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

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志純
图书标签:
  • 量子力学
  • 金刚经
  • 佛教
  • 哲学
  • 科学
  • 缘起
  • 空性
  • 意识
  • 现代物理学
  • 东方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以往的研究領域是在半導體物理理論,有關能帶混合效應的部分。例如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物理效應,也就是傳導帶及價帶藍道能階混合效應,此一新效應隨後被實驗確認。我們也首先提出一個新的物理守恆定律也就是藍道能階混合參數的守恆定律。我們還發現在wurtzite材料內有電子自旋簡併面的存在,而且證明它是由於Dresselhaus效應所造成的。簡併面的存在讓wurtzite材料成為製造RSL(Resonant spin lifetime)電晶體最好的材料。

  本書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嘗試使用「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理論」來解釋佛學的一本書。我們發現「法界緣起理論」應該屬於佛學第一原理理論,因為本書用法界緣起理論,介紹了一個「煩惱種子」的觀念,因而將《金剛經》、《涅槃經》、《華嚴經》、《唯識論》,以及天台宗的圓融三諦全部都給連結起來了。最震撼的是,我們發現《金剛經》講的竟然是「法界緣起實相混和模型」而非「如來藏緣起模型」。這所代表的意義是,人類對佛學的認識又進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好的,以下为您撰写一份关于“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与该主题相关但不直接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深度探讨,力求详实、引人入胜,并呈现出人文历史的厚重感。 --- 禅思微观:探寻心物交织中的存在之维 一部跨越千年藩篱的对话:从古老的智慧之光到现代物理的深邃回响 在人类求索真理的漫长旅途中,我们从未停止对“实在”本质的追问。究竟何为世界之基?现象背后的终极实在是否可以被语言和逻辑完全捕捉?当我们试图用最精密的科学仪器窥探物质的底层结构时,我们所看到的,似乎与古老的东方哲思所揭示的图景,有着惊人的契合。 本书并非对特定文本(如《金刚经》或量子力学理论)的直接注释或并置,而是一次更宏大的文明史与认识论的考察。它引导读者深入一个迷人的思想疆域:探究人类认知边界在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交汇点上所展现出的深层结构与共同主题。 第一章:缘起观的千年回响与现代科学的结构性挑战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东方哲学的核心基石——“缘起”的概念。这种观点,植根于对万物相互依存、无自性(空性)的洞察,强调一切存在都不是孤立和永恒的,而是由无数条件和因缘聚合而成的暂时显现。这种动态的、关系性的世界观,在数千年的实践与思辨中,塑造了东亚文明的宇宙图景。 然而,这种古典的洞察如何与近代科学革命后的世界观对话?当牛顿-莱布尼茨的经典物理学描绘了一个决定论、可测量的宇宙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实在基础。但随着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特别是量子理论的崛起——这个坚实的基座开始瓦解。粒子不再是确定的“小球”,能量的传递不再是线性的,观察者的角色也从冷漠的旁观者,一跃成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不再将这些视为两个独立领域(宗教与科学)的简单比较,而是探讨它们在方法论和本体论层面所面对的共同困境:如何描述一个“关系性”的实在? 缘起论对“自性”的否定,与量子场论中对基本粒子“实在性”的质疑,在抽象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共振。 第二章:时空观的重塑:从经验世界到潜能领域 人类的日常经验建立在稳定、连续的时空框架之上。我们感知到的“此地”与“彼时”,构成了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微观世界时,时空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和渗透。 深入探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理解到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交织、相对于观察者而存在的。时间的流逝不再是宇宙的统一节拍,而是宇宙结构的一部分。这种对绝对时空的瓦解,与禅宗对“当下即永恒”的强调,以及对时间线性流逝的超越性体验,形成了有趣的参照点。 我们还将追溯对“潜能”和“实在化”过程的哲学思辨。在量子框架下,物理对象在被测量之前,以波函数的概率形式存在。只有通过观测或交互,这种潜能才“坍缩”为一个确定的实在点。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存在”? 是潜能的集合,还是被确定的瞬间?这种对“生成”过程的关注,呼应了东方哲学中对“变化不居”、“瞬间即永恒”的敏锐把握。我们不再谈论静态的实体,而是在讨论持续发生的“成为”。 第三章:心物二元论的终结与整体性视野的回归 西方哲学史,特别是笛卡尔以来的思想传统,深刻地被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所困扰。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否就是它本来的面貌?知识论的困境,往往源于这种主体和客体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量子力学的早期诠释,特别是哥本哈根诠释,迫使物理学家们重新审视观察者(主体)与被观察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当观察行为本身成为物理过程的一部分时,二元论的纯粹性便受到挑战。 本书将探讨,这种在现代物理学中被迫面对的“整体性”视角,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整体论的全新工具。缘起观强调的是“不二”——无主体亦无客体,万物互为存在之条件。当我们跳出将意识视为纯粹内部现象的局限,转而将意识视为宇宙整体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心物交融的整体性视野便豁然开朗。这种超越分析性还原的综合能力,是人类认识论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步。 第四章:超越语言的界限:对“不可说”的共同致敬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语言总是试图将流动不居的实在凝固成可供交流的符号。然而,无论是对终极真理的宗教体验,还是对量子实在的数学描述,我们都不断遭遇语言的极限。 《金刚经》以其精妙的“不住相”教诲,不断破除对一切概念、名相的执着,直指那超越言说的心性之境。同样的,量子力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如量子纠缠、非定域性)也难以用日常语言精确描绘,它们更适合用数学结构来表达其内在逻辑。 本书将考察这种“不可说”的边界如何成为不同领域进行深度沟通的桥梁。当具体的描述失效时,我们被迫退回到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直觉或体验。这种对语言局限性的共同承认,并非一种知识的失败,而是一种对实在复杂性的谦逊尊重。它提醒我们,最深刻的真理往往存在于分析与逻辑的边缘地带,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近。 结语:通往更广阔的理解之路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思想的参照系,帮助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锚定那些跨越文化、学科界限的永恒命题。它不提供最终答案,而是描绘了一幅思想的地图,展示了人类如何从不同的起点,殊途同归地走向对“缘起”或“统一性”的深刻体认。通过回顾这些伟大的思想探索,我们得以深化对自身存在、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进入一个更为微妙、也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志純


