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人的文學朝聖:橫跨六大洲,漫遊莎翁、村上春樹等數十位文學巨擘筆下上百個場景,走讀世界向經典致敬!

一個旅人的文學朝聖:橫跨六大洲,漫遊莎翁、村上春樹等數十位文學巨擘筆下上百個場景,走讀世界向經典致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克萊特納
图书标签:
  • 文学旅行
  • 朝圣之旅
  • 世界文学
  • 莎士比亚
  • 村上春树
  • 文学地图
  • 文化之旅
  • 旅行文学
  • 经典文学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Amazon 4.7顆星好評 ★
一場躍然於紙上的深度壯遊,
只為遇見
久違的心靈悸動。
 
  上路吧!向你心中的經典致意
 
  •「牠」究竟是誰?探訪頻傳詭異事件的史蒂芬.金老家儲水塔。
  •穿越「9又3/4月台」,哈利波特搭上前往霍格華茲的特快車。
  •直到拜訪了「彭伯利莊園」,伊莉莎白才對富有卻自負的達西先生改觀。
  •「羅密歐,你為何是羅密歐?」看看戀人們趨之若鶩的求愛「茱麗葉」陽台與雕像。
  •來到因「暮光之城」而聲名大噪的華盛頓州陰鬱小鎮,感受吸血城鎮氛圍。
 
  原來這些經典中的名場景,都是真有其地!
  英國前教育部長David Blunkett曾說:
  「當我們翻開書,就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而當我們閱讀旅遊文學,就等於跟著作家的腳步探索城市,
  更能貼近當地文化、感受心靈的衝擊與交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或者兩者兼具?
  旅遊最大的目的不是去多久、多豪奢,而是對自己有何意義;
  閱讀最大的目標不在黃金屋,而是開拓眼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共同之處在於:你不一定能「找到」些什麼,甚至可能會品嘗「失去」的滋味,
  但重要的是帶給心靈純粹的感動──本書恰恰就是結合兩者的最佳選擇。
 
  ✧朝聖,是跨越一切的心靈交流 
  橫跨六大洲、上百個著名文學場景,
  本書帶你一窺作家筆下的愛恨情仇,撞進他們不平凡的生命場景。
  你不一定非得讀出什麼大道理,
  但也許會有那麼一瞬間的心靈相通,激盪出耀眼火花。
  這世界對彼此的了解始終不足,
  而朝聖本身就是一種與作者交流的媒介,
  能跨越所有時空、環境阻礙,連結雙方的內心最深處。
 
  ✧虛擬與現實的互相致意,甭管什麼先來後到
  •買齊魔法學校用品的唯一選擇「斜角巷」,正是以迷人書街塞西爾巷為靈感。
  •唐吉軻德投宿的「客棧」是他心中的城堡,如今也歡迎全世界的浪漫遊客。
  •「純真博物館」表面上收集故事主角的物品,實則為作者創作時的各種收藏品。
  •相約於「東京六次元書店藝廊」,早已是全球粉絲向村上春樹致敬的好默契。
  ……
  循著喜愛的作品踏上旅程,看見虛構世界在實體裡重現,並向我們致意,
  就能看出一部作品和一個地方的相互影響。
  無論是以場景為原型而出現的創作,或是因作品而衍生的場所,都無所謂!
  畢竟,能因此讓一個地點或城市熠熠生輝,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興奮的事嗎?
 
  ✧這不是一本旅遊提案!但歡迎你帶著它上路   
  跟隨喜愛的作品走,探訪當中的場景、氛圍和專屬於自己的意義,
  這是任何一本旅遊提案都替代不了的行程。
  你可以坐在咖啡廳欣賞本書,任想像力帶你遨遊其中;
  也可以帶著它踏上旅程,一邊比對真實場景,一邊和書中世界對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經典,你的是哪一部?
  看過本書後,不妨也為自己打造一趟朝聖之旅吧!
 
