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超圖解:古今76名家×135概念,400幅可愛漫畫秒懂社會學,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

社會學超圖解:古今76名家×135概念,400幅可愛漫畫秒懂社會學,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正人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漫画
  • 入门
  • 普及
  • 思维导图
  • 概念解析
  • 自我认知
  • 文化
  • 社会现象
  • 通俗易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哲學超圖解》全系列.20萬冊突破★
★最受歡迎.全球暢銷★
———————社會學超圖解———————
隆重登場!

  古今76社會思潮名家╳ 135重點分析概念 ╳ 400幅可愛又趣味的漫畫圖解
  一本讓你秒懂社會學,連結世界與自己,成為理想中的那個人!

  輕鬆。有趣。必讀。
  ✔中學生 ✔大學生 ✔新鮮人 ✔文藝人
  ✔上班族 ✔soho族 ✔主夫主婦 ✔銀髮族
  讓你「見樹又見林」的人生必修課!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都曾有過迷失自己的感受,
  彷彿世界不站在我這邊,我也不屬於這個社會。
  閱讀這本書,從歷來思想名家的精妙剖析中,
  讀懂社會運行的規則,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

  ▌為什麼人際之間有那麼多規矩?我不能做自己就好嗎?
  涂爾幹(Emile Durkheim)用「社會事實」告訴你──
  社會一點也不抽象,反而像物體一樣實際存在,我們必須照規矩走,社會才不會瓦解。

  牟斯(Marcel Mauss)的「禮物論」告訴你──
  人與人之間就像送禮與回禮,要有來有往才能維持關係,拒收就是發起戰爭!

  ▌為什麼躋身上流那麼困難?如何才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圈圈?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用「文化資本」告訴你──
  不只是財產,就連品味、人際關係,都是家庭傳承給下一代,很難靠一己之力獲得。

  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用「弱聯繫」告訴你──
  最親密的家人、好友未必能幫你,多與不熟的人往來,才能突破同溫層的限制!

  ▌為什麼購物那麼快樂?又為什麼撞衫讓人不爽?
  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的「有閒階級論」告訴你──
  奢侈品消費以前是有錢人的特權(只有他們才有錢有閒),現在人人都可以買東西炫耀了。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符號消費」告訴你──
  我們買的不是商品,而是符號,更是專屬於自己的個性,所以跟人撞衫當然會不爽!

本書特色

  ★沒有社會學基礎也OK!400幅好可愛漫畫,讓你秒懂社會學!
  古今76位社會思潮名家,從「社會學之父」孔德,到「後現代主義」大師布希亞,
  全部化身可愛漫畫人物,圖解135個重點概念,讓你馬上翻,馬上懂,迅速掌握社會學核心概念。

  ★隨翻,隨學,好輕鬆!社會學竟然跟我們那麼近!
  最親切的圖文排版,讀來全不費工夫。
  直覺式的漫畫圖解,讓你一頁一頁輕鬆學習。
  500則索引,方便隨時翻閱查詢!

  ★名師審定與推薦,專業有據!
  《社會學超圖解》中文版邀請社會學系專業教授審定,知識精確,讓學習更放心。

樂讀推薦

  ★朱嘉漢 作家、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李明璁 社會學家、作家
  ★林皇德 臺南一中學務主任
  ★林靜君 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范 雲 立法委員、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曹家榮 世新大學社心系助理教授
  ★康庭瑜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嘉行 知性藝人
  ★彭如婉 景美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看漫畫就可以學習社會學◆
  「如果學社會理論像看漫畫該有多好!」
  《社會學超圖解》實踐了我的夢想。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莘莘學子的福音,也有助於一般人理解社會思想,大大降低進入社會科學理論的門檻。──戴伯芬/中文版審定.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清楚又內行,最棒的入門書◆
  《社會學超圖解》首先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繪圖的風格可愛,圖解也清晰,可讓入門者感到親切,也易於理解。
  此外,作為引介性作品,當中所論及的社會學思想家、名詞解釋等,也有驚人的豐富性與全面性,讓人感到相當「內行」。──朱嘉漢.作家、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擁有了絕對不後悔◆
  這是一本所有社會學初學者擁有了都不會後悔的索引書。
  社會學是一門眾家爭鳴的學科,因此大概也鮮少有人可以在腦袋裡完整地記下各家路數、理論概念與經典文獻。本書作為一種索引式的圖鑑,正能夠幫助初學者探索社會學的世界。──曹家榮.世新大學社心系助理教授

