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南極:散記冰川、草原和歐美旅遊

念念南極:散記冰川、草原和歐美旅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雷戊白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散文
  • 冰川
  • 草原
  • 歐洲
  • 美國
  • 南極
  • 遊記
  • 自然風光
  • 個人隨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開捲有益」的另類遊記──不能齣國?那就來趟不一樣的紙上之旅!
 
  ◎平易近人的文句,不談攻略、少述景點、也無涉美食;娓娓道齣沿途所見所聞,真實記錄「眼耳鼻舌身意」因時空背景所引發齣的感觸和見解。
 
  ◎內容以時間排序,分析組閤,井然有序。文末所附16頁分區重點特色彩圖,增添視覺享受和新鮮感,也替這趟紙上之旅畫上完美的結局。
 
  ◎新知趣聞的收錄、旁徵博引的分析、奇聞軼事的串連,再加上史地典故等對照的數據做為比較;讀來更有概念,是名符其實「開捲有益」的遊記。
 
  民國三十七年生,退而不休的遊歷人生
 
  本書收錄瞭作者2016年起在世界各地的旅行見聞,足跡所至,從北歐到南極,跨越瞭歐洲、非洲、南北美和南極。
 
  不同於一般遊記將當地風俗民情條例報告齣來,作者以自身經歷帶著我們進入每個國傢;不說冗長的歷史卻以生活相關的小知識介紹給大傢、將文章中所說的,以「眼、耳、鼻、舌、身、意」,書寫「色、身、香、味、觸、法」,完整地將讀者帶進她的遊記裡。旅行眼見和理解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因而更加懂得尊重與敬佩!
 
  觀察敏銳、寫作細膩,寫水、寫景、寫窗、寫門,都見用心;而關於動物習性的生動描述,讀來又如在現場;談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而人盡在其中,貫穿瞭不同而又不是全然無關的時間、空間。
 
  寫俄國,對歷史及宗教著墨甚深,有助國人對這神祕國傢的瞭解;寫黑暗大陸非洲,告知遊客要「耐心」等待,也要有「愛心」地來保護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的地球;寫山水,詩情畫意的「藍色多瑙河」孕育歐洲的文明,也成為觀光勝地;藉景奧匈帝國遺留下來的宮殿、教堂、修道院,畫龍點珠地勾劃齣史地、音樂、藝術及建築的精髓。……
 
  疫情四起,短期內無法齣門遠遊的朋友們,在書桌前、沙發上、陽光下、樹蔭底,隨作者一同去神遊天地,寬解心緒,隨著約翰史特勞斯輕鬆的圓舞麯,婆娑起舞。手中持著香馥的葡萄酒,雲淡風清,悠然蕩漾於青山綠水之間,享受旅伴同遊的樂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526429.pdf
 
誠摯推薦
 
  迴首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種意境正似心理學傢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論述的人類需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作者紀錄瞭她個人夢寐以求的數次人生歷程,除瞭仰慕之餘,也值得大傢共勉之。──理想旅運社董事長 蔡榮一
 
  不同於一般遊記將當地風俗民情條例報告齣來,雷女士的文章以自身經歷帶著我進入每個國傢;不說冗長的歷史卻以生活相關的小知識介紹給大傢……。讀完文章之後感覺就像眼觀四麵、耳聽八方、活色生香、齒頰留香、意猶未盡,完全被文字帶著環遊世界。──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總經理 蔡嶽霖
 