  現職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

  學歷
  美國辛辛那堤大學物理學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學士

  專長
  半導體物理

  經歷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图书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部 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
壹、法界緣起與心物合一論

一、量子哲學心物合一論
二、量子哲學十維度的定義
三、心物合一與法界緣起
四、唯識量子力學的三諦與三障

貳、法界緣起理論
一、業緣起
二、法界緣起
三、有效實相、業及煩惱種子
四、實相混合及如來藏模型
五、真實空間與傅立葉空間有效實相
六、三諦、六諦及四念處定義
七、定義專有名詞

參、唯識量子力學別教六念處
一、觀身不淨及觀法無我
二、觀受是苦及觀心不伏
三、觀心非不退轉
四、觀心非無上

肆、唯識量子力學中道佛性
一、一切法皆來自法界緣起理論    
二、真實空間及法界傅立葉空間有效實相    
三、中道佛性    

伍、一切種智與唯識量子力學別教道種智
一、金剛經與加行位    
二、唯識別教七念處與加行位    
三、金剛經七障與加行位    
四、金剛經道種智與畢竟空    
五、一切種智與唯識量子力學別教道種智    
六、金剛經屬別教及菩薩修行的通教    

第二部 金剛經與道種智   
壹、道種智與量子糾纏

一、業緣起與世俗空間的訊息波    
二、法界與量子糾纏    
三、真實空間與法界傅立葉空間    

貳、用向量座標圖解釋量子糾纏
一、用向量座標圖解釋量子糾纏    
二、用向量座標圖解釋間接無染種子的產生    
三、用向量座標圖解釋除煩惱種子    

參、金剛經語法與專有名詞
一、金剛經四相    
二、金剛經語法
三、兩種層次看有相及非相    
四、實相混合模型與如來藏模型    

肆、由現行薰種子看金剛經大架構
一、定義無相清淨心    
二、由現行薰種子看金剛經大架構    
三、如來有所說法的三層意義    

伍、由發菩提心看金剛經大架構
一、四種發菩提心    
二、從發菩提心看金剛經大架構    
三、初發心與解行住發心    
四、不退轉發心    
五、一生補處發心    

陸、金剛經三諦與七念處
一、金剛經三諦三障    
二、金剛經七諦    
三、金剛經七障    
四、金剛經七念處    
五、一切種智與量子哲學八念處    

柒、金剛經是極先進的科學及文學作品
一、《金剛經》是一部具有獨特語法的文學創作    
二、《金剛經》道種智是一門深邃的自然科學    
三、唯識別教七念處轉換成《金剛經》的語言    

