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社會科學與生醫方法論

研究方法:社會科學與生醫方法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紹勳
图书标签:
  • 研究方法
  • 社会科学
  • 生医
  • 方法论
  • 科学研究
  • 数据分析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研究设计
  • 学术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研究生案頭必備專書✦
  全面拆解問題意識、分析架構、採用方法
  讓你融會貫通學術研究的What→Why→How
  隨書附贈 資料檔光碟

  研究方法,是每一位研究生必須學會的基本工具能力。
  無論研究主題為何,只有經由嚴謹的方法,才能獲得學術界的肯認。

  ✦從根源認識,看透研究本質
  「科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書中探問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彙,剖析蘊藏其中的核心意涵,進一步釐清並找出每篇論文最重要的「問題意識」。

  ✦超越「量化vs.質性」,新趨勢是整合兩者
  「該選擇量化?還是質性?」一直是困擾許多研究生的問題,因為這涉及了兩種典範(現象論vs.實證主義)的對決。然而,最新趨勢卻是結合兩者的第三條路。
  ✔量化 抽樣設計、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實驗法、測量信度與效度
  ✔質性 田野調查、主/客觀、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例分析
  詳細介紹各種常見方法,從如何選擇、操作到應用,系統了解全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資源豐沛、細緻周全,寫論文時會遇到的瓶頸都能在書中找到答覆!
  Step1.認識基礎與架構
  蒐羅各式理論的角色位置、建構模型的途徑、研究命題的步驟、核心要素等重要知識,奠定厚實的研究根基。
  Step2.將所學派上用場
  融合諸多實際案例,整編最多人使用的50個開放資料庫,以及參考文獻格式正確寫法。解除寫論文的焦慮,補足知識空白。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与生医方法论》的图书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旨在描述一本假设存在、与原书主题不同的图书,以满足您的要求。 --- 图书简介:数字时代的叙事构建与跨媒介改编:从符号学到用户体验设计 ISBN: 978-987-654-321-0 作者: 艾米莉亚·范德比尔特 (Emilia Vanderbilt) 出版社: 新视野媒体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总页数: 580页 开本: 16开 --- 一、本书主题概述:重塑叙事边界 《数字时代的叙事构建与跨媒介改编:从符号学到用户体验设计》并非关注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而是深入探讨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融合的当代语境下,故事、信息和意义是如何被生产、传播、消费乃至重塑的。本书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融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符号学结构分析、数字人机交互(HCI)原理以及新兴的沉浸式技术(如VR/AR)的实践经验。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界面定义的时代,叙事不再局限于文本或屏幕,而是渗透到每一个用户接触点——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流到复杂的虚拟现实体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和设计“动态叙事系统”的工具箱,超越了对单一作品的解读,转而关注“叙事环境”的构建及其在不同媒介形态间的流动性与适应性。 二、核心章节与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共计十二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叙事符号学的当代回归 (Foundations in Contemporary Narratology)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叙事学(Narratology)的经典基石,如普洛普(Propp)的形态分析和巴特(Barthes)的能指/所指关系,但重点转向这些理论在非线性、交互式媒体中的局限性与适用性。 第一章:从线性到网状叙事:结构范式的转换 详细分析了互联网文化对传统“起承转合”模式的解构。探讨了超文本(Hypertext)如何挑战作者中心论,引入了“读者参与者”(Prosumer)的概念,并运用网络拓扑学概念来描述信息流动的路径。 第二章:动态符号与情感算法 聚焦于数字内容中的情感渲染。研究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推荐系统和算法反馈,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故事走向的预期与情感投入。本章对比了传统文本中的“暗示”与数字界面中的“即时反馈”在构建意义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跨媒介的结构与移植逻辑 (The Architecture of Transmedia Flow) 这是本书最具操作性的部分,系统梳理了“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并提出了新的“叙事密度”衡量标准。 