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三):漢學圖書館故事

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三):漢學圖書館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建成
图书标签:
  • 國家圖書館
  • 漢學
  • 圖書館歷史
  • 臺灣文學
  • 文化資產
  • 地方文獻
  • 歷史故事
  • 臺灣歷史
  • 學術研究
  • 圖書館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漢學圖書館係指海外蒐藏漢學(中國學)圖書資訊備供研究人士教學研究及政府參考的圖書館。
 
  本書敘述日本、美國在1946年以前一些學術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學術研究機構,經年累月,透過派員或委託書商代理等方式,在中國華東、華北、東北、華南,尤其是藏書家最多的江浙兩省,大肆蒐購漢學相關研究資料,如中國善本書、方志、史料文物等。到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還有英、俄、德、法、日等國探險隊、考察團頻繁的出入亞洲腹地活動,將大量的古民族文物文獻等歷史資料,移藏各國學術圖書館。
 
  本書將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分別從中國海、陸兩方蒐集漢學研究資料之經過,以其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並加以分類編目整理,完整呈現漢學家及政府應用的過程。
 
本書特色
 
  最完整的海外漢學圖書館建構史,內容關照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具體呈現漢學家及其政府對於中華文物文獻應用的過程。
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一):古典文獻的守護與傳承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出版社: [請在此處填寫出版社名稱] 出版日期: [請在此處填寫出版日期] 定價: [請在此處填寫定價] 圖書簡介:跨越時空的知識長廊 《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一):古典文獻的守護與傳承》深入國家圖書館這座知識的殿堂,聚焦於其歷史上對於中國古典文獻的收藏、整理與保護工作。本書並非聚焦於漢學研究的特定面向,而是回溯圖書館建立之初,乃至於不同歷史時期,國家機構如何肩負起保存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責大任。 本卷將引領讀者進入浩瀚的文獻世界,探討圖書館在戰亂、變遷與現代化浪程中,如何運用極致的智慧與毅力,確保那些珍貴的手稿、刻本、抄本得以留存。這是一部關於「時間」與「紙張」的史詩,記述了無數典籍的漂泊、重見天日,以及無名奉獻者在幕後所付出的心力。 --- 第一部分:奠基與初創——國家館藏的雛形 國家圖書館的建置,往往與國家文化戰略緊密相連。卷一的開篇,將追溯早期國家級典藏的源頭,探討清末民初,在西方圖書管理體系衝擊下,傳統官藏如何轉型為現代圖書館的基礎。 1. 舊藏的吸納與清點 本書詳細描述了早期國家圖書館如何整合宮廷舊藏、私人捐贈及海外購回的文獻。特別聚焦於數個關鍵性的「大宗採購」或「接收」事件,例如某批皇家書房舊藏的移交過程,揭示了清代皇室典籍分類法與現代圖書館學之間的碰撞與融合。 重點案例分析: 探討如何對一批受潮或蟲蛀嚴重的古籍進行初步的保護與編目工作,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化搶救的迫切行動。 早期文獻的界定: 在那個時代,什麼被定義為「國家重要文獻」?本書將剖析早期館員對於「善本」與「普通本」的區分標準,以及這些標準如何影響了後續的保存策略。 2. 戰亂中的遷徙與寄藏 二十世紀上半葉,動盪的局勢對所有實體館藏構成了致命威脅。本部分著墨於國家圖書館如何進行「搶救性遷徙」。這段歷史充滿了驚險與不捨,書籍被層層包裹,歷經長途跋涉,從一處安穩之地轉移至更為隱蔽的空間。 「書箱」的記憶: 透過口述歷史與檔案記錄,重現書籍被裝箱、編號、運輸的具體細節。這些書箱不僅是容器,更是承載著國家記憶的方舟。 寄藏單位的選擇: 分析圖書館在選定臨時保存地點時所考量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的偏僻性、建築結構的安全性(防潮、防火、防空襲)等,呈現出在極端條件下,館員們的務實抉擇。 --- 第二部分:古典文獻的整理與技術革新 知識的保存不僅在於「藏」,更在於「用」與「護」。卷一的後半部分,著重於國家圖書館在古典文獻整理方面所推動的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為後來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往往不為公眾所知。 3. 善本的鑑定與著錄 國家圖書館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對孤本、稀有刻本的權威性鑑定上。本書詳述了幾代鑑定專家如何依據紙張、墨色、版式、扉頁題跋等細微線索,確認文獻的真偽與年代。 版本學的實踐: 介紹館內如何建立起一套嚴謹的版本學研究流程,例如對不同版本的《史記》進行對勘、標註異文。 善本目錄的編纂: 闡述早期國家級善本目錄編纂的艱辛。這些目錄不僅是清單,更是研究者進入文獻寶庫的「導航圖」。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提煉出最具學術價值的線索,是本部分的核心。 4. 物理保護的初期探索 在化學保護技術尚未成熟的年代,館藏保護主要依賴傳統工藝與材料學的結合。本書展示了早期館員如何運用天然材料進行修復,例如使用特定的漿糊、宣紙進行托裱,以及控制書庫的濕度與溫度。 防蟲防霉的智慧: 探討早期文獻庫房如何利用樟腦、特定的通風系統或地理環境來抑制蟲害與黴菌生長,這些方法體現了傳統建築與文獻保存的結合。 微縮技術的引進: 記述國家圖書館早期如何接觸並引進微縮膠片(Microfilm)技術,用以備份那些極其脆弱的珍貴文獻,這是從物理實體保存向信息載體轉變的關鍵一步。 --- 結語:無聲的奉獻與永恆的責任 《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一)》旨在讓讀者認識到,國家圖書館並非只是高聳的建築和書架,它是一部由無數人力、時間和艱難抉擇所寫就的歷史。本卷所描述的,是關於「如何讓過去的聲音不致於消失」的樸實故事。它探討了在一切外部條件動盪不安時,知識殿堂內部所展現出的堅韌與秩序。 本書內容集中於文獻的實體保護、早期體制建立與基礎性整理工作,是一部聚焦於圖書館「基礎建設」與「實物搶救」的嚴謹紀實。它為後續關於學術研究、數位化進程等更專門領域的探討,打下了厚實的文獻基礎與歷史背景。 本書適合對象: 圖書資訊學、文獻學、歷史學研究人員。 對中國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發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關心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家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家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家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图书目录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漢學研究資料的蒐藏 
前言
一、明治維新以前漢籍輸入日本 
二、漢籍目錄編製 
三、明治以來的國家藏書機構