附件一
附件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5100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4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書名中的法界緣起的「法界」,指的是在宇宙裡存在唯一的守恆「法界」,它是包含宇宙間所有的如來藏(佛家名詞)或自由實相子(物理名詞)的法界,詳細的討論請參考本書的前言。另外,法界緣起的《量子力學》,跟一般《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它的微分方程式,跟一般《量子力學》的微分方程是不一樣的,在此我們也會在書中討論。因此法界緣起的《量子力學》,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本書中我們定義「法界緣起的量子力學」屬於《唯識量子力學》,這裡的唯識,就是代表《唯識論》中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尤其是強調《唯識論》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這是因為《唯識量子力學》業方程式,將無為法的「有效實相」跟有為法的「業」,彼此之間的關係給連結起來了。「業」決定了我們的「前七識」,所以《唯識量子力學》業方程式,將第八識跟前七識的關係給連結起來了。請讀者注意,在本書中【量子力學第八識】指的是廣義的第八識,因為它包含了「法身第八識」(法身藏識)及「色身第八識」(色身藏識)。「法身藏識」含有「有效實相、有漏福德,及煩惱」,而「色身藏識」則含有「有漏善業種子及惡業種子」。「有漏善業種子及惡業種子」上傳至法界後就被稱為「有漏福德及煩惱」。所以,本書【量子力學第八識】跟【傳統第八識】的定義是不相同的。《唯識量子力學》在學術理論上,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它還必須接受實驗的驗證,方能被確認。

  寫這本書完全是因緣巧合,非常奇妙的一次經驗。民國98年突然生一場病,讓我不得不退休回家休養。所謂禍不單行在民國100年12月時,又動了一次脊椎手術,身體暴瘦到四十幾公斤,血壓高低血壓也只剩50/30左右,又不能走路,只好坐在書桌前讀經書了。從開刀出院以後,就開始接觸《佛學》,那時有二哥蔣志鵠跟常晉法師教我一些基礎《佛學》,大概學了兩年的時間,就開始卡住了沒有進展了。我當時在想我不能走、不能彎腰打坐,要我如何學《佛學》?這時碰到慈旭法師教我定慧雙修的方法,也正巧我開始接觸《華嚴經》,被「法界緣起理論」深深地給吸引住了。「法界緣起理論」對人類而言還是全新的理論,尚沒有人正式地去研究它。但對一個學理論物理的人而言,就好像見到寶藏一樣興奮,越是未知的東西,越是會激發起我們研究的動力。就這樣跳進去,一晃就是三年很快就過去了,真的是定慧雙修呢!

  在偶然的一次機遇裡,我比對了我用《唯識量子力學》推導出來的結果,竟然跟《金剛經》完全吻合。舉個例子,《金剛經》有四種發菩提心,第一種出現在初發心菩提的位置,第二種在伏心菩提,第三種在明心菩提,第四種則出現在出到心菩提。最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出現在《金剛經》第十七章的發菩提心應該是「解行住發心」,而傳統上認為是「不退轉發心」。後來在《大乘伽耶山頂經》找到了證據,確認了第十七章的發菩提心應該是「解行住發心」,表示「法界緣起理論」推導出來的結果是對的,於是便開始了我到大專院校講「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的演講之旅。

  最近又證明了菩薩實相是屬於「無為法」,這又跟《金剛經》完全吻合,這也就讓我們決定寫本書,公開我們寫的「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內容,與大家分享了。當然我們只是開了個頭,因為理論基礎是假設在理想狀態下,而實際狀態必然是複雜很多。希望在公開我們的研究心得後,能有後繼者繼續修正,做更深入的研究,以達到完美境界。

  能夠完成這本書,首先要感謝的是養育我的父親蔣鳳翔先生跟母親劉蔚齡女士。再來就是二哥蔣志鵠和二嫂邢承智,在我生病時無微不至的照顧。當然常晉法師的鼓勵與諄諄教誨,慈旭法師的關鍵一句話點破,都是能出這本書的關鍵。另外還要謝謝在我生病期間,帶給我無限溫暖,相處如同家人一樣的研究團隊研究生王萬倉、徐鈺淇、李毓珊和高鳴宏等;還有中山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的同學謝慧青、蔣貞豪、黃寬朗、翁永豪,及方怡欽等的溫馨相伴;師大附中233班的張育祥、胡天爵,和單驥等老同學們的真心關懷。更要謝謝每次我到中部演講時,都會視我如同親人一般照顧我的李守仁劉桂香夫婦及其女兒李毓珊;還有每次我到南部演講時,照顧我生活起居的陳菁鄉張大明夫婦;到北部演講時,陪伴我的黃寬朗博士、陳春燕博士,和侄子蔣侑修;贊助我出書的樂業集團創辦人張樂心博士;以及在我生病時照顧我的醫生鄒順生先生及盧韻如女士。最後還要謝謝羅奕凱教授、姜一民教授,及蔡秀芬教授默默的真心相挺,更要謝謝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李孟恩教授、逢甲大學林德培教授、心善寺惠謙法師、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劉靜芬女士,以及負責編輯高丞嫻及林佳瑩女士的全力相助,謝謝您們!