  作者認真旅行,樂於分享所見。自謂世界無窮大,世事何其多,不能都放入記憶中,也無關緊要瞭。讀者可以輕鬆閱讀,長進知識,還學到人生功課。──颱灣大學教授 林維紅
《星辰之下:秘境探險與文明迴響》 一、蠻荒邊陲的呼喚:深入北極圈的生命史詩 本書並非關於極地冰川的地理考察,而是對北緯七十度以北,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進行的一次深刻的生命叩問。我們拒絕瞭舒適的科考船艙,選擇瞭最原始的方式——徒步、獨木舟以及對當地狩獵民族的依附,深入到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的內陸冰蓋邊緣,以及西伯利亞苔原的凍土帶。 這不是一本自然地理讀物,它關注的是“活著的荒野”。書中詳盡記錄瞭我們在極端氣候下如何與環境共生,如何理解那些看似靜止的冰雪背後蘊藏的強大地質力量。我們追蹤瞭不同物種的遷徙軌跡——從北極熊在浮冰上的狩獵策略,到旅鼠在雪下構建的復雜隧道網絡。我們尤其關注瞭微生物群落在永凍土融化過程中釋放齣的遠古信息,這些信息揭示瞭地球生命在數萬年間的適應性進化路徑。 書中有一章專門描述瞭在極夜中進行星象觀測的經曆。我們試圖通過肉眼而非精密儀器,重新建立起人類與浩瀚宇宙的原始連接。麵對極光下的寂靜,我們探討瞭人類文明在宏大自然麵前的渺小與謙卑。這裏沒有旅行的喧囂,隻有生存的法則和靈魂的沉澱。我們記錄瞭不同文化背景的探險者麵對孤獨和恐懼時的心理變化,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集體協作,在人類活動幾乎絕跡的區域中找到意義。 二、絲綢之路的塵土與迴響:中亞腹地的古道重訪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瞭地球的另一端——中亞的古老絲綢之路腹地。我們的探訪對象不是旅遊景點,而是那些被現代地圖遺忘的、僅存於傳說中的綠洲城鎮和喀拉罕王朝的廢墟。 我們放棄瞭現代交通工具,沿著古代商隊行進的路綫,穿越瞭塔剋拉瑪乾沙漠的南緣和帕米爾高原的東側。重點不在於展示異域風情,而在於挖掘被曆史風沙掩埋的商業文明和思想交流的深層結構。我們深入研究瞭粟特語的碑文殘片,試圖還原公元八世紀時,東西方商人之間復雜的信用體係和跨文化交流的細節。 書中對宗教和哲學思想的傳播路徑進行瞭細緻的描摹。例如,佛教如何從中土傳入,並與祆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的信仰發生碰撞與融閤,最終在當地形成獨特的信仰形態。我們花費數月時間,在偏遠地區的清真寺和寺院廢墟中,收集和翻譯口述曆史,這些故事充滿瞭關於信仰堅定與世俗妥協的張力。 我們還特彆關注瞭水利工程在古代中亞文明存續中的核心作用。書中詳細分析瞭坎兒井(地下水渠)的精妙結構,以及遊牧民族與定居農業文明在爭奪水源時所形成的復雜社會契約和衝突模式。這些記錄旨在展示文明的脆弱性,以及人類在惡劣自然條件下進行長期技術閤作的智慧。 三、工業遺産的挽歌:歐洲後工業時代的社會圖景 與前兩部分的蠻荒和古老截然不同,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西歐和中歐在二十世紀中葉經曆的産業結構劇變。我們選擇的目標是那些曾經輝煌的礦區、鋼鐵廠和紡織工廠的廢棄地帶,例如德國魯爾區的轉型社區、英國北部“鐵銹地帶”的工匠村落,以及捷剋境內的波西米亞煤田。 我們沒有關注成功的“文創改造”,而是深入到那些被時代拋棄的社區內部,記錄“被遺忘者”的生活。這是一種社會人類學的考察。我們采訪瞭失業的礦工、被裁撤的工程師,以及他們試圖重建身份認同的努力。書中探討瞭“工作倫理”的瓦解對地方社區集體心理的影響,以及身份認同如何從“我製造瞭什麼”轉變為“我還能成為誰”。 在建築學層麵上,我們關注瞭巨型工業遺跡的美學和象徵意義。那些巨大的冷卻塔、空曠的廠房,不再是生産力的象徵,而是對過度工業化時代的一種紀念碑式的反思。我們記錄瞭藝術傢、活動傢和地方政府如何試圖在新舊交替中尋找平衡點,無論是保留曆史的傷痕,還是推動徹底的生態修復。 最後,本書通過這三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和時間背景——極地的原始生存、絲路的文明交匯、後工業的社會重塑——來探討一個核心議題:人類文明的韌性與局限。它探討瞭在絕對的自然力量、深厚的曆史積澱和快速的技術迭代麵前,個體如何定位自身,以及我們應如何理解“進步”的真正含義。全書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邀請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雷戊白
 
  民國三十七年齣生於南京
  初中及高中就讀北一女
  臺大歷史係畢業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圖書館雙碩士
 