  ◆脈絡清楚,引導學子探索人文社會的領域◆
  讀者可以由歷史脈絡綜觀近代社會學的發展過程,又能微觀各種社會學的理論以及各個重要社會學家的主張,非常推薦想要進一步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的高中學生閱讀!──彭如婉.景美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閱讀社會學,讓你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藉由這本書開始認識社會學,你將更能冷靜面對社會上各種紛擾,也可能會更熱血地想改變社會,不管怎樣,你都會擁有更清澈的新視角,我相信這是每個人都值得具備的素養。──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文化人类学导论:穿越时空的民族志》 书籍概述: 《文化人类学导论:穿越时空的民族志》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文化人类学入门读物,旨在引导读者以人类学家特有的“田野调查”视角,去理解和审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世界各地的奇特习俗,而是着重于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文化构建意义、组织社会、应对环境挑战以及进行身份认同的构建与变迁。 本书将理论深度与生动的案例研究完美结合,构建起一座连接经典人类学理论与当代社会文化议题的桥梁。它不仅适合初次接触人类学的学生和爱好者,也为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核心概念和拓宽视野的平台。 第一部分:人类学的基石与方法 本部分奠定了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框架。我们首先探讨了文化人类学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书斋人类学”到经历启蒙运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发展,直至当代后现代转向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经典人类学家如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的文化相对论、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的功能主义,以及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方法。 核心章节集中于民族志(Ethnography)这一人类学的核心实践。我们详细阐述了“参与式观察”的技术细节、伦理考量,以及如何从局外人的观察转化为对特定文化逻辑的“内部视角”(emic perspective)的理解。读者将学习如何构建田野笔记,如何处理田野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研究的挑战与创新。 第二部分:文化构建的要素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构成人类文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展示了文化如何作为一套共享的符号和意义系统运作。 语言与思维: 探讨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的争论与发展,分析语言结构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分类。通过对不同语言中时间、空间和亲属关系的表达分析,揭示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亲属关系与婚姻制度: 这是一个跨越所有社会结构的核心领域。本书系统梳理了母系、父系、双系系统,以及不同的婚配规则(如群婚、对偶婚、交换婚)。我们探讨了婚姻不仅仅是两人的结合,更是资源、政治联盟和社会义务的再分配机制。 经济人类学: 超越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线性模型,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中对“价值”的定义。内容包括礼物经济(如密克罗尼西亚的“库拉”环)、互惠原则(Reciprocity)的三种类型(一般性、平衡性、消极性),以及在资本主义扩张下,传统生计模式的适应与消亡。 政治与权力: 分析了国家(State)出现以前的社会组织形式,如无国家社会(Stateless Societies)、酋邦(Chiefdoms)和等级社会。重点探讨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不同来源,以及在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如声誉、羞耻和魔法)中的运作方式。 第三部分:信仰、仪式与意义的世界 本部分关注人类对超越性、不确定性以及生命意义的探索。 宗教与万物有灵论: 详细介绍了爱弥尔·涂尔干关于神圣与世俗的区分,马克斯·韦伯对宗教与经济伦理关系的探讨,以及克利福德·格尔茨对宗教作为“文化系统”的阐释。通过对萨满教、祖先崇拜和世界性宗教的比较分析,理解宗教在社会凝聚力和心理慰藉中的功能。 仪式与变迁: 重点分析了阿诺德·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的“通过之礼”(Rites of Passage)模型——分离、阈限(Liminality)和重组。通过对成年礼、葬礼和加冕仪式的细致剖析,揭示了仪式如何管理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群体的统一性。 神话、象征与表征: 引入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结构主义方法,探究神话背后的二元对立结构如何反映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同时,讨论了当代符号学在理解时尚、身体修饰和流行文化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全球化与批判性反思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二十一世纪的复杂现实,探讨人类学如何应对全球化、技术变革和身份政治带来的挑战。 身体、健康与疾病: 研究了人类学如何看待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实体,而是文化建构的对象。探讨了医学人类学中对疼痛经验的文化差异、疾病的社会建构(如“心因性疾病”)以及生物医学的文化局限性。 身份、族群与民族主义: 分析了“族群”(Ethnicity)概念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构建和动员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本质属性。深入讨论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如何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生产,以及当代移民和难民现象如何挑战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 环境与地方性: 探讨了环境人类学的新兴领域,考察不同文化如何理解自然界、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的知识体系。重点关注原住民的生态知识(TEK)与主流科学的对话与冲突。 数字文化与媒介: 考察互联网、社交媒体和虚拟社区如何成为新的田野场域,人类学家如何在新媒介中观察和分析新的社会关系、权力和交往模式的形成。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旨在模拟一次精妙的田野考察,理论讨论穿插着大量来自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亚洲都市和北极圈的鲜活案例。它鼓励读者对“我们自己”的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保持一种审慎的“异化”眼光,从而真正理解文化的力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用以解构复杂的世界,培养跨文化理解的同理心,并最终认识到人类经验的无限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中正人


