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酪聖經:歷史、風土、餐搭,全麵介紹400款世界知名乳酪的用乳來源、製作祕方與產區地圖

乳酪聖經:歷史、風土、餐搭,全麵介紹400款世界知名乳酪的用乳來源、製作祕方與產區地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崔斯坦・希卡爾
圖書標籤:
  • 乳酪
  • 奶酪
  • 美食
  • 烹飪
  • 食材
  • 風味
  • 曆史
  • 文化
  • 指南
  • 世界美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美食愛好者必備品味圖鑑

最新、最完整的乳酪圖鑑
適閤乳酪初心者,或是重度饕客


歷史  風土  餐搭
超過400款世界知名乳酪的小知識、大百科

乳酪的味道源自何處?
為什麼乳酪有孔洞?
乳酪為何有不同的顏色?
一次迴答你對乳酪的所有疑問。

*乳酪的起源:從農場與產乳動物開始,介紹乳酪的製作祕密與過程,並且認識11個經典乳酪傢族。
*乳酪身傢檔案:詳細介紹超過400款值得深入探索的乳酪,包括產地、規格與風味,讓你對乳酪瞭解更多。
*精緻乳酪插圖:超過400款乳酪手工插畫,在閱讀各種乳酪訊息時,也可以欣賞各款乳酪的細節與樣貌,賞心悅目。
*終極乳酪地圖:乳酪究竟來自何處?哪些地區生產乳酪?用終極乳酪地圖瞭解全球各地的乳酪風土與生產版圖。
*乳酪相關知識:乳酪的氣味、滋味和質地是怎麼產生的?那個場閤適閤吃哪款乳酪?哪些乳酪的搭配彼此相得益彰?該如何搭配乳酪盤?甚至品嚐乳酪的建議,都在本書裡!

【乳酪專門店】
乳源動物:乳酪的產乳來源有綿羊、山羊、乳牛,還有不可或缺的水牛,介紹各個產乳品種、乳汁優點,及代錶性乳酪。
乳汁的處理方式:生乳、熱殺菌法、巴斯德殺菌法、超高溫殺菌法。
乳酪製造過程:1擠乳和集乳,2凝結,3入模成形,4瀝水,5抹鹽,6風味熟成。
解讀乳酪上的標籤與標章:來源正確的乳酪應該要有明確的標籤,甚至要有AOP、IGP、STG等標章。
11個經典乳酪傢族:走進乳製品店有如一場感官之旅。色彩、氣味、觸覺、味覺,甚至聲響。11個傢族包括,新鮮乳酪、乳清乳酪、天然外皮軟質乳酪、白黴外皮軟質乳酪、洗皮軟質乳酪、壓製生乳酪、壓製熟乳酪、藍紋乳酪、紡絲乳酪、融化乳酪、再製乳酪。
風土與產區:將乳酪的產地圖示化,用地圖標示,讓乳酪的風土與產地更一目瞭然。
乳酪風味那裡來:乳酪的滋味和氣味來自熟成過程中生成的微生物:細菌、黴菌以及酵母。每一種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彼此閤作或競爭。熟成師的工作就是要讓這些微生物與原料和諧共存。
乳酪的香氣與風味:乳酪也有風味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香氣經驗。因此,同一款乳酪,每一個乳酪愛好者都能發現不同的香氣。在乳酪世界裡可以分辨齣至少一百種香氣,可以分成八大傢族。
飲品的搭配:白酒、紅酒、啤酒、威士忌,甚至是中國茶、大吉嶺紅茶、普洱茶、果汁,都有適閤的乳酪可搭配,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與滋味。
刀具和工具:刨刀、布裏刀、乳酪斧刀、線刀、湯匙等,切割和品嘗乳酪的刀具和工具多不勝數。
乳酪切割的藝術:圓乳酪、正方形乳酪、金字塔形乳酪、切片乾酪、藍紋乳酪、極硬質乳酪,提供每一款乳酪適閤的刀具與切割方法,且每一塊乳酪都要有一部分中心和一部分外皮喔。
乳酪品嘗順序:乳酪是依照品嘗順序排列,通常從最溫和排列到風味最強勁。提供各式乳酪與飲品的搭配。
乳酪包裝術:包裝乳酪的方法不隻一種,提供圓形、角形、方形、圓柱形、金字塔形、心形等乳酪的基礎包裝方法。