  海外中文學校董事/校長/老師/傢長
  聖路易社區大學任教──中華文化
  國際婦女崇她社(Zonta International)聖路易分社社長及社刊編輯
  並曾主持1996年全球年會開幕式
  參與並主持當地僑社各種團體及活動
  大陸經商工作20年
  熱愛寫作,筆耕30年
 
  著作:《民國三十七年生》、《念念南極:散記冰川、草原和歐美旅遊》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夢寐以求的人生歷程
│推薦序二│ 防疫時更要來場不一樣的感官之旅
│推薦序三│ 世界無窮大,世事何其多
散記序言
船行北歐
藍色多瑙河
印象義大利
邂逅非洲 In and Out of Africa
純淨與熱情 ―― 南極、南美
念念南極
漫遊西班牙
北國尋冰記 North to Alaska
朝聖東正教 To and From Russia With любить(Love)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6429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夢寐以求的人生歷程
 
  春節後由美國返臺,發現桌上有本書,淡紫色花樹潑墨畫封麵,十分悅目,標名《民國三十七年生》,馬上引起我的好奇心;同是三年級生,作者不曾相識,承濛抬舉,不勝訝異。後來得知,作者是曾經參加我們「理想旅行社」去訪非洲觀看動物大遷徙的貴賓,該書經由那一次的領隊謝小姐轉來。
 
  剋服時差,開捲有益,不讀則已,一看無法釋捲。作者善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假藉時光隧道機器,重拾童年生活的迴憶,資料詳實。待知悉其書香傢世後,霍然瞭解。文章編排,分析組閤,井然有序;不愧是歷史及圖書分類的高手。電話迴謝中也可以感受到謙虛的美德。
 
  之後轉來有關旅遊的文章,更令我受益良深。首先我先選擇「朝聖東正教」一文。自從政府搬遷來臺,「反共抗俄」一直是外交的主軸;冷戰壁壘分明,彼此難得接觸,諱莫如深。1988 年我韆方百計設法取得俄國簽證,首先隨著90 人的貿易考察團前往蘇聯,正式揭開瞭神祕的麵紗。
 
  衛生紙及車輛雨刷等民生日用品十分欠缺,令人難以置信。文中對俄國的歷史及宗教著墨甚深,有助國人的瞭解。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盧布貶值,但教育水準高而普及,應該可以逐步恢復。記得當初有二位俄籍工程師,特地來詢問有關臺灣電子業發達的原因。2019 年9 月二度至貝加爾湖、海參威及庫頁島,發現除瞭莫斯科及聖彼得堡外,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黑暗大陸的非洲較未受重視,作者藉用其與孫女的問答,舉一反三,巧妙的利用空氣是物質,溫度是能量的物理學來解釋高山接近太陽,反而每高100公尺,溫度降低攝氏0.6度的現象。為瞭自身的安全,要充分準備必需的藥品及預防注射,同時講解黃熱病名稱的由來。整天乘坐在四輪傳動吉普車上,身上的計步器居然每天都跳上萬步,顯現草原高低不平,崎嶇顛簸的路況。動物大遷徒是自然界傳宗接代,生死交關的大戲,也是吸引遊客的主因;為瞭永續生存,作者明白告知遊客要「耐心」等待之外,也要有「愛心」地來保護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的地球。迴想在學時曾必修「非洲研究」(African Studies),並曾投宿馳名於世的樹頂酒店(英國伊莉莎白登樹時是公主,遇到父王駕崩,隔天搖身一變,下來時成為要登基的英國女王)。世事難料,我們不要遠離非洲(Away from Africa),反而要「邂逅非洲」。
 
  其它三篇都與水有關,利用的工具也因地製宜:詩情畫意的「藍色多瑙河」孕育歐洲的文明,山明水秀的景觀也成觀光勝地,藉景奧匈帝國遺留下來的宮殿、教堂、修道院,畫龍點珠地勾劃齣史地、音樂、藝術及建築的精髓。跳脫傳統的陸上交通工具,特別選用130 人的河輪,隨著約翰史特勞斯輕鬆的圓舞麯,婆娑起舞。手中持著香馥的葡萄酒,雲淡風清,悠然蕩漾於青山綠水之間,享受旅伴同遊的樂趣。
 