  1970年出生於東京。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倫敦傳媒學院畢業。於MORNING GARDEN公司主要從事平面設計,擔任書籍企畫及製作。著有《哲學超圖解》、《哲學超圖解2》等。2011年獲得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香月孝史

  1980年生。東京大學學際情報學博士。專長領域為文化社會學,以流行文化為主題寫作、評論。著有《讀解「偶像」的方法,追究混亂的「談話」》。

審定者簡介

戴伯芬/中文版審定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臺灣社會學會理事長、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協會理事,並擔任過文化研究月報、巷仔口社會學、跨界電子期刊主編。

  研究領域為:東亞城市的比較研究、高等教育、性別研究、貧窮與非正式經濟研究。編有《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等著作。

譯者簡介

連雪雅


  生活中少不了日文的陪伴,對翻譯工作懷抱著高度熱情。譯作包含食譜、親子教養、旅遊圖文、醫療保健等生活實用書籍與小說。

 

图书目录

●本書使用說明●
●社會理論的進展●

▌現代的揭幕▌
●年表●

▼社會學家介紹

孔德 | 馬克思
史賓賽 | 孫末楠
滕尼斯 | 范伯倫
涂爾幹 | 齊美爾
米德 | 韋伯
顧里 | 帕克
牟斯 | 阿布瓦希
梅奧 | 麥凱佛
 加塞特 | 伯吉斯
葛蘭西 | 班雅明
曼海姆 | 霍克海默
沃斯 | 佛洛姆

▼社會學概念解說
社會學 實證主義 三階段定律 社會達爾文主義
生產關係 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異化 階級鬥爭
上層建築|下層建築 意識形態 歷史唯物論 種族中心主義
炫耀性消費 禮俗社會|法理社會 社會事實 社會化
脫序 機械連帶|有機連帶 自殺的四種類型 社會唯名論|社會實在論
形式社會學 價值自由 理念型 理性化
新教 世俗化 倫理 社會行動
暴力的壟斷 科層體制 支配的三種類型 禮物論
身體技藝 鏡中自我 主我與客我 都市
都市性 同心圓模式 邊緣人 非正式團體|正式團體
福特主義 霸權 共同體|結社 大眾的反叛
批判理論 權威性格 靈光 拱廊街計畫
集體記憶 知識社會學 連字符號社會學

