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入喜馬拉雅山

行‧入喜馬拉雅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森給滇真(阿里)仁波切
图书标签:
  • 喜马拉雅山
  • 旅行
  • 徒步
  • 探险
  • 自然风光
  • 人文地理
  • 文化
  • 摄影
  • 游记
  • 户外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愛麗絲帶你找尋心の極樂世界
 
  愛麗絲從來沒有看過「雪地修行」是多麼艱辛;沒有想過「愚公移山」是真實故事;更沒玩過「騎馬越山河」……。這麼多有趣的嘗試,這麼多夢裡沒有的第一次,都寫在書本裡,與你同樂!
 
  喜馬拉雅山,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走的行程。巍峨的山峰,隱藏著危機,眾神所居的聖殿,讓人崇敬!
  2019年9/25~11/5,40天,與上師行腳,
  至中、尼邊境、軍事要塞、人煙罕至的上多波(Dolpo)。
 
  是什麼樣的動力,讓我們放下一切,走入生命的旅程?
  親情、愛情、友情?
  都比不上「恩情」!它的能量,更能夠豐富你的生命!
  笑聲沒有停過、淚水沒有乾過,
  行‧入喜馬拉雅山
  愛麗絲帶你找尋心の極樂世界!
探索失落文明与神秘力量的史诗旅程 本书带领读者踏入一个由古老传说、未解之谜和惊心动魄的冒险交织而成的宏大世界。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探索的记录,而是一场深入人类精神深处的朝圣之旅,一场挑战已知界限、追寻失落智慧的史诗。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跟随主角——一位对古代符文和失传文明抱有执着研究热情的语言学家兼探险家伊莱亚斯·范德堡,进入他被世人视为痴人说梦的研究领域:对位于世界屋脊深处的一个被称为“永恒之城”的传说中的文明的探寻。这个文明被认为在数千年前就掌握了超越时代的技术和哲学,却在一夜之间从历史记载中彻底消失,只留下零星散布在青藏高原边缘的晦涩壁画和无法破译的石板。 伊莱亚斯坚信,通往“永恒之城”的钥匙,隐藏在当地游牧民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这些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蕴含着精确的天文数据和地理坐标。为了追寻这个传说,他组建了一个由不同背景的专家构成的团队:一位精通高海拔生存的尼泊尔向导,他似乎与山脉有着某种不言而喻的联系;一位对地质声波异常敏感的物理学家,她试图用科学方法佐证那些关于“山体内回响”的古老描述;以及一位神秘的艺术史学家,她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被忽视的、隐藏在宗教符号之下的数学结构。 他们的旅程始于加德满都的喧嚣市集,随后迅速转向人迹罕至的崎岖山路。早期的挑战是纯粹的物理考验:缺氧、极端温差、难以预料的雪崩,以及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然而,随着他们深入偏远村落,真正的考验才开始浮现。当地人对“永恒之城”讳莫如深,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的不是无知,而是深深的恐惧和一种世代相传的保护欲。 伊莱亚斯必须学会的,是如何在尊重当地文化禁忌的同时,挖掘出隐藏在敬畏之下的真相。他发现,那些看似迷信的祭祀仪式,实则是对特定星象、地磁异常点的精确记录。在一次深入冰川裂缝的考察中,团队发现了一段由一种非碳基物质构成的古代管道系统,它似乎仍在极其缓慢地输送着某种能量,并在特定时间点发出微弱的低频震动。