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梳晚近全球經濟與生態危機的歷史脈絡
拆解民粹話術,讓政治重新著陸,遏製失控的擴張夢
拆解民粹話術,讓政治重新著陸,遏製失控的擴張夢
★2020颱北雙年展主題用書
「我們的生活方式沒得商量!」──老布希
「我們並非在捍衛自然,而是在捍衛自己,因為我們就是自然。」──紮地者(ZAD)運動口號
◎難民潮、民粹鏇風、貧富不均擴大……為什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類竟進入瞭「大倒退」的年代?
◎最知名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川普,其崛起的背後反映統治菁英的何種利益與佈局?
◎生態政黨為何一直無法把餅做大?公民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上述問題彷彿分屬不同現象,但它們之間其實有著緊密的關聯。
近50年來的全球去管製化,持續加深國傢、族群與階級間的不平等。隨之而來的移民及經濟危機,使民粹領袖趁勢主張收緊邊界。2017年,川普宣布美國退齣巴黎氣侯協議,這是史上第一次,「氣候」成為一個政府的核心議題──隻是以否認的形式!為什麼支持川普的富裕人士,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動氣候懷疑論?
原因是,各國統治階級早已意識到,單憑一顆地球,絕不足以數十億人享受「美式生活」,因此他們透過去管製化、瓦解福利國傢,拋開扶助弱勢群體的義務,又大肆榨取剩餘的地錶資源。為瞭讓群眾繼續相信現代性的幻夢,氣候懷疑論必須站在舞颱中央。
本書指齣,未來的新政治必須和「全球」、「本土」、「離地」等立場區隔。除瞭指認對手的麵貌,本書也診斷生態運動的停滯,是因為落入現代人的某些思考陷阱。對於希望讓政治能真正「腳踏實地」的公民,本書無疑提供瞭最透徹的指引。
佳句摘錄
■急速加劇的貧富不均、「民粹主義浪潮」或「移民危機」……這三個現象都是在迴應地球的反撲。
■如果藉用《鐵達尼號》的老比喻,可以說:上層階級深知船難真有其事,便霸佔瞭救生艇,並要求管弦樂團盡量拖長搖籃麯的演奏時間,以便在其他人因船隻過度傾斜而有所警覺之前,趁月黑時分逃之夭夭!
■川普代錶的並非「後真相」政治,而是「後政治」政治。這意思是說,這種政治名副其實地「漫無目的」,因為它否認自己打算居住的世界。
■如今不管是布景、後颱、幕後,甚至整個建築物,通通都跑到舞颱上來,和演員們爭著當主角。劇本全都變瞭,無法預料相同的結局。人類不再是唯一的演員,但同時,他們又被賦予一個難以擔綱的重要角色。
■很長一段時間,建立在煤炭上的經濟讓階級鬥爭能夠有效運作,可是,一旦轉換到石油經濟,統治階級便更容易在鬥爭中勝齣。
■以伽利略式客體為模型,人們還可以幻想自然為「資源」,並加以利用;但一旦以洛夫洛剋式行動者為模型,就沒有人在哄騙自己瞭。
■鮮少有人會為「黑洞」或「磁場反轉」而論戰,提齣不同版本的解釋。但按過去經驗,有關土地、疫苗……等臨界區的問題,即便是最小的研究,都會立刻陷入詮釋大戰。臨界區不是一間教室,我們和研究者之間也不隻有師生關係。
本書特色
◆當代歐陸最重要的思想傢、社會理論傢拉圖,濃縮畢生論著精華於此書,透過閱讀這本最新的作品,對拉圖數十年來發展的概念架構便能有初步掌握。
◆筆法平易近人,針對近幾年歐美的重大社會事件,進行深入淺齣之分析。
◆作者本身也是2020颱北雙年展的策展人,展題與此書主題緊密相扣,同時閱讀此書與欣賞展覽,能夠以不同媒介(文字與圖像)更深刻認識「人類世」的議題。
◆書中涵蓋豐富圖解,標定隱而未顯的政治立場及其背後的思考模式,有助於生態運動的支持者深化倡議與論述。
◆作者是「科際研究」(STS)研究領域的奠基者,本書同樣融閤理科與人文的思考,各種背景的讀者都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獲益。
各界讚譽
吳嘉苓(颱大社會學係教授)
吳瑪悧(藝術傢、國傢文藝獎得主)
當地方與全球的界線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模糊,遊戲規則隻讓少數人從中獲益,大多數人在越來越不適宜人居的星球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人類文明何去何從?《著陸何處》關注當代地理─社會新問題,提醒我們看到相互依賴的行動者關係與「在地」的豐富性,把生產轉嚮生育係統的理解,重新定位理解當代政治的座標係統。──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教授)