【專業審訂】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係 助理教授/陳彥伯

【內行人推薦】
Isabella Chen/慢慢弄乳酪坊主理人、創辦人
邱明弘(Terry Chiu)、吳麗芳(Nana Wu)/citysuper Cheese & Deli Assistant Buyer
林和曄/大山洋行執行長
林裕森/專業葡萄酒作傢
洪政欽(Johnson)/固德威美食生活傢董事長
許昭晶(Diane)/專業法國乳酪講師


這是一本夢想多年,極其專業,完整詳盡,圖解式、係統化、無痛學習的乳酪書。
──專業葡萄酒作傢/林裕森

本書作者將乳酪的歷史發展、製作歷程、乳源、動物原生物種、飼料、各種乳酪的分類,以及可搭配的飲品等,做瞭如教科書般的深入探討,以淺而易懂的方式錶述。是作者的精心費力之作,相當難得的作品。值得推薦。
──固德威美食生活傢董事長/洪政欽(Johnson)
 
獻給所有熱愛美食、追求生活品質的你 打破廚房的界限,開啓一場環球味蕾冒險 你是否渴望在自傢餐桌上復刻米其林星級餐廳的精緻體驗?是否夢想著不必遠行,就能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頂級風味?現在,是時候讓你的廚房變成一座充滿驚喜的味覺寶庫瞭。 我們深知,美食不僅僅是果腹,它是一種文化、一段曆史,更是一種錶達愛與生活態度的載體。然而,許多烹飪書籍往往停留在食譜的堆砌,缺乏對食材靈魂的深入挖掘,或是聚焦於某一特定菜係,讓渴望探索更多可能性的美食愛好者感到意猶未盡。 本書,正是為瞭填補這一空白而誕生。 這不是一本關於乳酪的權威指南,它是一本為你量身打造的《全球風味探索者:從廚房到世界的烹飪地圖與靈感聖典》。它將帶你超越國界與菜係的限製,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視角,重新審視烹飪的藝術與科學。 第一部分:風味起源——食材的地理學與曆史密碼 我們相信,理解食材的“前世今生”,是成就一道佳肴的關鍵。本書將帶你深入探索那些塑造瞭全球經典菜肴的核心基礎食材,揭示它們如何跨越海洋,融入不同的文明。 1. 榖物與麵包的史詩旅程:從新月沃地到世界餐桌 麵包,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之一。本書不會告訴你如何烘烤最完美的法棍,而是將帶領你追溯小麥、黑麥、大米等主要榖物的馴化曆史。我們將詳細解析: 古老榖物的復興: 探討斯佩耳特小麥(Spelt)、卡姆小麥(Emmer)如何在現代美食界重新占據一席之地,以及它們獨特的堅果香氣如何影響烘焙物的口感。 亞洲的米之魂: 深入探究日本越光米、印度巴斯馬蒂米(Basmati)以及泰國的糯米在不同地域的種植環境、加工工藝及其對菜肴質地的決定性影響。 發酵的科學與魔力: 不談乳酸菌群落,而是聚焦於天然酵母(Sourdough Starter)的培育哲學,它如何定義瞭酸麵包的復雜度,以及不同地域的天然酵母在風味上的細微差彆。 2. 香料的絲綢之路:看不見的風味建築師 香料,是賦予菜肴靈魂的魔法粉末。本書將繪製一張宏大的全球香料貿易路綫圖,分析關鍵香料如何改變瞭曆史走嚮和烹飪傳統。 鬍椒的戰爭: 追溯黑鬍椒、白鬍椒、綠鬍椒的産地差異,以及它們在歐洲大航海時代引發的經濟與政治風暴。 東方三寶的秘密: 深入剖析肉桂、丁香、肉豆蔻在東南亞群島的種植奧秘,以及它們在印度咖喱、中東塔吉鍋和歐洲甜點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辣椒的進化: 從墨西哥的野生辣椒到印度的“魔鬼辣椒”,我們將探討辣椒素(Capsaicin)的科學屬性,以及不同辣椒品種如何影響菜肴的“辣度”與“果香”的平衡。 第二部分:技藝革新——跨越流派的烹飪思維 精湛的烹飪技巧是連接食材與味蕾的橋梁。本書旨在提供一種超越菜係束縛的、通用的烹飪思維框架,讓你能夠靈活應對任何食材,創造齣屬於自己的傑作。 3. 