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勃森.葛拉罕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幸福经济学
  • 伦理学
  • 共同体
  • 社会责任
  • 价值观
  • 经济发展
  • 社会进步
  • 可持续发展
  • 伦理行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 奪回工作
  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 奪回商業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 奪回市場
  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 奪回財產
  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 奪回金融
  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各方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林祖儀│經貿國是會議全國代表
  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
  陳怡樺、陳郁玲│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作者
  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如果你想經營具理想與人情味的照顧服務或教育活動,猶豫要商品化收費還是免費普及比較好?作者會陪你釐清『工作生存—商業盈餘—市場交換』的本質,進而重新定義問題;如果你想打造以人為本、社群共好的空間,正煩惱產權模式、管理機制和資金來源,作者會分享『多元的財產共有化』和『具社會連帶的金融』等概念。臺灣各地投入社會經濟創新行動的朋友們,本書兼具大格局的批判,與個體財務需求的討論,絕對有助於激發更多策略思考!」——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在資本主義至上以外的另一種思考,透過具有社會創新能量的案例分享,啟發我們對於公平與永續生活的想像,也提供一系列工具,讓我們能將想法化為具體行動,推薦大家一讀。」——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當生活逐漸被『經濟』拉下山坡,這本書會是有用的煞車,而且需要手腳並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人都知道要尊重『市場是看不見的手』,但很少人談社會是『看不見的腳』,沒有社會,市場就無所依憑。本書的核心即在奪回經濟的概念,用多重的尺度、不同的角度、多元的個案重新思考生活的可能,並提供具體工具,協助被經濟原子化的個人再重建為共同體的我們。如果你也想重新抓回生活,這是本相當好的入門書。」——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有可能讓經濟不那麼邪惡嗎?本書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五大面向的行動出發,透過深入淺出的指引及案例,提供一整套奪回經濟主導權的解決方案,使經濟不再是由1%所控制,只有貪婪與破壞的掠奪武器。更重要的是,以倫理作為行動核心所重建的『社會團結經濟』,既不困難,也無需龐大費用,就能看見成效。
當經濟不再是市場說了算,市場也不會只由企業說了算!是時候重建一個為99%服務的系統,讓經濟及市場成為獎勵社會價值的正義。」——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本書向堅持『市場資本主義之外沒有替代方案』的人,展示了『另一種世界』生猛有力的樣貌,人們只因意識形態障目才對此視而不見;本書也對有美好憧憬但質疑『真實烏托邦』可行性的人闡明,普通人也具備能動性,能夠建立自己想要的經濟體制;對於那些已在替代方案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者而言,本書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和實例,使其能夠據以調整實務做法;本書也為想了解地方創生和社會實踐者提供了快速理解的指南。」——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當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地將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商品化,強調個人主義、相互競爭等價值,人們不斷探尋資本主義以外的各種另類經濟形式。互助分享、強調人與人的關係、看重社會集體和團結等原住民部落的特質,都是我們想要尋回並重視的價值。除了臺灣熟悉的合作社與社會企業,本書也提到公平貿易、社區支持型農業、循環經濟、私人土地共有化等另類經濟可能的出路。在此推薦這本社會經濟與團結經濟必讀的入門聖經,作者透過大量實例和具體可操作的工具,讓我們得以反思如何奪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同時也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一起行動,創造一個不同的未來。一起從『自己自己到一起一起』吧!」——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生活,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經濟,也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除了傳統大還要更大,多還要更多的經濟思維外,還有追求更好、更和諧的共好可能性。 不只是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都有不一樣的可能。這本書讓人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也讓我更確信自己想要當一個返樸者。」——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關乎『經濟』的事,無疑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課題。但恐怕多半時候,我們都困在既有認知的框架與制度中,狹隘地以為經濟只關乎財富增長,唯有不斷努力賺錢與消費,才是對整體經濟有所貢獻。但事實上,透過本書引導我們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金融』這些概念重構式的理解與實際案例的闡釋,可以發現,原來,我們大可建構屬於我們的共同體經濟體制,奪回屬於社區的經濟主權!」——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无关。 