本書特色
 
  • 橫跨六大洲的深度之旅,向經典中的經典致敬。
  • 獨家收錄文學地圖和地標,可做為日後遊覽的好工具。
  • 重現上百個文學作品中的場景氛圍,令人有如身歷其境。
  • 就算沒讀過其中任何一本作品,還是會被作者的生動敘述深深吸引。
 
重磅推薦
  
  黃麗如(知名作家、享樂遊牧民族版主)
  廖科溢(金鐘節目主持人)
  膝關節(知名影評人)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各界享譽
 
  對某些讀者來說,光看書是不夠的,但透過此書的參考資訊,他們可以繼續追蹤這些故事,像是到華盛頓州的福克斯一窺《暮光之城》的場景、去西班牙塞戈維亞找尋《戰地鐘聲》的蹤跡、看看《白牙》底下的英國倫敦。──《華盛頓郵報》2019節日禮物指南
 
  完美地將文學場景增加到讀者的行程中,像是亨利.大衛.梭羅在麻薩諸塞州的湖畔小屋、阿提克斯.芬奇慷慨激昂辯護的門羅縣郡政府,以及啟發羅貝托.博拉紐的墨西哥咖啡館。──《紐約時報》2019節日禮物指南
 
  如果你喜歡探索和文學有關的真實地點,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宅老爹」網站(GeekDad)
 
  本書提供了80個著名文學場景裡的全彩照片,包括《梅崗城故事》裡阿拉巴馬州的門羅維爾、影響《傲慢與偏見》的彭伯利莊園,以及《藝伎回憶錄》裡的京都巽橋。──《出版人週刊》春季公告
 
  本書會讓你迫不及待想一探經典中出現的場景。以辛克萊.路易斯命名的大街、詹姆斯.喬伊斯鍾愛的都柏林、松尾芭蕉的鄉村之旅和其他地方,精緻的全彩照片和生動的內容描述,都會激發你放下書本,走向世界的欲望。──《星辰論壇報》 
旅人的筆記:在日常與異境間尋找真實的迴響 這是一本關於行走、觀察與內省的隨筆集,記錄了一位不甘於將世界僅視為背景的旅人,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用腳步丈量時間,用心靈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真實瞬間。這本書並非探討宏大的歷史敘事或提供詳盡的旅遊攻略,它更像是一串散落的、帶著體溫的思緒碎片,它們在不同的緯度下被時間緩慢地烘烤、提煉,最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氣味。 本書的敘事軸心圍繞著「間隙」展開。那些行走於城市與荒野之間的閒暇時刻,在火車車窗上反射出的模糊光影,在異國市集熙攘人流中偶然捕捉到的一聲嘆息,抑或是在一家無名咖啡館中等待雨停的冗長午後——正是這些被日常經驗忽略的微小間隙,構築了旅人意識流動的沃土。 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內斂的詩意和對細節近乎偏執的捕捉力。他並不急於到達目的地,反而更享受於通往目的地的過程中,那種不確定的、充滿可能性的狀態。例如,在某個地中海小鎮的清晨,他沒有急著去參觀那些人盡皆知的遺址,而是將目光投向了被海風侵蝕的石牆上,那些苔蘚與鹽分共同繪製出的抽象圖案,並從中聯想到了時間的不可逆性與生命本身的堅韌。他筆下的場景,總是在極具地域色彩的物象描摹中,陡然轉向對人類共通情感的叩問。 書中收錄的篇章,並非按地理順序排列,而是以一種更接近記憶和情感的邏輯進行編織。你可以發現,對於「等待」的描寫,可能會橫跨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寒風中,與在東亞某個深夜的火車站台上的體會相互呼應。這種並置,揭示出儘管環境萬千,人類核心的焦慮、期盼與失落,卻有著驚人的普遍性。 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是「語言的邊界與內心的獨白」。當旅人被拋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環境時,文字的力量似乎被暫時剝奪了。然而,恰恰是在這種「失語」的狀態下,感官被極大地放大。作者精妙地描寫了非語言溝通的張力——一個眼神的交會、一碗熱湯的溫度、街頭藝人手中的樂器發出的顫音,是如何在缺乏共通詞彙的情況下,比任何長篇大論都更有效地傳遞著訊息。這部分內容探討了溝通的本質:它究竟是訊息的傳遞,還是情感的共振? 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著重於探討「光影與建築的對話」。作者對光線的描寫極為細膩,他似乎是一位專門捕捉「光」的畫家。無論是撒哈拉沙漠正午時分那種近乎殘酷的、將一切細節暴露無遺的強光,還是北歐冬季午後,陽光斜斜地穿過低垂的雲層,在古老教堂的彩色玻璃上投射出斑駁而神祕的光影,他都賦予了這些光線以生命和意志。他認為,建築物是人類試圖在時間洪流中留下印記的嘗試,而光影則是時間本身對這些印記的溫柔或無情的檢視。 在行文中,作者偶爾會引用一些哲學思考,但這些引用從不顯得突兀或學究氣十足。它們如同旅人背包裡的一塊鵝卵石,在適當的時候被拿出來把玩、摩挲,藉此來校準自己前進的方向。他對存在主義的某些觀點,或者東方禪宗的虛空觀,都有著自己的解讀,這些解讀都是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 本書的結構如同一個複雜的曼陀羅圖案,表面看似隨機,實則內含精密的邏輯。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觀察點,但當讀者將所有篇章串聯起來時,會逐漸清晰地勾勒出作者自身的精神地圖——一個在不斷流動中尋求安頓,在不斷失落中發現豐盛的靈魂軌跡。 這本書獻給所有那些無法滿足於地圖標示的道路、始終對地圖邊緣充滿好奇心的人們。它邀請讀者暫時放下手中的行程表,跟隨作者的思緒,在文字建構的虛擬旅途上,體驗一次深入內心的、關於感知與存在的溫柔探險。它不是指導你如何去旅行,而是提醒你,旅行的真正意義,在於你如何允許世界改變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查.克萊特納(Richard Kreitner)
 