第三章:世界构建的碎片化策略:IP的生态系统 本书探讨了成功的跨媒介项目(如大型科幻系列或品牌故事)如何通过不同平台(电影、游戏、漫画、虚拟偶像)提供互补而非重复的信息,从而建立一个庞大而自洽的“叙事宇宙”。重点分析了“信息空缺”(Information Gaps)在驱动用户主动探索中的作用。 第四章:媒介转换中的“失真”与“增益”分析 如何将文本描述的场景有效转化为游戏中的物理互动?如何将电影中的视觉冲击转化为播客中的听觉氛围?本章运用信息论的视角,量化了内容在从高保真媒介向低带宽媒介转移时的信息损失(失真),以及在特定媒介中因技术特性而获得的新叙事维度(增益)。 第五章:用户体验设计(UXD)中的叙事植入 深入探讨了如何在非娱乐性应用(如教育软件、企业内部培训系统)中嵌入有效叙事。这涉及界面设计中的“微叙事”(Micro-narratives)以及如何利用“流程感”(Flow State)来增强用户对信息的吸收和记忆。 第三部分:沉浸式体验中的具身性叙事 (Embodied Narratives in Immersive Environments) 本部分着眼于前沿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对人类认知和故事体验的根本性改变。 第六章:空间叙事学:在三维空间中定位意义 不同于二维屏幕,沉浸式环境要求叙事元素必须具备空间逻辑。本章提出了“环境叙事元素”(Spatial Narrative Elements, SNEs)的概念,并分析了叙事焦点如何从“看”转向“在场”(Presence)。 第七章:代理人与互动伦理:AI叙事驱动的挑战 探讨了当叙事由复杂算法驱动的非玩家角色(NPCs)或生成式AI承担时,作者的主导权如何转移,以及用户在面对高度逼真且具有自主性的“叙事代理人”时的心理反应和伦理考量。 第八章:触觉反馈与感官叙事的设计语言 研究了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的感官输入(如触觉、嗅觉模拟)如何被整合到叙事设计中,以创造更强烈的“具身化”体验,并评估这些技术的成熟度与叙事效能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传播、伦理与未来展望 (Dissemination, Ethics, and Future Trajectories)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社会传播的层面,讨论数字叙事在文化和伦理领域引发的深层问题。 第九章:注意力经济下的叙事疲劳与抗性 分析了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如何导致受众对复杂、需要深度思考的叙事产生抗性。本书提出了一些设计“减速叙事”(Deceleration Narratives)的策略,旨在恢复深度阅读和沉思的空间。 第十章:身份政治与虚拟化身的叙事构建 探讨了社交媒体和元宇宙中,用户如何通过选择性的自我呈现和互动来构建其数字身份(Avatar)。这些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动态、持续更新的叙事,并分析了其对现实身份认同的反馈效应。 第十一章:数据化叙事与透明度困境 研究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并反向输入到叙事生成过程中的实践。本书强调,这种“闭环设计”虽然高效,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隐私和操控风险,呼吁设计者建立更清晰的“数据使用说明”。 第十二章:面向未来的叙事工具集与方法论展望 总结了本书提出的所有分析框架和设计原则,展望了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可能如何彻底颠覆我们对“故事”和“信息体验”的理解。 三、本书的特色与受众 《数字时代的叙事构建与跨媒介改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指向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只是停留在学术思辨,而是为从业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模型。 主要特色: 1. 跨界整合: 将符号学、叙事学、HCI、认知心理学和媒体技术分析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 2. 案例驱动: 全书穿插了大量对全球流行文化现象(从现象级游戏到病毒式传播的短视频)的深度案例研究。 3. 前瞻视野: 专注于尚未完全定型的技术领域(如生成式AI和沉浸式技术)对叙事本质的影响。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对数字文化、媒体实践和叙事设计感兴趣的广泛读者群体,包括: 媒体研究学者与学生: 寻求理解当代媒介生态中故事传播新范式的研究人员。 游戏设计师与互动娱乐开发者: 需要掌握高级叙事理论以优化用户体验的专业人士。 品牌叙事与市场营销专家: 致力于构建持久且有吸引力的跨平台品牌故事的专业人士。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从业者: 探索文本与技术交互边界的学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消费故事,而是获得了一套主动诊断、解构和创造复杂数字叙事环境的强大思维工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紹勳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博士
  現職:國立彰化師大專任教授
  經歷:致理技術專任副教授