第二章 日本中國學研究資料的蒐藏
前 言
一、從漢學到中國學
二、日本對華的調查與研究
三、學界在華訪書
四、日本財閥蒐購文物
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調查
六、外務省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推波助瀾 
七、偽滿洲國的圖書館事業
八、敵偽政權蒐藏古籍 

第三章 美國漢學資料的蒐藏
一、西方漢學的發展
二、美國傳教士漢學時期(18 世紀末―19 世紀下半葉)
三、美國專業漢學時期與中文書籍的蒐藏(1867-1949)
四、漢學學術團體成立(1842-1949) 
五、重要學術圖書館蒐藏(1869-1949)

第四章 外國對中國古文獻的蒐藏 
前 言 
一、吐魯番文獻 
二、敦煌文獻 
三、黑水城文獻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1753
  • 叢書系列:頂尖文庫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7 x 23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國家圖書館於1981年6月1日成立「漢學研究資料暨服務中心」,以促進漢學研究,加強對國內外漢學研究人士服務為旨趣。1987年11月更名為「漢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中心的重要工作項目,包括蒐集漢學資料、提供參考研究服務、獎助國外漢學家來臺研究、編印漢學研究論著、出版漢學目錄索引、報導漢學研究動態、舉辦各種規模的專題研討會、在國外辦理書展等,經多年的經營,在中國人文研究及國際漢學研究交流的領域,已奠下了基礎。然而,本書的內容卻不含國家圖書館,也不包括兩岸四地有關漢學研究(Sinology)和中國學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圖書館和有關的中心,而是中文典籍的總藏書量,特別是中國善本書和普通本線裝書方面,為中國大陸、臺灣境外數量最多的日本、美國。兩國有關中文典籍蒐藏歷史悠久,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野,1945年以前側重蒐集和典藏,戰後更重視延伸到提供研究人士服務,編製書目索引,複製縮影微捲,由自動化整理而邁入數位化整理,帶給研究人士從事教學與研究的便利,嘉惠士林。兩國蒐集漢學研究中文館藏的開始與發展是非常地不同。
 