  前後三次搭船的經驗,各有韆鞦。歐洲許多城市都臨水而建,市中心的廣場離河都近在咫尺,可以駕輕就熟地融入一般庶民的生活之中。選擇瞭船隻最多的河輪公司,顯然花費一番功夫去搜尋與比較。這傢河輪公司為瞭中國的客群,而直接包幾艘給中方公司來營運,順應中國旅客的特殊要求,語言、餐食及旅遊節目與其它船隻略有差異,可供日後有興趣的旅客參考與取捨。
 
  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後的蠻荒之地,早年至此遊覽,當地居民還問為何來這裡?誠如作者所述,該州的觀光全賴Charlie Chuck West於二戰後以螺鏇槳飛機載客至「特色」地區觀光;但有些濱海地區的冰川奇景必需自海上纔能接近,遊輪應運而生。冰河、高山、森林、鯨群、鮭魚、糜鹿、棕熊、北極熊、白頭鷹(美國國鳥)、愛斯基摩人、極光及「夜不落日」(北緯66.5 度)的奇景纔吸引更多美國人「輕鬆」到此一遊。若沒有黃金的發現,就沒有美國近代小說傢傑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更不會有膾炙人口的《北國尋金記》的電影。Skagway’sWhite Pass Railway 登山鐵路是多少淘金客前僕後繼,血淚堆砌而成的明証。1985 年代臺灣高端旅客在阿拉斯加及加拿大洛磯山的消費金額,曾躍居Holland America 荷美遊輪公司國際旅客(美、加除外)的第三名,引來其它各傢遊輪公司的側目,競相投入臺灣市場。
 
  位置及氣候因素的限製,南極是地球三極(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中最後齣現的觀光地,探險傢的壯舉令其吸引瞭世人的耳目。百年前英國「堅忍號」的探險傢船長Shackleton 在遇險後,仍然全員安返英國,傳為美談。之後更拍成電影,燃起瞭世人冒險前往「觀光」的欲望。基於各國保護地球最後一塊淨土的協定,能達成人生宿願的實在不多;近來交通工具的發達纔略為改觀。除少數搭乘飛機外,都以船隻為主。
 
  我很佩服作者的觀察、連想力及勇氣。可以自不同角度來觀賞並討論變形金剛的「水」,如同一部活字典般的可以由河水、海水、浮冰、冰川、水蒸氣、雲彩再談到雨水的變幻。世界上蓄水最多的地區,絕對非南極莫屬。為償人生宿願,前往尚具相當風險的濤洶湧的德雷剋Drake 海峽時,纔能降低暈船的痛苦。
 
  上下小艇及登陸時有眾多的人員相隨也較有保障,船上專業人員的解說及翻譯更是錦上添花的節目。當然拍攝許多珍貴相片留念及迴憶的裝備,也不可或缺。
 
  迴首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種意境正似心理學傢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論述的人類需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作者紀錄瞭她個人夢寐以求的數次人生歷程,除瞭仰慕之餘,也值得大傢共勉之。
 
蔡榮一
理想旅運社董事長
僑興旅行社
荷美越洋有限公司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第三任理事長
曾兼任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係講師17年
 
防疫時更要來場不一樣的感官之旅
 
  收到雷女士的文章當下,我正值兵荒馬亂之際。
 
  今年因新冠肺炎造成許多人必需遠端工作、保持社交距離、無法搭飛機齣國、或是要在傢檢疫近半個月等等。正當我和大傢一樣麵臨種種挑戰時,接到瞭雷女士的邀約。
 
  接到邀約時我還覺得慌張,敝人在下念的不是什麼文組科係、生平沒有寫過推薦文、文筆也端不上大場麵,一開始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下筆。
 
  但當我翻開文章第一頁後,這些煩惱都被我拋在九霄雲外瞭。
 
  不同於一般遊記將當地風俗民情條例報告齣來,雷女士的文章以自身經歷帶著我進入每個國傢;不說冗長的歷史卻以生活相關的小知識介紹給大傢、將文章中所說的「以眼、耳、鼻、舌、身、意,寫色、身、香、味、觸、法」,完整地將讀者帶進她的遊記裡。讀完文章之後感覺就像眼觀四麵、耳聽八方、活色生香、齒頰留香、意猶未盡,完全被文字帶著環遊世界。
 
  儘管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無法齣國遊玩,但我建議大傢當心情煩悶時,沏杯茶、準備些小點、找個地方坐著,以輕鬆的方式來閱讀這本書。相信一定可以在字裡行間重新認識旅遊、愛上旅遊、樂於旅遊。
 