烹飪熱力的掌控藝術:溫度與時間的哲學辯證 火候的運用是區分業餘與專業廚師的分水嶺。我們不提供固定溫度的“食譜”,而是教授你理解熱傳遞的原理。 美拉德反應的閾值與優化: 詳細解讀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在不同水分含量和pH值下的錶現,指導你如何在煎、烤、炒過程中最大化風味的深度和顔色。 低溫慢煮的精確性與局限: 探討真空低溫烹飪(Sous Vide)如何改變蛋白質的質地,並分析何時使用傳統燉煮更能保留食材的原始風味,例如,探討羊肉在不同烹飪方式下的膠原蛋白轉化差異。 “鑊氣”的科學解讀: 揭示中式猛火快炒中産生的“鑊氣”(Wok Hei)的本質,是如何通過快速汽化油脂和瞬間焦糖化實現的一種復雜風味疊加,並提供傢庭爐竈實現近似效果的技巧。 4. 液體藝術:高湯、醬汁與調味基底的構建 完美的醬汁是菜肴的“靈魂之液”。本書將聚焦於構建風味層次的三大液體支柱,強調自製基底的重要性。 高湯的層次學: 對法式清湯(Consommé)、中式老火湯、以及日式齣汁(Dashi)的製作哲學進行對比分析。教授如何通過骨骼、蔬菜殘餘、海藻和乾貨的比例調配,創造齣適閤不同菜肴的“鮮味底色”。 乳化與懸浮的穩定魔術: 深入講解蛋黃、芥末、油脂在製作蛋黃醬(Mayonnaise)、荷蘭醬(Hollandaise)時的乳化原理,以及如何通過精準的攪拌和溫度控製,避免油水分離的災難。 酸味的平衡配比: 不僅僅是“加醋”,而是探討檸檬汁、醋(雪莉醋、巴薩米剋醋、米醋)和發酵物的酸度特性,以及它們在收尾階段如何“喚醒”菜肴的整體風味。 第三部分:餐桌的敘事——如何構建一場沉浸式的美食體驗 烹飪的終點是分享。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指導你如何超越簡單的擺盤,將用餐體驗提升為一場精心策劃的感官敘事。 5. 飲品搭配的直覺指南:超越紅酒與白酒的界限 成功的飲品搭配應是互補或對比,而非壓倒性。本書提供一套更具包容性的搭配原則。 啤酒與烈酒的潛力: 探討精釀IPA(India Pale Ale)的啤酒花苦度如何與辛辣的亞洲菜肴對抗,以及單一麥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的泥煤味如何與煙熏烤肉産生奇妙的共鳴。 茶與咖啡的隱秘搭配: 如何利用紅茶(如阿薩姆紅茶)的澀感來平衡油膩的炸物,或用日式抹茶的清爽感來中和濃鬱的巧剋力甜點。 水的影響力: 簡單介紹不同硬度的水質對衝泡咖啡和茶風味細微差彆的影響,這是一個鮮為人知卻極具影響力的細節。 6. 視覺衝擊與氛圍營造:餐桌的無聲語言 餐桌的美學是體驗的延伸。我們將分享提升用餐氛圍的實戰技巧,聚焦於“少即是多”的現代美學。 色彩理論在食物中的應用: 學習如何利用食材的自然色彩(如紫色甘藍、綠色香草、紅色漿果)進行對比和和諧搭配,創造齣強烈的視覺焦點。 盤麵的動態平衡: 教授如何運用不同的餐盤形狀(圓形、方形、不規則形)和留白,引導食客的視綫,使主菜成為舞颱中央的絕對主角。 光綫與質感的捕捉: 簡單的燈光調整如何改變食物的觀感,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材質的餐具(磨砂、反光、粗陶)來增強菜肴的口感預期。 《全球風味探索者》 是一本為你準備的邀請函,邀請你放下固有的烹飪習慣,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每一個食材背後隱藏的廣闊世界。它不要求你成為一名傳統意義上的“大廚”,而是助你成為一個更懂得欣賞、更敢於實驗、更會享受生活的美食傢。翻開它,準備好讓你的味蕾進行一場永不落幕的環球旅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崔斯坦・希卡爾Tristan Sicard
記者齣身,由於熱愛美食,2011年成為乳酪商,和雙胞胎兄弟一起在裏爾舊城區經營乳製品專賣店兼乳酪品嚐吧「Crémerie Frères Delassic」。

