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復
图书标签:
  • 社会科学
  • 华文研究
  • 本土知识
  • 转型
  • 中国研究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知识社会学
  • 方法论
  • 边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何謂「轉道成知」呢?中華文化的智慧,不能只是任其在民間發展,或者在文史哲領域被視作邊緣化的學術議題,其自身需要有個轉化歷程,能發展成社會科學的知識,尤其儒釋道三家都在討論的自性議題,這本來是古典中國的公共語言,卻在西風東漸後被華人社會視作學術禁忌,這並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個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這是什麼樣的難題呢?
 
  在《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中,陳復指出我們應該從承認「心體」的角度,來開展相應的科學哲學來面對生命世界,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成熟發展出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無人文則無法立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需要有人文知識來當梁柱支撐,將所謂的「文史哲」這類知識重組成系統化的理論,讓其蛻變成社會科學可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語言,這就是解決黃光國難題需要跨過的知識門檻。
 
  西元2020年的尾聲,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球,無數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人類文明已來到十字路口。尤其華人社會如果再不意識到如何將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很難因應被強權刻意設立文明衝突產生的險局與陷阱。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曾提出東西四大聖哲共譜轉軸世紀(Achsenzeit)的說法,陳復懷著無限的樂觀,期待《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有如野人獻曝,藉由「金針度人」,來呼喚群賢輩出,人類第二個轉軸世紀就此到來。
 