▌現代到當代▌
●年表●

▼社會學家介紹

維根斯坦 | 舒茲
布魯默 | 拉薩斯菲爾德
帕森斯 | 西蒙波娃
李維史陀 | 黎士曼
莫頓 | 麥克魯漢
阿利埃斯 | 布斯汀
麥可.楊 | 米爾斯
葛芬柯 | 達倫道夫

▼社會學概念解說
AGIL模式 結構功能論 衝突理論 正功能|反功能
顯功能|隱功能 參考團體 自我實現的預言 中距理論
巨觀社會學 微觀社會學 符號互動論
現象學社會學 俗民方法學 意見領袖 他人導向型
語言遊戲 權力菁英 亂倫禁忌 結構主義
功績主義 假事件 媒介即訊息 人的延伸
「兒童」的世紀 第二性 女性主義

▌朝向未來▌
●年表●

▼社會學家介紹

阿圖塞 | 高夫曼
基楚斯 | 格萊澤
李歐塔 | 包曼
傅柯 | 伊利希
魯曼 | 貝克爾
布希亞 | 柏格
哈伯瑪斯 | 布赫迪厄
華勒斯坦 | 奧爾森
霍爾 | 納格利
薩伊德 | 安德森
紀登斯 | 雷瑟
霍希爾德 | 普特南
喬克.楊 | 柯司特
史碧華克 | 格蘭諾維特
桑內特 | 貝克
厄里 | 萊昂
賽菊克 | 何柏第
巴特勒 | 哈德

▼社會學概念解說
標籤理論 汙名 公共領域 溝通理性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生命權力 全景敞視監獄
建構論 集體消費 東方主義 文化資本
慣習 弱聯繫 想像的共同體 世界體系理論
觀光客的凝視 麥當勞化 從屬階層 影子勞動
第二輪班 情緒勞動 搭便車 後現代
同性情誼 性別 次文化 編碼|解碼
符號消費 擬像 社會資本 雙重偶連性
複雜性化約 自我再製 族群 再會吧!公共人
帝國 諸眾 包容社會|排斥社會 液態現代性
監視社會 去鑲嵌 遞迴性 結構化理論
反身現代性 風險社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4112
  • 叢書系列:Graphic Times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2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文

看漫畫真的可以學社會學哦!

戴伯芬/中文版審定.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理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聱牙詰屈、艱澀難懂、食古不化的代名詞,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學生時期曾在社會理論課本上製作符號,嘗試以圖像來理解理論內容,碩一社會學理論課也曾交過社會學古典三大家漫畫報告,那時想著:「如果學社會理論像看漫畫該有多好!」

  田中正人這本《社會學超圖解》實踐了我的夢想。雖然立緒出版社曾經出版過「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系列,將尼采、馬克思等思想以漫畫方式呈現,但針對社會理論進行全面性介紹的專書闕如,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莘莘學子的福音,也有助於一般人理解社會思想,大大降低進入社會科學理論的門檻。

  本書特色是以漫書方式介紹社會學者與理論概念,引介範圍廣泛,不限狹隘的社會學家,更擴大到哲學、人類學、經濟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社會心理以及都市學,依三個時間序列構成社會理論的人物系譜,理論學者與社會理論雙軸並行,可以看到個別理論家與思想之間的對照,也關照前、後不同理論觀點的差異。除了主導理論的歐美學者之外,也介紹「冷門」或後起之秀的學者,如基楚斯、格萊澤、普特南。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人物造型可愛,理論應用的場景活潑有趣,各單元可以獨立閱讀,完全符合現代人淺嘗而止、短小輕薄的學習需求,值得玩家反覆品味,或做為辭典收藏。

不只可愛,還很「內行」

朱嘉漢/作家、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在認識社會學的過程中,有好的入門及介紹書籍,與閱讀經典本身一樣重要。畢竟,社會學知識的概念多樣又細緻,不僅與許多鄰近學科相互影響(哲學、人類學、語言學、歷史學等),本身也有許多不同分科、流派與發展,初學時往往猶如墮入迷霧裡。

