
  
  思考之糧 
  1. 你覺得人生此刻的挑戰是什麼?
  2. 你會怎麼形容人生此刻的靈性狀態?
 
  反思 
  天主與我同在,但不僅止於此
  天主在我之內,讓我存在
  我要稍稍停歇,與天主共處
  祂是賜予生命的臨在
  在我體內,在我靈內,在我心內,
  在我整個生命之內。
  —《神聖空間:祈禱書》(Sacred Space: The Prayer Book)
 
  祈禱 
  主,請祢收納我的全部自由,我的記憶,我的理智,和我的整個意志。凡我所有,或所占有,都是祢所賞賜的,我願完全奉還給祢,任憑祢隨意安排。—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台湾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常常是那种“鱼与熊掌兼得”的矛盾体,你得在外头是独立自主的战士,回家后还得是温柔体贴的贤内助。这种双重标准,老实说,常常让人感到身心俱疲。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这种现代女性特有的“内耗”状态。我不是在寻求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本教科书能完全覆盖我的处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在一个充满张力的环境中,去梳理和安放自己的精神世界。譬如说,当我们在职场上遭遇性别偏见时,我们是如何调适情绪的?当我们在信仰的道路上,发现传统的教义似乎没有完全顾及到我们作为“女性”这个角色的特殊性时,我们又该如何与自己对话、做出取舍?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探讨,往往比单纯的黑白论断来得更有价值,更能引发深刻的共鸣和思考,让人觉得“对,我的挣扎是被看见的”。

评分

购买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对自我内在对话的投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被各种噪音占据,真正的“安静独处”变得奢侈。这本书提供的,我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安静”——带着一个明确的提问(“天主在哪里”),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被环境和期待所扭曲的影子,并从中找到一丝解脱或新的方向。我不是要这本书替我做决定,而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强大的“提问工具”,让我能更好地问自己那些过去逃避的问题。在台湾这个文化熔炉里,传统、现代、东方、西方思潮不断碰撞,我们这些中间人尤其需要这样的引导,去整合那些看似矛盾的内在声音,最终形成一个更完整、更具韧性的自我认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不是那个有点抽象的标题,而是那种朴实无华的字体和留白,感觉就像是邀请你一起坐下来,在某个安静的午后,好好聊聊那些藏在心底深处,却又不知道该跟谁说的困惑。我本身就是一个在都市里忙碌的职业女性,每天被KPI、家庭责任和各种期待追着跑,有时候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都会觉得有点陌生。我们这一代的女性,好像被赋予了太多“应该”——应该要坚强,应该要成功,应该要面面俱到。但内心深处那种对“意义”的探寻,那种对“我到底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追问,常常被生活的琐碎淹没。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这么一个嘈杂的环境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能让人稍微停下来,深呼吸的角落。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指引,而是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来自真实生命体验的分享。毕竟,比起冰冷的理论,我们更需要的是能感同身受的理解和陪伴。光是这份“陪伴感”,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近年来,台湾的宗教生态其实也一直在演变,很多传统的信仰模式正在被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和诠释。我很好奇,这本书里的“天主”意象,是如何被这些女性的生命经验所重新塑形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传统的宗教形象可能比较男性化,或者说,缺少了对女性独特经验的细腻描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能反映女性情感深度和复杂性的精神探索路径,那简直太棒了。我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我对精神层面的探索抱持开放态度。我常常觉得,真正的“信仰”,不一定非得是去教堂或寺庙,它可能就藏在与女儿的日常互动里,藏在帮助一位陌生人的瞬间,藏在独自面对困境时那股莫名其妙的韧劲里。这本书如果能把这种“处处可见的、生活化的神圣性”挖掘出来,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一本纯粹的宗教书籍,而更像是一部女性的生命哲学札记。

评分

从书名来看,“女性的生命经验”是核心,这意味着它应该会很扎实地建立在生活细节之上,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论述。我个人对那些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作品越来越不耐烦了。我更喜欢那种能闻到“生活气”的书——可能是厨房的烟火气、是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感,是面对亲人生病时的无助感。这些最真实、最没有修饰的时刻,恰恰是信仰或精神力量最能彰显其意义的时刻。我期待作者能够勇敢地晒出这些“不完美”的经验,去探讨在这些脆弱的时刻,她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内在秩序和力量的。这种“从谷底向上看”的视角,往往比站在山顶俯瞰世界更具穿透力。毕竟,我们都需要知道,那些比我们走得更远的人,也曾在泥泞中挣扎过。这才是真正给予力量的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