物理学家将此解读为一种未知的能源循环系统,而伊莱亚斯则倾向于认为,这是“永恒之城”用来维持其存在或与外界进行某种形式交流的工具。 旅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他们被迫在一处被遗忘的寺庙废墟中避难。在这里,艺术史学家发现了一幅被苔藓覆盖的壁画,画中描绘的并非神祇,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与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某些前沿理论惊人地相似。更令人震惊的是,壁画上留下了后人添加的痕迹——那些后人试图用已知文字来注释这些图形,但他们的注释本身似乎也是某种失落的语言的碎片。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复杂而引人入胜。在主线探险故事推进的同时,作者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考证、神话解析和哲学思辨。读者会被邀请去思考: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否是一条单向的直线?是否存在着周期性的“失落的黄金时代”?那些被历史遗弃的知识,是否仅仅因为其载体超出了我们当前的认知框架而被判定为虚无? 随着团队越来越接近传说中的核心区域,他们开始遭遇一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现象:时间的感知变得模糊,周围的环境似乎在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回应他们的存在。指南针开始失灵,他们依赖的电子设备相继出现无法解释的故障。向导变得愈发沉默,他开始用一种几乎是咏叹的语调,讲述关于“山灵的守护”和“触碰不该触碰之物”的警告。 在高海拔的寂静中,伊莱亚斯终于破译了部分关键符文。这些符文揭示了一个令人心悸的事实:“永恒之城”并非被摧毁,而是主动“退隐”了。他们选择将自身的存在折叠进更高维度的存在模式,以逃避某种被他们称为“大熵”的宇宙衰变规律。他们留下的,并非遗迹,而是一个“测试场”——一个考验后来者心性、智慧和道德的复杂系统。 最终,团队抵达了一个似乎是入口的地方,那不是一座宏伟的城门,而是一片宁静到近乎虚无的冰湖。湖面的反射异常清晰,甚至能捕捉到超越现实的景物。当他们试图靠近时,团队中的物理学家遭遇了一次精神冲击,她“看到”了文明的完整图景——一个完全由共振和意念驱动的社会,他们掌握了物质的本质,却最终因为对“完美”的过度追求而选择了超脱。 这本书的高潮部分,并非是发现黄金宝藏,而是面对一个重大的哲学抉择:是试图强行将这些失落的知识拉回现代世界的认知框架,冒着引发新的混乱和灾难的风险;还是像古人一样,选择尊重这份超然,将发现的知识视为一种警示,将其深埋心底,让它继续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存在于世界的边缘。 本书的结尾是开放而意味深长的。伊莱亚斯和他的团队带着远远超越物质财富的收获——对时间和存在本质的全新理解——返回尘世。他们所带回的,是一份无法发表的报告,一串只有他们彼此能理解的眼神交流,以及一份关于人类未来可能性的沉重责任感。他们学会了敬畏,理解了有些探索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理解”的过程本身。这本书探讨了知识的重量、文明的责任,以及在面对宇宙的宏大未知时,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深度和谦卑。它将读者从日常的纷扰中抽离,直面那些关于我们自身在时间长河中位置的终极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森給滇真(阿里)仁波切
 