书名:《尘封的航迹:大航海时代与全球互联的黎明》 作者:[此处留空] 【内容简介】 《尘封的航迹:大航海时代与全球互联的黎明》是一部深入剖析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人类历史上那场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初期阶段的史诗级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探险家的事迹,而是着眼于宏大叙事之下,技术革新、政治角力、文化碰撞以及生态变迁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雏形。 本书将叙事的时间轴锁定在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直至西班牙帝国衰落、荷兰和英国势力崛起这一关键时期。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细腻的文学笔触,带领读者重返那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海洋,探寻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动力。 第一部:知识的萌芽与技术的跃迁 全球性航行得以实现,绝非偶然。本书首先聚焦于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我们审视了中世纪晚期在航海学、制图学和造船技术上的累积性突破。从阿拉伯和波斯世界传入的先进的星盘和象限仪,到欧洲人改进的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和盖伦帆船(Carrack),这些关键性的工程创新,使得船只不仅能适应大洋的狂风巨浪,还能在广阔的海洋中确定自身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指南针的普及和对风带、洋流的初步认知,构成了人类走出地中海、拥抱大西洋的物质基础。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传播路径,揭示了知识的跨文化交流在大航海时代所扮演的隐秘而重要的角色。 第二部:帝国的雄心与贸易的重塑 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国家野心勃勃扩张的时代。本书深入探讨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如何利用其先发优势,通过《托尔德西里约定》等政治手腕,瓜分世界新发现的土地和贸易路线。我们详细考察了“香料之路”的转移——从传统的阿拉伯和威尼斯垄断,转向葡萄牙人对印度洋的直接控制,以及西班牙对美洲白银的单向掠夺。 贸易模式的改变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白银从美洲流向欧洲,再大量涌入亚洲市场,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价格革命”)。本书通过对早期贸易档案、海关记录和银行文献的分析,重建了这一跨洋贸易网络的复杂性,揭示了财富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 第三部:两种世界的交汇与冲突 本书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相遇”这一主题的深刻反思。作者毫不回避地展现了欧洲探险者与美洲、非洲及亚洲文明的首次接触中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与悲剧性。 在美洲,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覆灭,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由于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如天花)造成的毁灭性人口锐减。本书对“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进行了细致的生态学和人类学考察,探讨了新旧世界动植物、疾病、观念和技术的双向流动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马铃薯、玉米、烟草进入旧大陆,而小麦、牲畜和欧洲的宗教信仰则被强行植入新大陆。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欧洲人面对东方古老文明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中国和印度富庶的敬畏与渴望,也有基于宗教优越感的征服欲望。对东南亚群岛香料贸易的争夺,以及建立在武力和特许权基础上的早期殖民据点,都为未来几个世纪的全球权力格局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航海家的肖像与精神世界 技术和政治的背后,是驱动这一切的人类个体。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一批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恩里克王子对航海事业的执着,到麦哲伦团队穿越死亡之海的坚韧,再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私掠者(Privateers)的冒险精神。作者利用探险家日记、官方信件和船员回忆录,力求还原这些个体在面对未知、恐惧与巨大利益诱惑时的真实反应。这种对“冒险家精神”的剖析,超越了简单的英雄崇拜,深入探究了驱动人类走出舒适区、挑战已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 结论:全球互联的奠基石 《尘封的航迹》最终总结道,大航海时代并非一个终点,而是现代全球化进程的真正起点。它以剧烈和往往是残酷的方式,将分散的人类社群强行连接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理解,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化贸易、文化交流乃至地缘政治的某些基础结构,都可以追溯到那些在茫茫大海上摸索前行的帆船之上。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贪婪、创新与毁灭的史诗,是对我们共同起源故事的深刻回望。 读者群体推荐: 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史、全球贸易史、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体系以及人类技术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也为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和经济全球化根源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史学基础和全新的思考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
 