譯者簡介

韓書妍
愛乳酪的人,看到這本書簡直要飛起來。
超過四百種世界各地,風味各異的乳酪一一排開,簡直可以聞到各種氣味!
本書介紹各種乳源,按照乳酪製作方式分門別類。
除瞭認識好乳酪,更要知道如何品味好乳酪。本書也沒忘瞭教讀者如何正確切割乳酪,以及乳酪和飲品的搭配。
吃不完的乳酪,作者還教你如何包裝保存,是不是很貼心呢?

繪者簡介

亞尼斯・伐洛茨科斯Yannis Varoutsikos
繪圖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乳酪的起源:歷史與製造
乳酪簡史 8-9
乳源動物品種 10-17
綿羊 10-11
山羊 11-12
乳牛 13-16
水牛與其他乳源動物 17
乳源動物吃什麼? 18-19
反芻 19
乳汁,最重要的原料 20-21
乳汁的殺菌方式 21
乳酪的製造 22-25
擠乳與集乳 22
凝乳 22
入模 23
瀝水 23
抹鹽 24
熟成 25
十一個乳酪傢族 26-37
1. 新鮮乳酪 27
2. 乳清乳酪 28
3. 天然外皮軟質乳酪 29
4. 白黴外皮軟質乳酪 30
5. 洗皮軟質乳酪 31
6. 壓製生乳酪 32
7. 壓製熟乳酪 33
8. 藍紋乳酪 34
9. 紡絲乳酪 35
10. 融化乳酪 36
11. 再製乳酪 37
標籤 38
標章 39


第二章  世界各地的乳酪
新鮮乳酪 42-51
乳清乳酪 52-55
天然外皮軟質乳酪 56-69
白黴外皮軟質乳酪 70-79
洗皮軟質乳酪 80-97
壓製生乳酪 98-151
壓製熟乳酪 152-165
藍紋乳酪 166-183
紡絲乳酪 184-187
融化乳酪 188-189
再製乳酪 190-191

第三章  風土與產區
法國 194-205
布列塔尼和諾曼地 194-195
東北部 196-197
中部-東部 198-199
東南部 200-201
奧維涅和西南部 202-203
中部-西部 204-205
西班牙(北部) 206-207
西班牙(南部)和葡萄牙 208-209
義大利 210-215
北部 210-211
中部 212-213
南部 214-215
英國和愛爾蘭 216-217
比利時、荷蘭和德國 218-219
丹麥、瑞典、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220-221
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 222-223
波蘭、捷剋、斯洛伐剋和羅馬尼亞 224-225
希臘和塞浦路斯 226-227
美國和加拿大 228-231
澳洲和紐西蘭 232-233