好評推薦
 
  陳復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繼承者,他又深受趙金祈「求如」之說的影響,陳復所說的「黃光國難題」,其實是他自己的難題;他所說的「黃光國迷陣」,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迷陣,我們兩種不同「進路」的對話,不僅可以打破雙方個人視域的盲點,幫助對方完成他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五四以來,華人學術界「自我殖民」的心態,開創出一種學術論辯生機活潑的新風氣。——黃光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學術要進步、思想要創造,話語的爭辯、議論是需要的,生命的激活,實存的契入尤其重要。論辯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要解開話語,回歸存在。存在者,「存」而「在」也。存者,存誠閑其邪,生生不息也。在者,充實光輝,如如安在也。陳復對於「黃光國難題」的討論,在本土文明的發展,在東亞學術的進程,是有其精神史意義的。——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不涉及《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一书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书名: 歷史的深處與時代的轉向:東亞的社會變遷與知識重構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定价: [虚构定价] 开本: [虚构开本] 页数: [虚构页数] ISBN: [虚构ISBN] --- 导言:在巨變的洪流中探尋穩固的錨點 本書以宏大的歷史視野與細膩的田野觀察相結合,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紀以來東亞地區,特別是影響範圍較廣的幾個國家與社會,在面對全球化浪潮、劇烈的政治結構重組以及現代性衝擊時所經歷的深刻社會變遷。我們試圖超越傳統上線性發展的敘事框架,轉而關注社會結構的韌性、文化內部的張力,以及個體在結構性變動中的能動性。這不僅是一部關於社會結構演變的學術著作,更是一場關於記憶、認同與知識體系自我更新的哲思之旅。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人們對於理解自身所處的歷史定位與文化根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書的目標正是提供一套多維度的分析工具,用以解構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背後的複雜動因,並重新審視諸如「現代性」、「傳統」與「發展」這些核心概念在東方語境下的具體意涵。 第一部:殖民遺產與國家建構的複雜糾葛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探討後殖民時代,東亞社會在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如何處理與消化其深層次的歷史遺產。這部分的討論不僅限於政治權力的轉移,更深入到法律體系、教育制度以及社會階層的重塑。 第一章:邊緣的聲音與權力的地理學 本章分析了在國家中心主義的敘事下,被邊緣化的地域、族群與社會群體是如何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被重新定位或壓抑的。我們以特定區域的土地權變遷為例,揭示了現代性在推進的過程中,如何無意中加劇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特別關注了知識精英階層在國家話語建構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利用特定的歷史詮釋來鞏固新的社會秩序。 第二章:法制現代化與社會倫理的衝突 探討了引入西方法律體系後,如何在既有的親屬關係、宗族結構與契約精神之間產生深刻的摩擦與調適。不同於將其視為單純的「進步」或「倒退」,本章強調社會倫理規範在法律實施層面上的「在地化」(localization)過程。通過對數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訴訟案例的分析,展示了社會習慣如何在法律的縫隙中尋找生存空間,從而影響了整體社會的規範基礎。 第三章:教育體系重塑下的集體記憶工程 教育被視為國家機器重塑公民身份認同的關鍵場域。本章細緻考察了基礎教育課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調整,特別是關於「民族英雄」、「國家起源」等敘事的建構與解構。我們指出,記憶並非被動的繼承,而是一種積極的、政治化的工程,它決定了下一代如何看待自身與過去的關係,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動員潛能與政治取向。 第二部:都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結構重組與生活世界的變遷 隨著工業化和全球資本的湧入,東亞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快速都市化。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了微觀的社會生活,探討城市化如何重塑了家庭結構、社會流動性以及人際關係的質地。 第四章:從鄉土到都會:流動性與社會資本的再生 本章重點分析了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帶來的社會網絡斷裂與重組。傳統上建立在血緣和地緣基礎上的社會資本,在城市這個陌生且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如何轉化為以職業、同鄉會或共同興趣為基礎的新型社會連結。我們提出了「準社會關係」的概念,用以描述城市中既疏離又相互依賴的鄰里與工作夥伴關係。 第五章:家庭結構的壓縮與代際關係的重塑 都市化的經濟壓力與個人主義思潮的興起,對傳統的核心與擴展家庭模式構成了強烈挑戰。本章分析了「四二一」甚至「一對一」的家庭結構在照護責任、經濟負擔分配以及長者地位方面的深刻變化。代際溝通的障礙不僅源於價值觀的分歧,更在於生活空間的稀缺性與時間分配的緊迫性。 第六章:消費主義與身份政治的交織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消費行為不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而是成為一種重要的身份標誌和社會區隔手段。本章探討了特定的消費模式、品牌忠誠度如何被用來表達階層歸屬、文化品味乃至政治立場。都市中的休閒空間、流行文化與次文化群體,成為了身份焦慮與認同追求的投射場。 第三部:全球脈絡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主體性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高至知識生產的層面,探討在全球學術霸權與本土經驗之間,東亞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困境與可能的突圍路徑。 第七章:學術範式的輸入與在地化的詮釋 本章批判性地審視了西方社會科學範式(如結構功能主義、理性選擇理論等)在東亞社會研究中的適用性與局限性。我們認為,單純的「套用」往往導致對在地複雜性的遮蔽。真正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對本土歷史經驗和文化邏輯的深刻體察之上,實現範式的「在地轉譯」。 第八章:民間敘事與非主流知識的價值重估 除了官方或學院派的知識體系,本書也挖掘了存在於民間、地方文獻、口述歷史中的非主流知識。這些被主流話語邊緣化的敘事,往往包含了對社會結構、人情世故更為貼近實際的洞察。本章論證了重拾這些「碎片化知識」對於構建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本土社會理論的必要性。 第九章:面對未來的知識倫理與學術責任 結語部分,作者反思了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倫理定位。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學者的責任不僅在於描述「是什麼」,更在於審慎地探討「應該是什麼」。這要求學術研究必須保持批判的獨立性,同時對社會變革的後果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與人文關懷。本書呼籲建立一種更具反思性、更能容納多重歷史聲音的知識生產共同體。 --- 本書特色: 1. 多層次分析框架: 成功整合了宏觀的國家建構史、中觀的社會結構變遷與微觀的個體生活經驗。 2. 豐富的實證基礎: 結合了歷史文獻、法律檔案、統計數據與詳盡的質性訪談材料,確保論證的堅實性。 3. 跨學科的對話: 穿梭於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與政治學的邊界,提供全面而立體的洞察。 4. 對現代性概念的再思: 挑戰了普遍主義的現代化預設,強調東亞社會在自我現代化過程中的獨特性與內在邏輯。 適合讀者: 社會學、歷史學、區域研究、政治學的專業研究者與研究生;關心當代東亞社會發展與文化轉型的政策制定者、文化工作者及廣大知識界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復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學者,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曾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榮譽理事長,現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專業研究在齊文化與齊學術、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陽明學與中國現代化、心學心理學暨華人本土心理諮詢。擅寫詩文,倡導與實踐心學來復興中華文化。著有《心學工夫論》(2005)、《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2005)、《先秦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2009)、《戰國齊學術的特徵與影響》(2009)、《心學風雲記:王陽明帶你打土匪》(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2018),編有《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2019)等書。
 