  西雪梨大學的經濟地理學家凱瑟琳.吉勃森(Katherine Gibson)教授和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已故的裘莉.葛拉罕(Julie Graham)的共同筆名。吉勃森.葛拉罕的早期著作包括:《後資本主義的政治》(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如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的終結:對政治經濟學的女性主義批判》(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 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
 
  澳洲紐卡索大學地理學和環境研究副教授。她參與撰寫的著作包括《階級與它的他者》(Class and Its Others)、《社會經濟:經濟團結的國際觀點》(The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Solidarity)等。
 
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
 
  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州立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他的作品收錄於《經濟再現:學術與日常》(Economic Representations: Academic and Everyday)、《團結經濟:為人們和地球建立替代選擇》(Solidarity Economy: Building Alternatives for People and Planet),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國際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譯者簡介
 
周睦怡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協助執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近年來投入社會經濟、團結經濟以及公民社會的研究,探討如何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激盪促進經濟民主化與治理民主化。

图书目录

各方推薦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劉揚銘)
推薦序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陳東升)
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陳怡樺、陳郁玲)
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周睦怡)

致謝
導論 奪回經濟
為什麼是現在?

第一章 重構經濟,重構我們自身

第二章 奪回工作
存活得好

第三章 奪回商業
分配剩餘

第四章 奪回市場
遇見他人

第五章 奪回財產
共有化

第六章 奪回金融
投資未來

結論 任何時刻、任何地點……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34749
  • 叢書系列:Window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太好了,這是一本讀者可以使用,而且應該盡情使用的書,用於改變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行動。書中所討論的「經濟」,並非政府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掌控的金融運作,而是居住通勤、上班工作、採買物品、經營公司、股票投資……等日常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有機會改變經濟的樣貌。
 
  我們的經濟活動,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
 
  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我們,勞心勞力賺取報酬,以購買商品與服務滿足生活所需。照理說,經濟循環應該讓我們的日子更幸福,居住環境更美好,然而根據書中引用的研究,19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成長使個人收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升,在某些國家甚至還逐漸下降。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賺錢,沒有時間好好生活。
 
  工作是我們謀生的方式,或許也是快樂和意義的來源,然而漫長的工時正在損害我們的健康,也縮減我們育兒和陪伴家人的時間。我們為了彌補工作辛勞上網爆買,吃宵夜紓解加班壓力,再拿薪水上健身房向身體贖罪。於此同時,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市場貿易為某些人賺取豐厚報酬,卻也使某些人受苦受壓迫。
 
  人類的經濟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道理我們都懂,只是現在畫面變得更具體。2020大疫之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是印度旁遮普(Punjab)居民抬頭就能看見200公里外的喜瑪拉雅山矗立於地平線。由於國家進入封鎖狀態,交通中止、工廠停工,這塊地區30年來首度排除空氣汙染,讓居民得以直視原本就存在的山脈。經濟暫時停擺,使空氣和海洋變乾淨,城市更安靜,甚至連地殼震動都因此減少。 
 
  當然不是說經濟發展只有壞處,萬萬別這麼想,經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日常,沒有人可以脫離其中,然而現行經濟體制的問題是如此清晰可見,其中的許多弊端我們甚至已切身體會,我們過去習慣的拚經濟模式,其耀眼的成果是否遮蔽了某些我們理應重視的東西呢?《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提醒我們透過更寬廣的視野重新檢視經濟,同時也在各個層面提出有可能、甚至已證明可行的行動建議。
 
  從想像力開始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是重新想像,本書開頭先打破「經濟像一臺機器」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圖像是「經濟像一座菜園」──我們取之於它、消耗它,也需要補充與維護它;以及「經濟是一座冰山」──除了水平面上的受薪工作、市場交易外,水面下還有許多被忽略的經濟領域。
 
  換個圖像思考很有趣,過去提起「經濟體系」、「市場經濟」或「產業經濟」,人們總認為那是負責調整利率的政府,以及可以投資幾百幾千億的銀行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推動的體系,微小的個人沒有太大力量。重置一幅畫面之後,才發現你我都是經濟菜園的生產者、消費者與維護者,我們有能力也應該照料這塊園地,並與他人協商共同使用。
 
  想像力更新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改變、怎麼動手做的問題。本書用了五個章節循序剖析,首先討論我們的工作模式,再擴展至經營與管理企業的方式,接著繼續推演到國際貿易市場,進而反思私有財產制,最後則討論如何運用金融投資創造更好的未來。
 
  以下針對各章內容簡單介紹。
 
  第二章討論工作模式時,作者探問:「究竟什麼是幸福?」原本應該是為了維持生活而工作的我們,時常反過來變成為了持續工作而生活,時間分配失去平衡,日子過得並不快樂,這是現代人的一大困擾。
 
  書中以返樸者(Downshitfers,也有翻譯成「減速生活者」)為例,返樸者有意識地選擇減少收入但改善其生活品質,他們轉換職業、減少工作、搬到較便宜的區域,全面調整其生活方式,這是為了花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過更健康的生活,他們以較低的物質需求換取更多滿足感與幸福。在美國、英國與澳洲,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做出這樣的選擇。近年在全世界範圍逐漸蔓延的斷捨離、極簡主義潮流,也反映了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整體趨勢。
 