  他是《國家》雜誌的特約作家,在政治、歷史和文學方面的著作也發表於雜誌《《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和《波士頓環球報》。克萊特納喜愛書籍和旅遊,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壯麗公路旅行之超級詳細的地圖》(The Obsessively-Detailed Map of American Literature’s Most Epic Road Trip)的作者,2015年發表於雜誌《Atlas Obscura》。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richardkreitner.com @RichardKreitner
 
譯者簡介
 
賴怡毓
 
  中原大學應外系畢業,熱愛翻譯,期許成為一名專業的書籍譯者,帶來一本又一本的好譯作。譯有《史坦貝克短篇小說選集:長谷×人鼠之間》
 
  電子信箱:yuulai05@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Chapter 1美洲篇
美國:東北部
德利鎮儲水塔頻傳詭異事件…《牠》/史蒂芬.金
阿姆赫斯特的甜蜜時光…詩集/埃米莉.狄更森
野鴨家族尋家去…《讓路給小鴨子》/羅伯特.麥克洛斯基
康科特鎮外的森林生活…《湖濱散記》/亨利.大衛.梭羅
在1840年代的新伯福找尋自由…《白鯨記》/赫爾曼.梅爾維爾、《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記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普羅維登斯的神祕日落…小說集/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霍爾頓.考爾菲德的中央公園…《麥田捕手》/J•D•沙林傑
對紐華克的痛苦情感…小說集/菲利普.羅斯
文學的布魯克林…華特.惠特曼/貝蒂.史密斯/楚門.卡波提/瑪麗安.穆爾/湯瑪士.伍爾夫/阿爾弗雷德.卡津/波勒.馬歇爾/休伯.塞爾比/強納森.列瑟
 