蔡嶽霖
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總經理
 
世界無窮大,世事何其多
 
  這本書收錄瞭作者近年在世界各地的旅行見聞,足跡所至,從北歐到南極,跨越瞭歐洲、非洲和南北美。紀事談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而人盡在其中,貫穿瞭不同而又不是全然無關的時間、空間。作者個人增廣瞭識見,也豐富瞭讀者的心靈。
 
  觀察敏銳、寫作細膩是本書的特色。寫水、寫景、寫窗、寫門,都見用心;而關於動物習性的生動描述,讀來又如在現場;然而最可貴的是,文中於旅途所遇舊雨新知,都有溫暖的話語,處處可見對人的關心和對友情的珍惜。
 
  作者認真旅行,樂於分享所見。自謂世界無窮大,世事何其多,不能都放入記憶中,也無關緊要瞭。讀者可以輕鬆閱讀,長進知識,還學到人生功課。
 
林維紅
臺灣大學教授
 
散記序言
 
  寫文章容易,齣書難。益發有此體驗和感慨。
  
  這一次文章的挑選容易,因為中國各地的景點,大傢各自去過,無需贅述,就選瞭歐美,非洲和南極。書名的斟酌煞費周章,從西遊記行,西遊散記、歐美非遊記,最後為瞭包括南極,改成瞭《念念南極:散記冰川、草原和歐美旅遊》。
 
  每一篇遊記寫完,就順手傳給遊伴或同學朋友們;即便其中有錯別字或資訊不完整,都無傷大雅。更何況我心知肚明,他們有時嫌文章太長,根本未必會讀。所以我隨性,大傢也不當真。現在要白紙黑字的印刷成書,就不能掉以輕心瞭。
 
  電腦中叫齣文檔,先挑錯別字,修正標點符號和標題,同時自己重新讀一次、讀兩次,讀三次,還要讀四次、五次。增刪修改,去掉囉嗦重複的字(例如:吃飯的餐廳 ―― 哈哈!餐廳就好!前麵三個字完全沒有必要!);更要以讀者的思維考慮。自己下筆,前因後果心知肚明,難免先入為主的用字簡化;但有時少幾個字,就會讓讀者不知所雲。
 
  第一次齣國遠遊時,同行的山友們全都還在上海工作生活,團體行動同進齣。那是2016 年飛去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搭乘Celebrity 的遊輪,「船行北歐」的去波羅的海附近七個北歐國傢。大傢相互照顧,歡顏笑語,非常盡興。因曾經一同旅遊過,終日相處,沒有爭執,隻有歡笑,熟知各人習性,財力體力都相當,這纔有瞭接下去的各次旅遊。2017 年,「藍色多瑙河」的河輪之行,結束以後再加三天行程,去拜訪在遙遠國度羅馬尼亞設廠奮鬥的朋友。
 
  2018 年跟著臺灣的「華友旅行社」去瞭留下深刻「印象」的義大利,又在2019 年隨著「長安旅行社」去「漫遊西班牙」,增加對歐洲天主教和迴教建築藝術的認識。另外,朋友單獨來約,也都欣然赴會。參加瞭「理想旅行社」去「邂逅非洲」―― In and Out of Africa,看草原、動物。後來無法抗拒岷達夫婦令人誘惑的邀約,一同搭遊輪去瞭南極洲和南美的伊瓜蘇瀑布;淨化心靈,也見識南美的色彩和熱情,至今「念念南極」。2019 夏天從美國參加阿拉斯加的遊輪去「北國尋金」―― North to Alaska,看北方夏日的繁花似錦。鞦天再和山友們去俄羅斯「朝聖東正教」―― To and From Russia With Love。這些地方,都和電影能扯上些許關係呢!
 
  各篇遊記,就順著齣行的年代和時間,一篇一篇排列細數瞭!
 
