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第三版)

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察特
图书标签:
  • 社会工作
  • 个案管理
  • 非自愿个案
  • 心理辅导
  • 危机干预
  • 儿童保护
  • 家庭暴力
  • 法律援助
  • 伦理
  • 实务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要如何幫助那些無意接受幫助的人呢? 
  對置身於社會福利系統或司法系統,但毫無改變動機的個案,你該怎麼辦? 
  對於那些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的個案,你要如何對他進行諮商? 
  你要如何和那些價值觀完全不同於你的人工作? 
  你要如何在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兼顧對他們的管轄權? 
  本書提出具體的整合處遇模式,運用實證式實務工作,協助工作人員處理以上的難題。
 
誠摯推薦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文惠(加拿大BC省註冊社工師)
  陳正芬(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謝靜慧(臺灣高等法院法官)
  蘇金蟬(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社会工作伦理学前沿:全球化挑战与本土实践》。 --- 社会工作伦理学前沿:全球化挑战与本土实践 书籍简介 《社会工作伦理学前沿:全球化挑战与本土实践》是一部深刻剖析当代社会工作领域核心伦理困境与发展趋势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伦理规范的罗列,聚焦于全球化、技术革新以及文化多元性对社会工作实践带来的复杂冲击。作者群汇集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一线经验的资深学者与实务工作者,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既具有全球视野又植根于本土情境的伦理思考框架。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理论基础迈向微观的实践操作,力求全面覆盖当前社会工作伦理学领域最紧迫的议题。 第一部分:伦理学的基石与当代语境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社会工作伦理学的历史演变,重点梳理了从早期以权利为基础的伦理观到当代以能力为本、以赋权为核心的伦理范式的转变。随后,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对伦理实践的影响。这不仅包括跨国人道主义援助中涉及的文化敏感性、权力不对等问题,还分析了全球资本流动和气候变化如何间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从而对社会工作者的公正原则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个核心章节专门讨论了“专业自主性与组织约束”的张力。在日益官僚化和绩效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社会工作者如何在维护专业伦理标准的同时,有效应对来自管理层、资助方乃至政策制定的压力,是当前许多从业者面临的难题。书中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结构性限制下,通过群体倡导和伦理协商来捍卫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 第二部分:技术革命与信息伦理的挑战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伦理学前沿》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系统梳理信息伦理问题。 数据隐私与保密性的再定义: 传统的保密原则在电子健康记录(EHR)、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本书详细分析了“匿名化”的局限性,探讨了在多机构协作(如涉及警务、医疗和教育系统时)中如何进行伦理性的信息共享,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服务对象的尊严和自主权。 人工智能与算法偏见: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章节之一。它探讨了用于风险评估、资源分配的算法可能内含的系统性偏见,这些偏见往往固化了现有的社会不公。作者们不仅提出了识别和揭示算法偏见的方法,更倡导社会工作者参与到技术设计和治理的过程中,确保技术工具符合社会公正的伦理要求。 虚拟实践的伦理边界: 针对远程咨询、在线支持小组和社交媒体干预的兴起,本书细致区分了传统面对面实践与虚拟实践在建立信任、处理危机和确保安全方面的独特伦理考量。 第三部分:文化相对性、多元主义与身份政治 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化是本书关注的重中之重。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主流伦理框架(如个人主义、自主权至上)在应用于集体主义文化、原住民社区或不同信仰体系时的适用性。 文化能力到文化谦逊的飞跃: 书中强调,伦理实践需要从“掌握特定文化知识”的文化能力,转向一种持续的、自我反思的“文化谦逊”态度。这种谦逊要求工作者承认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并真正以服务对象所定义的“福祉”为中心。 身份的交织性与交叉性伦理: 引入了交叉性理论(Intersectionality)的视角,分析当服务对象同时身处多种受压迫的身份(如贫困的、残障的、少数族裔的女性)时,伦理困境的复杂性会如何指数级增加。社会工作者必须避免“单一维度”的干预,并在实践中同时处理多重伦理责任。 本土化伦理规范的构建: 本部分通过对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案例的研究,展示了如何结合地方哲学、传统智慧与普世伦理价值,构建出既能指导实践又具有本土认同感的伦理指引。 第四部分:特殊情境下的伦理两难 本部分聚焦于社会工作中最具挑战性和高风险的实践领域,探讨在这些领域中,核心伦理原则常发生激烈冲突。 危机干预与限制自由的悖论: 重点分析了精神健康危机中,强制性评估、非自愿住院与服务对象自主权之间的伦理权衡。书中详细阐述了“最小限制性干预”的伦理标准,并探讨了在何种情况下,基于保护(Beneficence)的伦理义务可以暂时凌驾于自主权之上。 涉及司法系统的伦理: 针对受刑人、假释人员以及儿童保护案件的实践,本书深入剖析了社会工作者在扮演“维护者”与“倡导者”双重角色时的角色冲突。如何平衡对个体的同情与对社会安全的责任,是本章讨论的核心。 研究伦理与知情同意的深度: 特别关注对弱势群体(如认知障碍者、未成年人、语言障碍者)进行研究时的知情同意过程。本书提出,真正的知情同意不仅仅是签署文件,而是一个持续的、适应性的沟通过程,强调了“默示同意”和“代理决策”的伦理标准。 第五部分:职业发展与社会工作者的自我关怀 伦理实践的质量直接依赖于从业者的身心状态。《社会工作伦理学前沿》将职业倦怠、自我关怀视为严肃的伦理议题,而非个人问题。 应对二次创伤与职业消耗: 本章系统地分析了接触创伤性材料对工作者心理的长期影响,并提出了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被提升到伦理责任的高度——工作者必须保持最佳的专业状态,才能对服务对象履行“不伤害”的伦理承诺。 道德困扰(Moral Distress)的预防与管理: 详细区分了道德困扰(知道正确的做法但无法执行)与职业倦怠。本书提供了实用的伦理协商模型,帮助工作者在面对结构性阻碍或同事间的伦理分歧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和专业支持的寻求。 第六部分:伦理治理与专业未来的展望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社会工作伦理的未来走向。本书呼吁建立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伦理治理体系。 作者们探讨了伦理监督委员会(Ethics Review Boards)的作用和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个更具参与性和前瞻性的伦理学习框架,主张将伦理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持续的反思性实践。 《社会工作伦理学前沿:全球化挑战与本土实践》是一本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一线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解决当前伦理难题的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它激发读者对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深刻再思考,确保专业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景观中,始终坚守其人道主义和公正的承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直面伦理的灰色地带,并以批判性的勇气去塑造一个更具道德前瞻性的社会工作未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里斯.察特博士(Chris Trotter)
 