  1981年出生在後藏阿里,岡仁波齊峰的山腳下。書香世家,父母親好不容易求來的獨子,百般呵護,並不期望被認證為僧侶。
 
  然而「生命的印記」,仁波切出生時,舌面上有清晰的藏文阿字,顯現直貢梯寺當代大成就者巴瓊仁波切(DrikungDuwangPachungRinpoche)的轉世預言。
 
  乘願再來,堅毅的心志,十二歲辭別父母,遠赴印度,金剛菩提寺出家、座床。十九歲閉關圓滿、出世行腳,承繼宿世法緣,實踐生命諾言!
 
仁欽秋吉愛麗絲
 
  任職於林同棪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T. Y. Lin International Group-Taiwan),財務部經理逾28年。
 
  退休後,投入森給滇真(阿里)仁波切佛行事業。2019年9月與師兄多人,跟隨上師行腳於尼泊爾上多波地區一個半月。回來後,即將所思、所見、所聞,以旅遊方式寫出,除了分享感動外,也鼓勵你以實際行動回饋生命。

图书目录

002 自序-- 旅遊篇
005 自序-- 知性篇
012 緣起、願力.何日君再來、珍惜當下
015 開發中的尼泊爾.機場的奮戰
017 加德滿都住宿.Ti-Se 旅館之緣
019 神助.不可思議的幸運
021 尼帕干紮(Nepalgunj).為新開幕飯店賀彩
023 珠帕(Juphal).可愛的麻雀小機場
028 多波(Dolpo) 入山須知.首府堵涅(Dunai)
030 第一堂課:馱袋打包.人馬合一、彼此信任
033 離開堵涅.和文明say goodbye!
035 老師講的,你聽話了沒?隨師所行、聽話照做
038 第二個營地(Musi Khola).往直貢鞏巴、水晶山的分岔點
041 面對黑暗.克服心的恐懼
043 茶馬古道.走出書本的死知識
047 享受孤獨.「聽心」,我與自己同在
049 童心未泯的旅程.傻傻地做、做到傻傻
054 上師威德力.喀村換馬再上紅山
057 生死交關、龍天護祐.死地後生、心的釋放
060 夏利(Sheri) 追日.太陽威德力、等施無差別
062 因為有你,這次旅遊才能這麼快樂!
064 穿越沒有落腳處的沙坡.阿企度母化現
066 上師關房、最後一哩路.抵達曼荼羅
074 乘願再來.一片清心入世行
078 多波計畫建設故事.水晶山轉世緣起
082 心の建設,弘法利生.行者在「付出中」淬鍊人性
090 瑜珈士是真佛子.紅塵剎土演菩提行
095 關房訪客.游牧老人與直貢小喇嘛
099 有錢也買不到.紅山蛋餅、上師の愛
102 對牲畜感恩.放生開啟珍貴的自性大悲
105 百變阿里上師.不變的就是:恆持做功課
109 再見,紅山寺.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113 雅列村(Yarley).維持巴弄整體安定的主力
115 暖男特色.對外面的比對家裡的好
118 馴馬.藏人的智慧
121 山中無甲子,誰知雪將至.天候異象,三心不可得
127 雅列真情難捨難分.山上的孩子以校為家
130 山坳裡的迪讓(Thayrang).失去的地平線
134 無邊行願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137 蘋果、貓鼠同眠.沒有相欠的因,它不會找你麻煩的!
140 夜空中的彩虹.天之瑞相,你只能用想像的
143 喀村,時空交界點.將佛法融入學校教育
147 山稜線跳躍.「不可能的」挑戰
152 小冉卡自願出家.藏民對「尊重與民主」的解讀
154 Kak 村的唯一,當下圓滿.一言九鼎,都是贏家
159 「暈水」你聽過嗎?.騎馬過河的經驗
161 抱棉被修法的當循(Tachen).福報來自於自己的努力
165 當循到慕西廓拉(Musi Khola).火燒山最危險的路段
169 八百年歷史の直貢村.深山裡藏了桃花源
173 睡醒的瑪哈嘎拉.起來做事服務眾生
176 賤民村日哇(Riwa).眾生皆平等
179 實質的助援.用教育提升日哇的質能
181 共生與平等.培福與圓緣
183 歸去雜記.里米協會迎請及外國友人的遺憾
187 返台行後記.金剛亥母灌頂與禪破授課
190 傳承心要、能量賦予.挑戰輪迴、心の極樂世界
198 行後記
202 阿里仁波切給大眾的祝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267786
  • 叢書系列:生活旅遊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喜馬拉雅山適合旅遊嗎?
 
  許多人阻止我做這件傻事,朋友用不同的理由要我打消這個念頭;快60 歲了,身體吃不消、高山症、路程危險、沒醫生、水土不服……。
 
  好在意志力戰勝了外在阻力,讓我毅然走入喜馬拉雅山;好在堅定的信心,排除心理障礙,完成這趟行腳。當然,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為我的上師森給滇真( 阿里) 仁波切給了我最大的勇氣:「心的力量可以突破任何困難!」
 