  書中說明,幸福不只是物質條件的滿足,有時工作本身就是幸福,身體健康也是幸福,和社群維繫良好關係、對社會有所貢獻也都是幸福的條件。為此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工作,而作者也提供了「24小時時鐘」、「幸福評分卡」與「均衡表」作為思考工具(42頁)。
 
  除了個人生活之外,提供我們有薪工作的企業,也是經濟體系重要的一環。第三章討論「生存所需」與「剩餘」的界線該如何劃分?企業可以如何分配盈餘?當前的人類經濟活動已經開始超出地球的負荷,且雖然生產過剩卻貧富不均,40%的財富流入1%的人手中。我們是否可能讓剩餘分配更符合倫理,在同樣條件下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時也將環境與其他物種納入考量?
 
  本章介紹了三種企業類型:願意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資本主義企業;從企業所有權、管理決策、工資設定到盈餘分配,都以民主方式運作(在阿根廷已有案例)的工人自組合作社;以及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直接滿足社會和環境需求的社會企業。
 
  討論完企業,下一步便是連結供與需的市場。第四章很有畫面感地幫助讀者重新認識「市場」:市場是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彼此相遇的機制,也是我們和某位遙遠的他者,以及遙遠的產地建立連結的方式。在此,重要的是如何在買賣之間讓彼此都能過得更好。
 
  過去,人們在購買商品前大多只想著價格合不合理?物品是否實用?好不好看?體驗如何?然而擴大關懷的範圍,我們可以將人與人、人與地球的關係也納入考量。商品是否涉及動物實驗或工廠化養殖?環境是否受汙染?製造過程是否尊重人權與勞工權?運輸距離長嗎?節能表現如何?是否為有機或公平貿易?種種議題看似複雜,但作者運用蒲公英圖(112頁)、供應鏈圖(114頁)等圖表清楚呈現商品所涉及的各種連結,讓我們能夠重新評估每一次消費背後的意義。
 
  接下來的第五章,作者提醒我們用更寬廣的視角,重新思考如何管理、維持生存所仰賴的各種資源,包括:陽光、水、空氣、土壤、動植物生態等「生物物理上的資源」;語言、音樂、藝術等「文化資源」;教育制度與政治體系等「社會資源」;以及科學技術、生態知識等「知識資源」。
 
  我們該基於什麼樣的規則來管理與使用這些資源?如何分配其產生的利益?怎麼協調責任?如何照料與維護它們?作者建議我們在「封閉私有」和(時常導致資源濫用與汙染的)「不受監督管理的任意開放取用」之間,開闢一種由社群共同協商、利益與責任共同承擔的資源取用、維護與管理方式。本書透過澳洲原住民共同管理傳統林地、法國城市重新市政化水和下水道系統、維基百科式的開放知識資源,以及菲律賓市政府與地主協調,讓貧民暫時使用閒置土地種菜等案例,說明更公平且永續的資源運用方式不是沒有可能達成,非常精采。
 
  第六章則說明金融是投資未來的方式。我們應當投資未來,支持我們彼此與地球永續共生,從而確保後代就算沒有比我們現在過得更好,也至少能擁有一樣好的生活。在做出投資決定時,只考量「投資報酬率」(ROI)可能不太夠,目前已有計入社會和環境報酬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甚至是作者提出的「共同體經濟投資報酬率」(CEROI)。CEROI讓支持健康、教育、兒童與老人照護的組織,減少生態足跡與能源耗損的企業,能創造就業並將盈餘分配給社群與環境的事業體,以及支持倫理貿易活動的公司,能在這個標準裡脫穎而出,被投資人看見。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納入倫理考量的投資方案,例如幫助貧民籌資以協助其自立的窮人銀行、將資金投入生態環境的管理基金。
 
  循序擴大視野
 
  閱讀本書,是循序漸進擴大視野的過程,本書讓讀者從自私自利的經濟動物,一步步發現原來自己的工作、生活與消費行為,都會與他人產生連結,甚至連金融投資也是改變未來的方式,或許連我們選擇買哪支股票,都是在描述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不能無止境地消耗,地球和我們的身體一樣都需要照料維護。原來作者所說的「共同體經濟」,正是將與我們連結的他人、環境和未來世代都納入考量。
 
