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分析史

現代經濟分析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杰•巴克豪斯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经济分析
  • 现代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经济学
  • 西方经济学
  • 经济学史
  • 理论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旨在敘述經濟分析發展到今天的歷程。為此,需要把大部分篇幅讓給1870年以來的發展過程。這種做法有一個不利之處,即勢必要壓縮論述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經濟學的篇幅,而這方面的內容在經濟思想史的眾多論著中歷來佔有「光榮」地位。不過,要想理解今天經濟學的性質,付出這樣的代價還是值得的。

  集中敘述20世紀經濟學的發展還有另外兩個問題:第一,20世紀特別是二戰後時期,經濟學家人數和經濟文獻數量有了迅猛增加,因此,同先前各時期相比,有必要更多地倚重於各種概括的評述和第二手文獻。儘管作者已盡可能多地追溯到原始資料,但如果沒有大量第二手資料,本書仍是寫不出來的。第二,由20世紀多數經濟學所具有的技術性質引起的問題。例如,在考察古典經濟學時,可以有理由設想,學生們已經具備了理解有關的技術問題所需要的經濟理論和數學知識。當我們考察諸如戰後一般均衡論或社會選擇論時,要想勾畫出現代經濟學的廣闊前景,便不能以同樣方式討論技術性問題。所以,本書將力圖解釋經濟學家們已經或將要做什麼,但除非十分必要,本書將不會深入探討技術性細節。

  本書的重點放在經濟理論中「新古典」主流內部的發展上,它從馬歇爾以來居於支配地位。不過,這種經濟學並沒有遇到挑戰,因此有兩章用於敘述替代的學說。但這種編寫並不意味著在這兩章之外的東西構成某種單一的正統。不僅對「主流」經濟學的範圍幾乎不可能做出令人滿意的規定,而且在其內部也一直有數不清的變動。所以,儘管作者用了「主流」和「非主流」這樣的說法,但這絕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定的界限存在,而不過是為了敘述的方便而已。
 
 
跨越世纪的智慧回响:一部关于世界经济思想流变的深度探寻 导言: 经济学的历史,是一部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交织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关于财富、贸易和分配的枯燥理论堆砌,更是人类理性思考如何应对稀缺性挑战、构建秩序与繁荣的智慧结晶。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的经济模型或特定学派的教条,而是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纵深感的视角,梳理了自亚里士多德的朴素伦理经济观,直至当代复杂系统理论兴起之前,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经济世界的关键性思想脉络与思想家们的深邃洞察。我们试图描绘一幅思想的星空图,其中,每一颗闪耀的星辰,都代表着一种对人类经济活动本质的独特解读。 第一部分:萌芽与古典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古典时代,探讨早期对于“财富”与“善治”的初步思考。我们审视了早期的重商主义思潮,分析其在民族国家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将国家的金银储备视为国家力量的直接体现,并详尽考察了其政策主张对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作用。 随后,我们将重心转向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黄金时代。这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剖析。我们不仅仅复述“看不见的手”的论断,而是深入探究斯密对劳动分工、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精妙论证,以及他深植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道德哲学基础。紧接着,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体系成为讨论的焦点。我们详尽解析了其“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并对照分析了其“地租递减”理论在工业革命初期对土地所有者与产业资本家之间利益冲突的精确刻画。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粮食供给的悲观预言,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制约因素,被置于早期经济增长模型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冲突与体系的构建 进入十九世纪,经济思想不再是和谐的田园牧歌,而是尖锐的阶级对立与社会变革的产物。我们花了大量篇幅来解析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不是简单地介绍剩余价值学说,而是深入探讨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中提炼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颠覆性批判。我们仔细梳理了他对资本积累规律、危机周期必然性的逻辑推演,以及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如何预示了未来经济形态的转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边际主义革命的兴起。本书详细介绍了杰文斯、孟格尔和瓦尔拉斯三位学者如何独立地将分析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消费与效用。我们深入探讨了“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如何彻底重塑了价值理论,将经济分析从物质属性转向了主观心理预期,并解释了这一转变如何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数学化和形式化奠定了基石。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展示经济学如何从宏大的社会历史叙事,转向了更为精细的个体选择模型。 第三部分:凯恩斯时代的宏观转向与战后争论 二十世纪上半叶,大萧条的阴影笼罩全球,宣告了古典和新古典“市场万能论”的破产。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因此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本书细致考察了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诊断,解析了他对流动性偏好、边际消费倾向等核心概念的创新性定义。我们强调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含义——政府干预在稳定宏观经济中的必要性,以及其对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国家建设的深远影响。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非没有挑战者。在凯恩斯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与货币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逐渐成型。我们对比分析了哈耶克对知识分散性的强调,以及他对中央计划和政府干预的深刻警惕。随后,我们详细阐述了弗里德曼如何回归货币在经济波动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并论证了反通胀政策的优先性,这为七十年代的滞胀应对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四部分:理论的多元化与新视野的拓展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后凯恩斯时代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分化与拓展。 我们探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出现,特别是理性预期假说如何试图整合微观基础与宏观分析,从而对传统的凯恩斯政策有效性提出挑战。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新凯恩斯主义如何吸收了理性预期的洞见,同时保留了对市场摩擦(如名义刚性)的关注,以解释短期内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此外,本书还专题探讨了那些在主流经济学之外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支。我们审视了制度经济学的演变,从凡勃伦的吠物,到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再到后来的新制度学派如何强调产权、契约和规则在经济效率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发展经济学的早期理论,如“两部门模型”和“大推进理论”,我们也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分析它们试图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努力与局限性。 结语:思想的持续演进 通过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想流派的梳理,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经济分析的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系列对前人假设的修正、继承与革命。每一代思想家都在面对他们时代独有的挑战——无论是古典时代的积累,还是现代的危机与失衡——从而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的理解。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们得以辨识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根本分歧,为理解当下复杂的全球经济现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介紹