  《社會學超圖解》首先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繪圖的風格可愛,圖解也清晰,可讓入門者感到親切,也易於理解。此外,作為引介性作品,當中所論及的社會學思想家、名詞解釋等,也有驚人的豐富性與全面性,讓人感到相當「內行」。對於接觸這門學科有一定程度者,也是有重新整理、擴展視野的功用。

  簡單來說,《社會學超圖解》不僅讓人可以「得其門而入」,也同時可作為簡易的地圖,作為探索這門學科的行前備忘錄。

擁有絕對不會後悔!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心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所有社會學初學者擁有了都不會後悔的索引書。社會學是一門眾家爭鳴的學科,因此大概也鮮少有人可以在腦袋裡完整地記下各家路數、理論概念與經典文獻。本書作為一種索引式的圖鑑,正能夠幫助初學者探索社會學的世界。

  更令人驚豔的是,本書涵蓋了許多可能不被認為是社會學家,但卻曾對社會現象提出重要分析與觀察的學者。此外,本書在規劃上也相當實用,人物介紹部分除了簡介學者生平外,也列出主要的著作,讓讀者可以掌握進一步閱讀的方向。在介紹社會學概念時,同樣也提供了與概念相關的重要著作。

  更棒的是,在人物介紹與概念說明之間還可透過圖片註記的頁碼相互索引,讓讀者在交相對照中獲得更完整的理解與資訊。

言簡意賅,生動活潑

彭如婉/景美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社會學超圖解》利用有趣又邏輯的方式,將近代以來的社會學家以及重要的社會學理論圖製化且體系化,精闢的引用社會學家的名言佳句標誌出其所主張的理論,像是「生活的第一課題就是生存」、「炫耀性的消費是有閒階級的生存之道」……等,對於想要快速一窺社會學究竟的國、高中學生來說,本書絕對是一本超級精簡易懂的工具書!

  如果想要進一步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社會學超圖解》所收錄的相關概念,像是顧里的「鏡中自我」、米德的「主我客我」、探討社會階級的「功能論」、「衝突論」,以及其所隱含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不但含括高中「公民與社會」的學科知識,也論及其它密切相關而教科書因限於篇幅無法提到的內容,讀者可以由歷史脈絡綜觀近代社會學的發展過程,又能微觀各種社會學的理論以及各個重要社會學家的主張,非常推薦想要進一步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的高中學生閱讀!

  在越來越緊湊的課堂時間裡,如何言簡意賅地詮釋社會學科的相關概念,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社會學超圖解》一書提供了當代教師一個生動又活潑的教學策略!此外,對於想要進行社會科「加深加廣」以及「探究與實作」課程的高中教師,《社會學超圖解》則是一本有趣又好用的參考書!

社會學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在二十歲時讀研究所,接觸了社會學,永遠地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爾後一直在想,為什麼我不是在念小學就學到這些事呢?真是相見恨晚。

  不過,自己投入科學傳播近十年,我也常被問「為什麼不做社會學的科普呢?」這矛盾是我一直難以排除的,只能告訴自己等待機會,還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更好。