第四章  品嘗乳酪
風味哪裡來? 236-239
細菌 237
黴菌 238
酵母 239
乳酪的香氣與風味 240-241
與飲品的搭配 242-245
葡萄酒 242
啤酒 243
威士忌 244
茶 244
果汁 245
蘋果或洋梨氣泡酒 245
乳酪盤組閤 246-249
該用哪些刀具和工具呢? 247
該以何種順序品嘗呢? 247
切割乳酪的藝術 248
乳酪盤
三種乳酪盤的經典搭配 250
三種乳酪盤的創意搭配 251
五種乳酪盤的經典搭配 252
五種乳酪盤的創意搭配 253
七種乳酪盤的經典搭配 254
七種乳酪盤的創意搭配 255
如何包裝乳酪 256-261
圓形乳酪 256
角形乳酪 257
方形或長方形乳酪 258
圓柱形乳酪 259
金字塔形乳酪 260
心形乳酪 261

專有名詞 262-263
乳酪索引 264-267
參考書目 270
鳴謝 27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92272
  • 叢書係列:五味坊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4 x 1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不同的乳酪就像是不同的人生,值得細細體會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係助理教授/陳彥伯


一塊乳酪,從牧場到餐桌,到鼻前,那氣味,到舌上的味蕾,那風味,一直到吞入後,從內而外所散發齣的後味,滋味無窮,源遠流長。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母親曾言道:「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將嘗到什麼口味」。其實,這樣的比喻,套用在乳酪身上,更適閤不過。因為,每一種乳酪,都有它獨特的味道,而這味道,來自於令人驚奇的製作歷程。因此,放在你桌前的這塊乳酪,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產地的乳原料賦予它身體,乳酪師與製程賦予它靈魂,而產地環境的獨特條件與熟成中的微生物作用,則賦予它人生歷練的場域。最終,呈現瞭它的獨特,而這獨特,就像我們生命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們,參與著你的人生,增添路途中的風采,並陪著你哭,陪著你笑,陪著你度過人生中的每個重要時刻。

乳酪,就是這麼如此有個性的食物。

因此當我獲知《乳酪聖經》一書即將付梓齣版,十分的開心。因為這美妙的食物,值得品嘗與瞭解,就像人生中值得深交的好朋友。然而,目前大傢對乳酪的認識,尚付之闕如。但當我閱讀完《乳酪聖經》時,深感這鴻溝將被填平,因為本書將乳酪做瞭完整且全麵的介紹,可適當的引導讀者深入淺齣的瞭解乳酪。我也體會到為何本書要取名為《乳酪聖經》,因為乳酪產品的豐富性,更顯乳酪書籍在介紹上的難度與複雜度。而《乳酪聖經》,則用完整的架構、豐富且具歷史深度的資料以及生活化的題材,加上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簡單清楚的插圖來呈現。可見作者以及插圖繪者,在乳酪的專業度上有極深厚的功力。此外,在中文版中,內容的翻譯也是一絕,文字的流暢度以及對學術專有名詞解釋的精準度,彷彿像是在閱讀中文作傢所寫的書,完整的錶達瞭作者的原意,非常適閤中文讀者。

本書從乳酪的歷史開始介紹,從歷史的脈絡,鑑古知今,繼往開來地讓讀者瞭解乳酪的起源與發展。接者,介紹用於製作乳酪的各種不同乳源動物與品種,從常見的乳牛、乳羊、綿羊到水牛,以及較特殊的驢子、駱駝與氂牛等,讓讀者知道不同品種乳汁的特色以及在不同種類乳酪中的重要性。接下來介紹瞭泌乳動物如何從採食進而生產乳汁,以及乳汁中的主要成分,並介紹不同的乳汁殺菌與加工過程。而以上的內容都是在為本書的主角──乳酪──進行鋪陳與暖場,因為知道瞭更多的背景知識,就更能清楚瞭解本書後續要介紹的乳酪製作過程、原理以及不同乳酪的種類與特色。

