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增訂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增訂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雲漢
图书标签:
  • 全球化
  • 中国模式
  • 西方模式
  • 政治经济
  • 国际关系
  • 文化冲突
  • 社会发展
  • 增订版
  • 比较研究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冠肺炎侵襲,是否將加速全球化的崩裂?
  危機過後,區域強權是否能再主導世界?
  民粹主義盛行的當下,人類文明將何去何從?


  ◎增訂版——新增專文〈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

  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一、全球化的前景高度不確定。
  二、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之前景高度不確定。
  三、中美關係前景高度不確定。
  四、中國在建構後西方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擔當,也存在高度不確定。
  五、對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科技革命的巨大潛力充滿不確定性。

  全球化的下一步是邁向滅亡,還是能進化成不同樣貌?曾經輝煌的西方模式,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模式,究竟該如何應對?

  中央研究院暨世界科學院院士朱雲漢,繼二○一五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高思在雲》之後,再次提醒所有讀者:全球化的裂解危在旦夕,國際秩序與人類命運將岌岌可危,唯有徹底理解美中關係與中國的發展道路,方能為全球趨勢的未來走向,理出清晰視野。

  在增訂新版中,朱雲漢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樣貌。在病毒爆發前即已進入劇烈重組階段的全球秩序,將因這場大疫而加快變動的步伐。真正的解方並非逆轉全球化,而是體認人類命運禍福相依的全球意識能超越狹隘自私的國族本位思維。
 
现代全球体系的重塑:地缘政治、技术变革与文明冲突的交织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体系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演变趋势,聚焦于全球治理的碎片化、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深层张力。作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多重危机驱动的转型期,旧有的全球化范式正在瓦解,新的权力结构尚未完全确立。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与权力结构的重构 在全球化进程进入“后共识时代”的背景下,本书首先考察了驱动当前国际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几大力量。 1. 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全球治理的真空: 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不再是单极霸权的延续,而是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多极或两极竞争的模糊地带。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军事和经济领域,更延伸至技术标准制定、信息控制和叙事权力的争夺。作者详细分析了主要大国在贸易、供应链安全以及关键资源获取上的战略布局,指出地缘政治的风险溢出效应正侵蚀多边合作的基础。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在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防控、金融稳定等跨国挑战时,其有效性受到各国主权利益和战略分歧的严重制约。本书探讨了“联盟政治”的复兴,即以安全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区域集团和伙伴关系网络如何重新塑造全球秩序的边缘与中心。 2. 经济民族主义的回潮与去风险化战略: 过去几十年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全球供应链正在让位于基于韧性和安全的“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这种范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对关键技术的控制和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本书审视了各国如何通过产业政策、补贴和出口管制来重塑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特别关注了在高新技术领域(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分析了这种保护主义倾向对全球贸易体系和技术扩散的长期影响。同时,本书也评估了债务风险和去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探讨了南北经济差距在当前格局下可能出现的再扩大或再平衡趋势。 3. 意识形态的再激活与身份政治的兴起: 21世纪的冲突不再仅仅是国家利益的碰撞,也日益表现为对治理模式、社会组织方式和普世价值的根本性分歧。本书区分了基于历史遗产、政治哲学和宗教传统的不同意识形态框架,分析了它们如何在信息时代被放大和利用。从威权主义的吸引力到自由民主体制内部的治理困境,作者考察了“治理有效性”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战场。身份政治的崛起,无论是基于族裔、宗教还是阶级,都在削弱传统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同时为外部干预和内部动荡提供了温床。 第二部分:技术颠覆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经济形态、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权力结构。 4. 数字化主权与信息战: 互联网和数字平台带来的全球互联性,与国家对信息流和数据安全的控制需求之间形成了根本性张力。本书深入探讨了“数据殖民主义”的担忧,以及各国在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制定数据治理规则上的角力。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社会信任的侵蚀,以及社交媒体算法对舆论的潜移默化影响,被视为当代国家安全和认知安全面临的重大新威胁。本书分析了国家如何试图在“开放的互联网”和“受控的网络空间”之间划定界限。 5.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冲击与不平等加剧: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中等技能岗位的替代效应正在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收入不平等。本书关注了“技术性失业”的长期风险,以及如何应对“零工经济”的扩大化趋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技能培训和再分配政策上的差异,决定了其社会能否有效消化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探讨了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和财富分享机制的必要性,以避免技术进步的红利被少数精英垄断。 6. 气候危机与资源安全: 气候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深刻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安全议题。本书将气候政策视为国家间竞争的新领域,分析了绿色技术竞赛、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如何重塑国际贸易格局。同时,本书探讨了水资源、关键矿物等生存资源的安全供应,以及气候难民问题对接收国社会稳定构成的潜在压力。 第三部分:文明的张力与未来路径的探寻 全球体系的重塑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不同文明和发展路径之间兼容性的深刻讨论。 7. 历史叙事的冲突与文明的再定位: 现代社会对历史的理解,即对殖民主义遗产、民族独立进程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解读,是当前地缘政治对立的深层根源之一。本书考察了不同社会如何构建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相互碰撞、互相修正或强化对立。作者强调,对历史的解释权争夺,本质上是对未来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8. 价值体系的兼容性与新全球伦理的构建: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流行病、跨国犯罪),人类社会对统一行动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这与多元文化和政治体系间的根本差异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书审视了在承认多元性的前提下,如何构建一套最低限度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伦理框架,以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底线。这包括对人权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释、对主权边界的重新界定,以及在国家利益之上寻求公共利益的路径。 本书总结认为,当前全球体系正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临界点”。未来的世界格局不会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技术进步、权力转移和文化冲突交织作用下的全新形态。理解这些驱动力及其相互作用,是把握未来走向的关键。最终,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的胜利或失败,而在于能否在竞争中开辟出新的共存与合作空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雲漢