美國:南部
維吉尼亞州的游泳小馬…《欽科蒂格島的迷霧》/瑪格麗特.亨利
郝思嘉在喬治亞的出沒地點…《飄》/瑪格麗特.米契爾
薩凡納古城的神祕謀殺案…《善惡花園》/約翰.伯蘭特
故鄉未解的過去和不明的未來…《梅岡城故事》/哈波.李
瀰漫著恐懼和內疚的阿肯色州小鎮…自傳/瑪雅.安吉羅
紐奧良的心靈家園…田納西.威廉斯/約翰.甘迺迪.塗爾/安.萊絲
紐奧良的其他知名文學地點
 
美國:中部
回到雷德克勞德…小說集/薇拉.凱瑟
堪薩斯州令人毛骨悚然的家…《冷血》/楚門.卡波提
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基礎…《最藍的眼睛》/童妮.摩里森
明尼蘇達小鎮與當地之子的折磨關係…《大街》/辛克萊.路易斯
 
美國:西部
阿拉斯加樹林裡的魔法巴士…《阿拉斯加之死》/強.克拉庫爾
華盛頓福克斯的吸血鬼趣事…《暮光之城》系列/史蒂芬妮.梅爾
在孤涼峰達到涅槃…《達摩流浪者》/傑克.凱魯亞客
加州海岸上的文學之旅…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約翰.史坦貝克/羅賓遜.傑弗斯/亨利.米勒/雷蒙.錢德勒
 
加拿大
古老的靜謐之地…《清秀佳人》/L.M.蒙哥馬利
縈繞心頭的金斯頓監獄…《雙面葛蕾斯》/瑪格麗特.愛特伍
沐浴在安大略省的文學花園…小說集/艾莉絲.孟若
 
墨西哥與南美洲
墨西哥沙漠中的象徵森林…《火山下》/麥爾坎.勞瑞
咖啡廳是一種心境…小說集/羅貝托.博拉紐
西班牙港的奮鬥者之街…小說集/V.S.奈波爾
 
Chapter 2歐洲篇
彭伯利莊園的女主人…《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
探訪謀殺天后的一哩之旅…小說集/阿嘉莎.克莉絲蒂
荒野上的景色…《嘯風山莊》/艾蜜莉.勃朗特
威河邊的寧靜…《作於廷騰寺上幾英里處的詩詞》/威廉.華茲渥斯
古往今來的倫敦…傑弗里.喬叟/查爾斯.狄更斯/維吉尼亞.吳爾芙/喬治.歐威爾/J.K.羅琳/查蒂.史密斯
蘇格蘭的迷人夢幻島…《彼得潘》/ J.M.巴利
「我死後,都柏林將永留我心」…《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
妳的甜美誘使我犯罪…悲劇名著/威廉.莎士比亞
貢布雷的生活美學…《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
從高塔到下水溝的巴黎氣息…小說集/維克多.雨果
對抗巨人的遊俠騎士…《唐吉軻德》/米格爾.德.塞萬提斯
地中海修道院裡的樂曲與狂怒…《馬約卡島的冬天》/喬治.桑
尋找真正的塞戈維亞橋…《戰地鐘聲》/歐內斯特.海明威
佛羅倫斯的愛與失…《窗外有藍天》/E.M.佛斯特
讓斯德哥爾摩聲名大噪的犯罪…千禧年三部曲/史迪格.拉森
邁向醒悟的陡峭山坡…《魔山》/湯瑪斯.曼
奧斯特里茨的覺醒…《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莫斯科的魔王公寓…《大師與瑪格麗特》/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
聖彼得堡的謀殺事件…《罪與罰》/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
 
Chapter 3亞洲&大洋洲篇
伊斯坦堡的渴望與痴迷…《純真博物館》/奧罕.帕慕克
印度喀拉拉邦的野生花園…《微物之神》/阿蘭達蒂.洛伊
西貢機場的關鍵逃亡…《同情者》/阮越清
京都橋上一場改變人生的相遇…《藝伎回憶錄》/亞瑟.高登
拋下對世界的看法…《奧之細道》/松尾芭蕉
東京一道通往異世界的入口…小說/村上春樹
紐西蘭海岸的毛利傳奇…《鯨騎士》/威提.伊希麥拉
 