  我們前面提到,菩薩實相是屬於「無為法」;也就是說,「有效實相」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意思。最不可思議的是,《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業方程式告訴我們,造成「有效實相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原因竟然是「量子糾纏」。當然,在《唯識量子力學》中要產生「量子糾纏」總共有「三個要素」,它們分別是「法界守恆」、「法界中的法身彼此之間是正交的」,以及「法界中的所有法身都是歸一的」。《唯識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在「法界」中,如果「量子糾纏三要素」都被滿足的話,那麼「有效實相」就會變成是「不常不斷」的了;事實上,這個結論是被《涅槃經》、《金剛經》,以及《中論》所確認的。有關細節,我們會在第二部第壹章中做詳細地討論。

  更妙的是,《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業方程式還告訴我們,「法界」是儲藏宇宙量子資訊的「波的世界」,而儲藏宇宙資訊的方式即是「量子糾纏」;還有,如果要讀取「波的世界所儲藏的量子資訊」就必須進入「虛擬空間」也就是「傅立葉空間」才能讀取。不可思議的是,《金剛經》竟然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因為《金剛經》第七章有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裡,「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指的就是「法界緣起理論」(道種智)講的就是「屬第八維度的法界」,而法界就是「不可取、不可說」的「波的世界」。《金剛經》第三十章又云:「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裡,「名一合相」指的即是「在虛擬世界(非實有)法界傅立葉空間裡,有效實相即是一合相(法界中所有自由實相子的線性組合)」的意思。這讓我們更加確認,「法界」是一個「波的世界」,它儲藏了宇宙所有的量子資訊,而這些量子資訊必須進入非實有的「法界傅立葉空間」中方可被解讀。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波的世界是不可取的」這句話是很容易被瞭解的(因為波不是物質);但是,為什麼「波的世界」是不可說的呢?這是因為,「波的世界」是在現代人瞭解《量子力學》以後才變成「可以言說」的,在2,500年前是不可能用言語來加以形容的。這也就讓我們徹底地瞭解到為什麼《金剛經》在古代時會被稱為是不了義經了。最不可思議的是,《金剛經》講的竟然是「法界緣起實相混和模型」而非「如來藏緣起模型」,因為《金剛經》第二十七章有云:「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27/32≈42/50=第二地位)

  屬法界緣起裡論的《唯識量子力學》是一套新發展出來的「佛學理論」模型。雖然它成功地解釋了《金剛經》及「天台宗圓融三諦」等理論,並將《金剛經》、《涅槃經》、《唯識論》、《華嚴經》,以及「天台宗圓融三諦」理論都給連結起來了。但是,因為這是人類首次提出來的一套「佛學理論」模型,所以難免會有一些地方因思慮不周而造成一些疏漏之處,尚待後人的繼續努力修正及推展,使《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理論」能夠真正地成為一套圓滿的「佛學理論」模型。還有,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科學家們稱「還無法獲得實證的新理論」為「假說」。因此,《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理論還有待大家一起努力地加以驗證及修正,讓《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理論可以真正地成為一套「圓滿的佛學理論」而不只是「假說」。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光是書名就已經讓人浮想聯翩,結合了看似遙不可及的現代物理學核心概念——量子力學,與東方哲學中最具深度的經典之一《金剛經》。對於一個在台灣長大,從小耳濡目染佛教思想的讀者來說,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坦白說,我過去也讀過不少試圖連結科學與宗教的書籍,但很多時候都流於表面或過度解讀,讓讀者覺得像在聽一場牽強的講座。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似乎更著重於一種「體驗」與「觀照」的層次。它不是直接告訴你「某個量子現象就等於某句經文的白話翻譯」,而是引導讀者去感受兩者在描述「實相」或「緣起性空」這類終極問題時,那種不約而同的指向性。書中的論述結構非常細膩,像是層層剝繭,先從基礎的量子概念談起,但筆鋒很快就轉向了哲學思辨,讓人忍不住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對《金剛經》的理解,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固定的概念。尤其在描述到「觀察者效應」時,作者的筆觸非常精準,沒有落入唯心論的窠臼,反而更貼近佛教中「心物不二」的境界,這點在當代華文論著中,算是相當少見且高明的處理方式。讀完整個章節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那些原本只存在於經文中的智慧,突然間被賦予了清晰、可驗證的現代參照點。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在我心目中,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學術論著範疇,更像是一部「當代禪修指南」的理論基石。它的閱讀體驗是厚實且令人滿足的,並非那種輕易就能消化完畢的快餐讀物。我會推薦給任何對「我是誰?」、「世界如何運作?」這類終極問題感興趣的人,無論他們的背景是物理學、哲學,還是單純的生活探求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消弭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巨大鴻溝,使得科學不再是冰冷、機械的代名詞,而成為了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一種語言工具;同時,也讓傳統的佛法詮釋,擺脫了陳舊的時代框架,展現出其永恆的、與時俱進的生命力。我甚至會建議一些年輕的學子,在他們開始接觸專業領域知識之前,先閱讀這本書,因為它建立的是一種「整體觀」,一種將宏觀世界與微觀粒子、物質現象與精神體驗都視為相互關聯的系統性思維。這對於培養具備全局視野的下一代,是極為重要的思維訓練。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對周遭環境的感知都變得更細膩、更有層次了。