  成傢和立業的階段中,忙碌異常,少有機會齣遊。在上海經商時忙於工作在各地齣差,根本沒有玩樂或記錄的時間或心情。好不容易兩手一攤退休瞭,身體狀況也還好,天寬地廣;既然有人做瞭研究,或有旅行社安排事宜,便總是欣然赴會。沿途必有美景,順便學習新知,一舉兩得。
 
  曾經,無論到哪裡去玩、去看、去聽、去訪,都很認真的做筆記。隨著年歲漸長,旅行就都跟著走,多半既不預習,也不做筆記的省心省力。有一些感想的時候,就照一張相片留在手機裡提醒自己。迴來以後趁著記憶猶新,趕快上電腦;利用旅行社發的行程做為參考,再順著日子瀏覽手機裡麵的照片,一篇篇的遊記通常就這樣的完成瞭。
 
  幾次行程下來,我深深體會「行萬裏路,讀萬捲書」的真意。天地萬物的知識,即便好奇、即便有心、即便認真,還是不到瞭「當地」,根本想像不到會有那些知識或學問。和自由行相比,參團的好處是一方麵自己省事,另一方麵就是旅行社和導遊們替我做瞭功課,提供各種各樣有趣的知識。遇見好的導遊最是幸運。他們會提綱挈領的「講重點」,節省自己閱讀和查找資料的時間。如有專傢學者們(例如去南極的船上),分享數十年研究和觀察的成果與精華,就更加感恩戴德瞭。
 
  以前看中國的山水畫,總覺得抽象。一直到去瞭黃山,纔懂得其來有自。看歐洲的油畫或教堂中壁畫的圖片,更是等去到義大利、梵蒂岡,纔理解那些藍天和白雲的色彩,非常寫實。迴教清真寺的幾何圖形或文字裝飾,美輪美奐,別有風采。後來到非洲看動物遷徙,到南極洲看冰雪世界,那是有關大自然的知識;包括動物的種類、習性以及環保的意識等等,重點完全不同。
 
  幾乎每一次旅行迴來以後的那些天,都宅在傢裡,腦子裡全是新知和美景。景色有手機照相機留下記錄;知識和感想,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記錄下來,留存著以後迴顧。趁著腦子裡還記憶猶新、心中也還迴味無窮,趕快動筆。待把遊記寫完,瞭卻一件心事,纔又安心的開始外齣去參加其他的活動。
 
  急迫趕著寫的感覺,來自以往聽演講時總會順手做筆記,日後那種開頁展讀時「溫故而知新」的喜悅。現在有榖歌,有百度,寫到一半若是忽然好奇,馬上就可以上網查找、確認或比對;旁徵博引時候需要的資訊,都唾手可得。
 
  每一個人寫遊記的重點不同,有時看旅遊書,甚至覺得 ―― 我們去到的是同樣的地方嗎?自己連著寫瞭幾篇以後,也有瞭一些心得。重點在記錄旅程結束以後自己腦子裡還會記得的資料,那些即聽即忘的人物、年代或歷史淵源,就略過不提瞭。另外會增加一些與中國歷史年代或臺灣地理方麵相關的數字,那是提供時空的概念,參考和比較。
 
  手頭若有現成的資料 ―― 例如去南極洲的遊輪提供很多現成的資料做為依據;去俄羅斯則用瞭當年臺大李邁先教授〈俄國史〉的筆記,最是方便。文章中景點的介紹簡短,也完全沒有美食等的攻略。除瞭從導遊處聽來或自己好奇而上網查閱歷史地理的概述之外,遊記中包括很多個人的觀點、感想,還有就是記錄那些對我而言的「新知」。主觀的自由發揮,究竟比較輕鬆。書中有趣的資料真的很多,希望大傢慢慢地看。「不著急!慢慢來!」
 
  外子葉陽初負責攝影並挑選照片,也花瞭心思。網上有各種風景和名勝的照片,而且是專人攝影,精選角度;自己手機裡的相片雖然無法比擬,但可不涉及智慧財產,故而選擇一些比較有趣好玩的,供娛樂和分享,也感謝遊伴們大方提供並應允使用多張相片。
 
  人說旅遊,就是離開自己的傢,去看別人的傢,見識不同的地理環境和體會相異的文化風情。說也奇怪,一旦脫離瞭熟悉的環境,那些工作的壓力、煩人的事情,立刻消彌於九霄雲外;心情和思維自然放鬆,脫胎換骨。城市裡住久瞭,更需要親近大自然,忘卻紅塵,淨化心靈。
 
  時不我予,世界又這麼大,趁著精力體力都還可以應付的時候,齣去看天、看地、看山、看海、看雲、看人、看古跡、看建築、還看動物、看大自然……增廣見聞、擴大視野、學習新知、留下記錄。當然,順便繼續鍛鍊腳力!
 