Chapter4非洲篇 
哈拉雷運動俱樂部裡的頓悟…《瑪莎.奎斯特》/多麗絲.萊辛
露天市場裡的狄更斯…開羅三部曲/納吉布.馬哈福茲
夢幻城市──丹吉爾…《遮蔽的天空》/保羅.鮑爾斯
蘭馬翠的嘉伯隆里市…《堅強淑女偵探社》/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08665
  • 叢書系列:GOOD LIFE
  • 規格:精裝 / 256頁 / 17 x 23 x 1.5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二十歲時,我展開人生第一場旅行。當時是初冬,我在寒冷的蒙特婁就讀哲學系三年級,正努力向剛開始約會的女生解釋要去旅行的原因。然而,她沒有被我說服,連我自己也沒有。但我仍然覺得必須啟程──去「尋找」些什麼,這個說詞已經很老套了,但如今回頭看,這趟旅程不只是尋找,也是失去。
 
  一個星期後,我抵達了:一個人站在山石嶙峋的頂峰,破曉點亮遠方一座別緻的湖畔村莊,覆滿白雪的山脈環繞在我身旁,閃爍著微光。我冷得發抖,出發時,身上只準備了一條巧克力以及極度興奮的心情,我拿出最初引領我來到這裡的那本書:威廉.華茲渥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詩集。
 
  在我腳下的是英國湖區的格拉斯米爾村莊──那是華茲渥斯住了十五年的地方(後來他搬到沿著同一條路向下數公里處),同時也是他的埋葬之地。有一次,華茲渥斯離開城鎮到國外旅行時,將格拉斯米爾稱為「人類所發現的最美之地」。我俯瞰這個覆滿白雪又寧靜祥和的世界,全然同意他的說法。
 
  那年,我第一次接觸華茲渥斯的作品,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他的詩作,特別是那首敘事自傳詩《序曲》(The Prelude),講述所有影響他的人事物,偷偷地、靜悄悄地、堅定不移地將他塑造成了今日的模樣。這首詩的文字撼動了我,詩裡的自信也撫慰了我,讓我明白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失去,所有的事物都一樣,結局都會是好的。
 
  我和許多二十歲的人一樣,以為華茲渥斯所稱青壯年的「恐懼、痛苦、年少時的苦難」會永遠存在。我以前是誰,未來又會成為什麼?華茲渥斯向我們保證,大自然的無聲運行,會讓這些迫切的問題自行得到解決。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來到格拉斯米爾村莊的理由。我猜我是想來看看那些造就出華茲渥斯的人事物吧──他小時候探險過的山峰和山谷,還有那蜿蜒的河流,教導他什麼叫做永恆與改變,而湖邊數千朵的水仙花,是他在「空虛或憂愁時」的眷戀──而若是只有一星期,就讓這一切都屬於我吧。
 
  然而,儘管日出攀上了赫爾姆峭壁,山石嶙峋的頂峰向著格拉斯米爾延伸,在蒙特婁折磨我的所有恐懼、痛苦和苦難似乎都一起搭了便車過來,壓在我的肩上。那些日子是開到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雲霄飛車。
 
  當我在當地的酒吧啜飲一小口的酒,當我走在伏㓈山原1上(Fell,當地人稱作湖區的荒山),當我遊覽華茲渥斯的知名故居「鴿屋」(Dove Cottage,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屋內竟然還留有他兩百年前的鏡子),而當我又多喝了幾口,我在折磨人的恐懼之中掙扎,害怕是哪一步做錯了,也許我和華茲渥斯,或者格拉斯米爾,或者伏㓈山原相融得不夠徹底。
 