  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目前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學。曾經擔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美國政治學會理事,以及美國「民主研究國際論壇」學術委員。

  他領導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跨國團隊,長期在亞洲十九個國家進行政治價值、政治參與與民主品質等議題的調查研究。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遍地烽火,何日河清:從鑲嵌到融合 許倬雲
推薦序 全球化下的西方與中國:讀朱雲漢《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的一點感悟 鄭永年

導 言
第一章 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來襲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革命與超級全球化
第三章 國際秩序變局與修昔底德陷阱危機
第四章 我們需要擔心金德伯格陷阱嗎
第五章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
第六章 全球化架構的韌性
第七章 中國再興的全球意涵
第八章 中國道路與人類未來
第九章 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9268
  • 叢書系列:社會人文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4.8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也正處於科技大爆發對現有社會體制帶來顛覆性衝擊的文明蛻變前夕。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因此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第一,全球化的前景高度不確定。從二○一六年開始,西方社會反全球化運動與排外民粹主義風起雲湧,英國選擇脫歐,川普異軍突起,義大利反歐盟聯盟上台,西方已開發國家內部對自由貿易與經濟開放的社會共識已經全面鬆動,全球化引爆的政治兩極化衝突震盪,讓不少經濟研究機構紛紛提出警告,他們擔心世界經濟已經開始步入「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通道,過去三十年高速前進的全球化即將出現逆轉。二○一九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暴露了全球產業供應鏈缺乏應對突發大型災變的韌性,助長了經濟民族主義的聲浪,更讓全球經濟瞬間跌入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以來最急遽的衰退,讓有些觀察家擔心這場庚子年大瘟疫將是壓倒全球化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二,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之前景高度不確定。在川普主政下,美國外交政策加速轉向唯我獨尊的民族主義、專斷的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向中國與歐盟發起貿易戰,並拒絕履行多項國際條約義務,拋棄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不惜讓許多過去美國帶頭建構的國際多邊體制失靈或陷入癱瘓。在最近爆發的這場百年來僅見的全球公衛危機中,川普政府不但未曾在全球抗疫行動中扮演任何建設性角色,反而在全球搶奪各國急需的醫療物質,還遷怒世衛組織並停止經費資助。川普變局讓許多國際觀察家擔憂,由於國際領導權青黃不接,戰後美國主導的所謂「自由國際秩序」恐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這就是哈佛大學奈伊(Joseph Nye)教授所擔心的,世界經濟因領導真空危機而滑向「金德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