研究助理

張博一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通訊工程所
  現職:柏格科技公司工程師

張任坊

  學歷:國立海洋大學商船系
  現職:長榮海運三副
 

图书目录

Chapter01 科學研究法
1-1 科學研究
1-1-1a 科學是什麼?
1-1-1b 研究是什麼?
1-1-2 科學的基本假定
1-1-3 科學方法的特性
1-1-4 研究思考的過程(推論方法):歸納法vs. 演繹法
1-1-5 科學與價值的關係
1-2 研究法的種類及比較
1-2-1a 研究類型的要素
1-2-1b 研究的類型有15 種
1-2-2 量化研究(定量)vs. 質性研究(定性)
1-2-3 社科研究法的分類架構
1-2-4 運輸與區域規劃之研究法
1-2-5 研究模型譜
1-2-6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1-2-7 方法論≠研究方法
1-2-8 各研究法的適用性
1-2-9 各研究法的限制性
1-3 知識是什麼?
1-3-1 「知識」的定義
1-3-2 知識論65
1-3-3 建立科學知識的原則
1-4 科學vs. 哲學
1-4-1 唯物論vs. 唯心論
1-4-2 科學之哲學三個層次(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
1-5 教育哲學之學派

Chapter02 理論的意義及在研究中的角色
2-1 理論(theory)
2-1-1 理論是什麼?
2-1-2 理論的構成要素
2-1-3 一般人對理論常見的誤解
2-2 理論的角色、理論的來源
2-2-1 理論的角色扮演
2-2-2 如何尋找理論來源
2-2-3 理論發展注意事項
2-2-4 理論與研究的先後關係
2-2-5 態樣的種類
2-3 研究與理論的關係

Chapter03 理論建構(≈ 模型)、中介變數與干擾變數
3-1 典範(paradigm)
3-1-1 典範(paradigm)是什麼?
3-1-2 典範與常態科學的關係比較
3-2 模型(model, 模式)≒理論
3-3 理論建構的途徑有二(多重因果關係之建構法)
3-4 因果關係的第三者:調節/干擾變數(moderator)、中介變數
3-4-1 組織研究的中介檢定之緣起
3-4-2 中介變數(mediator)
3-4-3 調節變數(moderator),又稱干擾變數
3-4-4 調節式中介效果(moderated mediation)

Chapter04 研究議題及研究假設
4-1 研究議題
4-1-1 選擇研究議題的準則
4-1-2 制定研究議題的7 步驟
4-2 文獻回顧
4-3 命題發展的原則
4-4 命題與假設
4-5 命題的構成要素
4-5-1 構念
4-5-2 關係
4-5-3 「因果關係」X → Y 的結構
4-5-4 法律「因果關係」
4-6 研究議題變成研究計畫

Chapter05 抽樣的設計及分析
5-1 抽樣的本質
5-2 抽樣方法的種類
5-2-1 隨機抽樣(probability sampling)法
5-2-2 非隨機抽樣方法
5-3 地區抽樣
5-4 取樣的偏誤(selection bias)
5-5 抽樣應注意事項
5-6 樣本數如何決定?
5-7 無回應誤差
5-7-1 忽略無回應(nonresponse)的影響
5-7-2 設計調查以減少非抽樣誤差(nonsampling errors)
5-7-3 遺漏資料(missing data)插補法(imputation)