  改變了認知,當然還要起身行動。雖然未來不見得樂觀,例如減速生活的健康想像,在發大財的美夢之前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工人自主管理的合作社以及社會企業,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上與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競爭?如果知道一家公司是血汗工廠、極度消耗環境資源,但買它的股票會賺錢,你會不會投資?更殘酷的問題可能是,如果你手上已經有血汗工廠的股票正在賺錢,你是否會選擇拋棄它?凡此種種提問,都在閱讀過程中掠過我的腦海,令人膽顫心驚。
 
  幸好,避免眾人竭澤而漁大撈一筆的方式,是讓大家了解到我們都屬於一個利益共同體。當我們擴大關懷的視野,就能增進更大規模的共同利益,而這也會回過頭帶來自利,這或許會是經濟動物改變的契機。本書各章都附上了具體可行的倫理行動指南,讀者可以使用,也應該盡情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本《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讀起來的感覺,跟坊間那些強調「如何致富」的理財書完全是兩回事。它更偏向於哲學思辨與社會觀察的綜合體,探討的核心議題非常宏大,那就是經濟活動最終的目的性。作者的論述非常有層次感,他從歷史的脈絡切入,逐步拆解了現代主流經濟學是如何一步步將「人」簡化為「理性經濟人」這個抽象符號的。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價值」的重新定義,它挑戰了我們根深蒂固的物化觀念,指出真正的財富可能藏在那些無法被量化、無法被快速交易的關係和信任之中。對於那些長期覺得社會發展似乎有點「失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劑清醒劑,讓你意識到,我們或許需要調整衡量進步的尺標。書中對倫理行動的強調,也給了許多在職場上感到迷惘,不知該如何堅守原則的人,提供了一份堅實的精神支撐。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用台灣本地話來說,就是「很接地氣」,但論述的深度又絲毫不打折。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普羅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我發現作者在闡述複雜的倫理學概念時,常常會巧妙地穿插一些台灣社會特有的文化場景作為對照組,這讓身為在地讀者的我,在理解上更為順暢,也更能產生共鳴。舉例來說,當談到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時,書中描述的場景簡直就像發生在你家隔壁一樣真實。它讓我們看到,經濟活動不應該是冰冷的單向輸出,而應該是充滿人與人之間互動和情感交流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套可以將「良心」重新納入經濟決策的框架,而不是把它視為可有可無的點綴品。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一開始是抱持著一點點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可能又是一本空談理想、缺乏實操性的「烏托邦」之作。然而,《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真正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其實非常務實。作者並沒有叫我們立刻推翻現有制度,而是著重於「行動指南」的部分,也就是從「我」能做什麼開始改變。書中提到的許多小小的倫理選擇,累積起來就能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思考每一次金錢的流動背後,是否支持了我真正相信的價值觀。這本書的邏輯推演非常縝密,它引導你從對現狀的不滿,逐步建立起對「幸福經濟共同體」的清晰想像,並且告訴你,這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需要每個人有意識地去實踐的結果。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展現出的一種深沉的文化關懷,遠遠超出了純粹的經濟學範疇。它彷彿在對我們耳邊低語,提醒著我們,在追求物質豐裕的同時,我們正在失去什麼更重要的東西。作者對東方哲學中關於「和諧」與「適度」的觀念,運用得爐火純青,將其巧妙地融入現代經濟的討論中,提供了西方理性主義經濟學難以觸及的維度。這本書不是那種一目十行就能讀完的輕鬆讀物,它需要讀者放慢腳步,時常停下來沉思作者提出的每一個論點,並將其與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對照。讀完後,心頭那種焦躁感似乎被撫平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未來經濟樣貌的清晰期盼,它讓人相信,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永遠應該是服務於人類的福祉和尊嚴。

评分

這本書啊,光是書名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不過讀完之後,確實讓人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它不像是傳統經濟學教科書那樣,充斥著一堆看不懂的公式和圖表,反而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對話,跟你好好聊聊我們現在追求的經濟模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直接指責現行的體系有多「壞」,而是溫和地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把效率和利潤放在了人性的位置之前?像是探討到「幸福」這個概念,書裡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方說鄰里間的互助、傳統產業的堅持等等,這些在GDP計算上可能毫無價值的行為,卻是構成一個健康社會的基石。整本書的基調是充滿希望的,它不只是批判,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條可以實踐的路徑,鼓勵我們從日常生活的小處著手,去建構一個更有人情味的經濟體系。讀完會讓人反思,自己每天在追逐的「成功」,是不是真的能帶來長久的滿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