  察特博士是澳洲Monash大學社工系副教授,1991年任教職前,曾在兒童保護及矯治單位擔任社工及地區主管將近20年。
  
  他在社會工作效能之議題上,特別是針對政府單位之社福部門有豐富的著作。他在社工處遇風格與個案成效關係的研究上,獲得國際認可,他從研究中所發展出來的處遇模式已獲許多國家採行。
 
  察特博士近年來獲得數項獎助經費從事其研究工作,他的論文及諮詢工作不論在澳洲或海外都受到歡迎。著有《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Working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及《協助受虐兒及其家庭》(Helping Abus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譯者簡介
 
朱惠英 
 
  學歷︰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心理諮商碩士、諮商心理師(93年國家特考) 
  現職︰從事心理諮商、督導與翻譯工作(口/筆譯) 
  專長︰曾在少年司法系統服務多年,對於非自願個案、性侵害加害人/被害人的心理治療、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評估與治療十分嫻熟;對於心理專業人員如何與社福系統、司法系統合作,也有深刻的體會與思考。 
 
郭凡琦 
 
  學歷: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主修婚姻與家族治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專長:短期諮商、多元文化諮商、認知行為取向、後現代主義。 
  經歷:美國加州舊金山WOMAN, Inc.婚姻與家族治療實習心理治療師、美國加州合格家庭暴力諮商員。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助人工作如何落實人道本質 洪文惠
〔推薦序二〕預防犯罪領域的當前趨勢 陳正芬
〔譯 者 序〕 學校沒有教,但個案以及實務工作所教我的⋯⋯ 朱惠英

第一章 簡介
誰是「非自願個案」?/和非自願個案工作時之雙重角色/直接服務/與非自願個案工作之知識來源/以實證為根基之實務工作/本書目的/本書結構

第二章 何者有效?何者無效?
有效之工作模式/有時有效之工作模式/無效的工作模式/以實證為根基之實務工作模式/實證研究、理論與其他實務工作模式/摘要

第三章 角色澄清 
雙重角色:社會控制和協助/可或不可協商/保密原則/個案管理者、個案計畫者或問題解決者?/個案的期待/協助個案了解專業關係的本質/機構的期待/工作的理論取向/案例/摘要