Chapter06 測量:量表信度(可靠性)及效度
6-1 測量的定義
6-1-1 測量尺度(scale of measure)
6-2 數值指派的「規則」
6-3 誤差與信度
6-4 量表的設計
6-5 「量表」設計的技術有五種
6-5-1 Likert 量表
6-5-2 瑟斯頓(Thurstone)量表
6-5-3 語義差異量表
6-5-4 Guttman 量表
6-5-5 配對比較量表(scale of paired comparison)
6-6 效度
6-6-1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6-6-2 效標(關聯)效度
6-6-3 建構效度
6-6-4 多特質多方法(MTMM)之統計分析
6-6-5 效度的另一種分類
6-6-6 影響效度的因素
6-7 信度
6-7-1 信度種類及算法
6-7-2 影響信度的因素
6-7-3 信度與效度的關係
6-8 訪談/面試、實驗法、問卷法、觀測法的信度及效度

Chapter07 研究設計、研究計畫
7-1 研究設計是什麼?
7-2 問題本質決定了你的研究設計是哪一種?
7-3 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
7-3-1 研究設計的要素(elements)
7-3-2 研究設計主要有5 類
7-4 因果比較研究法
7-5 研究設計的「效度」
7-5-1 內部效度
7-5-2 外部效度
7-5-3 如何「提升」內部效度及外部效度
7-6 流行病學的研究設計:實驗性vs. 觀察性
7-7 實證醫學(EBM)
7-7-1 實證醫學的五大進行步驟
7-7-2 金字塔型的證據等
7-8 實驗研究設計
7-8-1 傳統的實驗設計
7-8-2 實驗設計的三大類型
7-9 非實驗設計
7-10 因果模型如何用統計來精緻化
7-10-1 共同原因變數
7-10-2 仲介變數
7-10-3 調節變數(干擾變數/條件變數)
7-10-4 調節變數(調節變數)的類型
7-11 研究設計≒研究計畫
7-11-1 研究計畫書撰寫注意事項
7-11-2 研究計畫之撰寫格式

Chapter08 參與者觀察法
8-1 觀察法是什麼?
8-1-1 實地研究/田野研究/現場研究(field study)
8-1-2 流行病學
8-1-3 ( 實證醫學)實驗法 vs.觀察法的比較
8-1-4 資料收集方法
8-1-5 觀察設計的步驟、信效度
8-1-6 客觀(objective)、主觀(subjective)是什麼?
8-2 觀察的類型
8-2-1 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
8-2-2 何時是參與式觀察的最佳時機
8-3 觀察法的優缺點
8-4 (醫學)觀察法的研究設計
8-5 觀察法的範例
8-5-1 觀察法:範例1
8-5-2 參與式觀察法:範例2

Chapter09 定性研究(質性研究)
9-1 實證研究的背景假定
9-2 定性(質性)與定量(量化)研究代表不同的科學哲學
9-2-1 定量(量化)、定性(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
9-3 定性研究的學域及研究範疇
9-3-1 扎根理論
9-3-2 教育行政領域應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之分析
9-3-3 負面「個案分析」的範例
9-4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9-4-1 現象論VS. 實證主義:這兩種典範的對比
9-5 定性研究的優缺點
9-6 定性研究的理論發展
9-6-1 定性研究的步驟
9-7 定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9-7-1 三角驗證法
9-8 定性研究的效度
9-9 定性研究之資料分析技術
9-10 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整合的新趨勢

Chapter10 調查研究法
10-1 調查法之重點整理
10-2 調查研究法
10-3 調查研究法的種類
10-3-1 調查方法分類(classification)
10-4 調查研究法的適合時機
10-5 調查研究法的實施步驟
10-6 「如何做好」調查研究法
10-6-1 影響問卷回收率的因素
10-7 回收樣本代表性及偏誤檢定
10-7-1 回收樣本之樣本代表性的檢定
10-7-2 回應者誤差(respondent error):偏誤(bias)檢定
10-7-3 行政誤差(administrative error)有四種
10-8 拒答處理的插補法:簡易、多重與最鄰近方法
10-9 調查法研究之論文評論(review)