  我應該再信任華茲渥斯一點。當我回過頭看,才發現那次的旅程是個轉捩點。我變得不一樣了──更沉著、更堅強了些,如《序曲》中所寫的,更加「對得起自己」了。
 
  那之後的十年,我多數的空閒時間都用來做類似的旅行,探訪那些我喜愛的書籍所擁有的場景:包括詩作、散文、小說或其他類型的書籍。
 
  不過現在我不是一個人了。我在蒙特婁時留下的女友,也是我學生報紙的編輯同事,後來成為我的老婆。至少她和我一樣,很喜歡遊覽作者的家鄉,還有其他文學場所,她也興致勃勃地同意,循著書本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做短途旅行,從新罕布殊爾州和科羅拉多州,一直到波蘭和希臘。(沒有她的智慧、包容,還有對哈利波特的熟識,這本書以及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可能會實現。)
 
  我們為何要去尋覓文學作品裡的場景?最明白不過的原因,就是想看看我們根據作者描述而在腦中形成的想像,是否和現實一致。我們將腦海中的構想投射到眼前所見的真實場景,再細數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又是怎樣的不同。
 
  然而,我們去尋找書裡的場景,並非只著眼於特定的建築物或景色,也不僅止於書裡所製造的氛圍。這場旅行中反而有一些更怪誕、更神奇的事在流轉。我們想看看藝術家是如何將平凡的現實轉換成藝術品,這之間甚至涵蓋了一點宗教元素──因此,最貼切的說法就是「朝聖」。
 
  我們循著喜愛的書籍踏上旅程,造訪書中的重要場景,不僅是為了探尋一個地方如何影響一本書,同時也要探索一本書如何影響一個地方。在貪看完一本像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作品後,我們便對虛構世界有了充分的想像,而當看見虛構世界在實體世界裡重現,並向我們致意時,那感覺真是興奮無比──比如一個角色的雕像(像是約翰.甘迺迪.塗爾﹝John Kennedy Toole﹞的小說《笨蛋聯盟》﹝A Confederacy of Dunces﹞,主角伊内修.J.萊里﹝Ignatius J . Reilly﹞的雕像就設在紐奧良),或是一座博物館,專門用來紀念某個作者和他的一生(像是加州薩利納斯的國立史坦貝克2中心)。這些都是書中世界的延伸,讓我們和其他書迷朋友能夠再次活在虛構世界裡。
 
  作家尤多拉.韋爾蒂(Eudora Welty)出生於密西西比州,1956年發表論文《小說裡的場景》(Place in Fiction),主張文學作品必然以生活經驗為基礎,或多或少染著當地的色彩。小說不單只是四百頁來自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明信片──但也相去不遠。韋爾蒂的結論寫道:「其實,小說的靈魂取決於場景。」
 
  根據韋爾蒂的說法,一個故事的特定城市或文化背景,正是讓讀者相信故事是「真實的」的因素。韋爾蒂寫道:「一旦讀者認定小說中的場景是真的,小說就會開始散發一種熟悉的光芒。作者腦中的那本小說,和藏在小說裡的感覺和想法,會讓整本書活了過來。」我們放下對故事的懷疑──不只是在閱讀期間,更是在放下書本許久之後。
 
  一個故事的場景,是一種讓作者和讀者交流想法的媒介,也是橫越一切時空和環境阻礙的思想交會之處,它能讓雙方內心的最深處連結在一起。撇除其他的不談,文學作品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形式。
 
  「這世界對彼此的了解始終不足,現在也是一樣,但令人欣慰的是,一個國家透過藝術,往往能夠明確地與另一個國家對話。」韋爾蒂寫道。韋爾蒂主張,用神遊的方式去旅行並不是懶散,反而非常高尚──自由主義蘊含在最真實也最廣闊的詞義裡。
近年來,文學旅行蓬勃發展。根據美國商務部指出,「文化遺產」旅遊在過去十年間成長了一倍,同時,旅行社發現旅客若找出當地的「小說祕境」,通常就會待得更久、花得更多。當然,文學之旅已經成為各種研究和調查的主要資源,供學術期刊、經濟學和數位人文學等領域的書籍,或是區域規劃協會無數的報告做探究。
 