  日本的蒐藏
 
  中日兩國一水之隔,文化交流史可說是源遠流長。以孔孟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對鄰國的影響最深的是日本。19世紀以前,日本經過兩次巨大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大化革新」和「明治維新」,逐漸地成為現代化國家。
 
  鴉片戰爭以前,支配東亞的強權是中國。日本面對隋統一中國的中央集權國家,討伐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向東亞擴張勢力,倍感威脅。593年(隋文帝開皇13;推古元)12月,日本推古天皇即位,以聖德太子(今日本稱:厩戶王,認為紙幣上日本人所熟悉聖德太子着朝服持笏板的像貌,也不是本來的樣子)攝政。聖德太子採取加強與中國和朝鮮的聯繫及內部政經改制的國策。聖德太子以改變過去由豪族(大小不同的氏族)聯合組成的政權,以建立以大王(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為目標,推行新政。在政治方面:1.派遣隋使。推行自主外交,積極吸收中國治國的韜略、禮樂制度及文化思想。於600年(隋文帝開皇20;推古8)起,先後派遣隋使5次,每次都有學問僧、留學生隨行。每次都會攜返中國文獻典籍及文物,並求取佛經。2.實施十二階冠位。603年(隋文帝仁壽3;推古11)12月,定冠位,分德、仁、禮、信、義、智6等,每等分大小兩階,共12階。冠色大小順序為紫、青、紅、黃、白、黑,又以顏色的濃淡分大小。將豪族轉成為大王的官員,以個人功勳授冠賜爵,開選賢與能之道,打破氏族血緣與門戶世襲習慣。3.制定十七條憲法。604年(隋文帝仁壽4;推古12)4月太子親定《憲法》17條,「擷取儒、道、佛諸家思想而成,文句更博採《詩經》、《尚書》、《孝經》、《論語》、《中庸》、《左傳》、《禮記》、《管子》、《墨子》、《韓非》、《韓詩外傳》、《史記》、《昭明文選》等漢籍而成,究其內容是官員執行行政的準則規章、國家組織原理、道德訓戒。也是太子想集德治、禮治、法治於一爐的,政治理念。」(蘇振申)。4.採用曆法。5.編纂國史書籍。在文化方面:1.採用佛教思想。提高社會倫理並作為政治上的道義基礎。2.獎勵佛像、寺廟的建造。太子的聖業,開啓了「大化革新」的契機。「大化革新時諸多功臣就有大量歸國留學生以及留學生們的弟子。」(任德山)
 
  645年(唐太宗貞觀19;孝德天皇元)孝德天皇即位,定年號「大化」,創日本年號之始,同年遷都難波(大阪)(其後又遷回)。646年(貞觀20;大化2)孝德天皇頒布了《改新之詔》,展開全面向大唐學習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大業。1.改革統治機關。調整行政區域,劃分為京師、國、郡、里,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命,設置關塞與戍邊軍,設立驛站。2.公地公有制。廢除私有土地和部曲制度,土地和人民收歸國家。3.推行「班田收授法」,造戶籍,計帳,分公田予公民。4.施行租庸調制。公民有向政府繳納租、庸、調,服兵役和雜傜的義務。期間,663年(唐高宗龍朔3;天智天皇2年)8月,因朝鮮半島國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日本出兵,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白江口(白村江;今韓國錦江入海口)海域遭遇唐朝的反擊,日本全軍覆沒,舉國震驚。白江口之戰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均勢,新羅在大唐的支持下統一了朝鮮半島,建立新羅王朝。日本國力大損,一方面遷都至近江,仿唐《貞觀令》,發布《近江令》(668年),在各地方修築了防禦性的山城,接着天智天皇去逝又爆發了壬申之亂,673年(唐高宗咸亨4;天智天皇元)天武天皇在飛鳥御原宮登基即位,都城再度遷回飛鳥,繼續推動革新運動。先後廢除奴隸制(675),制定官吏考核法(678),制定《飛鳥淨御原令》(681),廢除匍匐禮(682),制定八色之姓(684),制定官位四十八階(685)等,一方面不斷派遣唐使深入向唐學習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其中包括律令制下各種規章、禮樂服飾、建築風格、醫藥、漢音、漢字、漢詩以及儒家思想等各方面。中國典籍大量傳入日本。至701年(武周大足元,文武天皇大寶元)制頒《大寶律令》,繼之,718年(唐玄宗開元6,元正天皇養老2)制頒《養老律令》,終以唐為範本,建立了完備的律令制中央集權體系,實施「班田制」和租庸調制為基礎的古代國家。貴族納入官僚體系,為天皇效勞,按官職、位階、功勛等賜予土地,予以特權優待。平民納入國家戶籍,承擔義務,可徵為兵員、勞力、上繳賦稅,為天皇使用。
 