评分

這本書的第四版,據聞在內容上做了不少更新與修正,這對於探討前沿科學與古老智慧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注意到書中對於資訊理論在佛學詮釋中的應用,似乎有更深入的著墨,這在早期的版本中可能並不是討論的重點。這顯示出作者持續關注著科學發展的脈絡,並即時地將最新的思維範式納入到對經典的解讀中,這份對知識更新的熱忱,是令人敬佩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一些當代科技對人類認知結構的衝擊,例如人工智慧的發展,它是否也隱含著某種「緣起」的計算模型?作者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但他的論述為讀者提供了思考這些問題的強大工具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激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提問。它像一面稜鏡,將原本看似單一的真理光束,折射出彩虹般的多元面貌,讓你意識到,無論是用最尖端的儀器還是最古老的禪思,人類對宇宙本質的探求,始終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對於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尋求心靈錨點,又不願放棄理性思辨的台灣知識分子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時,坦白說,我對於如何將如此抽象的量子概念,與佛教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闡述有效地編織在一起,抱持著一絲懷疑的態度。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功力遠超乎我的想像。他並不是簡單地將薛丁格的貓套用在空性上,而是深入探討了兩者在描述「本體論」上的相似性,特別是關於「實在性」(Reality)的定義。在量子場論中,粒子是激發態的表現,其本身是瀰散的、非確定的;而《金剛經》則不斷地破除對「法」的執著,強調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合的假有。這兩者在「破除實體」的層面上達成了驚人的共振。我喜歡作者在闡釋這些複雜概念時,所採用的那種多層次的闡述方式:先用科學術語建立骨架,再用佛教的譬喻來填充血肉,最後用一種哲學性的提問來收尾。這種結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量子物理的讀者,也能透過熟悉的佛教語彙,對這些艱澀的科學概念產生直觀的理解,而對於熟悉佛理的人來說,這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現代的視角去重新校準自己對經典的詮釋。它成功地將原本可能疏遠的學科,拉到了一個可以互相對話的場域。

评分

身為一個對中華文化有一定認同感的讀者,我對這第四版的出版感到非常驚喜,這證明了這類探討並非曇花一現的熱潮,而是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與持續的學術價值。市面上許多關於心靈成長或新時代思想的書籍,往往追求的是快速的答案和立竿見影的「開悟」,但這本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趟漫長的、需要耐心的學術考察與心靈修持的結合體。它的文字風格並非是那種輕快、口語化的網路文章風格,而是帶有一種老派學者的嚴謹性,每一個邏輯推演都經過深思熟慮,引用的典籍與文獻也都相當紮實。這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加分項,因為真正的「智慧」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讀者投入相應的心力去解構與吸收。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的哲學問題時所展現出來的謙遜態度,他從不妄稱自己能「證明」佛法,而是巧妙地運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作為一種「比喻」或「對照組」,來強化《金剛經》中那些超越語言的描述。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不會有那種「我是權威,你們都該聽我的」的傲慢感,反而更像是一位引路人,陪伴讀者一同探索知識的邊界。這種嚴謹中帶有探索精神的寫法,讓我在閱讀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與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