第四章 提倡利社會成果 
辨識出利社會言論及行為/獎勵利社會言論以及行為/示範利社會行為/挑戰不合宜的行為/利社會模式的優點/對利社會模式之批判/摘要

第五章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程序之步驟/問題解決、危險評估與個案計畫/對問題解決模式之批評/摘要

第六章 工作人員與個案關係 
同理心/樂觀/幽默/自我揭露/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個案的暴力行為/摘要

第七章 和家庭工作 
與家庭工作何時是適當時機/合作式家庭諮商/以家為本的模式/合作式家庭諮商過程/利社會示範/工作人員─個案關係/摘要

第八章 評估 
單一個案研究評估法/個案分析/摘要

附錄:有效能的實務工作原則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939419
  •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助人工作如何落實人道本質
洪文惠(加拿大 BC 省註冊社工師)
 
  人逢困境,汲汲求助,是求生存的本能。不論自願或非自願個案,助人者所處理的均是個案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苦」及「傷」。遭逢的困境,對助人者或為「呈現的問題」,然對個案卻常是縈繞不去的折磨。助人專業倫理首條即揭櫫「幫助」為工作主軸,個案需「改變」是不分學派及技巧都同意的工作原則,協助個案預見改變的「必要」及「利益」,才能使其「有能及具動機」,助人的走程方具意義。
 
  本書作者克里斯‧察特(Chris Trotter)博士是實務界轉學術界的典範。大學執教之前,已擔任 20 年社工,經歷兒保和矯正社工的實務洗禮,深知非自願個案工作,身負案主權益及社會公義之兩難,了解「折衝、協商及取最大平衡」易寫難行。其著作首重在「實務操作」可行之「know how」,深受實務界佳評。
 
  非自願個案工作多因社會公意或法意而需介入,開案即處理「問題」,與案主相遇已然「負面介入」。工作流程一路找「麻煩」─「挖掘」生活及生命裡的「失敗/偏差/傷口/祕密」,並與之工作。解決方案多為「救濟」、「重整」,甚或「處罰」及「剝奪」。受助者之防衛是必然,助人者「坐困愁城」亦為常態。且與非自願個案之實務直接服務者常是「助人新兵」,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後仍受挫敗,已然成此工作之「特色」。
 
  作者主張助人者於互動過程需清楚、誠實與頻繁地討論助人者與案主的各自角色;助人者並需聚焦在示範及鼓勵案主從事利社會的表達與行為。本人近 20 年在少年犯罪司法、兒保、性侵及家暴矯治性助人工作的經驗,印證此兩項觀點確實為有效工作模式的關鍵。
 
  非自願個案因傷害性行為進入助人系統。過往「受創傷」的經驗常是其行為的內在動力,需被「察覺」,個案才得以透過與助人者的「關係」,重新架構對人及外在環境可能的信任。自身安全感重新形成,則利社會的價值觀才可在鬆軟了的認知系統植根。能感受「受害者」受其行為傷害之苦,願承擔責任,傷害性行為才有改變之契機。
 
  又非自願個案大都已歷經「性」、「婚姻」、「育子」及「再生家庭」之成人生命發展,且多所挫敗及受創。反觀助人者,多為初出校門,成人任務才要開展,人世歷練明顯稚嫩,即或與個案同處相似年齡及發展,卻常是在相反的一端:「命好、成功」,且多具資源及支持系統。個案或本能的不相信助人者的價值觀及輕視其「角色能力」;或潛意識裡憤怒、傷害、嫉妒及競爭等微妙情緒,複雜交織,進而在助人關係中反覆進行「角力遊戲」。「操控」及「抗拒」,也就不足為奇。
 
  傷人源自被傷,能利社會思考,自是覺知社會公義存在有其價值。助人者當不斷省思與個案的互動,並澄清及勇於挑戰自我的成長史及價值觀。善用「同理心」、「復原力」。在與棘手個案工作的同時,仍對生活熱情、對生命熱愛,讓挫折成長自己,生命每階段發展伴隨歷練而成就及成熟自我。則本書中所提的諸多論點,將不再僅是「知識」與「技巧」,而是人生自然圓熟的豁達與智慧,也是本人親身體驗的「無價薪水」。
 