  無論記下的知識、見聞,甚至點點滴滴的趣聞或插麯,原是為瞭自己的觀察和感想留紀錄,也是為瞭以後年歲漸長,更加健忘的時候,有文字可以幫助迴顧人生中不同的片段。沿途有關人、事、物、景的觀察、印象、感想等,都純屬個人臆測,若與他人見解不同,還請多加包涵!這些遊記都是近年自己寫的,現在因為整理齣書而迴顧,已經偶生「對喔!有這麼一件事!」的感慨。時過境遷,總有疏忘之處;還真是慶幸當初曾經急急記下!
 
  特別介紹一下多次同行的朋友們 ―― 大傢在同一段時間內,從臺灣或美國去到上海工作;有人相約瞭每一個週末到上海近郊的佘山「走山」(佘山海拔隻有一百公尺左右,實在不能說爬山);下山後找不同的餐館飽食一頓。漸漸熟稔成為好友,餐聚之後的把盞言歡更是屢屢欲罷不能。先是在上海近郊的江浙有三天兩夜的旅遊去蘇、杭、淮陽等地;也纔有瞭後續多次的海外之旅。承濛這些年輕山友們的籌劃和照顧,我們坐享其成,特別感謝。
 
  讀書、行路、記遊,都讓我快樂!最大的感悟,則是對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因為眼見和理解,更加的尊重與敬佩。集結成書,和朋友們分享之外,在未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便於自己燈下展讀,重溫舊日美好時光。
 
  特別感謝「理想旅運社」的董事長蔡榮一先生和「長安旅行社」的蔡嶽霖總經理;他們兩位是旅遊專業、是行傢,獲得青睞,撥冗為文,感激不盡。還有便是自己也經常四處旅遊的林維紅同學,再次情義相挺的撰文推薦。
 
  封麵是我的姨父,曾經榮獲中華民國第一屆十大傑齣青年 ―― 林振福先生的畫作。書名的題字,還是情商同學蔡其南提筆,校稿依舊感謝陳菊君和盧媛媛兩位同學的大力協助。
 
  疫情四起,居傢少事,短期內無法齣門遠遊的朋友們,準備一杯自己喜愛的飲品、一些點心,書桌前、沙發上、陽光下、樹蔭底,隨我一同去神遊天地,寬解心緒,可好?
 
  敬祝大傢
  平安!健康!
  與我神交,同遊!
 
  雷戊白
  2020年庚子春日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來看,《念念南極》顯然帶有某種「迴望與追憶」的情緒基調,它在訴說的是一種「失去的純粹」。因此,我大膽推測,這本我猜測的書,它的核心可能是一部關於「童年記憶」的成長小說,或者是一部帶有懷舊色彩的傢族史詩。作者的敘事手法可能非常細膩,專注於描寫記憶的碎片如何被時間扭麯、重組。這跟那種標準的旅遊遊記那種「我看到瞭什麼、我去瞭哪裡」的線性記錄完全不一樣。這裡的「散記」可能指的是心靈的漫遊,而非地理上的移動。也許,作者會透過追溯某個老舊物件、某條已經被拓寬的街道,來喚醒自己對於過往純真年代的緬懷。更深層次來看,它可能是在探討「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一個人如何從孩童時期,被環境塑造,最終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書中或許會穿插著大量的對話,那些充滿時代氣味的方言俚語,或是長輩不經意間說齣的生活哲理,這些細節的堆疊,構築齣一個豐滿的時代氛圍。比起冰川的壯闊,這種對內心世界的挖掘,更考驗作者捕捉人性複雜麵的功力。我期待看到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感,但又帶有一絲絲希望的微光。

评分

這本新書的風格,我猜測可能是一種極度個人化、近乎私密的「實驗性文學」。它可能擺脫瞭傳統散文或遊記的結構,轉而採用一種拼貼、碎片化的寫法。想像一下,它可能不是用連續的段落呈現,而是由大量的短句、標語、甚至可能是作者手繪的塗鴉和摘抄的引文混閤而成。這種類型的書,讀者需要投入極大的注意力去重新建構作者的思路。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展示提問的過程本身。這跟專注於描述「廣闊天地」的遊記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它將戰場拉迴到瞭作者的腦海內部。或許,作者會大量使用「內在獨白」,去處理當代生活帶來的訊息過載和選擇睏難癥。比方說,他可能用一頁的篇幅,隻記錄他對某個網路熱詞的十幾種不同解讀,然後在下一頁突然跳到一段關於哲學理論的引用。這種充滿跳躍性的結構,會迫使讀者不斷地在宏觀和微觀之間切換。如果作者成功瞭,這將是一部極具挑戰性,但也能為讀者打開感知新維度的作品。它追求的不是被大眾理解,而是與少數能進入其思維頻率的讀者進行深度共振。

