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背後的心理學:行不通就換方法,建構有效的數學思維

解題背後的心理學:行不通就換方法,建構有效的數學思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佛瑞德 S. 波薩曼提爾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数学思维
  • 解题策略
  • 思维模式
  • 学习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问题解决
  • 数学教育
  • 思维建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就是不會!我的數學就是爛!」
一遇到問題,腦袋就僵化、衝動又焦慮,
怎樣的心理因素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改進年輕時就養成的無效思考模式,
  給從小就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的人。


  解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整天解題無數,從在聚餐時分攤帳單、開車時找出最佳路徑、訂購派對食物、安排家具動線等等都是。對許多人來說,應付這些問題輕鬆愉快,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許多人自小學習數學的經驗就是挫折連連,這讓他們自小就養成迴避問題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延伸為終身的迴避模式和習慣,讓解決問題變得比實際上更困難。然而,身為心理學家的本書作者們非常瞭解人們在面對該解決的問題時,在認知和情緒上許多難處和焦慮。並瞭解無效的思考模式從年輕時就開始,隨著時間而固化。解題能力的優劣與其說是智力差異,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礙,以及需被認知的無效思考模式。而這是可以透過學習和教育來做調整的。

  本書提供讀者解決難題的策略,也提供了清晰的步驟,讓人洞察自己的盲點,同時也重新定義所謂的信心是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找出好的解題策略,必定要不斷嘗試、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並且要有為了成功願意接受失敗想法。

  此外,作者也指出影響我們解題能力的眾多心理因素,包括:曲解問題、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沒有彈性、想法僵化、焦慮、注意力缺失、健忘以及衝動。本書將提供範例,展現常見的數學及日常生活問題以及與每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因素,藉此幫助讀者瞭解必要原則,並成為一名好的解題者。

  本書給那些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或「說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的讀者。若能面對自己的焦慮,發展出更優秀的心理技巧,改善自身能力,重拾對於數學和邏輯問題的信心,並找到學習的意義,便能在未來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好好梳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並擁有能看待自己的新觀點。

名人推薦

  游森棚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蘇俊鴻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專文推薦

  本書讓人反思與修正自己習慣的解題模式與隱藏的情緒,值得在解題歷程中時常受挫的孩子與大人看的好書。——劉雅茵 南科實中數學教師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解题背后的心理学”这一主题,但内容不包含您的特定书名《解題背後的心理學:行不通就換方法,建構有效的數學思維》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 --- 书名(虚拟):《思维的炼金术:跨越瓶颈的认知策略与问题解决之道》 简介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中,持续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都是成功的基石。然而,许多人发现自己常常陷入“思维的僵局”——面对一个看似清晰的问题,却找不到突破口,或者固守着一套已经失效的旧有模式,拒绝改变。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工具书,它深入探究的,是支撑我们每一步思考与决策的深层心理机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会卡住,以及如何通过重构认知框架来解锁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认知的陷阱与思维的惯性 人类的大脑为了高效运作,发展出了一套依赖经验和模式识别的捷径系统,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其有益的。但在面对新颖或复杂的问题时,这些“捷径”恰恰会成为最大的障碍。 我们首先会剖析“功能固着”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更是现实中许多创新受阻的根源。当你习惯于将一个工具或概念固定在某一特定功能上时,大脑会排斥将它用于其他用途,即使这种新用途更为高效。书中将通过一系列经典案例(例如,瑞士军刀的用途限制、日常生活中对工具的刻板印象),阐释如何有意识地打破这种固着,将思维从既定功能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其次,我们将探讨“确认偏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隐秘作用。当我们形成初步假设后,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支持该假设的证据,而忽略或贬低那些相互矛盾的信息。这种倾向性搜索极大地阻碍了我们对问题全貌的把握。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反向论证”机制,强迫自己去寻找“证据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从而主动寻求推翻现有结论的机会,这比被动等待外部反馈要有效得多。 我们还会深入分析“锚定效应”对估算和决策的影响。在没有充足信息时,我们倾向于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无论其准确性如何)作为判断的基准点。在解决涉及资源分配、时间预估或风险评估的问题时,这种过早的“锚定”往往导致整个解决方案在后续实施中严重偏离轨道。 第二部分:从“行不通”到“换方法”的认知转换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失败的解决方案并非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关键在于,当既定路径被证明无效时,读者能否迅速而优雅地完成认知视角的切换。 我们提出了一套“三段式评估与重构模型”: 1. 解构(Deconstruction): 并非简单地放弃,而是将原有的失败尝试,拆解成最小的可分析单元。这包括清晰界定:哪些前提是错的?哪些步骤是多余的?哪些假设是未经检验的? 2. 视角切换(Perspective Shifting):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介绍了几种有效的视角切换技术,包括“时间轴倒推法”(从期望的结果向后追溯必要条件)、“利益相关者置换法”(如果问题的主体是别人,我会怎么做?),以及“极端化测试法”(假设条件被夸大十倍或缩小十倍,原有的方法还成立吗?)。这些方法旨在激活大脑中不常用的神经通路。 3. 概念重组与映射(Conceptual Recombination): 在新视角下,我们不再是修补旧方案,而是将不同领域(如生物学原理、工程学结构、艺术构图)的成熟概念,映射到当前遇到的难题上。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系统性地建立这种跨领域概念库,并进行有效的类比推理。 第三部分:构建高效且灵活的思维系统 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弹性思维”(Resilient Thinking),使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不再感到焦虑或无助,而是将其视为信息输入。 我们将探讨“心流体验”在深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心流状态并非纯粹的放松,而是一种高度专注下的认知效率巅峰。我们提供了基于神经科学的实践方法,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的任务中,合理设置挑战难度,优化环境设置,从而更容易进入这种高效的“心流通道”。 此外,我们强调“元认知监控”的重要性。元认知,即对自身思考过程的思考。本书提供了具体的自检清单和提问框架,帮助读者在问题解决的每一步骤中,实时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判断的依据以及是否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对过程的持续审视,使得读者能够尽早发现“路线错误”,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刻才发现。 本书适合所有需要深度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学生以及终身学习者。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套强大的、可迁移的心智工具箱,让你在面对任何“行不通”的困境时,都能自信地启动思维的炼金术,找到那条通往成功的全新路径。通过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你将不再是被动地应对问题,而是主动地塑造你的解决方案。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佛瑞德.S.波薩曼提爾 Alfred S. Posamentier