羅杰•巴克豪斯(Roger E. Backhouse)


  當今頂尖的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學者之一,《經濟學方法論期刊》主編,《經濟思想史期刊》副主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副主編,伯明翰大學經濟學史和經濟哲學教授,倫敦經濟學院哲學系研究員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图书目录

1 緒論
1.1 經濟分析史
1.2 科學哲學的若干概念
1.3 本書研究方法

第一篇 背景:1870年前的政治經濟學
2 亞當•斯密
2.1 政治經濟學是斯密主義者的創作
2.2 斯密的體系
2.3 增長論
2.4 價值和分配
2.5 經濟政策
2.6 斯密的遺產
3 李嘉圖的價值論與分配論
3.1 引言
3.2 穀物模式
3.3 勞動價值論
3.4 工資基金與機器
3.5 結論
4 取代李嘉圖經濟學的各種學說
4.1 法國學派
4.2 英國人對勞動價值論的批判
4.3 工資與利潤
4.4 幾位德國人的貢獻
4.5 約翰•穆勒
4.6 結論:1870年的政治經濟學
5 貨幣與商業危機
5.1 背景
5.2 金塊爭論
5.3 關於銀行業的爭論
5.4 薩伊定律
5.5 商業危機
6 國際貿易與經濟政策
6.1 貿易理論
6.2 英帝國
6.3 經濟政策

第二篇 新體系:1870-1890年
7 杰文斯
7.1 引言
7.2 杰文斯的體系
7.3 經濟理論:效用和個人利益的機制
7.4 統計著作
7.5 社會改革
7.6 杰文斯和英國古典經濟學
8 瓦爾拉斯
8.1 瓦爾拉斯的體系
8.2 純粹經濟學
8.3 社會改革和國家的作用
8.4 評價
9 門格爾和奥地利學派
9.1 引言
9.2 價值理論
9.3 門格爾的體系
9.4 方法
9.5 奥地利學派
10 馬歇爾
10.1 引言
10.2 價值論和分配論
10.3 經濟發展
10.4 自由企業和國家
10.5 馬歇爾的方法
10.6 結論
11 克拉克
11.1 引言
11.2 《財富的哲學》
11.3 《財富的分配》
11.4 評價
12 馬克思
12.1 引言
12.2 剝削與價值
12.3 再生產圖表
12.4 資本主義的前途
12.5 結論
13 19世紀70年代:轉折點
13.1 邊際革命
13.2 經濟學專業
13.3 結論