  闡發心學二十二年,歷經各種生死交關的考驗,拍攝磨課師課程《王陽明帶你打土匪》,榮獲教育部磨課師課程A類新星計畫(2015),課程除在國立交通大學育網磨課師平台播出,並獲得大陸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慕課平台選為簽字認證課,經營三年,修課人數已超過八萬人,陸續榮獲校內宜大績優通識課程優等獎(2017)、宜大教學卓越績優人員特優獎(2017)、宜大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7),校外榮獲全國網路票選人氣磨課師第一名(2017)、中華民國數位學習科技優質金質獎(2017)與教育部標竿課程獎(2018)。長期探討心學的自性議題,榮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如何藉由釐清黃光國難題建構華人修養心理學」(2017),並榮獲宜大106學年度博雅學部學術研究績優獎(2018)。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黃光國難題——傳承儒家的兩種進路╱黃光國
推薦序二 陳復對「黃光國難題」提出批判的精神史意義——從我與「本土心理學」的邂逅說起╱林安梧
自序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
前言
第一節 引論:把握住黃光國闡釋的核心觀念
第二節 黃光國難題: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
第三節 戈迪安繩結:解開黃光國難題的辦法
 
第二章 儒家心理學——黃光國難題正面臨的迷陣與突破
前言
第一節 引論:黃光國難題產生的背景與視域
第二節 多重哲學典範的實質內涵與觀念轉化
第三節 排除黃光國難題對儒家心理學的障礙
 
第三章 修養心理學——黃光國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問題
前言
第一節 普世性或特殊性?黃光國的自我觀念
第二節 道義統攝利益:儒家關係主義的源頭
第三節 士人倫理: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調整
 
第四章 多重哲學典範——解決黃光國難題依據的實在論
前言
第一節 引論:再論多重哲學典範的實質內涵
第二節 商榷結構主義在多重哲學典範的意義
第三節 詮釋學觀點對多重哲學典範的再擴充
第四節 結語:解決黃光國難題依據的實在論
 
第五章 萬法不離自性——誠意面對黃光國難題的答客問
前言
第一節 發展中華自主學術系統的知識研究策略
第二節 中西有別與上下有別:本土心理學的歸路
第三節 自性的六種特徵:釐清我們對話的焦點
 
第六章 黃光國難題的誤區——由案例反思儒家倫理療癒
前言
第一節 中體西用:如何釐清儒家的倫理療癒
第二節 三種反思:黃光國談的儒家倫理療癒
第三節 案例討論(一):傳統倫理療癒的局限
第四節 案例討論(二):轉化倫理療癒的突破
 
第七章 自性的曼陀羅模型——解決黃光國難題的工夫論
前言
第一節 反思自我的曼陀羅模型如何沒有曼陀羅
第二節 黃光國的轉向:後期黃光國思想的發展
第三節 發展自性的曼陀羅模型該有的背景脈絡
第四節 兩線四面理論:陰陽五行學說的新詮釋
第五節 總結:解決難題需要的兩線四面工夫論
 
第八章 破解黃光國難題——如何構築清晰的知識論策略
前言
第一節 黃光國對中西本體論抱持著模糊態度
第二節 坦塔洛斯的困題:對心理學的再思反
第三節 宗教研究本土化須面對的黃光國難題
第四節 自性的有無:佛學對自我修養的策略
 
第九章 黃光國難題的體用觀——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
前言
第一節 質性跳躍:李約瑟難題到黃光國難題
第二節 中體西用:架構自成系統的體用關係
第三節 再演繹費依阿本德的多元主義方法論
第四節 建構實在論: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
 
第十章 後期黃光國思想——陽明學與榮格心理學的對話
前言
第一節 後期黃光國思想會形成的背景與脈絡
第二節 榮格心理學對後期黃光國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自性:陽明學如何與榮格心理學對話
 