  第三,中美關係前景高度不確定。川普身邊的鷹派智囊正在逐步推升與中國(以及俄羅斯)的戰略對抗,試圖在美國社會掀起一場全面對抗中國威脅的麥卡錫主義式風潮,甚至擺出不惜對中國發動一場新冷戰的決心,最近為了掩飾川普抗疫不力而企圖嫁禍中國。這讓國際關係學者高度擔憂,因為如果中美之間戰略摩擦與對抗快速升級,雙邊關係將陷入傳統國際政治霸權爭鬥的零和遊戲,不但會嚴重衝擊全球與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也會將世界經濟推向全面裂解的深淵。這就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提醒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的歷史悲劇可能重演。

  第四,中國在建構後西方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擔當也存在高度不確定。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正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新動力,也正以更大的力度要求改革全球治理機制,提出追求更民主、公平、包容與可持續的國際新經濟秩序的目標,中國國家領導人也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願景,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化開闢新路徑與注入新動力,並積極創建新的多邊合作機制與搭建全方位的多層次政策協調平台以深化南南經濟夥伴關係。一方面,這些正面發展在廣大的非西方世界激起了對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樂觀期待;另一方面,也引來西方國家的疑慮、抗拒與抵制,畢竟西方國家早已將自己位居世界秩序的核心,以及掌控普世價值標準的話語權,視為天經地義。西方國家的知識與政治菁英雖然對自己體制優越性的信心已經動搖,也不再提倡歷史終結論,但尚未存在與非西方新興國家平起平坐的心理準備,更談不上迎接多元文明而願意彼此尊重、相互借鑑。西方政治菁英傾向將中國所展現的制度自信與全球治理改革倡議,視為對西方核心利益的挑戰與威脅,並刻意把中國施展的新型軟實力刻意扭曲為﹁銳實力﹂。而在開發中世界也有不乏對西方中心秩序早已養成嚴重心理依賴或利益依附需求的社會菁英,對於中國宣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類可持續發展願景與新型多邊合作倡議半信半疑,甚至盲目跟隨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論調起舞。

  第五,對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科技革命的巨大潛力,充滿不確定性。量子物理、人工智慧、萬物聯網、綠色能源與生命科學正處於科技大爆發的前夕,新科技對現有的社會結構、物質供需關係,以及工業化社會的生產與交換模式,將帶來顛覆性的改變,涉及極為複雜的利益協調與分配、基本權利重新設定、社會分工模式變革,以及道德風險控管等制度創新議題。科技大爆發也將帶來棘手的社會變革路徑選擇難題。人類社會正處於歷史十字路口,我們也可能身不由己走上邪路,放縱壟斷性數位資本攫取支配新增生產力與主導社會秩序的絕對權力,並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但我們也可能藉助科技革命的巨大賦能潛力,讓世界人口爆炸帶來的糧食、能源、水資源、疾病控制、生態挑戰與基本需求保障等問題迎刃而解,並有機會開啟通往分享經濟與共享社會的康莊大道。

  這本小書就是我對令許多世人感到困惑的五個不確性的初步觀察、分析與思考。我的基本觀察是,當中國愈來愈接近恢復其於人類歷史舞台的中心地位時,面臨的挑戰必然愈大,戰略情勢也必然更險惡與複雜。「新冷戰」威脅、「債務陷阱」、「銳實力」等批評聲浪此起彼落。中國的理論、道路、制度與文化自信,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在G20架構下積極作為,完全超出美國菁英的預想,一時之間心理難以調適。在最近這場新冠病毒大感染危機中,西方已開發國家居然成為全球疫情集中爆發的震央;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在應對疫情第一波爆發所展現的應變、控制、協調與調度能力,以及把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成長曲線迅速而有效壓制下來的客觀紀錄,更是為西方社會菁英帶來巨大的心理震撼,他們對自身的體制與文化自信、自尊與優越感,遭遇到一次顛覆性的打擊。所以在疫情消退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客與媒體必然掀起新一波對中國的詆毀與攻訐,西方媒體與智庫也會炒作「去中國化」的全球化這個議題。中國大陸需要審慎因應當前美國冷戰思維重現、戰略對抗升高,以及仇中情緒高漲,預估攀登頂峰的最後一段路程可能十分驚險。

  儘管中美戰略對抗形勢可能日趨險惡,中國大陸領導人需要保持冷靜與戰略定力,我個人對全球戰略格局變化趨勢與中國面對的百年未有之變局,有五個基本判斷:

  一、西方中心世界秩序開始式微,以中國為首的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人類歷史進入後西方中心時代,世界經濟重心快速移向亞洲,新興經濟體開始全面參與國際社會規則與標準制定,人類歷史回歸多元文明並舉的常態。在全球秩序重組歷史分水嶺的時刻,中國的角色最為關鍵,中國的國際擔當已經難以推卸,但仍須量力而為,在短期內仍須沉著應對新舊秩序並存及多元模式磨合的過渡期必然發生的局部震盪與戰略摩擦。

  二、全球化的動力仍十分豐沛,已經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眾多而廣大的利益攸關者,還有更多的潛在利益攸關者期待分享全球化的紅利。反全球化運動主要集中爆發於西方已開發國家,因此全球化的融合能量仍遠大於裂解能量;新冠病毒危機會引導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並激發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而不是全球化的全面倒退。過去三十年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全球化的路徑與規則需要調整,必須與包容性成長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有機的連結。高度經濟對外開放需要相應的國際多邊體制以及社會保障體制,才能維持全球化的社會支持基礎。COVID-19 病毒大流行導致的嚴重經濟與社會衝擊,凸顯了當前全球治理機制以及各國社會風險管理體制均嚴重落後於經濟全球化,國際社會急需建構全球健康與公衛互助機制,來控制流行疾病的風險。過去長期由西方國家把持的全球治理機制已經僵固老化,需要新興市場國家參與改革,才能紓解反全球化的社會壓力,並有效回應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生態失衡、地球暖化、流行疾病、人口爆炸、貧富懸殊等生存發展挑戰。

  三、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有機會進行一場良性競爭,而模式競爭優勝劣敗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哪一個體制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科技創新競賽中居於領先,也在於哪一個模式可以更靈活的掌握科技創新帶來的制度創新與社會變革機遇,可以更有效的去發掘這些新科技對社會的巨大潛在效益並駕馭其風險,可以更有效的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5G通訊,進行數位化社會風險管理。這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政治體制是否能為社會治理、生產組織、經濟分工與合作模式、物質交換與分配機制的革命性演進,打造健康的生態環境。
 
  四、美國放棄多邊主義與戰略收縮,正好為全球政治經濟秩序轉型帶來契機。全球社會正迫切需要超越新自由主義的窠臼,建立更符合對等與互惠原則的經濟交換與合作模式,一個更能統籌兼顧地球上絕大多數群體可持續性發展需要的全球貿易、貨幣與金融體制,一個更尊重文化與宗教多樣性及差異性的全球公共論述場域,一個更能體現「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社會和平共處規範。亞洲國家可以先在自己的區域建構公共衛生共同體,以及更緊密的經濟共同體,退可以應付全球化裂解的風險,進可以審時度勢積極掌握參與全球秩序改造的歷史機遇。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推進全球化路徑與規則的修正,提供新型國際公共服務產品(公共財),引領全球治理機制改革,以及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將得到廣大非西方世界愈來愈積極的回應。歐亞大陸更緊密的經濟整合也可以為陷入停滯的西歐帶來經濟生機。而美國川普政府所展現的激進單邊主義以及超級流氓大國行徑,最終必將被廣大全球社會所唾棄,美國對中國發起經濟圍堵、科技封鎖,最終必然導致美國作繭自縛。中國思考新興大國全球責任與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的最高指導思想應該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是源於自己的文化傳承與數千年智慧的積累,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倡議的最高理想;這既是中華文化嚮往的地球上多元文明和睦共處、互助合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華民族追求全面復興並再度站立於先進文明之林的初衷。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面對這類探討全球宏大敘事的著作時,我總會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試圖用一套理論模型去完全解釋當前這個瞬息萬變的複雜系統,難度幾乎等同於「預測明天台北會不會下雨」一樣靠運氣。然而,這本書的深度,似乎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對幾個熱門議題的重複論述。我猜測,作者在處理「模式對抗」時,必然會觸及到意識形態、治理能力、以及技術標準這三個核心戰場。特別是「治理能力」這一塊,西方民主體制的決策緩慢、內部協商成本高昂,在面對危機(如疫情或能源轉型)時顯得力不從心;反觀,一個高效、目標一致的中央決策體系,在某些領域的執行力確實令人側目。但這種效率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可持續的社會成本或創新瓶頸?這才是我最想從書中找到答案的。而且,作為一個生活在東亞地緣政治敏感區的讀者,我更關心的是,這種全球性的「再融合」或「去風險化」浪潮,對我們這些中間力量會產生怎樣的結構性影響?我們是被迫選邊站,還是能找到一個第三條的生存之道?這種實用性的探討,才真正考驗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價值。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企圖心非常宏大,它試圖在一個充滿雜音的時代,提供一個相對清晰的「結構性」視角,而不是被每日的新聞頭條牽著鼻子走。光是書名中的「增訂版」三個字,就透露出作者不斷修正與深化論點的努力,這在學術界是非常可敬的態度。我對作者如何處理「西方模式」的內在矛盾特別感興趣。長期以來,西方話語權的強勢,常常讓人忽略了其內部結構性失衡的嚴重性,例如財富分配不均、社會資本的流失,以及對全球南方國家剝削的歷史遺緒。如果作者只是將西方描繪成一個逐漸衰弱的舊秩序,而沒有深入探討其韌性與自我修正的能力,那麼論述就會顯得單薄。真正的高手對決,從來不是一方單純的「勝利」,而是雙方都在不斷地適應與演化。因此,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裂解」的過程中,觀察到舊體系中哪些元素是能夠被保留、被重新包裝後,融入新的全球架構中,這比單純預測誰輸誰贏更有學術價值。