  若有一本主流新書將場景設定在你的故鄉,很可能會徹底翻轉當地的經濟:問問華盛頓福克斯的企業領導者就知道了,因為作者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把青年人愛看的《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定位在福克斯。福克斯當地的商會還購入一輛紅色的雪弗蘭卡車,作為其中一部曲的代表。
 
  波士頓則創辦了「文學區」,搭配特別講座、導遊,還有應用程式導航能引導遊客前往各種小說的場景和歷史文化之地。此外,文學活動也跟著劇增,主題聚焦於當地作家或甚至是單一作品。所有文學活動的始祖──「布盧姆3日」(Bloomsday)為每年的六月十六日,是根據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在《尤利西斯》4(Ulysses)所設定的時空而來。而自1954年都柏林首次正式歡慶布盧姆日後,這天也漸漸成為全球的節日了。
 
  然而,一件帶有爭議的文學作品若沒有得到當地居民的全心支持,又花費心力去紀念的話,也可能會引起強烈的反彈。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計畫大力發展與哈波.李(Harper Lee)《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相關的觀光景點,卻引發一陣批評,居民擔憂這個計畫會使得當地成為「種族主義者的迪士尼樂園」。
 
  一座紀念辛克萊.路易斯(Sinclair Lewis)的博物館設立在他的故鄉明尼蘇達州索客中心,近期已經關閉,顯然是因為缺乏當地的支持,因為路易斯曾嘲弄此地落後又隨波逐流。
 
  波士頓和其他地方的激進主義者則不滿劃定特定的鄰近區域作為「文學區」,他們認為這是一個讓該地區地價飆升的絕佳方式,根本沒有一個活著在奮鬥的作家負擔得起。
 
  不僅如此,把「現實」這個基本金屬煉造成珍貴黃金的神祕過程,可能隨時會面臨終結的威脅。未來文學的目標、諾貝爾獎得主的故鄉、世界聞名之作的場景,也許就在遙遠又偏僻的地方,沒有人注意過,甚至沒有人聽過。
 
  1799年,在格拉斯米爾有誰能夠猜想到,剛搬來村子邊緣那間廢棄老酒館的帥氣青年詩人,會成為國王任命的桂冠詩人,讓這座不起眼的小村莊出現在地圖上許多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在波扎那的首都嘉伯隆,有誰能想到當地的法律教授有一天會用一系列關於女子偵探社的小說巨作,使他們的城市聞名世界呢?
 
  如今,在你身旁又有誰,能在你閱讀這本書的當下,告訴全世界,作為一個和你一樣活生生存在於二十一世紀前期的人是什麼感覺?就像你也同樣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為了確保這項任務能夠完成並且完美落幕,你可能得依靠自己。
 
  從J.D.沙林傑(J . D. Salinger)的作品《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裡的中央公園旋轉木馬,到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位於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再到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位於法國伊利耶爾坎布雷(為向作者表示敬意而重新命名)的阿姨家,那間被施了法的臥房,讀者可以透過閱讀去想像這些地方的景象、聲音和氣息,深入一點說,甚至是一些詭異的細節。但是這些場景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去看、去聽、去聞。
 
  本書列出文學作品中部分非常知名且廣受喜愛的場景,並加以描述──這些場景如何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及造訪這些地方能看到什麼。我希望讀者能夠閱讀這本書,在享受樂趣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它的積極功能,協助打造自己的文學朝聖之旅,不管目的地離家近不近,要不要跑到世界的另一端都無所謂。
 
  就像尤多拉.韋爾蒂在數十年前所寫的,這世界的相互理解始終不足,值得我們記住藝術和旅行所帶來的力量,能幫助彼此明確地對話,讓我們更加對得起自己。
 
  1伏㓈山原特指分布於北歐、英國北部等地的高山、高地地形,該地形的一個特點是局部處於林木線以上,所以表面多被石楠荒原覆蓋。
 
  2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為美國作家,曾獲得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
 