  紐約市立大學附設紐約市科技學院的傑出講 師。紐約慈悲學院教育學院擔任院長,並是數學教育終身職教授。超過六十本以教師、中小學生及普羅大眾為目標讀者群的數學著作,致力於改善學生的解題技巧,以超越傳統教科書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

蓋瑞.葛斯 Gary Kose

  長島大學布魯克林校區心理學教授。1981~84年間就加入羅格斯大學認知研究教學團隊,研究興趣擴大到一般認知中的相關問題,完成了記憶、敘事理解以及檢視脈絡和行動對解決問題的影響等相關研究。

丹妮耶爾.索羅.維葛達默 Danielle Sauro Virgadamo

  臨床心理學家,興趣在親職訓練及兒童行為問題。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以學校為基礎的心理健康干預、量表編製,以及雙胞胎的心理健康。

凱瑟琳.基芙.柯柏曼 Kathleen Keefe-Cooperman

  合格臨床心理學家以及長島大學諮商及發展系助理教授。她理解到人們面臨的挑戰會對他們的成功造成負面影響,然而辨認出這些障礙還不夠,他與她的同僚作者合作提供了要學習以信心面對嶄新問題的成功方法時所需的技巧。

譯者簡介

謝雯伃


  自由譯者,曾任台灣立報國際新聞編譯多年,譯作包括《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夏日)、《思考的演算》(八旗)、《走路的科學》(八旗),以及多本生活類作品。
 

图书目录

寫在前面
導言 
推薦文
 
第一章  解題簡史

根據心理學家的觀點,解題是一種尋找問題每一面向彼此之間關聯、以達到結構性理解的過程;換言之,去理解問題的各個部分如何彼此連接,就有可能以新方式重新整理問題的各個元素。
 
第二章  探索問題空間:解題策略
那些不想解題的學生,反應的可能是過去失敗的歷史或被人評價的焦慮感,因此閃避了問題。他們不是敗在解題上,因為他們甚至連一試也不願意。那些願意面對問題的學生,則不受失敗或被人評價所威脅,對於犯錯有更大的耐受力。
 
第三章  判斷、推理及決定

我們通常把共變想成是依因果關係做出判斷。然而共變並不足以建立因果關係,因此使用時要小心。教育會導致更高薪的工作嗎?早餐吃得好會讓你一整天感覺更好嗎?這些來自共變的因果關係幻覺很容易被人誤信。
 