评分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類主題的書籍往往帶有一種「預演」的性質。我們每天都在體會全球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無論是產業鏈的轉移,還是民主價值的辯論,無不與全球權力中心的變動息息相關。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較為穩健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釐清哪些趨勢是不可逆的「結構性」力量,哪些只是短期的「週期性」波動,那將非常有助於我們制定長期的社會與經濟戰略。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定義和衡量「中國模式」的「勝出」標準?如果勝出僅僅是經濟總量上的超越,那或許是表象;但如果「勝出」指的是它在國際治理體系中成功建立一套能被多數國家接受、或至少是有效運作的替代性規則,那就非常值得警惕和研究了。這種對「規則制定權」的爭奪,才是當代大國博弈的核心。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解釋過去的工具,更是理解我們在何種力量夾擊下做出選擇的指南針。

评分

這本書的氣場很強,給人一種不破不立的決心。在全球化敘事已經被「逆全球化」、「脫鉤」這些詞彙切割得支離破碎的當下,還能提出「再融合」這麼一個具有辯證色彩的詞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現狀的姿態。我認為,作者必須深入探討技術層面的角力,因為未來的全球整合與分裂,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誰能主導下一代基礎設施,無論是5G/6G、人工智慧,還是綠色能源標準。如果西方模式在創新和標準制定上的領導地位被動搖,那麼其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也會隨之削弱。相反,如果中國模式的技術輸出帶有過強的政治捆綁性,那麼其他國家也會保持警惕,尋求「去依賴」的空間。這種多層次的較量,才是真正決定「誰將勝出」的隱藏變數。我期待這本增訂版能更細膩地處理這些跨越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層面的複雜耦合關係,而不是將其簡化為一場零和遊戲。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實在是太切中時弊了,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的時刻。我們台灣人,夾在兩大強權之間,對於「全球化」這個概念的體悟,絕對比許多國家來得深刻和複雜。書名裡那個「裂解」與「再融合」的對比,光是看著就讓人心頭一緊,彷彿預見了未來幾十年國際秩序可能出現的劇烈轉變。我特別期待作者如何剖析過去幾十年來,由西方主導的自由主義全球化模式,是如何在內部累積了難以收拾的矛盾與張力,最後導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民粹主義抬頭、貿易保護主義回歸的現象。畢竟,當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體系開始鬆動時,那種瓦解的力量是極其驚人的。更關鍵的是,它如何將焦點拉到「中國模式」的崛起,這無疑是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中國那套帶有強烈國家干預色彩的發展路徑,與西方強調的市場開放和個體權利,兩者在實踐中的差異與衝突,已經從學術辯論上升到了地緣政治的實質對抗。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比較細緻的分析,而不僅僅是宏觀的敘事,畢竟,真正的衝擊往往發生在細微的政策執行與社會反應之中,那些才是決定誰能適應變局的關鍵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