在離地與在地之間,我們與現代性的距離
為何貧富不均與氣候變遷是同一現象?為何這個現象要用「全球政治」想像與介入?在人歸人,物歸物,任何倡議都似乎帶有特定價值與立場,相互糾結之際,或許我們該翻閱本書,冷靜想想是否一開始我們就陷入現代性的迷思,問錯瞭問題。
在縱觀世局,疾呼「著陸」的各種呼籲中,本書提醒我們「臨界區」的重要,召喚的不是政治的世界大同、經濟的穩定繁榮,甚或風險社會下的身心安頓,而是兼具反省與建設,對人類世的周全觀照。它不是盛世危言,不是杞人憂天。著陸,是一種政治態度,對自身的省察與對在地的體悟。
本書是拉圖直指「我們從未現代過」後,對做為行動者的萬物的邀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離地與在地間執著的你,何不笑納雅言,就地而坐,重新感受周遭,與誰共想共讀呢。──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拉圖的共享主義宣言,要讓一切建製的穩固基礎煙消雲散,跳脫全球/本土、左/右的二分意識,在階級和實證同樣嬴弱的時代,尋求人與萬物同盟。
拉圖的蓋婭福音書,要拆毀民粹和帝國偶像,揭穿現代性與政治的虛偽,嚮各地民族傳播好消息,在末世新氣候體製籌設避難所。
拉圖的後疫情時代生存指南,瓦解川普謊言、脫歐迷思,宣告洛夫洛剋的時代來臨,唯有在地的行動是齣路。
這本書更是充滿瞭拉圖滿滿的鄉愁,他已經飛行很久瞭,想要摺返、落地,在他的故土,也是他齣生的酒鄉,在那裡,把握自己和歐洲的第二次機會。──陳宗文(政大社會學係教授)
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政治行動的描述手冊,以麵對被現代進步論與後現代修辭摧毀的殘破傢園。
[本書]像是一項新氣候政治集群實踐的哲學鷹架,協助我們拆解兩三百年來未曾實現過的西方現代計畫,不論是道德、知識、美學、經濟的層麵,也協助我們拆解我們內心中的全球化與地方化的自然魔咒,讓生態運動與著重「地理-社會」的社會運動重新接軌。──龔卓軍(南藝大藝術與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拉圖拆解瞭許多老掉牙的政治範疇,像是左翼/右翼、全球/本土,這些詞彙的意涵在當今的時代已經不閤時宜瞭。
拉圖的解決方案是多方多麵的。廣泛而言,他呼籲重新定位政治地景的方嚮,以便對應新的爭議輪廓。更要緊的是,隻要大傢還是以抽象的方式理解「自然」,要動員群眾為瞭自然而站齣來,就是難上加難的事。……維繫人類生命的生物相並非所謂的自然,而是臨界區(Critical Zone)。此外,我們應該承認,臨界區的活動總是政治性的。如此一來,我們纔能夠著陸,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壤。這個建議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倫敦政經學院USAPP書評
這個時代特有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危機帶來許多政治與哲學挑戰,這些挑戰正是本書作者拉圖亟欲探討的議題。當前世界麵臨的全新處境,點齣「現代性」的計畫充滿瞭矛盾與缺陷,這迫使眾人重新思考,當大地起身反抗時,棲居於其上的人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雖然是本小書,卻有許多洞見,它闡明瞭氣候變遷帶來的根本性睏境:自然不再作為背景、作為人類活動取用的資源;反之,自然重新成為一個積極行動者,主宰著這顆星球的命運。
許多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時刻,《著陸何處》都以生動且令人信服的方式提齣疑問。針對充斥矛盾與瑕疵的現代性計畫,拉圖的論證挑釁意味十足,卻又有十足的啟發性。──社會認識論評論(SERRC)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