  2019 年9/25 到11/5 因為上師的機緣,一行人踏入了喜馬拉雅山。森給滇真( 阿里) 仁波切在尼泊爾巴弄(Bharong).昶巴.紅山(Dhakmar. Hongshan) 閉關圓滿,即將出關行腳的當下,我們把握這次機緣,祈請迎接上師出關,因而促成此趟行程。許多機緣是可遇不可求的,藉著與上師阿里仁波切行腳的機會,我們深入喜馬拉雅山4000 ~ 5000 公尺上多波的幾個村落,與當地居民相處30 天,關懷鄉民所苦所需,實際的了解了尼泊爾生活文化。
 
  從台灣到加德滿都,從堵涅Dunai 起步到巴弄.昶巴.紅山(Dhakmar. Hongshan),40 天,這趟行腳遠遠超過了八千里路。走入喜馬拉雅山,如果沒有上師為我們準備的馬匹,真是寸步難行,但是即便有馬兒,走在「沒有路的馬路」,也是步步驚心。然而,這一路的艱辛,仍然比不上內心的激動和感恩。每一位同行者都告訴我:「眼淚沒有停過。」
 
  因為4 千多公尺的喜馬拉雅山,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走」的行程。巍峨的山峰,隱藏的危機和艱辛,讓人望之卻步。不論山形地貌的嚴峻,或是眾神所居的神聖,喜馬拉雅山在眾人心中總存有一份崇敬不可攀的畏懼,很少會有人把喜馬拉雅山列為旅遊的目標。即便有旅遊想法,如果沒有適合的人引導,也難窺其貌。
 
  這是人生的里程碑,即便年屆六十,依然可以向不可能挑戰!這是生命的紀錄,就因為年屆六十,更要為這趟輪迴留下些甚麼!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不是經過內心掙扎,又如何體會「一無所有」、「心無罣礙」的無可畏懼?放掉手機、電視文明產物,「從有到無」是心的鬆綁!無須抓取、像風一樣自由,「從無到有」是無拘無束的快樂!
 
  如果不曾踏入喜馬拉雅山,怎知道嚴峻的外表下,她原來是那麼的平易近人;如果你不曾靜觀過自己,怎知道內心的世界是可以這麼簡單的快樂!
 
  11 月初結束行程,回到堵涅(Dunai),我們遇到兩團遊客,分別來自荷蘭和瑞典,每團人數約8 人左右的精緻自由行。瑞典團的友人跟我說,在堵涅(Dunai) 周邊繞了一圈就花了十天,風景雖美,但意猶未盡;荷蘭團的友人跟我說,來尼泊爾已經兩次,仍然未能深度了解當地民俗風情。
 
  對大多數健行登山者而言,上多波仍充滿未知和好奇,許多地方在google map 上仍找不到地名,更別說方向!
 
  希望這本書都能帶給你想要的東西……徜徉在山巔雲際,欣賞喜馬拉雅山的溫柔!或許你也可以按圖索驥安排一個旅程,尋找書中的桃花源!當然,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讓紅山(Dhakmar. Hongshan) 鄉民倍感親切,帶著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方便。
 
  不論在哪個面向,總之「探索心の極樂世界」是想介紹給你認識的秘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塞,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行‧入喜馬拉雅山」,光是想著那種高海拔、稀薄空氣的畫面,就覺得作者的膽識和毅力非同小可。我最近讀了一本關於台灣高山探險的紀實文學,那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文青式的矯揉造作。作者用第一人稱視角,鉅細靡遺地記錄了他攀登玉山和雪山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天氣說變就變的陣雨、腳底起水泡的痛楚,還有那種在接近山頂時,每吸一口氣都像在跟肺部拉鋸的掙扎感。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描寫了他們團隊裡一位年長的山友,如何在體力幾乎透支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著靠著一股信念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場景。那種不只是體能的考驗,更是心靈層面的對決,讓人讀了之後,真的會重新審視自己面對挑戰時的態度。而且,那本書的攝影作品也超強,把台灣山脈那種雄偉又帶點孤寂的美感捕捉得淋漓盡致,讓我這個平時只敢在平地散步的人,都忍不住幻想自己也站在那樣的稜線上,感受那份寧靜與震撼。總之,那本高山書,讀完之後會讓人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美,產生更深層次的敬畏。