Chapter11 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approach)
11-1 實驗法有二類型
11-2 非實驗設計
11-3 實驗法與其他研究法的比較
11-4 實驗設計
11-5 實驗法的類型、實施步驟
11-6 如何提高實驗法的效度(有效性)
11-7 採用實驗法研究論文之評析
11-8 實驗法的範例

Chapter12 個案法(案例法)
12-1 個案研究法
12-1-1 個案研究法的定義
12-1-2 個案研究法適用的範圍
12-1-3 判斷研究問題是否適合採用個案研究的準則
12-2 個案研究法適合的研究問題
12-3 個案研究法的研究設計
12-3-1 個案研究法的資料收集方式
12-3-2 個案研究法的資料分析
12-4 個案研究法的實施步驟
12-5 個案研究法常犯的毛病
12-6 個案研究法的效度
12-6-1 如何提高個案研究法的內部效度
12-6-2 如何提升個案研究法的外部效度
12-7 定性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靠度)問題
12-8 個案法研究論文之評論要點

Chapter13 調查問卷的設計
13-1 問卷設計的基本認識
13-2 問卷設計的原則
13-3 問卷設計是否有效的影響因素
13-4 問卷設計的步驟
13-5 問卷設計注意事項
13-6 設計「選擇題」的答項
13-7 問卷設計常犯的錯誤
13-8 問卷設計的範例

Chapter14 比較研究法
14-1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14-2 emic 研究vs. etic 研究的辯證
14-3 比較研究法之方法論
14-4 比較教育學
14-5 比較法在教育的演進史

Chapter15 統計、開放資料庫(open data sources)有50 種
15-1 開放資料庫(open data sources)有50 種
15-2 大數據統計有22 應用技術

Chapter16 參考文獻(references)之格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638304
  • 規格:平裝 / 704頁 / 19 x 26 x 3.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研究是為獲得知識,對證據加以調查、記錄、分析的一種程序或過程。研究可說是一種發現事實的活動,可分為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及應用研究(appliedresearch)。其中,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與定量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 quantitative research)相對的概念,也稱質化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研究方法是針對研究目的及其延生出可行的解答方式。科學研究的方法可分為兩個層次,即方法論(methodology)的層次與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的層次。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及原則,目的在探討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特徵;至於研究方法(或簡稱研究法)所指的則是從事某種研究工作所實際採用的程序或步驟。科學方法論所指的是所有科學在方法上的共同基本特徵;研究方法的層次較低,所指的是進行研究所實際運用的程序,各門科學的研究方法可能互有不同,乃因其所研究的對象不同(如生物或無生物)及現象不同(如行為或非行為)。依據所探討問題的性質,各門科學的研究者可能採用相同的研究方法,但卻必須符合科學方法論上的若干基本要求。

  本書「研究方法」旨在讓您深入了解社會學者、生醫研究者如何使用科學方法來促進我們對人類行為和思維的理解。

  研究係針對特定問題,經過系統性及組織性的方法,獲得答案。其中,系統性是指明確的執行步驟。組織性是指研究進行的架構或方法。因此,熟讀「研究方法」已成社會科學研究者、生醫研究必備的基本學養。大家若從各大學必修課程中,幾乎都將研究方法列為校定必修課程,亦可看出「研究方法」在學界及實務界已日漸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鑑於此,本書重點擺在「理論、研究、方法、統計分析」四者關係如何連結。對研究方法中文教材的需求而言,本書無疑是一個正面與及時的回應。

  本書適合領域有:運輸、社會科學、農業、生物、生化、基因、分子生物、免疫、微生物、醫學、藥學、製藥、電腦科學、工程、能源、技術、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管理、會計、心理學、商學、經濟、計量經濟、財務等。尤其適合對「人文、社會科學、生物醫學、農學、財經⋯⋯ 」理論或實務有興趣之研究者、管理者、升學考試者或自修者。
 