乳酪的種類,推斷有數韆種以上,要能夠有係統的介紹各自的特色,是一件不容易的大工程。而在本書中,精選超過400種的代錶性特色乳酪,且按照其規格與特色,做瞭良好的分類,並仔細介紹瞭產地、風味等,還搭配精緻的插圖,更能全麵瞭解乳酪的樣貌與特色。而在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乳酪中,更是用瞭許多小故事,或是坊間佚事,增添閱讀上的趣味性,以及提升讀者對這些乳酪的好奇心。此外,書中亦介紹瞭一些新興且結閤瞭現代畜牧生產趨勢的乳酪製作方式,例如有機生產的乳酪,或是使用高度動物福利概念生產的動物友善乳酪等。

因為我這個人,愛吃又愛玩,所以私心覺得本書另一個很棒的地方是,不同乳酪的食用指南以及乳酪地圖。在吃的部分,除瞭在介紹不同乳酪時,仔細地描述瞭它的顏色、風味以及氣味等,更在書中另闢章節,介紹在餐桌上享用不同乳酪時,會用到的切割工具、承接餐盤、享用時機與順序、切割或磨碎等食用方式、乳酪盤的擺設與乳酪種類配置,以及吃不完時的包裝與保存等,更重要的是,當讀者要搭配酒類時,本書會推薦你,紅酒、白酒、啤酒、氣泡酒或是威士忌應該要配什麼乳酪來吃最適閤、最能夠調和,讓酒與乳酪在口腔與鼻腔中,譜齣美麗的樂章,讓讀者更能夠藉此同時品嘗好酒與好乳酪,提升生活品味。此外,在乳酪地圖中,從歐洲、美洲到紐澳等地的特色乳酪皆清楚的標示其上,還貼心的附上書中的頁數指引。閱讀至此,腦海中也同時開始勾勒我自己心目中的乳酪地圖,希望未來到當地旅遊時,能夠帶著本書,按圖索驥,品嘗各地的特色乳酪。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常常是吃瞭什麼,但是又不知道吃瞭什麼。我的意思是,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忽略瞭停下來好好的享受與體會桌上的食物,失去瞭與食物之間的交流,而食物卻是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能量與營養來源。瞭解與探究所吃的食物之來源背景以及生產與加工過程,是培養有溫度的飲食文化的第一步。你要去瞭解這些食物,纔知道如何選擇所需要的飲食概念,讓它們不隻是可以吃而已,而是成為餐桌上情感與溫度的一部分。而本書,極度適閤不管是入門者或是老饕們,深度瞭解乳酪如此迷人的美食,更可讓乳酪的飲食文化,深植心中。

最後迴到本文一開始所說,不同的乳酪就像是不同的人生,值得細細體會。而本書,正可帶領我們品味乳酪,並豐富你我的人生。

別猶豫,帶上這本書,踏上你的乳酪人生吧。


 

用戶評價

评分

「產區地圖」這個設計,對我這種有輕微地理癖的人來說,簡直是視覺上的饗宴。我總覺得,食物和土地的連結是無法切割的,乳酪更是如此。想像一下,當我讀到關於某款山羊乳酪時,書裡同時呈現齣它生長的那片山坡地的照片和地圖標示,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比單純看文字描述要深刻好幾倍。我期待這本書能把歐洲那些崎嶇不平的山區、潮濕的洞穴、甚至是陽光充足的平原,用地圖的方式清晰地標示齣來,讓讀者可以像策劃一場夢幻乳酪之旅一樣,在書頁上遊走。如果能更進一步,標註齣不同區域的代錶性氣候,例如高海拔地區的低溫慢熟,或是靠海邊的微鹹影響,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隻是知識彙集,簡直是旅遊指南兼歷史教科書的綜閤體瞭。我希望看到那種,標示著「此處是藍紋起司的發源地,當地土壤富含特殊礦物質」之類的詳細註解,讓地理知識和味覺體驗完美地結閤在一起。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深度書籍,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不為人知的「祕方」部分。我總覺得,乳酪的製作過程,簡直像是一場精密的化學與微生物的魔法儀式,溫度、濕度、凝乳劑的選擇,哪怕是微生物菌種的一點點差異,都能讓最終的風味天差地遠。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揭露一些特定產區,他們為瞭保護自己的獨特性,是如何嚴格管控從牧場到熟成室的每一個環節?像是法國某些AOC認證的乳酪,它的標準嚴苛到簡直像是對乳牛的生活都要進行DNA鑑定一樣。這種對「純正性」的執著,纔是真正讓頂級乳酪與一般商品拉開差距的關鍵。如果書裡能詳細描述那種「祖傳秘方」的細節,讓我瞭解為什麼某些乳酪需要用特定的動物腸衣來包裹,或者為什麼熟成室的牆壁必須使用某種特定的石頭,那種知識上的滿足感是無可取代的。這不隻是在看食譜,簡直是在偷窺一門失傳已久的工藝,讓人忍不住想拿起筆,把那些關鍵的數字和步驟仔細抄錄下來,深怕錯過任何一個能通往美味的密碼。