第三篇 新古典時期:1890-1939年
14 均衡分析
14.1 引言
14.2 消費者和需求
14.3 經濟均衡
14.4 生產和分配
14.5 資本和利息
14.6 結論
15 福利經濟學
15.1 引言
15.2 功利主義福利經濟學
15.3 非功利主義福利經濟學
15.4 後來的一些發展
16 貨幣和商業循環
16.1 引言
16.2 1930年前的貨幣理論
16.3 1910年前的商業循環理論
16.4 1910-1930年的商業循環理論
16.5 1930-1936年的貨幣和就業理論
16.6 結論
17 國際貿易和殖民地
17.1 背景
17.2 貿易純理論:1870-1914年
17.3 貿易純理論:兩次大戰之間
17.4 轉帳結構
17.5 匯率理論
17.6 英帝國和殖民地的發展
18 挑戰主流的經濟學說
18.1 英國歷史主義經濟學
18.2 德國歷史主義經濟學
18.3 美國制度主義:凡勃侖
18.4 美國制度主義:米契爾
18.5 美國制度主義:康門斯
18.6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18.7 結論
19 英國的經濟學和經濟政策
19.1 背景
19.2 1914年前的稅制改革
19.3 1914年前的失業政策
19.4 金本位和就業政策,1918-1939年
19.5 結論
20 新古典經濟學的範圍和方法
20.1 引言
20.2 約翰•內維爾•凱恩斯
20.3 奥地利人的方法
20.4 羅賓斯
20.5 哈欽森

第四篇 現代時期:1939-1980年
21 20世紀30年代:轉折點
22 範圍和方法
22.1 證僞
22.2 維護抽象論證
22.3 知識成長理論
23 微觀經濟理論
23.1 背景
23.2 一般競爭均衡
23.3 進一步的發展
23.4 結論
24 新福利經濟學
24.1 新福利經濟學,伯格森和薩繆爾森
24.2 阿羅和社會選擇理論
24.3 福利經濟學和公共政策
24.4 結論
25 增長和資本
25.1 增長理論
25.2 資本理論
25.3 結論
26 貨幣、就業和通貨膨脹
26.1 凱恩斯體系的發展
26.2 貨幣和通貨膨脹
26.3 合理預期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26.4 商業循環
26.5 結論
27 國際貿易和發展
27.1 貿易純理論
27.2 匯率和收支平衡
27.3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的發展經濟學
27.4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的發展經濟學
28 各種非主流經濟學
28.1 引言
28.2 制度主義
28.3 「奥地利」 經濟學
28.4 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28.5 馬克思主義和激進經濟學
28.6 芝加哥學派
29 1939-1980年英國的經濟學和經濟政策
29.1 引言
29.2 採納凱恩斯主義政策
29.3 凱恩斯主義政策的衰落
29.4 貶值、 歐洲共同體和增長
29.5 結論
30 當代經濟學
30.1 經濟學及其過去
30.2 當代經濟學狀況
30.3 結論

參考文獻說明
參考文獻縮寫表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804076
  • 叢書系列:M(西南財經-新)
  • 規格:平裝 / 578頁 / 17 x 23 x 2.8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這部書問世已多年,至今仍不失其價值。作者以很少篇幅扼要論述了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成果及其發展進程,而後將其餘篇幅全部用於論述1870年以後直到現在的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這對欲瞭解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史的讀者來說是十分有益的。

  全書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一方面,以各個時期的主流和正統派學說為主線,兼及非主流及非正統;另一方面,以19世紀90年代為界,對此前的論述以人物或學派為序,對此後的則以論題為序。這對專題研究很有參考價值。

  作者對各時期經濟理論的論述不拘泥於各學派各學說的詳情細節,而著力於扼要概括地指出其基本點和主要層次,並注意歷史的和邏輯的聯繫與比較,提綱挈領,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完整而生動的圖景,又為欲知其詳者指出了進一步探討的門徑,附於書末的參考書目還提供了一份內容豐富的書單。