评分

不得不提一本非常精彩的歷史小說,它聚焦在二戰後,一群流亡知識份子在南美洲某個小國重新建立文化社群的故事。這本書的考究做得非常扎實,從當時的政治氛圍、社會階級的微妙差異,到他們如何用微薄的資源維持學術討論和藝術創作,描寫得入木三分。我最欣賞的是,作者沒有把這些人物塑造成完美的英雄,他們一樣有著對過去的懷舊、對未來的迷惘,甚至在理想主義和現實生存之間掙扎、妥協。書中有一條副線,講述一位流亡的音樂家,他試圖將故鄉的傳統樂器和南美洲的民族音樂融合,創造出一種「記憶的聲音」,這個過程的描寫充滿了張力與美感。它探討的其實是「文化身份」的流動性和韌性,即使身處異鄉,精神的根脈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呵護與延續。這本小說的結構非常宏大,但情感描寫卻非常細膩,讓人讀完後,對歷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關於台灣地方飲食文化的田野調查報告,它不是那種教你做菜的食譜,而是深入探討特定食物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族群之間所承載的社會意義。舉例來說,書裡花了好大篇幅去分析「米食」在早期農業社會如何從單純的飽足感,演變成家族榮耀和祭祀儀式的核心符號,甚至連不同品種的米,都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引用了大量的口述歷史和文獻資料,但敘事線索卻很流暢,讓人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最有趣的是,書中還記錄了戰後初期,人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將原本外來的食材(比如某些西式點心)融入本土風味,創造出獨特的「混血」點心,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韌性的展現。這本書讓我對「吃」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流動的歷史書。每次在餐桌上,我都會想起書裡說的,每一口食物背後,都藏著先人的智慧和時代的變遷,那種連結感非常溫暖。

评分

最近翻閱了一本探討現代都市人心理狀態的哲學隨筆集,裡面的觀點非常犀利,尤其對「忙碌崇拜」這件事著墨甚深。作者認為,現代人常常用「我很忙」當作一種勳章來炫耀自己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真正停下來思考生命意義的機會。他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辦公室裡永無止境的會議、手機上源源不絕的訊息通知,來剖析這種被科技和效率綁架的現代困境。書中有一章節特別提到「數位排毒」的必要性,提倡人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留白」時間,用來進行真正的內在對話,而不是被動地接收外界資訊。這本書的寫法不像傳統的學術論著,它大量運用了精煉的短句和富有詩意的比喻,讓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哲思變得非常易讀。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不帶批判、而是帶著一種溫和邀請的語氣,彷彿在對讀者說:「嘿,慢一點沒關係的,看看周圍的世界,也看看你自己。」讀完後,我真的就試著把睡前一小時的手機關掉,改去聽聽古典樂,那種心靈被淨化的感覺,非常美妙。

评分

最近讀了一本探討未來科技對人類情感影響的科幻短篇集,裡面的故事腦洞開得很大,但核心卻緊緊扣著人性的基本需求。其中一篇短篇特別吸引我,它描述了一個高度依賴AI伴侶的世界,人們的情感需求幾乎完全由演算法滿足,完美、無瑕疵的互動取代了真實人際關係中的摩擦與不確定性。然而,故事的高潮在於主角發現,他對AI產生的「愛」,其實只是一種被設計好的「舒適感陷阱」,一旦系統出錯,那種情感的空洞感瞬間吞噬了他。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冷靜、精準,充滿了未來主義的疏離感,但同時又在冰冷的邏輯背後,隱藏著對真誠連結的渴望。它不像傳統科幻那樣充斥著太空戰鬥,而是將戰場設置在我們的心靈深處,不斷拋出問題:當所有不適都被消除,我們還剩下什麼是「真實的」?這套書讀完後,會讓人不自覺地開始審視自己手機裡那些「精選」資訊流,以及那些看似美好的數位互動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代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