  應用西方知識及技巧得格外謹慎跨文化之差異。尤其社會工作模式特重實證基礎及經驗法則,如本書提及自我揭露、幽默感及樂觀的態度是助人專業的重要技巧。唯此些元素與人格特質及文化養成環境關係密切,無法「訓練造就」。助人者吸收新知時要有信心「做自己」,勇於質疑;多參與訓練及聚會;與督導或同領域者多切磋,則本土化及適合個人特質的工作模式,於焉產生。
 
  書中亦提及女性主義對父權系統刻板化的性別認同,貶抑女性經驗及對女性造成不公義。非自願個案工作之對象,通常有「加害」及「受害」之分野。男性、女性及小孩是常見的工作三角關係,而「暴力」常是助人者首要考驗。助人學派之發展,男性學者是主流。反觀非自願個案直接服務三大領域─司法矯治、醫療及社福,卻多數為女性助人者。微妙的性別認知與互動,多在個體成長社會化過程中已成型,教育訓練著力實屬有限。況女性主義的發展,「社會倡導」甚於「社會工作」,於直接服務工作仍屬起步。助人者在專業學習時,得具「跨性別」的敏感度;保持工作方法的高度彈性與創造性,相信唯有個案能落實及辯證「工作方法」,理論及方法可受考驗及修正。
 
  人類用生活寫生命。本人近 20 年所接觸之個案,幾乎都為非自願。民國 80 年前後曾譯述 Dr. Ronald Rooney 之〈非自願個案工作策略〉於《觀護簡訊》,亦任其來臺工作坊之翻譯。今日受邀為此書寫序,高興此一孤單卻無比重要的助人區塊,終被認識。
 
  就因「非自願」才更需「被了解」。助人者需從「學術的雲端」,真心觸及「生命的實體」,則不論被多「不堪」標籤的個案,都不過是從自身有限的經驗努力地活著。揭開「對錯是非好壞」之表象,深信「選擇與決定」是個案陷入及離開泥沼的等同能量,助人工作才能超越學派及技巧,真正落實人道的本質。
 
預防犯罪領域的當前趨勢
陳正芬(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社會治安的維護,無法僅憑嚴刑峻法,在實證或理論上都有相同的結論。對於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人,固然應科以刑事處罰,但對於尚未構成犯罪而具有危害社會可能性的人,或再犯率偏高的假釋人犯、受刑人等,亦不可忽視再犯的潛在危險,例如菸毒犯、假釋之性罪犯、保護管束之少年等。這一類高危險群的人,於保護管束屆滿或服刑期滿後,勢必需接受司法監督或保護處遇,藉由司法系統或社會福利系統提供的支持與援助,減輕生活壓力,重新適應社會。
 
  在社會福利系統或司法系統中提供直接服務的工作人員,例如社工、觀護人、教誨師等助人工作者,身處政府公部門與非自願個案之間,一方面需秉持客觀超然立場,監測非自願個案的行為,提供正確資訊,以供公部門決定後續司法處遇的內涵;另一方面,則需以真誠同理的態度,與個案建立信任基礎,協助個案建立支持網絡,以減輕適應社會的壓力。換句話說,助人工作者肩負司法控制與保護協助的雙重角色,這兩種角色本質上具有衝突性,其界線的釐清以及衝突的解決,是每位助人工作者與非自願個案工作前,必須深思的議題。另外,助人工作者與非自願個案工作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遠高於他們與自願性個案工作的情況。在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無效的情況下,除對個案本身無利益以外,在人力、時間、資源方面也都是浪費,而且對助人工作者本身也常會帶來挫折感。因此,如何尋求有效的工作模式或高效能的組織架構,向來在學說與實務界爭議不斷,成為極具挑戰性的議題。
 
  本書除論述有效與無效工作方式的理論與研究外,並提出所謂「實證式實務工作模式」,對於實務工作者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此外,作者同時觀察到與個案工作的人員,他的人格特質、價值觀或生活經驗經常投射在工作上,故如何清楚意識他個人和非自願個案間的差距,並化解所生的衝擊,也是工作人員在面對個案工作時應自我覺察的項目。本書特以專章詳細論述這項議題,分析工作人員與個案間存在文化、性別、價值、目標的差異性,及提出處理的架構模式,在理論基礎上建構處理實務問題的操作模組,實屬難能可貴。
 