後記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附錄一 總結五四,再創未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
附錄二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始末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4856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節錄)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這本書《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終於要出版了,誠如我的先師韋政通教授生前所言:「你這些年跟黃光國教授的辯論,等於你撰寫一本有關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博士論文。」雖然先師墓木已拱,然而往事並未如煙。猶記得十二年前,我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做博士後研究,因中華民國科學教育之父趙金祁教授希望我能了解黃光國教授對於科學哲學的最新認識,藉由訪談光國教授的因緣,從此開始聆聽他各種有關課程,經由大量的對話,讓我對如何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有更清晰的想法,同時對於光國教授某些觀點容有不同意見,但因光國教授係望重士林的大師級學人,或許來自他始終覺得任何文化的菁華都來自知識菁英撰寫的文集,使得他極度重視文本討論,我如果要讓他理解我的觀點,不書寫成文字將毫無獲得釐清的機會,因此我索性直搗黃龍,冀圖修正他理論的誤差,並將我跟他的觀點異同直接鋪陳成論文,他則針對我的問題做回應,如此一來一往,讓我撰寫出十篇論文,就成為本書的底稿。
 
  然而,這本書的出現,還有更早的源頭。我是深受五四運動理念影響的中華知識分子,胡適先生的每本著作我都曾經讀得滾瓜爛熟,即使現在他的主張不再對我的學問帶來絲毫影響,卻依然深刻影響我寫字的文風。然而,我畢竟已經沒有上一個世代在學術層面的恩怨情仇,早已能平情對待從自由主義到保守主義各種不同的觀點,這包括錢穆先生同樣是我酷愛研究的史學大家,更不用說我後來在學術層面的師承相當多元:不論從胡適先生到我大學時期的老師李敖先生;從錢穆先生到我念博碩士時期的指導教授陳啟雲先生;從牟宗三先生到我終身視如精神父親的韋政通教授;從本土心理學之父楊國樞先生到我這些年來深刻請益的黃光國教授;甚至科學教育領域跟趙金祁教授學習科學哲學的經驗,都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估計在我這一年齡層的學人,沒有幾人有我這種閱歷,這使得我的思路不再只是人文學的思考,更不再有傳統與現代的壁壘,而會從中華文化整體未來該何去何從的角度,來思考學術議題。
 
  但這只是論證層面,我至關緊要的成長經驗,來自我二十二年來對於心體的體證。當年在泰山鄉辦書院,人生腹背受困,在絕境中驀然悟得心體的存在,從此開始琢磨與實踐生命的學問。但我在這些層面的體會,只有在宋明儒學尤其陽明心學中能獲得交相印證,或許是科學主義(scientism)與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影響太深,不論是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的學人都沒有任何「見聞之知」可提供給我參考,反而是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幾位靈性大師諸如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與阿南達穆提(Anandamurti, 1921-1990)的觀點能讓我意識到有關自性與空性交會的體證絕不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是超越主客關係的實存經驗。但最奇怪的現象莫過於這些議題竟然不被視作學術殿堂可討論的內容,這曾經令我深感痛苦,基於能在學術獲得承認的現實考量,我不得不「盡棄所學」,將生命的體證放在心中,轉而學習使用社會科學的語言來寫論文。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作品的結構處理方式,非常值得那些想寫「大部頭」的年輕學者學習。它不是單純的文獻回顧或理論介紹,而是一種螺旋上升的論證過程,每一章節都像是為前一章的論點打下更深的基礎,同時又拋出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引導讀者進入下一層次的思考。尤其是在論及「方法論的轉向」那一部分,作者們似乎很務實地指出了,傳統上我們慣用的量化或質化方法,在解釋某些「非理性」或「集體記憶」的現象時,顯得力不從心。他們提出的替代方案,雖然概念上或許並不完全是全新的,但將其系統性地整合到「華人社會脈絡」下進行操作,這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學術貢獻。我看書的時候,腦中不斷地浮現出我在不同鄉鎮進行訪談的場景,突然間,那些過去無法被現有理論完全解釋的細微互動和情感流動,似乎有了安放的空間。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翻譯」的工具,讓我們能夠將東方經驗中的複雜性,用一種足以與世界學術界進行有效溝通的語言表達出來,但這種表達方式,卻是內生於我們自身文化邏輯之中的。它成功地將「本土」從邊緣化的標籤,轉化為一種學術上的「主場優勢」。