第四章  不感興趣及焦慮vs 動機與信心
許多人與數學焦慮搏鬥而影響了他們的表現。雖然數學焦慮源於不理解眼前的素材,卻也因為人們想要「擅長數學」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而生。
 
第五章  不專心及健忘 vs 注意力專注及工作記憶
當我們分心時,我們會跟不上已建立起的資訊,因此很難流暢地繼續這項任務。持續分心,會造成你需要重覆開始同一項任務,因為在回想問題目標、變量及已有成果上,你都會遭遇困難。
 
第六章  順向思考及倒向問題思考:直覺式想法與深思熟慮式想法
直覺給予我們一個簡化過的粗糙分析,創造出我們所知比正常量還多的幻覺。但當我們深思熟慮後,我們就會開始欣賞事物的複雜,並體會學海無涯。
 
關於作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24432
  • 叢書系列:ALPHA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文01

問題來時,你可知道自己的思考途徑是什麼?
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解題這件事並不只是在考試或是工作上,生活中可是到處充滿著這類事件,從聚會邀約在哪個餐廳吃飯,到生病了該去找哪個醫師或診所,這都是一個生活中的問題解決。

  之前有次眼睛不舒服,於是上網搜尋家裡附近的眼科診所。透過Google很快可以找到有哪些以及關於這些診所的評價。原本選定了一間離家近、評價也高的診所,但當我點進一看,發現有則留言描述他所遭遇的不佳經驗。雖然其他留言多半是正面的,整體評價分數也高,似乎沒什麼好挑惕的,但我依然為了這則負面留言而猶豫不決,甚至起了改換別間的念頭。

  面對問題的思考方法說來簡單,但其實有很複雜的心理歷程,特別是人們無意識的那些認知偏誤,都會影響到最終的解決方案。其中之一就是上段所描述的,人們很容易受到少數個案經驗而影響,而不論科學數據是好是壞。畢竟他人的經驗好壞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理解,而統計數據卻是需要後天學習才能瞭解當中的涵義。這違反理性的決策方式,正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況。

  在2021年春節期間,網路出現一個科學傳播的爭議事件。一位擁有大聲量的Youtuber根據自己的體驗及少數專家的建議,向大眾說明了某個飲食療法的好處。然而這卻引來一位醫師引經據典地反駁,說明這療法根本是無稽之談,不該向大眾推薦。雙方網路交鋒,支持者也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事件最終在其中一方認錯後落幕。這類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更不會是最後一次,相反地日後會越來越常發生。

  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知識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們看似應該越來越理性才對。但由於我們並無法接收與理解如此龐大的資訊,因此很難知道自己所獲得的資訊是對是錯。很多人面對問題的第一步,通常是像我一樣上網Google,或者是尋找專家的意見。這些方法並沒有錯,而有些人做了之所以會發生錯的結果,多半是忽略了自己的立場會造成確認偏誤,以至於都只看符合自己觀點的資料,而忽略了反對面的資訊。我常提醒自己,確保盡量不犯錯的方式,是一直提醒自己可能會犯錯,要常懷疑所獲得的資訊,特別是那些跟我立場相同的資訊。

  這本「書名」雖然有提到數學這讓多數人害怕的知識,但內容主要並不是談數學,應該說數學就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最基本型態。在閱讀的同時,而是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我也在思索自己面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途徑,因此讀起來很慢,但卻也因此沉浸在解題的思考歷程裡,獲得有別於閱讀一般科普書籍的樂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個人都該多瞭解自己解題時的思考策略,才能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去避免大腦內建的捷徑思考方式,才能真正獲得最佳的處理方案。

推薦文02

每一次解題都是單獨一次的探險
游森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數學的能力包含許多面向,但實際上的測試卻常常以解題能力來當作唯一的指標。底下舉兩個學生階段的光譜兩端案例。

  光譜一端是國中會考或是大學考試中心的學科能力測驗。這些問題帶有鑑別考生解題能力的任務,在解題光譜上是屬於需要思考、但並非遙不可及的問題。也就是說,解答的線頭不會埋得太深,常常有固定的程序,並且解答經由訓練(平常的努力)可以熟練或聯想而得。

  光譜另一端是數學競賽或數學研究。比如每個國家選六位學生參加的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這個競賽只有六題,每一題平均可以作答一個半小時。每一年最難的一道問題,通常全世界的菁英選手只有個位數的強者能答對。我擔任教練多年,常常著迷於這些選手可以苦思數個小時毫無進展,而突然靈機一動的那個瞬間。更極端的數學研究 如果也視為一個規模宏大的解題過程,則常常需要歷時數個月乃至數年的辛勤工作。在這個漫漫過程中,大腦迴路如何連結,解題歷程如何進行,以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是極大的神秘。