  自白江口之役後,日本收斂野心,銳意改革,努力學習中國文化,留意於中國典籍的蒐集和典藏,尤其重視中國儒佛經典。將中國文化內化為日本文化。因為仰慕中華文化,透過漢籍的閱讀,認識了中國儒佛文史經典;因認同而採用了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引入日本文化生活中,漢詩、漢文、漢畫、書法等,都成為日本讀書人的必要修養,形成貴族文化。
 
  經歷鎌倉室町幕府武家社會的形成生活文化的產生期、江戶幕府近代社會的形成平民文化的發展期,進入近代國家的形成國民文化發展期。1853年(清文宗咸豐3;日孝明天皇嘉永6)美國伯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艦隊叩開了日本的國門。1867年(穆宗同治6;孝明天皇慶應3)薩摩藩和長州藩,聯合發起倒幕運動,明治天皇祚位,翌年改元「明治」,並將江戶改稱東京。1868年4月6日(同治7;明治元.3.14)明治天皇宣布《五條御誓文》,其中包括改革開放、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大張經綸等主張,對日本改革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明治推行「廣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開始轉向西方尋求「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良方良策,展開了「歐化」運動。
 
  明治熱衷吸收西方的制度及文化,以躋身現代化國家之林。1869年4月明治政府聘請(荷)柏克曼(Guido Herman Fridolin Verbeck,1830-1898)為顧問。柏克曼曾以傳教士身分前往長琦「致遠館」(佐賀藩所設),教英文、政治學、經濟學、美國憲法、國際法、聖經等科目。鑒於急於了解西方文明並引進西方文明,透過外國專家口述或閱讀西洋書籍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最好的方法是親自到西方走一趟,去體驗西方文明。柏克曼為明治政府擬訂一個遣外使節團計畫,包括使節團目的、組織成員、調查方法與旅程等。明治提出要銳意改革,「破舊來的陋習,求知識於世界」。1871年12月23日(同治10;明治4.11.12)就像大化革新派遣唐使一樣,明治派遣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美國及歐洲諸國考察使節團赴海外取經,「至1873年9月13日(同治12;明治6.7.22.11)止,共考察美(205天)、英(122)、法(70)、比(8)、荷(12)、德(33)、俄(18)、丹麥(5)、瑞典(8)、意(26)、奧地利(16)、瑞士(27)12個國家,史稱「岩倉使團」。以右大臣岩倉具視(1825-1883)為正使,參議木戶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外務少卿山口尚芳為副使及政府官員理事官、書記官(以上46人)、隨員(18)和留學生(43)等107人組成,這次使團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考察國家之多,都是絕無僅有的。考察對象:1.各國政治制度的理論及其實際運作狀況。外交部、議會、法院、財政部等機關的組織編制與運作狀況。2.與經濟、財政有關的各項法規及其實際運作狀況。3.各國教育制度及其實際運作狀況。4.各國陸海軍的制度及其實際運作狀況。理事官負責考察,書記官負責記錄。每位理事都被分配考察一項,還得研究將其引進日本的可能性與方法。因為日本素有「蘭學」,使日本在西方衝擊來臨前,對西方文明就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書記官久米邦武(1839-1931)撰考察報告《特命全權大使米歐國覽實紀》100卷5大冊(東京:太政官紀錄掛,1878)可資參考。回國後大力提倡要以內政改革為先,不支持當時日本國內沸沸揚揚的「征韓論」。隨團學生也對日本近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明治決定以英國為富國的標竿,以德國為強兵的楷模,教育、經濟和軍事等全面轉型,走出一條大國崛起之路。如通過頒布《學制》、《教育令》、《學校令》等建構近代教育體系,建立全民教育。創辦東京砲兵工廠等四大兵工廠和重點扶持三菱、三井等與軍事相關企業,至1880年(德宗光緒6,明治13)基本建立了官營軍工企業和國民企業。1889年(光緒15,明治22)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確定師法普魯士君主立憲,明治天皇擁有軍隊的控制權,議會和內閣對天皇負責,為後來軍國主義埋下伏筆。
 