  當前預防犯罪領域的先驅研究已指出,影響司法保護處遇良窳的關鍵,不在處遇制度層面的專業問題,而在與非自願個案工作之「工作人員」本身。本書的出版,不僅順應當前預防犯罪的世界趨勢,也對於目前在我國較不受重視的「與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專業領域,提供實務工作者重要的參考資料,因此,我非常樂意向讀者推薦本書。
 
譯者序
 
學校沒有教,但個案以及實務工作所教我的⋯⋯
朱惠英
 
  過去我在少年司法單位服務時,輔導的對象就是非自願個案。但在初期我毫無「非自願個案」的概念。直到我滿腔熱情也滿懷善意,但卻屢遭閉門羹的現象不斷發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夠真誠一致,或是諮商功力不足、所學不精,才會無法突破個案的心防?我努力想和個案建立起可工作的關係、改善個案屢次爽約、顧左右而言他,或是個案在諮商中抵死不從的沉默不語的種種困境。期間經歷各種心路歷程,從躊躇滿志、意興風發到挫折懷疑,再到調整策略,心中懷疑不斷也努力不懈。在尋求督導、閱讀、與同儕討論中,漸漸地明白了一點─我過去所學到的各種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理論,都不是為我眼前的這些人所寫的。
 
  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操作方式,基本上是提供給那些想要改變自己的人所用,但我眼前所服務的對象,距離想要改變的狀態還很遙遠。他們是被迫來和我談話,因為法官或觀護人的要求而來。面對我這位被視為和「司法單位代表」為同義詞的人,保持距離乃為上策,免得漏了口風,讓法官或觀護人知道他的真實樣貌。
 
  要讓個案在被強迫的背景下信任我,並相信這樣的關係對他是有益處的,是第一個挑戰。第二個挑戰則是如何將心理治療的原則與技術運用在司法處遇的背景中,但依然保有心理治療的純粹度?如何在轉介治療的目的與個案想要改善的問題之間取得協調?說白一點,就是當個案願意坦誠表達他╱她在人際、家庭與生涯上的掙扎,並願意嘗試改變的時候,但其外顯的問題行為並未明顯改善之際,法官或觀護人能否相信治療對這名個案是有效的?過去以為「治療成效」是個案和我說了就算的事,現在還要納入他人的標準,這是學校沒有教的事。
 
  我在拿捏自己和這些非自願個案工作的角色時,要同時考慮到和同事之間的合作與分工,如何各盡其職地來協助個案,但又能保有和個案工作的隱私空間,發現與非自願個案工作通常牽涉到多重系統的合作。在這麼多人參與的工作領域,可看見各工作人員因為角色定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工作取向及對彼此的期待,這也是學校沒有教的。有人想將觀護工作做成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工作,有人想將觀護工作以個案管理的方式來運作,有人主張刑罰,有人力陳要保護。因為對自己角色的不同定義,對於協助個案所運用的策略也不同。何者有效呢?
 
  幾年的掙扎與摸索,我逐漸找到和非自願個案工作的策略,離開少年司法單位後,曾想未來有一天,我要將自己和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心得書寫下來。很慶幸地,在自己尚未提筆之前,能先翻譯這本書。看見作者在書中談到工作人員的雙重角色議題,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知識來源、機構組織的期待,以及非自願個案與自願個案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向度的問題而非二選一的狀態。這些都是我在和非自願個案工作時的體會,也是實務工作者日復一日面臨的真實工作樣貌。但本書作者除了提供精闢的實務見解,更具體地以研究證據作為其論證基礎,甚而提出不僅可行且具有效能的實務工作模式,讓從事非自願個案工作的人不需再如身處迷霧中懷疑掙扎,而能有清楚的方位圖可以辨識工作的方向。
 