  解題過程中實際上牽涉到複雜的一系列心智交互作用:這包含了理解問題、分析已知與未知、觀察與試驗、擬定與施行策略,以及嘗試與反覆修正,才能慢慢接近目標,最後再進行解題回顧。步驟整理起來看似簡單,實際上每一次的解題都像是單獨的一次探險,簡單的問題是輕鬆的旅程,複雜困難的問題像是攀越高山。而探險的過程又非常個人化: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問題,採取的解題模式可能完全不同。而且,每一階段還牽涉到當下的心理狀態,畏懼、信心、焦慮、動機、經驗等等,這些難以量化的因素又和解題能力糾纏不清。

  所以,解題的心路歷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解題的能力能學嗎?能夠改進嗎?有什麼誤區該避免嗎?怎麼克服焦慮,怎麼集中注意力,有沒有什麼思考策略或解題架構可以依循?

  讀者手上的這本書,是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與三位心理學家的合著。這本書以心理學角度與高度討論了「數學解題」這件事,試圖討論與解答上述的問題。書中第一章先介紹了解題的歷史。第二章討論我們如何採取策略。第三章討論解題時做決定的影響因素。第四章討論心理層面,諸如焦慮與動機對解題的影響。第五章討論注意力集中的問題。第六章討論直覺與深思在解題中的重要性。    

  數學這個科目可能是大多數臺灣學生求學生涯中最大的門檻。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層面的:數學本身一步推一步不容妥協的嚴密性、一層一層疊加上去的概念、精確性,以及獨特的符號與語言。然而,數學訓練的推理能力以及解數學問題所需的解題能力,又是現代社會中面臨諸多決策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欣見這本書的出版,讓讀者得以一窺「數學解題」這個神秘能力的心理層面。我相信讀者必定像我一樣,在這本書中得到許多啟發與印證。如同書序所言,這本書讓讀者看見對解題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的許多認知程序,也提供了可行的嶄新思考方式來克服這些問題。透過練習,讀者有機會成為更好也更有效率的問題解題者。

推薦文03

解題原來這麼有事!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蘇俊鴻


  身為高中數學老師多年,每當考完試後總有學生前來「申訴」,大都離不開下列三種情況:

  情況一:考前我都把題目做得滾瓜爛熟了,考試時還是有很多題目不會。
  情況二:考卷一發下來,我就開始焦慮,很多題目就不知道怎麼做。等到結束鈴響,再看題目時,我都會做了。
  情況三:題目我都會做,可是常常看錯數據或是計算錯誤。

  上述這些問題,本書作者從心理學的理論為我們提供解釋,並且提出改善方案。比方說情況一,透過範例教學演練相同系列的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概念、習得技巧,從而進入長期記憶,成為特定解題程序(演算法),是發展解題策略的有效方法。然而,反覆大量的機械練習,忽略概念理解,卻可能阻礙學生看到解決新問題的明顯線索,提出新的解題策略,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定勢效應。因此,如何避免心理定勢的產生,就是教與學時要考慮的課題。

  又或者情況二,考試時焦慮是影響成績表現的最大心理因素。通常總是鼓勵學生考試不要害怕、要有信心。那麼,該如何培養信心呢?這就是我的困擾所在。作者告訴我們信心不僅是「這個我做得到」的態度,其中還包括「理解題目和變因,以客觀開放的心態處理問題,以及感覺準備充足並感覺自己能處理問題。或許,信心最大的指標是一個人面對失敗的能力。」要如何培養面對問題的信心,第四章有可操作的練習題指引,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試。

  至於情況三,如何培養專注力,就請各位參閱第五章的內容吧!