  明治扮演改革的主要角色之外,還有當時一群啓蒙思想家,他們抨擊傳統思想,介紹西方文明,闡述西方思想。以1873年(同治12年;明治6)7月森有禮所創「明六社」最具代表性,成員有西周、福澤諭吉、家藤弘之、中村正直(敬宇)、西村茂樹、津田真道、杉亨二、箕作秋坪、箕作麟祥等,皆備漢學修養和西洋近代知識的學者,他們以「文明開化」「開啓民智」為己任,創刊《明六雜誌》,為促進日本教育(廣義的文化啓蒙)而努力。在明治政府第一個十年間,倡導社會變革與明治政府統治階層遙相呼應。另者,為趕上西方國家腳步,明治政府機關及私人機構成功的大量聘請外籍顧問(御雇外國人),在「殖產興業」下,全面指導日本經濟、教育、建築、科研和軍事。日本明治維新,接受西方物質文明,不啻受西方霸道思想鼓勵,軍人得勢,迷信武力以侵略為能事。一戰勝中國,再戰勝俄國,成為新興支配東亞的強權。日與歐美爭鋒,發動太平洋戰爭,終遭覆敗,不過40年由美國成為東亞強權國家。
 
  甲午戰爭後,日本「大陸政策」形成,以武力侵略中國,採刺探軍情般的意識,留意中國典籍,用以認識中國自然資源、社會及人文方面的歷史與現狀。日本展開了掠奪中國古籍文物的序幕,這與日本奈良、平安時期以降,漢籍流入日本的情形迥然不同,日本儼然以東方的領導者自居,而於文化方面則夸謂集東方文化的大成。在思想、文化、經濟、社會、學術等領域,一直不斷地向中國爭奪主導地位,特別是在東亞大陸和中國學研究的學術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妄想建立科學的東方學的正統在日本的學術地位。
 
  美國的蒐藏
 
  早期西方與中國的接觸,在傳教與通商。16世紀初,歐洲傳教士隨著商船和戰艦來到中國,掀開了一個新的中西交流的序幕。由於中國自秦漢以來已是大一統的國家,歷史悠久,中華文化發達。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為了傳教及生活的方便,需要學習漢語及了解他們所生活的中國。因此,對中國語言、社會生活及中華文化內涵作有系統的研究也就自然的展開。16、17世紀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對中國經典的研究,開啓了對漢學的研究。傳教士的「傳教事業」和「漢學研究」是不分離的。
 
  美國立國晚,漢學研究的開始也較日本和歐洲為後,但發展迅速。美國獨立之初,內外債臺高築,國庫空虛;英國、西班牙、法國對美國都設有貿易障礙,使美國經濟困難。美國商人認為對外貿易的對象,祇有直接與中國來往。中美雙方關係的發展,是由商務而演進到政治關係。1784年(乾隆49),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The Empress of China)成功地自紐約首航中國,開啓了中美直接通商的歷史。此後,美國人的商船前往廣州是絡繹不絕,帶給美國巨大的經濟效益。
 