  這本書並不是談如何做非自願個案的心理治療,如此一來就會局限在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專業層面,適合閱讀的族群便有限。本書更適合和與各種類型的非自願個案工作的專業、非專業人員使用,包括在成人觀護、少年觀護、安置機構、矯治機構以及精神醫療院所或是教育單位、社福單位等均適用,因而受惠的非自願個案們更為廣大,這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于“跨专业合作”在非自愿工作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处理复杂的儿少安置或成人监护案件时,社工绝不是孤军奋战。我们必须与警察、法官、医生、教师等系统进行高强度的信息交换和目标对齐。然而,不同专业之间的术语、工作逻辑和伦理优先序往往存在巨大冲突。比如,律师追求的是诉讼的胜利,医生关注的是生理指标的稳定,而社工的核心是“个体的最佳利益”。这本新版指南,如果能专门开辟章节,详细阐述如何用“非专业人士听得懂的语言”来阐述社工的介入目标和风险评估,并提供有效的跨领域沟通模型,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社工教材,而是一本跨界合作的“翻译手册”了。特别是,台湾目前对于“共同照护计划”的推行力度在加大,如何让非自愿个案的合作系统更加流畅和一致,这本书的贡献将是突破性的。我期待看到关于如何利用“合作性谈判”技巧来协调不同专业意见的实战案例。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在地方政府机关服务的社工来说,工作量饱和是常态,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长时间、慢节奏的深度治疗式工作。因此,我更看重的是**“危机处理”**和**“即时决策”**的能力培养。非自愿个案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情绪爆发和突发事件,比如企图自伤、突然失踪或激烈的言语攻击。这本第三版,如果能增加针对不同危机等级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和现场情境模拟,将会非常实用。特别是关于“边界设定”的部分,在非自愿场域中,边界的模糊或僵硬都可能导致危机升级。我希望看到更清晰的指引,说明在哪些情况下,社工必须坚守底线(例如绝对不能妥协的法律规定),又在哪些地方可以给予当事人足够的弹性空间,以换取最低限度的合作。如果能整合近年来台湾发生的几起重大社工介入失败案例进行反思和讨论,并说明“本次修订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那这本书的警示意义和教育价值将无可替代。

评分

这本关于非自愿个案工作的新版指南,对我们社会工作一线的人员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最近几年,我们接手的强制介入案件数量明显上升,尤其是在家庭暴力和儿少保护领域,面对那些抗拒、不配合的当事人,我们真的需要更精细的策略。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个月处理的一个案子,当事人完全拒绝沟通,每次上门都像在打一场无声的仗。这本书的第三版,我期待它能带来更与时俱进的视角。以往的教材可能更侧重于传统的介入模式,但现在面对的挑战,比如跨文化议题、数字化监控下的隐私顾虑,以及当事人在社群媒体上表现出的强烈防御心,都是过去版本没有深入探讨的。我特别好奇,这次修订有没有加入更多关于“赋权式实践”在限制性环境下的应用案例?毕竟,即使是“非自愿”,我们依然要努力在最小侵害的前提下,找到合作的切入点,这中间的平衡术,是实务工作者最头痛的部分。希望新版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脚本,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台湾的社工环境非常独特,受限于复杂的法规和政治考量,很多理想化的工作模式难以落地,所以,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在泥泞中开花”的技巧。

评分

我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在**“关系建立”**的面向。在我们的专业训练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是基石,但当面对一个明确表示“我不想让你管我”的当事人时,如何“绕过”那层坚硬的防卫外壳?这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更是哲学问题。很多新手社工一遇到抗拒,就容易陷入“权力斗争”的陷阱,变成单纯的执法人员。我非常期待第三版能对“侵入性介入”下的“赋能”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辩证。例如,如何区分“结构性权力”与“个人关系权力”?当我们代表国家或机构行使权力时,如何通过非评判性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对方传递出“我理解你的处境,但我必须执行我的职责,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共同点?”的信息。如果新版能提供一些心理动力学的视角,解释为什么某些表达方式(比如过度保证安全,或直接指出错误)会引发强烈的负面反应,并给出替代方案,那对提升实务人员的“敏感度”将大有裨<bos>益。纯粹的“技巧罗列”是肤浅的,背后的原理才是永恒的。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资深社工,我对市面上的“工具书”通常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新版本只是修修补补,内容深度没有实质性增加。但《如何与非自愿个案工作》(第三版)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直指我们工作的核心困境——“非自愿性”。我们都知道,当介入的起点是“强制”而非“自愿求助”时,整个工作关系的基础就变得异常脆弱。前几版我都有参考,它们奠定了一些基础的伦理框架,但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对于“被规训”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法律的边界也一直在变化。我希望这次的更新能更深入地探讨在法律强制力与人性尊严之间如何架设桥梁。例如,在精神卫生法的强制住院程序中,社工的角色定位究竟是“执行者”还是“支持者”?如果能引入更多关于司法精神病学或法律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与本土的司法程序相结合,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幅提升。尤其在处理高风险的亲密关系暴力案件时,如何既保障受害者安全,又不彻底激化加害者的反抗情绪,这需要极其高超的技巧。我希望这次能看到更细致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沟通流程的更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