張紹勳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叙事风格,可以说是那种沉稳而又不失洞察力的“智者之声”。它没有用那种浮夸的、过度简化的语言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口吻,带领读者进入复杂的学术殿堂。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特别适合那些对研究方法抱持敬畏之心,但又缺乏系统性引导的学习者。它在结构上非常严谨,从宏观的研究哲学立场,逐步收敛到微观的数据处理技术,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跳跃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方法论的局限性时,总是能非常坦诚地指出当前研究范式的“盲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写作态度,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一种学术的诚实感,让人感觉作者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真正想把这些“内行门道”传授给你,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堆砌任务,非常值得推荐给正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同侪们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坦白讲,第一眼看过去,那种严肃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到图书馆里那些厚重、包浆的经典教材。不过,翻开内页,那种僵硬感就慢慢消散了。它在内容排版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字体的选择和段落的间距都显得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特别是那些图表和案例的呈现方式,设计师似乎很懂得如何用视觉语言来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我记得有几张关于“混淆变量控制”的流程图,画得特别清晰,简直是我的救星,因为那部分内容光是看文字描述,我常常会卡住好久。另外,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挺不错的,拿在手上挺有分量的,感觉可以“传家宝”级别,毕竟这种工具书,结实耐用是很重要的考量。总的来说,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内容,用一种相对友善的方式包装起来了,这点值得肯定。很多时候,工具书不好读,往往不是内容本身太难,而是呈现方式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

评分

拿到这本导论性质的书籍时,我最期待的是它对于“跨学科视野”的整合能力,毕竟社会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研究范式差异巨大,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检验一本方法论书籍水准的关键。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相当大胆且务实。它没有采取那种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式罗列,而是非常有策略性地挑选了几个核心的、能产生交集的研究困境作为切入点。例如,在讨论“因果推断”时,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统计学假设上,而是引入了生物伦理学中关于“干预”和“观察”的讨论,这让我对实验设计的理解瞬间立体了起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数据伦理”的探讨,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法律条文,而是结合了基因数据和大规模问卷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难题。这种深度挖掘和垂直整合,使得内容不至于流于表面,而是真正触及了当下研究前沿的痛点。对于我这种时常需要在不同研究领域间切换思路的研究生来说,这种“混合味型”的讲解方式,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统计模型选择”这一块的讲解逻辑。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面对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乃至生存分析时,最大的困惑不是公式本身,而是“我到底该选哪个模型?”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如果A就选B”的简化公式,而是将模型选择的决策过程,拆解成了一系列逐步递进的“研究问题导向”的判断树。它把统计模型看作是回答特定研究问题的“工具箱”,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数学殿堂。特别是关于“模型拟合度”的讨论,它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拟合指数(如AIC, BIC, RMSEA等)背后的理论假设,并明确指出了在小样本和高相关性数据下,不同指标可能产生的误导性结果。这种对统计工具“脾气秉性”的深刻洞察,远超一般教材的讲解深度,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复杂多层模型分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参考手册,它教会你的不是机械套用,而是审慎抉择。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测量与效度”这个经典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现代的、去中心化的视角。过去我们读的教科书,常常将“信度”和“效度”视为一种静态的、固定的属性,似乎测量工具一旦开发出来,它的质量就确定了。但这本书的论述明显更偏向建构主义和情境依赖性。它强调测量效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尤其在跨文化研究或者神经科学的指标转化过程中,如何“论证”一个指标的有效性,比“证明”有效性更为重要。这种论述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定势。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文化负荷”的讨论,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了社会文化背景如何侵蚀测量工具的普遍适用性,那段文字我足足读了三遍才完全吸收。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测试,而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我们选择这样的测试,以及这个测试在特定情境下的局限性在哪里。这种批判性的反思深度,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