  3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是詹姆斯•喬伊斯所著小說《尤利西斯》中的主角和英雄。
 
  4小說《尤利西斯》講述主角利奧波德•布盧姆,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經歷。作者之所以選擇該日,是為了紀念他和妻子諾拉•巴納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青年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根本就是一本實用的「朝聖地圖」,它成功地將抽象的文字意象,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觸摸的地理座標。許多過去在書中讀到、覺得遙不可及的場景,透過作者的細膩描述,突然間變得鮮活起來,好像只要照著書上的線索走,就能親身參與到那些故事發生的時刻。特別是那些對於文化背景和歷史脈絡的補充說明,讓單純的場景描寫提升到了知識層面,豐富了讀者對該地文學傳統的理解。對於那些想讓自己的閱讀體驗更立體、更想把書本從書架搬到現實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起點和依據,它激發了我規劃下一次旅行的靈感,而且是帶著文學目的的旅行,這很不一樣。

评分

我得說,作者在選材上的廣度簡直令人咋舌,那種橫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選輯方式,展現了一種宏大的文學視野。讀著那些穿梭在歐美古典文學場景與亞洲魔幻寫實空間的文字,腦袋裡簡直像在看一部快節奏但又極具深度的世界影展。最讓我驚喜的是,他似乎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不是那種觀光客會去打卡的熱門景點,而是真正與文學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的隱密地帶。這種挖掘的深度,讓人覺得作者不僅是個文學愛好者,更像是一個細心的考古學家,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字碎片,重新拼湊出一個更立體、更具體可感的文學地理學。這種「走讀」的概念,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旅遊紀行,而是一種對人類集體記憶的重新探訪。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處理「致敬」的態度,那種既謙卑又自信的語氣,拿捏得非常微妙。作者並不是單純地複製或模仿那些文學巨擘的風格,而是在他們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旅人視角去詮釋、去對話。這種「跨時空對話」的設計,讓閱讀充滿了層次感。你可以在讚嘆於作者對原著的精準掌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現代旅人在面對經典時所產生的新的感悟和衝擊。它傳達出一個重要的訊息:文學的魅力不在於場景的靜態留存,而在於它如何持續地與我們當下的經驗產生共鳴。讀完後,感覺自己對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又多了一層新的理解和情感投射,這本書在精神層面上給予讀者的回饋,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拿在手裡沉甸甸的,紙質的觸感也很有溫度,看得出來出版社在選材上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封面那種帶點復古又充滿現代感的排版,光是瞥一眼,就讓人好奇這趟「文學朝聖」會帶領讀者到什麼樣的奇幻世界。內頁的字體大小和行距處理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尤其是在那些描述異國風光的段落,即使只是在書房裡,彷彿都能聞到空氣中瀰漫的咖啡香或海水的鹹味。坦白說,現在很多旅遊文學作品,內容空泛,只是走馬看花,但光從這本書的視覺呈現,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字和場景的深度連結與尊重。這種對細節的講究,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紮實程度抱持著極高的期待,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風景。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最大的樂趣在於那種不斷「跳躍」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傳統的遊記那樣線性推進,而是像在聽一場跨界協奏曲。前一秒還在感受法國左岸咖啡館的低語,下一秒可能就被拉進了冰島荒原的孤寂感中。這種敘事節奏的拿捏,顯示了作者極高的文學敏感度與控制力,他沒有讓風格的快速轉換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反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張力。尤其是在描寫那些經典場景時,作者的筆觸既保留了原著的氛圍,又加入了自身獨特的「在場感」,那種「我真的站在那裡」的臨場體驗,非常具有感染力。這讓我忍不住停下來,拿起舊時讀過的經典,重新對照書中的描述,這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閱讀享受,彷彿被引導進入了一場與大師們的秘密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