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本書最欣賞的部分,反而是它對於「主題深化」的探討。很多編劇入門書都會強調「情節要緊湊」、「轉折要驚人」,但這本卻花了好大篇幅在討論,如何讓劇本的核心思想不只是停留在口號式的表達,而是能透過人物的選擇和行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舉例來說,它分析某個經典劇本時,會把不同角色的目標、動機,攤開來比較,讓你清楚看到,同樣是「追求自由」,不同角色是如何在故事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內核。這種細膩的層次分析,對我這種想讓自己的故事更有「重量感」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它教你的不是如何譁眾取寵,而是如何「言之有物」。只是,相對地,對於那些只對「商業操作」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這部分有點冗長,但我覺得,這才是區分業餘和專業的關鍵所在。
评分坦白說,我這本《編劇與腳本設計(第三版)》買來之後,其實是放在客廳櫃子裡積灰塵,後來是我一個念傳播研究所的學妹把它借走的。她用了之後跟我說,這本書最大的幫助是「修正了她過去錯誤的寫作習慣」。她之前寫的劇本,問題總在於「情節很豐富,但人物很扁平」。這本書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構人物的「內在需求」和「外在障礙」之間的關係,讓她終於明白,編劇的核心是「人性的挖掘」,而不是劇情的堆砌。她說,書裡提到的那些「人物檔案設計表」,非常實用,讓她對筆下角色的背景和潛意識有了更清晰的掌握。不過,她也抱怨,書裡的案例討論太過學術化,少了點「實戰經驗談」,像是幕後花絮、片場遇到的突發狀況如何用腳本補救之類的,幾乎沒有著墨。總之,如果你是想從「寫出一個故事」進階到「設計一個世界」的階段,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的,但入門者可能要先有足夠的耐心。
评分說真的,我當初買這本完全是衝著它「第三版」的名號去的,想說經過這麼多次修訂,內容應該會比較跟得上時代吧?結果,書拿到手,翻開第一章,我就有點傻眼。它的理論基石非常古典,幾乎是在重申二十世紀中葉的戲劇理論。對於像我這種看了很多韓國劇、日劇,習慣那種快速敘事節奏的年輕觀眾來說,書裡那些關於「衝突點」的鋪陳速度,感覺有點慢。我花了整整一個週末,才把前三章啃完,裡頭提到的一些經典敘事模型,像是約瑟夫·坎伯的「英雄之旅」,雖然講得很清楚,但放在現在的語境下,總覺得有點陳舊感。當然,或許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打好基本功。但如果你期待它會教你如何寫出那種讓觀眾邊看邊尖叫的懸疑劇,可能就要失望了,它更像是帶你認識「寫作的歷史脈絡」,而不是「現在大家都在寫什麼」。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的。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某位資深教授的課堂筆記被整理成冊,內容深度是毋庸置疑,但閱讀的流暢度嘛,就見仁見智了。特別是那些術語的定義,常常需要前後翻閱好幾頁才能完全掌握作者想表達的精髓,對於沒有編劇背景的人來說,門檻真的有點高。我記得有一次為了搞懂「次要情節線」跟「主題副線」的區別,我光是查註釋和對照案例就花了一小時。重點是,書裡提供的範例劇本,很多都是歐美的長篇電影或舞台劇,雖然可以學到結構,但跟我們在地化創作的「語感」還是有段距離。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當作「理論工具書」擺在書架上,偶爾拿出來查證一下概念是對的,但如果把它當成一本「小說」一樣輕鬆閱讀,那可能不太適合,對眼睛和腦袋都是一種挑戰。
评分這本《編劇與腳本設計(第三版)》聽說評價很兩極耶,我身邊幾個朋友在看的時候反應都不太一樣,但普遍的感覺是,這本書的內容確實比較偏向學院派的紮實訓練,對於想入門的新手來說,可能得花點時間消化。我一個在影視公司打滾多年的學長就跟我說,他覺得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嚴謹,從最基礎的「人物弧線」到比較進階的「三幕劇結構」都有很詳盡的拆解,不像有些市面上的速成書,只是給你幾個公式套用,然後就說你學會了。這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會帶你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只是「怎麼」寫。不過,學長也提醒,它比較少著墨在當代台灣影視產業的特殊性,比如網路短劇、串流平台的敘事習慣,所以讀者可能需要自己再補強這方面的市場觀察。光是光碟附帶的案例分析,就夠讓人研究上一陣子了,尤其是那些經典好萊塢劇本的結構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範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