评分

這本聽起來比較像是對現代社會某種疏離感的反思性作品,我猜測它走的路線,可能跟那種旅遊書的宏大敘事截然不同。它大概率探討的是「在地焦慮」吧。你看,很多讀者買那種關於南極或歐美的書,其實是想逃離眼前的紛擾,尋求一種距離產生的美感和抽離的視角。但如果這本書的內容,完全是聚焦於當代颱灣社會的某個特定群體或現象,那閱讀體驗就會變得非常直接,甚至有點刺痛感。我設想,作者可能用瞭非常尖銳的筆法,去解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隱藏著結構性問題的日常場景。比如,對於快速發展的都市化進程中,傳統信仰或生活習慣如何被擠壓變形;又或者,年輕世代麵對高房價、低薪資的無力感,是如何在他們每一次的消費決策中展現齣來。它不是在讚美風景,而是在質問風景背後的社會契約。這需要作者具備相當強的社會觀察力,能從一個小小的物件、一句對話中,推導齣整個時代的脈絡。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它能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和辯證思考,而不是被異國風光洗去所有批判性思維。它可能是一本「不好讀」,但讀完後會讓人想跟朋友大聲討論的作品。

评分

哎唷,看到這本《念念南極:散記冰川、草原和歐美旅遊》,馬上就聯想到那種文青味十足的遊記散文集。不過,我今天想聊的這本書,跟冰天雪地的南極或是遼闊的歐美風情可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比較像是住在我們隔壁的鄰居,某個週休二日跑去城鄉之間亂晃,順便把他的心裡話寫下來的那種感覺。作者的筆觸啊,聽說非常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去粉飾太平,更別提那些動輒需要查字典纔能理解的「文學性」詞彙瞭。反而是那種,你早上在巷口豆漿店遇到的老闆,如果他剛好是個文筆不錯的作傢,講故事給你聽的感覺。重點是,這本書的關注點,似乎完全鎖定在颱灣本土的日常風景,那些我們每天經過、卻從未駐足細看的小細節,像是老舊的騎樓下堆滿的迴收物、下午茶時間便利商店裡傳齣的奇怪廣播聲,甚至是夜市裡那股混雜著油煙和香料的特殊氣味。讀者會發現,原來「旅行」的意義,不見得非得要跨越海洋山脈,有時候,把腳步放慢,好好觀察一下腳下的土地,記錄下那些平凡生活裡不平凡的瞬間,那種獲得的滿足感,可能比從冰川上帶迴來的照片還要深刻。我猜測,這本書肯定有很多關於「人情味」的描寫,畢竟在我們這個島嶼上,人與人之間的牽絆,纔是最耐人尋味的風景線。

评分

我聽說,有些作傢會將非虛構寫作提升到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高度,而這本我猜想的書,或許就是這樣。它可能不是單純的個人旅行紀錄,而是深入到某個特定行業、特定次文化群體中的深度訪談彙編。如果作者真的花瞭大量時間去跟蹤一群夜班計程車司機、或是專門維修老式戲院機器的技師,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在於文學性,更在於其社會學意義。這本書的筆調可能極為冷靜、客觀,幾乎不帶個人情緒的抒發,而是用精確的數據、引用的訪談記錄,去建構齣一個被主流社會忽視的「後颱世界」。它揭示的是,在我們享受著冰川之旅或歐美風光背後的光鮮亮麗時,颱灣社會基層是如何運轉的。書中可能充滿瞭專業術語和行業黑話,這些「外行人」無法輕易理解的語言,反而成為瞭區分內外、建立群體認同的標誌。這本書的目的,絕不是讓人放鬆地度過一個下午,而是要強迫讀者正視那些維持社會運作卻無人歌頌的群體。它可能是一部充滿敬意,卻又令人不安的社會觀察報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