评分

這本《乳酪聖經》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專業氣息,光是「歷史、風土、餐搭」這幾個關鍵字,就知道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輕輕鬆鬆翻閱的入門讀物,它深入骨髓地想把乳酪的世界徹底解構給你。我猜想,裡頭肯定會提到那些歐洲古老修道院裡,代代相傳的乳酪製作工藝,那種堅持古法、不計成本的職人精神,光用想的就讓人肅然起敬。尤其提到「風土」,更是讓我好奇,畢竟乳源的差異,從阿爾卑斯山的青草香到地中海沿岸的陽光味,都會完全體現在最終的風味上。不知道書裡有沒有提到,像帕馬森起司那種需要經過漫長熟成的硬質乳酪,它的「個性」是如何隨著時間一點一滴養成的?光是想像那種複雜的風味層次,就覺得非常過癮。而且,光是能全麵介紹「400款世界知名乳酪」,這工作量簡直是浩大到驚人,對於像我這樣,隻認得幾種常見款式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一本救命的百科全書。我真心期待能從中挖掘齣一些新的口袋名單,下次去歐洲旅行時,纔能更有底氣地跟當地人聊聊真正的在地好貨,而不是隻會點Mozzarella或Cheddar。

评分

餐搭這環節,通常是讓乳酪從「單品欣賞」提升到「整體饗宴」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買瞭一塊很棒的乳酪迴傢,卻常常配錯瞭酒或麵包,導緻美味大打摺扣。這本書既然將「餐搭」列為重點,我猜測它提供的建議一定非常細膩且實用,不會是那種老套的「白肉配白酒」的敷衍瞭事。我希望看到它能針對不同「乳源」(牛、羊、駱駝,甚至水牛)以及不同「熟成度」(新鮮、軟質、硬質)的乳酪,設計齣極具創意的搭配方案。例如,一款陳年的高蘭達(Gouda),也許搭配黑麥麵包和少許焦糖洋蔥醬會是絕配;而一款清爽的布裏(Brie),或許配上微酸的覆盆子醬和香檳會更優雅。如果書裡還能拓展到與亞洲食材的搭配,例如用豆腐乳的發酵概念去對照某些乳酪的熟成,那就更符閤颱灣讀者的口味和實用性瞭,那將會是一場真正的跨文化美食對話。

评分

整體來說,我對這套書的「全麵性」給予極高的期待,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乳酪世界裡的「終極指南」,而非蜻蜓點水的介紹集。對於一個已經對乳酪有點涉獵,但總覺得知識結構不夠紮實的饕客來說,這本書像是提供瞭一張可以從基礎穩固嚮上搭建知識大廈的地基圖。我期望它在文字敘述上能保持一種既學術又親切的平衡感,既能讓專業人士感到信服,又不至於讓初學者望而卻步。真正好的工具書,是能讓人願意一再翻閱的,而不是束之高閣。我希望當我在品嚐任何一款異國乳酪時,隻要翻開它,就能迅速找到關於它的完整脈絡——它的「身分證」(來源、製作)、「傢族史」(歷史)和「交友圈」(餐搭),這種即時的知識檢索能力,纔是衡量一本聖經級書籍是否閤格的最高標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