  19世紀初,美國為了對外擴張,乃效仿法、英,成立基督教差會向海外傳教。基督教傳教運動的原始動機是宗教的。很自然地,美國早期來華的一些傳教士開啓了美國漢學研究(Sinology)的大門。傳教士來華,首要工作為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為了傳教和文字工作,在語言方面作準備;為傳播福音,翻譯及印行中文聖經。他們久居中國,學習華語(或兼習方言),經年鑽研逐漸提升了中文水準。又善於觀察和研究,勤於瞭解及認識當代的中國,追求有關中國的歷史、文化、習俗,兼及當代政治、社會有關人文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學問,遂成為精通中文的「中國通」(China Expert,或被尊為漢學家)。在早期中美外交及處理商務等各種事務,如簽訂《望廈條約》、《天津條約》的過程中,「中國通」傳教士自然擔任美方文書翻譯、從事獻策獻計的條約談判前期準備工作,「擔負著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使命」。美國傳教士在19世紀中美外交關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鴉片戰爭以前,清朝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經商,但是禁教,不同意傳教士傳教。傳教士來華後,得隱藏身份,冒充商館職員,才得以居留,秘密進行傳教;英美商人支持傳教士在華活動所需經費。這樣使得傳教士、外交官和商人來華,各自獨立運作,又相互密切合作。1844年(道光24)簽定了《望廈條約》,打破了清朝的禁令,將「同意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及採買中國各項書籍」列入條約。各國基於平等互惠,一體均霑。傳教士漢學家在中國的華南、華東、華北等地方傳教,由沿海而漸進入內陸,關於中國的著述,研究內容主要在語言、文化、歷史、地理、語言等方面,奠定了中國學研究的基礎。
 
  其後,美國因應美國教會向亞洲和中國的發展、高等教育和漢學研究的需要、新興學術會社團體和基金會對中國的興趣與投入,使得一些圖書館致力於漢學典籍的蒐藏。美國著名的大學圖書館將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圖書另成一體,獨自陳列,即今所稱的東亞圖書館。美國學界對中國研究向來是東亞研究的重心。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只有18所東亞圖書館。較為著名者:美國國會圖書館、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資料的傳入美國,19世紀主要以贈送或捐送為主。
 
  1842年(道光22),創設了「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該會旨在促進對亞洲的學術研究,廣泛涉及語言學、文學、歷史、考古、哲學、宗教、藝術和民俗等領域,並建立圖書蒐藏。翌年創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美國東方學會會刊》)。1941年成立「遠東學會」,創刊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遠東季刊》),開始將漢學研究的年限往下拉至近現代中國研究。且「區域研究」方法甫興,對區域(國家)採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使達到更深入系統性的結果。美國還出現不少與漢學研究相關的學術團體,如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美國太平洋學會、哈佛燕京學社、美華協進會等。而卡內基基金會、洛氏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著名基金會對於促進漢學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0世紀初至30、40年代,中國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東亞資料的蒐集,包括中文及日文、滿文、蒙文、藏文等各科書籍,大致是透過購買或交換。這個時候正是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學術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學術研究機構,經年累月,透過派員或委託書商代理等方式,在中國華東、華北、東北、華南,尤其是藏書家最多的江浙兩省,大肆蒐購漢學(中國學)相關研究資料,如中國善本書、方志、史料文物等,並加以分類編目整理,提供政府及漢學家應用。
 
  19世紀上半葉有些漢學(中國學)家開始研究中國邊疆、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的地理、歷史、考古、民族、藝術等領域。19世紀中、下葉到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考察團頻繁的出入亞洲腹地活動,特別是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如敦煌、吐魯番、黑水城等地區。因為西方列強蠺食鯨吞中國領土和擴張殖民地的野心,這種探險和考察的目的和動機,並不單純,使得即使是學術科學的考察活動,也往往兼帶有蒐集一般情報的使命。由於當時大清晚期國家積貧積弱,朝廷又昏庸,在列強船堅炮利的逼迫下,列強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等多項特權,同時也毫無保護國家文物的觀念及措施,英、法、德、俄、日本等國探險隊、考察團紛紛乘機進入中國任意發掘古代遺址,破壞及掠奪大量的古民族文物文獻等歷史資料,並移藏各國學術圖書館、博物館。
 