评分

坦白說,對於學術界裡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論戰,我早已感到厭倦。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之處,在於它對「矛盾性」的擁抱與闡釋。它沒有試圖建構一個完美的、統一的「華人社會科學」的理論大廈,反而精準地指出了,真正的知識生成,恰恰發生在那些理論的邊緣、光譜的兩端交會之處。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描繪了問題的輪廓與深度。我尤其欣賞它對「知識生產者」角色的反思,我們這些浸淫在學院裡的學者,如何避免成為知識的「截圖者」而非「創造者」?這本書挑戰了學術的舒適圈,它要求我們不僅要具備分析能力,更要有「同理心」與「參與感」,才能真正捕捉到社會運作的微妙肌理。這種對學術倫理與實踐責任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厚度超越了純粹的學術探討。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華人知識分子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時,那種既興奮又焦慮的心態。這本書讀起來雖然需要專注,但絕對是一種值得的智識旅程,它激發了我想回到田野,重新檢視我過去資料的衝動。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這種長年混在社會科學圈子裡的老台客忍不住多看幾眼。「轉道成知」,這幾個字勾勒出的畫面,彷彿是從熟悉的學術路徑上,繞了個彎,卻在那個轉角處,豁然開朗,看到了全新的風景。說實話,在台灣,我們多少都有些「學術焦慮」,總覺得我們的研究方法、理論取徑,老是被一些歐美主流學界視為邊緣或應用範疇。這本書若真能點出這條「突圍」的路徑,那可真是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也或許,是一劑強心針。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過去幾十年來,華人社會科學研究者如何在既有的西方理論框架下,努力「在地化」的掙扎與成果。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真正提供一套「立足本土」的方法論指引?畢竟,光是喊著要「本土化」口號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突破,在於能否發展出能解釋華人社會複雜現實,甚至能反饋給世界學術對話的獨特洞見。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描繪出這個轉型的艱辛與必要性,那麼它就不只是一本學術論述,而更像是一份知識分子群體共同的宣言。我個人最關心的是,這種「轉道」的過程,會不會在操作上過於理想化?畢竟,實務工作者要面對的,是來自研究經費、學術發表制度,乃至於學生訓練體系中的重重阻力。希望這本書的論述能既有高度,又不失腳踏實地的細膩。

评分

從書籍的編排來看,它展現了一種獨特的「交織性敘事策略」。它並非由單一的聲音主導全書,而是透過不同學科背景(像是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甚至歷史學)的學者,從各自的視角切入,共同構建出對「華人本土知識」的立體理解。這種多聲部的論述,極大地豐富了內容的層次感,避免了單一學科視角的局限性。例如,當社會學的宏觀分析與人類學的微觀民族誌交織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現象的描述,更是現象背後深層的文化韌性與結構性限制。這本書成功地展示了,真正的「突圍」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要學會如何有效地「整合」與「重組」現有的知識工具,使其更適合於回答我們當地面臨的迫切問題。它讓我思考,我們在教育下一代時,是否給予了他們足夠的「工具箱」,讓他們能靈活地從不同知識傳統中汲取養分,而不是僵化地遵循單一的學術範式。總體而言,這本著作不僅是學術上的里程碑,更像是一份催化劑,促使整個華人社會科學群體,進行一次深刻的、面向未來的自我對話。它讓人看見了希望,一種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光譜正在緩慢但堅定地成形。

评分

讀完後我第一個感想是,這本書的作者群顯然對「身份認同」這個議題有著相當深刻的體會,這不是那種在象牙塔裡空談概念的學術寫作,而是帶有一種「血肉感」的思辨。它所探討的「華人本土」,絕不是單一、靜態的,而是充滿了動態的張力與內部的差異性。特別是它如何處理兩岸三地在社會結構與歷史經驗上的分野,並且嘗試在這些分歧中尋找一個「共通的知識基礎」,這個企圖心非常大膽。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地方知識」的再詮釋,擺脫了過去那種將地方視為僅僅是西方理論的「案例區」的觀點,而是將地方視為知識產生的源頭。這讓我覺得,我們過去那些在田野裡耗費的心血,終於有了一個更堅實的理論依託,不再只是零散的田野筆記。這種從實踐中歸納出理論的寫法,讓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紮實」,不像有些理論著作空泛得讓人抓不住重點。當然,隨之而來的挑戰是,當理論試圖涵蓋如此廣泛的地域光譜時,會不會反而失去了對特定場域的敏銳度?但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對話起點,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我們在討論「社會科學」時,到底遺漏了什麼關鍵的文化與歷史脈絡。它強迫我們跳出過去習慣的學術語彙,去尋找更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表達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