  儘管詮釋世界的方式很多,社會學只是其中一種,但可能是最欠缺普及的一種。因此我很高興能讀到並推薦這一本不唬人、不嚇人,很可愛,而且很精準的社會學科普書。

  藉由這本書開始認識社會學,你將更能冷靜面對社會上各種紛擾,也可能會更熱血地想改變社會,不管怎樣,你都會擁有更清澈的新視角,我相信這是每個人都值得具備的素養。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視覺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對「400幅可愛漫畫」這個承諾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如果漫畫畫得不好看,那不就變成更尷尬的「說教漫畫」了嗎?我希望這些漫畫不是為了賣萌而存在,而是真正具備「解構」或「比喻」的功能。例如,用一組漫畫來解釋「結構功能論」中,社會各部分如何像身體器官一樣互相協作,或者用生動的場景來描繪「越界」行為如何引發社會制裁。如果漫畫能精準地捕捉到理論核心的荒謬性或精髓,那閱讀過程絕對會充滿樂趣,連我那對閱讀有障礙的弟弟都能輕鬆讀下去。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資源,如果一本書能在一分鐘內,用一幅圖抓住我的眼球並傳達一個複雜的概念,那它的CP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這本書的圖文比例能拿捏得恰到好處,圖畫是輔助理解的利器,而不是喧賓奪主的裝飾品。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我就給滿分了,那個彩色的、有點日系動漫風格的插圖,馬上就吸引我的目光。坦白說,我對「社會學」這個詞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是大學教授才會碰的艱澀學問,跟我們平常的生活好像有點距離。但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那個「超圖解」、「可愛漫畫」幾個字,讓我覺得「欸,好像可以試試看耶!」畢竟,生活裡總有百百種疑惑,像是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愛跟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背後到底藏了什麼學理依據?如果能透過簡單的圖畫和親切的語言來解釋,那對我這種對理論書頭痛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最期待的,是它能不能真的把那些複雜的理論家名字,像是涂爾幹、韋伯這些,用不會讓人打瞌睡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不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希望讀完之後,我能更有底氣跟朋友聊天時,偶爾能拋出一些有深度的觀察,而不是只會說「我覺得啦」。總之,光是從包裝和名稱上來看,這本書就展現出一種打破學術高牆的誠意,非常接地氣,讓我忍不住想趕快翻開它,看看裡面到底藏了多少生活裡的智慧。

评分

我周遭的朋友,很多人雖然在職場上表現不錯,但對於「社會」這個巨型機器的運作原理卻是一片茫然。他們會抱怨社會不公,卻說不出理論依據,最終只能歸結為運氣不好或個人不夠努力。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做到「秒懂社會學」,我認為它存在的價值就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具備了一種提升公民素養的潛能。我希望它能涵蓋一些現代社會特別關注的議題,像是數位監控、同溫層效應、消費主義的本質等等,並且能用一個比較中立、不帶批判性的學術框架來解構這些現象。讀完之後,我希望能對新聞報導中的各種社會事件,產生一種「原來這可以用XX理論來分析」的頓悟感。這種將日常觀察提升到理論層次的滿足感,才是讓人愛上閱讀嚴肅書籍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在我心中埋下對社會學持續探索的種子,那它就絕對值得我推薦給身邊每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朋友。

评分

最近這幾年,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在意「個人身份認同」這塊。在社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在努力打造一個「人設」,但這個被塑造出來的自我,究竟有多真實?我們到底是在迎合社會期待,還是在活出真正的自己?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了「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這點正中我的紅心。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解釋社會結構有多麼強大、個人多麼渺小這種老生常談,而是能更進一步,提供一些在龐大社會力量下,我們如何保有主體性、如何進行「微反抗」的視角。例如,當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內捲」時,社會學能提供什麼樣的理論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壓力來源,並找到一個不被主流價值完全吞噬的生活方式?我期待它能像是一個溫和的教練,不是直接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不同社會學家提供的「視角眼鏡」,讓我能用更寬廣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選擇,進而真正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盲目追隨潮流。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讀書市場上充斥著太多標榜「輕鬆學會XX學」的書,但翻開後往往發現,根本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把教科書的章節標題換了個比較花俏的說法而已。但這本的「76名家 × 135概念」這個數字,就讓我稍微有點信心。這代表它不是只挑幾個最基本的概念來講講而已,而是涵蓋了相當廣泛的社會學光譜。我很好奇,它怎麼在有限的篇幅內,把這麼多不同的思想家串聯起來,又不至於讓讀者感到資訊過載。如果它能很巧妙地找到不同社會學家在探討某個共同現象時的觀點對比,那就太棒了。比方說,當討論到「階級流動」時,能否同時呈現出馬克思的觀點和布迪厄的觀點,然後用漫畫把他們辯論的場景畫出來?這樣比起純文字的對照,記憶點會深刻好幾倍。我對那種能將看似不相關的理論巧妙地織成一張網的敘事手法非常感興趣,希望能藉由這本書,建立起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地圖,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識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