  此外,作者對方法論很注意,這也是該書一大特點和優點。

  以上各點,在該書譯者前言中已經提及,這裡予以重申。
 
晏智杰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分析史」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生怕又是那種充滿數學模型和艱澀術語的堆砌。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非常流暢,簡直就像是聽一位資深經濟學家在娓娓道來他一生的見聞與思考。尤其在論及新古典學派的復興與挑戰時,那種思想上的拉扯和論辯的張力,被描繪得極富戲劇性。書中對於「效率市場假說」在學術界和金融市場的雙重影響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簡單地讚揚或批評,而是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的態度,去觀察金融從業人員是如何將這些理論內化、再扭曲,最終應用到實際的市場操作中。這使得原本冰冷的經濟模型,一下子有了溫度和人性。對我這種比較偏好結合實務案例來看理論的讀者來說,這種寫法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門檻,同時又保持了足夠的深度。它讓我意識到,經濟學史不只是學者的筆記,更是人類面對不確定性時所發展出來的一套複雜的認知工具箱,裡面每件工具的設計理念都值得我們仔細端詳。

评分

這本《現代經濟分析史》的確是本讓人耳目一新的著作,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土生土長,看著經濟奇蹟一步步走到現在的讀者來說,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宏觀且深刻的視角。書中對於古典學派到凱因斯、乃至於後來的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演變梳理得相當細膩,但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如何將這些理論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結合起來。例如,作者在談論大蕭條時期凱因斯的理論突破時,不僅僅是重述了總體需求管理的概念,更深入探討了英國當時那種精英階層的思維定勢,以及學術圈如何從傳統的古典均衡模型中掙脫出來,這在其他教科書裡是很難看到的層次。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提到,在戰後重建的過程中,不同經濟學流派是如何爭奪政策制定權的,那種學術論戰的火花,透過文字都能感受到,彷彿我們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見證了經濟思想如何塑造了我們今日生活的基礎架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引導讀者去理解「為什麼」某些理論會在特定的歷史節點成為主流,以及它們在後來的發展中留下了哪些難以磨滅的印記。對於想真正搞懂當代經濟政策背後學理淵源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本不能錯過的深度導讀。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現代經濟分析史》給我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史,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集體理性與非理性糾葛的哲學探討。作者在收尾部分,將目光投向了全球化、數位經濟與氣候變遷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巨大挑戰,並試圖將過去的分析工具套用到這些全新的情境中,雖然結論相對開放,但也展現了作者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的憂思。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全書中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的、批判性的距離感,他從不為任何一種思想「背書」,而是將事實、論證和歷史背景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哪種思維框架在當下最具有解釋力。這種不強迫的寫作風格,極大地鼓勵了讀者的獨立思考,也讓我讀完後,對許多當前熱議的經濟議題,有了更細緻入微的鑑別能力,絕非泛泛之論所能比擬。

评分

不得不說,作者在選材的廣度上做了大量的努力,這本書的視野遠遠超出了我們在大學課堂上接觸到的主流經濟學範疇。書中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萌芽和發展脈絡的追溯,就處理得非常得體。它沒有將其視為對古典理論的簡單修正,而是深入挖掘了心理學、決策科學如何滲透到經濟分析的邊緣地帶,並最終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的過程。特別是對於「局限理性」這個概念的歷史性轉折,作者的闡述非常到位,點出了主流經濟學在解釋真實世界人類行為時的內在矛盾。這種對邊緣思潮的關注,使得整部「分析史」的論述更加立體和豐滿,避免了陷入某一家獨大的敘事陷阱。對於習慣了台灣教育體系中相對保守的經濟學視角的人來說,閱讀這部分內容無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去殖民化」過程,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簡化和邊緣化的重要理論貢獻。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也相當有巧思,它並沒有嚴格按照時間順序來劃分章節,而是採用了「議題導向」的敘事方式,這點非常值得稱讚。舉例來說,它會把跨越不同時代的「通膨與失業的權衡」這個核心難題,串聯起米爾頓·傅利曼和詹姆斯·托賓等人的觀點,讓讀者清晰地看到,儘管時代背景不同,但面對同樣的經濟困境,不同學派的理論工具是如何被調整和再創造的。這種非線性的梳理,反而更能體現經濟思想的「韌性」和「演化性」。我過去在讀一些傳統的經濟思想史時,總覺得每個學派之間像是被隔離開來的孤島,很難建立起連貫的對話。但這本著作成功地搭建了這些橋樑,它展示了理論的繼承、批判與揚棄,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支流不斷匯入,源頭卻始終清晰可見。這種宏觀的歷史視野,對於我們理解台灣近年來推動的各種經濟改革的學理基礎,提供了極佳的參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