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隨著高齡化現象日益明顯,社會大眾普遍有建立一個「長者安居樂齡的生活」的期待。二○一六年四月二十日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實踐大學謝孟雄董事長、林澄枝資政、衛福部彰化醫院謝文淮院長及敏惠醫專葉至誠校長等學者專家,共同倡議「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設置與推展」。以落實政府於二○一五年五月十五日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的立法工作,期盼展開高齡者關懷照護作為。結合實踐大學家政中心、二水鄉公所、彰化醫院、二水衛生所、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與敏惠醫專等於二水鄉落實該構想,體現於促進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快樂,使老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秉著飲水思源、為造福桑梓、提高鄉親生活品質,推展倫理教育、強化家庭功能、以加速達成禮儀之鄉,將二水故居捐給實踐大學,設立家政推廣教育中心。實踐大學二水家政教育中心,默默耕耘積極推展「小康計畫」、「媽媽教室」、「社區營造」卓然有成,深值得借鑑。近半世紀以來,該中心秉持「時時有行動,處處有感動」散播社教之美,用真誠的心,以社會教育的精神,落實「建設小康社會,人人安居樂業」,提升社會的善良風氣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近年來,盱衡高齡趨勢成為人口結構的軸心,爰,積極朝向「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乃至於建置「社區長照示範中心」的創新作為,形成社區高齡關懷照護工作的極佳範例。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強調「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的方式,「社區照顧」源於一九五○年代的英國,Walker(1982)認為「社區照顧是經由親戚、朋友、鄰居與志工等非正式服務網絡,加上正式的社會服務機構來共同照顧弱勢族群」。Bayley(1973)則認為社區照顧有三個理念,「在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以及由政府、專業者與社區合力照顧弱勢族群(care with the community)。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就是指把健康及照護的資源和社區的資源,透過社會服務的橋樑有機地聯繫起來,並經由專業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把這些資源輸送至有需要者,從而推動健康及社區相關層面的協調和更好地發展的專業活動。藉由社區自發性或組織性的運作過程而凝聚共識,及建構衛生保健施政的多元化基礎網絡,激發民眾產生自主、自發的參與動力,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對於自身所處的社區環境與健康問題能夠進行分析並願意共同參與,共同建立健康生活的支持環境,實踐健康的行為;透過民眾自身社區參與的體驗,強化社區健康促進與長者照護能力,共同營造守護社區民眾健康的生活環境。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著力於「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的倡議及作為,經由系列健康促進活動的參與,著重平日保健、教育工作,以期減少醫療需求,亦可發揮健康促進及安居樂業的效益,增進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藉由社區互助的方式,共同打造健康、安養社區,以為安身立命。隨著社會變遷,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參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活躍老化:政策架構」報告書中,將健康(health)、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和安全(security)為活躍老化政策架構的三大支柱,積極推展「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強調的是一個結合「醫護、安養、學習」的社區生活,推展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民眾需求及社區資源,並且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係,既能系統地梳理長期照顧的脈絡和現實環境,也能深入地認識長期照顧的各種理念、理論、價值觀、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等,建構一個能根據社會情境、歷史分析,整合地思考長者照顧的介入模式。以長期維持活絡的身心機能、樂活養生、過著身心愉悅的老年生活,創造生命的另一個高峰,成就高齡者人生重要的課題。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是提供給老人一個有尊嚴、自主和選擇的生活環境,是老人安養的主要方式,社區長期照護被視為是實現該目標的主要模式。著眼長者的健康生活可以透過社區過程去加以營造,健康生活社區化的理念,是強調要增進國民運動健身的觀念,並期望可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地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性團體,以期達到長者健康促進及社區安老。
一個社區化的照護服務體系,具有可進性、多元性,又提供連貫性的服務,受照護者才能享有人性化且高品質的專業服務。社區長期照護的發展,是從「機構照護」到「在社區照護」再到「由社區照護」。人類壽命的延長,事實上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個體生活的目的,不外追求活得久及過得好。生命期的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實現,它是一種人類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人口老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是現代社會的追求方向。「社區長期照護示範中心」的推展期盼能達到:「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社區安養,安身立命」,「全人照顧,安老敬老」等願景。
「社區長照示範中心」彰顯的是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服務桑梓的宗旨。本書的完成感謝秀威數位出版公司的玉成,方能付梓呈現。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序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