  事實上,解題活動不只發生在數學場域。我們每天日常都要解決許多問題,且解題能力的優劣表現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作者認為,心理因素是影響解題能力的關鍵之一,並且「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與解決日常問題的技巧,兩者以同樣方式發展。」然而,「許多人認為數學天分是一種『天生能力』,因此假想自己永遠無法改進這個技能及解決問題能力。」書中透過心理學的理論說明,配合生活實例與數學範例的演示,告訴我們只要理解原因、透過練習,總是有可能改進數學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解題背後的心理學》一書值得推薦的原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因為我從小對數學的恐懼,總覺得那些數字和公式像是外星語言,怎麼學都學不進去。坊間的數學學習書,大多著重在公式的推導和解題技巧的堆疊,讀完後雖然會套招,但一遇到變化題或需要靈活運用的情境,我就立刻卡關,腦袋一片空白。這本新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是它完全跳脫了傳統的「教你解題」模式,而是深入探討「為什麼我們在思考上會卡住」。它不像在教我數學本身,更像是在教我怎麼跟自己的大腦對話,怎麼調整面對難題時的心理韌性。書中那些關於「認知負擔」和「心態設定」的描述,簡直說出了我的心聲,原來我不是不夠聰明,而是我的「思考框架」出了問題。讀完前幾章,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解不開,不是因為我不會那個公式,而是我被舊有的、無效的思考路徑綁架了。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比死記硬背一百個公式都來得有價值,讓我對數學的看法從「不得不面對的敵人」,轉變成「可以嘗試溝通的對象」。

评分

說真的,我以前總覺得,只要花時間練習,數學自然就會變好,這完全是一種迷信。這本書徹底打破了我的這種「努力等於成果」的迷思。它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闡述了「無效努力」的陷阱。記得書中提到一個關於「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案例分析,讓我猛然驚醒。過去面對數學難題,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我就是沒天份」,然後就自我放棄。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新的解題公式,但它提供了一套**調整決策機制**的SOP。它教你如何辨識出自己在哪個階段開始產生抗拒,然後用一個「替代性策略」來繞過那個思維的死胡同。我嘗試在解題時,不再專注於「得到正確答案」,而是專注於「理解我為什麼會這樣想」。這個心態上的微調,帶來的效果是驚人的。它把數學從一個要求完美輸出的「考試科目」,變成了一個允許犯錯、鼓勵探索的「心智遊戲」。對於那些和我一樣,被數學的「正確性」壓得喘不過氣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心理上的解放。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學術術語的堆砌,即使是像我這樣對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精髓。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抽象的「思維模式」具象化了。書中經常使用一些比喻,比如把無效的思考路徑比喻成「思維的慣性軌道」,一旦進入,就很難跳脫。我最喜歡它提到的一個概念,關於「對錯誤的重新定義」。傳統教育裡,錯誤就是扣分的代表,但在這本書裡,錯誤被視為寶貴的「數據點」,是揭示我們當前認知盲區的線索。我開始鼓勵我的孩子(或者說,我自己)在做數學題時,故意去嘗試那些「看起來就不太對」的解法,不是為了搗蛋,而是為了觀察錯誤發生的那個瞬間,大腦的反應。這種鼓勵探索而非追求完美氛圍的營造,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實質的改變。它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且充滿人味,不再是冰冷的計算。

评分

坦白說,當初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還以為又是那種譁眾取寵的「心靈雞湯」文體,專門針對數學弱者。但翻開後,我發現我錯了,它的深度遠超我的想像。它不是在給你打氣,而是在給你「工具箱」。而且這個工具箱裡的工具,不只適用於數學,對於處理任何需要邏輯推演和解決複雜問題的場景都適用。它深入剖析了「問題結構化」的重要性,指出許多人之所以解不開,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正確地「看見」問題的本質。書中提供的方法論,讓我學會了如何像工程師一樣,把一個龐大、令人望而生畏的問題,拆解成一系列可管理、可測試的小模塊。這種結構化的思維訓練,已經滲透到我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我現在在面對專案瓶頸時,會先問自己:「我的認知框架有沒有限制住我的想像?」這本「數學思維」的書,最終卻教會了我一套更通用的、面對生活挑戰的「心智操作手冊」。強烈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想不通」的人。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以往讀教科書的體驗截然不同,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公式堆砌,反倒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娓娓道來人類認知能力的極限與潛能。作者對於「問題解決」這個動作的拆解,細膩到令人佩服。它不是用「你應該怎麼做」,而是用「你可能在哪些地方卡住了,而這個卡點背後的心理動因是什麼」。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策略轉換」的部分,書中設計了一些小小的思維實驗,讓你親身感受當舊有模型失效時,大腦是如何「抗議」並「固執己見」。這種帶有自省色彩的閱讀體驗,讓我對自己的學習習慣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盤點。過去我習慣性地尋找最快、最直接的捷徑,但這本書告訴我,有時候「繞遠路」——也就是嘗試不同的、看似低效的思考路徑——才是真正建立穩固數學思維的關鍵。這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複雜決策時,也開始有意識地「慢下來」,多嘗試幾種不同的解讀角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