  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分別從中國海、陸兩方,蒐集漢學研究資料,我們很難以估算有多少中華文獻文物(包括少數民族古代文物文獻)流失海外,建立了現代漢學圖書館數量質量兼具館藏的基礎,各個漢學圖書館的館員為提供漢學家教學與研究所需作出了貢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文化連結性的部分,給了我一些很有趣的啟發。雖然主體聚焦在特定地區的圖書館故事,但其中談到的許多典藏、分類方法,乃至於早期學者間的學術往來與知識流通模式,其實都和我們過去在台灣的學術圈中所經歷的脈絡有著微妙的呼應。特別是關於「漢學」的界定與演變,書中探討的觀點相當具有思辨性,它促使我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傳統」這塊領域。我們常常在討論「在地化」與「普世價值」的拉扯,而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長時段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的知識守護者是如何在這個光譜上移動。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時期學術觀點衝突時所展現出的中立性,沒有過度美化或批判,只是客觀地呈現那股時代的洪流是如何形塑了這些知識的儲存與詮釋。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說真的,很有那種老派的文人氣息,書皮選用的紙材帶著點微微的粗糙感,配上那種深沉的墨綠色,立刻就能讓人聯想到圖書館裡那種沉靜又有點年代感的氛圍。光是捧在手上,就覺得自己好像不是在讀一本新書,而是從某個塵封已久的書櫃裡小心翼翼取出來的寶貝。封面上的字體排版,雖然傳統,卻很有設計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本書對「傳承」這兩個字的重視。不過,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內頁的印刷品質,有些圖片的層次感表現得不夠細膩,這點在談論歷史文物的書裡頭,多少會讓人覺得有點可惜,畢竟,要讓讀者能「看見」那些珍貴的文獻,清晰度是很重要的。整體來說,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實體書質感大於電子書的讀者,光是從「擁有一本實體書」的角度來看,它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它散發出來的那種厚重感,不只是重量,更像是一種知識積澱的視覺化呈現,讓人對書中內容自然而然地抱持著一份敬意。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企圖心非常龐大,它試圖用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紮實筆法,來勾勒出圖書館作為一個「知識容器」的生命週期。然而,這種龐大的結構也帶來了閱讀上的挑戰——跳躍性。有時候,前一章還在細談某個特定藏品的修復技術,下一章的場景可能就瞬間拉到數十年後關於資源數位化的宏大規劃。這種時間軸的快速伸縮,雖然展現了內容的廣度,但也偶爾讓我這個讀者在心緒上感到措手不及,需要花點時間重新定位自己所處的歷史座標。我認為,如果作者能在章節之間增加一些更平緩的過渡或總結性的梳理,或許能讓讀者的吸收效率更高一些。但話說回來,也許這種略帶跳躍的敘事,正是為了模擬歷史本身那種不連貫、充滿斷裂感卻又持續前行的本質吧,只能說,這是一本需要讀者付出相當專注力的作品。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發現作者在敘事上展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慢火燉煮」哲學。他似乎不急著拋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發現,而是著重於描摹那些日常操作中,那些幾乎要被時間磨平的細節與心境。舉例來說,當他描述某次在整理某批古籍時,如何處理那些被蟲蛀的邊緣,或是如何透過泛黃的紙張來推斷當時的抄寫習慣,那種細膩到近乎偏執的觀察力,真的讓我這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文史愛好者都感到驚訝。這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羅列史實,而更像是一種「在場感」的重建。我會忍不住想像自己也站在那個充滿樟腦丸氣味的書庫裡,跟著作者一起,屏氣凝神地面對著那份歷史的殘片。這種敘事節奏,對於習慣快餐文化、追求刺激情節的讀者來說,或許會顯得有點沉悶,但對於真正想深入了解知識建構過程的人,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範本——它教你如何「安靜地看見」歷史。

评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人」在圖書館歷史中所扮演角色的描寫。圖書館常被視為是冰冷的知識庫,但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管理典藏、維護知識的幕後人物,描繪得有血有肉。無論是那位堅持用手抄卡片記錄每一筆借閱的資深管理員,還是那個為了搶救一批受潮文獻而奮不顧身的年輕學者,這些片段的描寫,讓整部厚重的歷史頓時溫暖了起來。它提醒了我們,所有宏大的學術事業,最終都是由無數個微小、充滿熱忱的「人為行動」堆砌而成的。我特別喜歡其中一段關於「書香」的描寫,作者將氣味視為一種記憶的載體,那種對過去生活氣息的捕捉,細膩到讓人幾乎能聞到那股混雜了陳年紙張、墨水與木質書架的獨特味道。這讓這本關於「館藏」的書,讀起來更像是一部關於「人與知識共生」的溫情史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